《约伯记查经》13、恶人的结局

作者:黎弟兄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 时间:2025-05-15 07:35:24

约伯4.jpeg

  《约伯记查经》13、恶人的结局

  经文:伯十八章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是什么呢?就是结局。善人的结局是善的,恶人的结局是恶的,这是我们所坚信的,因为我们的上帝是公义的,祂断不以无罪的为有罪,也断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如圣灵所见证的说:“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弯曲待他。困苦的百姓,你必拯救;高傲的眼目,你必使他降卑。”(诗十八25~27)

  这第十八章是书亚人比勒达的第二次发言,他先是责备约伯没有以一颗谦卑的心来聆听他们的教诲,接着又责备约伯不该像恶人一样,被恼怒控制,企图以强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犯罪的事实。再接着他就讲到了恶人的结局,并以大地和巨石的不能挪移作为例子,来比喻作恶之人的恶报永远不会被改变。

  一、你要聆听教诲

  (1~4)书亚人比勒达回答说:“你寻索言语要到几时呢?你可以揣摩思想,然后我们就说话。我们为何算为牲畜,在你眼中看作污秽呢?你这恼怒将自己撕裂的,难道大地为你见弃,磐石挪开原处吗?”

  “思想”的意思是聆听;“你可以揣摩思想,然后我们就说话”在七十士译本里是:“你停止再讲下去,我们才可谈。”“停止再讲下去”就是要求他安静聆听。

  “污秽”愿意是愚蠢、像动物那样无知。

  比勒达责备约伯不该让恼怒控制自己,任由自己的怒气发泄,因为这是恶人才有的行为。怒气会让人听不进真理的劝导,甚至还会将那些劝导他的人看作愚蠢,如同毫无知识的牲畜。人在恼怒中是无法沟通的,所以比勒达要求约伯安静下来,要预备一颗聆听的心,接受他们的教诲。不要以为他们的话毫无价值,更不要继续让怒气控制自己,因为恼怒并不能改变他的结局,和他有罪的事实。

  比勒达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有一些认识的,只是认识不多。在真理的服侍上,有效的沟通是必须,而学会聆听和倾听则是有效沟通的必须。聆听,是带着谦卑的心,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去听;倾听,是带着怜悯的心,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听。比勒达要求约伯以谦卑的心来聆听他们的教诲,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有一颗怜悯的心来倾听约伯的哭诉。人的自以为是很容易让人在沟通的时候进入到先入为主的错误中。比勒达的自以为是让他认定约伯有罪,他对约伯的先入为主的看法是对约伯的不尊重,因此,他们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个责任主要还是在于他。因为,他既不尊重约伯,就不能理解约伯的痛苦,也不能带着怜悯的心来听约伯倾诉。他不愿去了解约伯的痛苦,却一味地要求约伯来聆听他的教条式的理论,这样,怎能让约伯接受呢?

  我们如果有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时候的沟通都会演变成争论。为何呢?因为我们迷信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我们都认为理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就总想证明自己更有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不对的,因此,沟通就变成了争论。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人的理是不完全的,你的理在你那里是理,在别人那里就不一定是理了。所以就有句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勒达和他朋友们的话在他们自己看来是理,但当这些话套用到约伯身上的时候,就不是理了,因为约伯没有罪。理不是有效沟通的关键,爱才是,而怜悯就是爱。比勒达对约伯缺乏怜悯之心,因此就不能与约伯进行有效沟通,如此,哪怕他再怎么头头是道,也不能解决约伯的问题。

  二、你要知道恶人的结局

  (4)“你这恼怒将自己撕裂的,难道大地为你见弃,磐石挪开原处吗?”

  这一节这是以自然秩序来比喻道德秩序,说明报应律和自然律一样,是不可撼动的。比勒达想要藉着这两个比喻来让约伯明白,他的恼怒、抵触并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他有罪的事实,不能改变他被上帝惩罚的事实,也不能改变不悔改的恶人的结局。比勒达认为,恶有恶报是永恒的铁律,任谁也不能改变,因为上帝是绝对公义的。大地与巨石会被上帝的愤怒而战抖摇动,却不会因人的恼怒而被撼动,因为上帝的怒气所彰显的是正义,而人类的恼怒却是罪恶。人若不愿悔改,却想用罪恶的方式来扭转被审判的命运,那就是自欺,因为上帝的公义绝不允许被罪恶挑衅。

