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查经12、约伯的“倔强”

作者:黎弟兄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 时间:2025-03-20 07:11:42

 约伯4.jpeg

  《约伯记》查经12、约伯的“倔强”

  经文:伯十六、十七章

  当代作家刘震云有一部长篇小说,叫做《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在2016年的时候被改编,拍成了电影。电影讲述了农村妇女李雪莲被前夫谩骂:“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句话,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李雪莲告状十多年,饱尝世间人情冷暖,十分执着。

  李雪莲的执着源于她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受;她很倔强,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都不放弃,甚至周围的人都觉得她的坚持近乎不可理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坚守自我、认定事实的精神,其实是对正直、公义的最朴素的追求。

  伯十六、十七章是约伯的言词,他依然是在为自己伸冤辩护。虽然朋友们集体反对他,给他定罪,又用严厉的话责备他,他却并没有因此妥协,住声沉默。在这场辩论中,约伯显得十分倔强,因为这是关乎他的正直和上帝的公义的。

  一、约伯的责备(伯十六1~5)

  1约伯回答说:2“这样的话我听了许多。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3虚空的言语有穷尽吗?有什么话惹动你回答呢?4我也能说你们那样的话。你们若处在我的境遇,我也会联络言语攻击你们,又能向你们摇头。5但我必用口坚固你们,用嘴消解你们的忧愁。”

  约伯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很直白了。在前一章的开头,以利法责备约伯说的是无益的话,到了这里,约伯也同样反驳他,说他的话是“虚空的言语”。

  “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意思是说他们的安慰不但没有果效,反而更加深了约伯的痛苦。第4、5两节,约伯提出,倘若他们之间的角色调换,朋友们成了受苦的人,而约伯成了那来安慰他们的服侍者,那么,他同样也会责备他们,但他的服侍绝对不会只有责备,而是会具体地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消解他们的忧愁,使他们真正得到安慰。

  以利法说约伯的话是虚空的,约伯也说以利法的话是虚空的。虽然同样是虚空的话,但二者之间却并不相同。约伯的话是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说的,受情绪所控,故而,以利法说他的话是无济于事的;以利法的话虚空是在于他的指责并没有具体的内容。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他的话就如同某些牧者的讲道,哗哗一个小时下来,最后只讲了一个题目,内容却是空洞无比。

  从这段话来看,对于以利法等人的指控,约伯当然是不接受的。他并不是反对责备,而是反对他们毫无根据的责备和定罪。他认为,去服侍受苦的人,应该要帮助对方得到安慰和坚固,而不是单单只知道责备。

  二、约伯的忧愁(伯十六6~14)

  6我虽说话,忧愁仍不得消解;我虽停住不说,忧愁就离开我吗?7但现在上帝使我困倦,使亲友远离我,8又抓住我,作见证攻击我。我的身体枯瘦,也当面见证我的不是。9主发怒撕裂我,逼 -/迫我,向我切齿;我的敌人怒目看我。10他们向我开口,打我的脸羞辱我,聚会攻击我。11上帝把我交给不敬虔的人,把我扔到恶人的手中。12我素来安逸,他折断我,掐住我的颈项把我摔碎,又立我为他的箭靶子。13他的弓箭手四面围绕我,他破裂我的肺腑,并不留情,把我的胆倾倒在地上。14将我破裂又破裂,如同勇士向我直闯。

  到了这一段,约伯转过来继续诉说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朋友们要求他闭口,因为他们觉得他的话就是在发泄,他们认为这种发泄是很危险的。确实,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很容易说出得罪上帝的话来,但约伯却认为闭口不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人如果害怕说错话得罪上帝而把情绪、痛苦压抑在心里,那么他只会越发痛苦。他的根本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并且,一个人心里若是有疑惑,又灰心、软弱,不信,即使他不说出来,他心里的软弱和疑惑也不会得到消除。一个软弱的人不会因为将痛苦压抑在心里,假装刚强,他就真的变成刚强。你压抑住了,不说出来,或许一时间不会说出对上帝不敬的话,但你的心如何,上帝总是知道的。而且,当一个人的心满是忧愁痛苦的时候,他也是无法压抑得住的,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约伯知道自己的话存在不敬虔的成分吗?他知道自己这样申辩是有得罪上帝的风险吗?他曾说:“我虽有义,自己的口要定我为有罪;我虽完全,我口必显我为弯曲。”(伯九20)可见,约伯是知道的。但是,虽然知道,他仍然要说,因为他心里有许多的愁苦,他实在无法压抑得住。