  接下来,比勒达就讲到了恶人的结局。

  1、灯光熄灭

  (5~6)恶人的亮光必要熄灭,他的火焰必不照耀。他帐棚中的亮光要变为黑暗,他以上的灯也必熄灭。

  这两句是讲恶人的家里要遭灾。那时候的中东地区,人们大多都还是住在帐棚里,所以,帐棚指的就是家里。家中无事,家人平安,在夜晚的时候,家里自然要点灯;而帐棚里的灯熄灭,亮光变为黑暗,那就说明家中出现了变故,家人遭灾离世,无人点灯,亦无需点灯了。

  在比勒达看来,恶人的恶行带来的报应是会连累到他的家的。上帝是公义的,祂不因父杀子,也不因子杀父;所有被上帝所审判的,都是因自己的罪。但在同一个家庭中,各人都是息息相关,彼此相连的。所以,一个人作恶,不但他自己要受刑罚,他的家也要跟着承担他作恶的后果。这就是上帝所说的:“作恶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二十5)

  就如扫罗,他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一任君王,他虽是被上帝所膏立的,却作了许多恶事。他欺哄上帝、欺骗先知、废弃盟约、逼 -/迫义人、杀害祭司、沽名钓誉,行交鬼之事。他因作恶就被上帝弃绝,上帝使他死在战场上,他的三个儿子也跟着他一同战死了,他的孙子在逃跑途中摔断了腿,终身残疾,另外还有两个儿子和五个外孙被来向他寻仇的基遍人杀死了。扫罗承担了他作恶的后果,他的家人也因他的罪孽而遭殃。

  人若蒙福,他的家也必跟着蒙福;人若作恶,他要受刑罚,他的家也必要承担他作恶的后果。这是必然的。

  2、自食恶果

  (7~11)他坚强的脚步必见狭窄;自己的计谋必将他绊倒。因为他被自己的脚陷入网中,走在缠人的网罗上。圈套必抓住他的脚跟,机关必擒获他。活扣为他藏在土内,羁绊为他藏在路上。四面的惊吓要使他害怕,并且追赶他的脚跟。

  “狭窄”原文的意思是愁烦,落入困境。恶人必多有愁烦,因为他所谋的不得成就。“网罗”“圈套”“机关”“活扣”“羁绊”都是指恶人的计谋;恶人设计,以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牟利,因此,必有许多无辜的人会落入他们的圈套中,成为他们犯罪作恶的受害者。但恶人终究会自食其果,他们的计谋害了别人,自己也会被牵连其中。所以比勒达说:“他们自己的计谋必将他绊倒。”

  上帝在箴言里说:恶人恨恶知识,不喜爱敬畏耶和华,不听上帝智慧的劝诫,藐视上帝一切的责备,所以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箴一29~31)

  恶人想要通过邪恶的诡计来谋取利益,而结局必然是失败。

  3、被死惊吓

  (12~15)他的力量必因饥饿衰败,祸患要在他旁边等候。他本身的肢体要被吞吃,死亡的长子要吞吃他的肢体。他要从所倚靠的帐棚被拔出来,带到惊吓的王那里。不属他的,要住在他的帐棚里,硫磺必撒在他所住之处。

  “饥饿”“死亡的长子”“惊吓的王”指的都是死亡。在这一段中,比勒达将死亡人格化,说明恶人的结局就是死。死亡如同饥饿的野兽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惊吓他。他必因疾病、祸患而衰败,大火要毁灭他所住之处。他要因死亡而远离地上的产业,被带到阴间,永远不能再回来。他在世所拥有的也都要归于别人。

  将死亡人格化这样的形容方式,能够将死亡的可怖更加形象地呈现在读者或听众面前。我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恐怖的画面:在一片漆黑的空间中,一头无比丑陋的,像魔鬼一样可怕的,无比饥饿的怪物扑在人的身上,吼叫着,疯狂地撕咬,吞吃。那个被它扑倒的人,面如死灰,满脸惊恐,看起来十分痛苦。一开始的时候,他还可以挣扎,后来就没有力量了,再后来他的身体就逐渐被吞噬,最后被完全吞吃,什么也没有了。这头怪物就是死亡。

  有一位牧师说过:人最大的苦难就是死。这句话虽然不是完全正确,却间接说明了人们心中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人人都有一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人的身体是属世的,不是属灵的;是属物质的,不是属永恒的。虽然也有人未经死亡就被上帝提到永恒中去,但他也是被改变之后才被提去的;他是从属世的改变成为属灵的,从属物质的改变成为属永恒的,因为只有属永恒的才进入到永恒。