  他有多少的愁苦呢?他如今又面对着多少痛苦的遭遇呢?在后面的7~14节,他就列出了他如今所遭遇的一系列的痛苦:

  他的亲友远离他(7),又作见证控告他(8),身上的疾病让他的身体枯瘦衰弱,这样的疾病不但让他身体备受折磨,也似乎是间接指证他有罪(8),那些与他为敌的人怒目看他,羞辱他,攻击他(9、10),他们用许多残忍的手段来迫害他,不断地伤害他,而上帝却对他的遭遇沉默,并不听他的哀求(11~14)。

  说实话,几千年过去了,光凭这些话,我们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到约伯当时究竟遭遇到了怎样大的痛苦和患难。我们能知道的是他的产业和儿女在天灾和人祸中被夺去了;他一无所有了,又浑身长满了毒疮,但这些只是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最基本的情况,他实际所承受的痛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患病之后亲友们是否都远离他?他落难了,那些曾经被他教训过的人,或者曾经嫉妒他,作他对头的人,会怎样报复他?身体上那久久不被治愈的疾病给他带来了怎样大的痛苦?因为所遭遇的患难,周围的人会怎样看待他,议论他?定他有罪的只有以利法三人吗?从这段经文来看,把他看为罪人,认定他的患难是上帝对他的惩罚的人,远不止这三人。在当时的那个世代,人们对罪和苦难的认知都太过于肤浅,“苦难是来自于上帝对罪恶的惩罚”这个观念在人们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不只是以利法三人定他有罪,而很可能是整个社会都在定他有罪。所以,约伯为什么如此倔强的为自己辩白?他为何总不肯住声沉默?为何明知道有可能会冒犯上帝,却依然要跟上帝辩论?就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定他的罪,就是因为当时所有的人都因他遭了患难而看他为恶人。

  所以,约伯的倔强其实是在与整个社会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神学思想作斗争。

  讲到这里,我想我们应该能够稍微知道约伯受苦的意义了吧?虽然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知晓上帝让约伯受苦的真正用意,但是,约伯的受苦除了让约伯和他的朋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有所突破之外,其实也是对当时的整个社会的神学思想所进行的一次革新。当后来上帝在旋风中回答约伯,又责备以利法三人的错误,命约伯为他们献祭之后,世人就会认识到——原来苦难并不完全是因为罪,而义人受苦也并不与上帝的公义相冲突。

  对于内心的疑惑和所受的冤屈,约伯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敢地为自己辩护。上帝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我们不要以恶报恶,但是,在涉及到真理与公义的事情上,我们就要敢于发言,敢于辩护。神学思想的革新与进步不是在沉默中实现的,而是争辩中实现的。因此,那先领受启示的人就必然要多受劳苦;先知的时候是如此,使徒的时候是如此,宗教改革的时候也是如此。主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约十二24)所以,那先领受启示的人,是牺牲自己,换来更多的人被真理光照。

  三、约伯的中保(伯十六15~22)

  15我缝麻布在我皮肤上,把我的角放在尘土中。16我的脸因哭泣发紫,在我眼皮上有死荫。17我的手中却无强暴,我的祈祷也是清洁。18地啊,不要遮掩我的血,不要阻挡我的哀求。19现今,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20我的朋友讥诮我,我却向上帝眼泪汪汪。21愿人得与上帝辩白,如同人与朋友辩白一样。22因为再过几年,我必走那往而不返之路。”

  到这里,约伯再次申明自己的清洁。“手中无强暴”就是说他并没有什么恶行,“祈祷也清洁”祈祷最能反映人的内心,所罗门初初作王的时候,上帝在梦中向他显现,对他说:“你愿我赐你什么?你可以求。”所罗门就祈祷说:“求你赐我智慧,可以判断你的民,能辨别是非……”上帝就夸奖他,说:“你既有这心意,并不求资财丰富尊荣,也不求灭绝那恨你之人的性命,又不求大寿数……”(代下一7~13)所罗门求智慧以治理上帝的子民。足见当时的他内心对上帝是何等忠诚,又是何等忠于自己的职分。因为他的祈祷正是他的心意。

  人心里怎样想,口里就说出来;你求的是什么,心里追求的也是什么。

  约伯的祈祷也是清洁,说明他的内心也没有邪恶的意念。手代表的是外在的生活,祈祷代表的是内心的世界。在生活上没有罪恶,在心灵里没有邪念,这就是约伯的正直。所以,他被定为有罪,这实在是对他的冤枉;所以他要伸冤,要为自己哀求。