  死亡对基督徒的威胁并不大,因为他们知道,在主里面的人是永远活着;即使死了,也是活着。这是主耶稣给他们的应许,主曾对他们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十一25~26)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基督已经战胜了死亡,所以,死亡在基督徒面前是没有权势的。面对基督徒,死亡所显出的形象不是惊吓的王,而是一个被基督战胜的失败者。它对于基督徒而言,也不是吞吃身体的可怕的怪物,而是肉身改变,从世界进入永恒的必然过程。

  而对于恶人,死亡总是可怕的;它是惊吓的王,它会永远成为他们人生最大的折磨。他们每每想到它,就会恐惧害怕,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4、全然毁灭

  (16~21)下边,他的根本要枯干,上边,他的枝子要剪除。他的记念在地上必然灭亡;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他必从光明中被撵到黑暗里,必被赶逐出世界。在本民中必无子无孙;在寄居之地也无一人存留。以后来的,要惊奇他的日子,好像以前去的,受了惊骇。不义之人的住处总是这样,此乃不认识上帝之人的地步。

  “下边,根本要枯干;上边,枝子要剪除”这是指全部的毁灭。所以,这一段就是讲恶人最终的结局就是全然被毁灭,再无复兴的可能。

  以色列人犯罪的时候,上帝曾藉着先知以赛亚赐下启示说:“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赛六12~13)以色列人犯罪,上帝因自己的公义,要惩罚他们,但他们是上帝子民,上帝记念祂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所以,虽然惩罚以色列人,砍伐他们如同栗树、橡树,将他们从国中赶逐,但仍给他们存留了余民,如同栗树、橡树的树墩子。所以,他们是上边的枝子被剪掉了,下边的根本却还在。因这根本还在,他们将来就要被复兴。所以,后来他们复国了。而恶人是全然被毁灭,就如摩押、亚扪、以东、迦勒底人等,这些民族是“上边的枝子被剪除了,下边的根本也没有被存留”,因此,他们既被剪除,就永远被毁灭,再没有复兴了。

  古代中东地区的人都很重视名字在家谱上的延续,因此,若有人无子而亡,他们的至近的亲属就要将他的遗孀取过来,所生的头一个儿子要算到他的名下,以继承他的产业,又使他的名字在家谱上得到延续。士师时代的时候,伯利恒人以利米勒因饥荒而逃亡外邦,然后,没过多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外邦,全家就只剩下三个寡妇。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没有至近的亲属来帮助他们生子立后,那么,他以利米勒这个家族就要全然灭亡,再无复兴之日了。这就是比勒达所说的:他的记念在地上必然灭亡;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他在本民中必无子无孙;在寄居之地也无一人存留。好在,后来上帝藉着波阿斯为以利米勒立后留名,使他的家再次得到了复兴。因为他是上帝的子民,他虽有罪,上帝却怜悯他,不叫那灭亡的灾祸临到他的家族。

  但那不认识上帝的恶人就没有这样的复兴了,全然灭亡是他们作恶的结局。

  来九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死是众人的结局,而死后的审判就决定了人在死后是否还有复兴。义人死后还要复活,但恶人的死是永远的灭亡。如箴言所说:“暴风一过,恶人归于无有,义人的根基却是永久。”(箴十25)

  结语:

  在论述恶人的报应的时候,以利法关注的是恶人心里的恐惧,而比勒达关注的是恶人最终的结局。他从在世时的报应讲到了将来的灭亡;从家庭的遭灾讲到个人的自食恶果与死亡,再讲到全然地毁灭。可以说,他对作恶之人的所遭的报应确实是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观察的。家中遭灾并非是恶人独有,但恶人作恶一定会连累到家庭。死亡也并非只临到恶人,只是,它临到恶人的时候是强硬的,是可怕的,是惊吓的;而临到义人的时候,却是平和的。全然的毁灭是独独留给恶人的,义人虽然遭灾,将来还要复兴;虽然死亡,将来还要复活,恶人却没有复活,他要被全然毁灭,从光明中永远被赶逐,被丢弃在黑暗里。

  这就是比勒达所说的恶人的结局,也是他所认定的“恶有恶报”的铁律,整段话中,他多次用到了“必”字,说明他认定这个铁律决不会被撼动、改变。

  TAG:约伯记 恶人 结局 比勒达

【作者简介】 黎弟兄:雅博网编辑。广西桂平市人,2011年参加神学培训,毕业后进入服事。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绝地逢生》释经讲章17:代求的艺术 打印文章   录入:黎弟兄   责任编辑:黎弟兄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