  第18节,他呼求地不要遮盖他的血,不要阻挡他的哀告。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创世记中上古时代的义人亚伯。当亚伯被该隐杀害之后,亚伯的血从地里向上帝哀告,上帝就为他伸冤,向该隐追讨。所以,约伯在这里也是说自己要哀告,要祈求上帝为他主持公道,证明清白。

  如前面所说,几乎整个社会都认为他有罪,所以惟一能够证明他清白的就是上帝了。第19、20节,约伯说在上有他的中保。在上的是谁?就是上帝。这里的“中保”原文的意思是见证,惟有上帝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为他作见证,证明他是无罪的。所以,他说:“我的朋友讥诮我,我却向上帝眼泪汪汪。”

  四、约伯的失望(伯十七1~5)

  1我的心灵消耗,我的日子灭尽,坟墓为我预备好了。2真有戏笑我的在我这里,我眼常见他们惹动我。3愿主拿凭据给我,自己为我作保。在你以外谁肯与我击掌呢?4因你使他们心不明理,所以你必不高举他们。5控告他的朋友,以朋友为可抢夺的,连他儿女的眼睛也要失明。

  约伯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衰败,灵性已经落到了低点,对于活着,他已经没有什么盼望和热情了。然而,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人们对他也不是包容、安慰和辩护,反而是戏笑。他为什么要求上帝为他辩白呢?因为在世上无人相信他是无辜的。朋友们没有智慧,不明事理;他们只知道控告他,甚至连年轻一代的人也是如此。他从前的虔诚,正直与完全,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如今遭了患难,却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清白。整个社会,从老到少,无人愿意对传统的观念进行反思,都是瞎眼不明理、看不见真相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虽多有像以利法三人一样自诩有智慧,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思考,不敢质疑传统,也不肯探索真相的。其实,很多传统在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之后,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如清明扫墓,本是为怀念先贤,提倡孝道,如今却成为了偶像崇拜。再如谢饭祷告,本是为向上帝表达感恩,如今在许多信徒那里成了一套饭前的宗教礼仪。就也就是说,很多传统的真正的意义已经在传递的过程中被丢失或被篡改了。因此,对其提出质疑,进行反思,并非是在挑战或否定传统,而是返璞归真,回到其真正的意义上。

  另外,很多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或许并没有错,但它却只是一个基础,而不是真理的全部。所以,我们要进行针对性的深入思考,才能开阔属灵的视野,更大程度上去看见真理,认识真理。

  约伯对朋友们,乃至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很失望,因为真理在他们的故步自封中被封锁了。这样的封锁会致使许多的人成为受害者;约伯的蒙冤只是一个缩影,他只是千千万万个因遭受患难而被这个顽固世代无故定罪的受害人之一。

  五、约伯的指望(伯十七6~16)

  6上帝使我作了民中的笑谈,他们也吐唾沫在我脸上。7我的眼睛因忧愁昏花,我的百体好像影儿。8正直人因此必惊奇,无辜的人要兴起攻击不敬虔之辈。9然而义人要持守所行的道,手洁的人要力上加力。10至于你们众人,可以再来辩论吧!你们中间,我找不着一个智慧人。11我的日子已经过了,我的谋算、我心所想望的已经断绝。12他们以黑夜为白昼,说:‘亮光近乎黑暗。’13我若盼望阴间为我的房屋,若下榻在黑暗中,14若对朽坏说:‘你是我的父’;对虫说:‘你是我的母亲姐妹’。15这样,我的指望在哪里呢?我所指望的谁能看见呢?16等到安息在尘土中,这指望必下到阴间的门闩那里了。

  这一段中,13、14节是比喻离世。约伯受尽羞辱,身体也几近衰残,他想到自己或许将要离世,却又心有不甘。到了这里,他的指望已经从解脱苦难转到证明清白上了;他如今活着的唯一信念就是要为自己辩明清白,他不愿意妥协,不想将这指望带入到坟墓中。

  以利法等人要求他闭口,以为接受他们的定罪、承认自己是恶人就是约伯的光明,但约伯却认为这是在颠倒黑白,是以“黑夜为白昼”。因为他向来是正直的人,并没有什么罪恶。他认为义人接受别人的定罪是属于放弃公义,但他要持守心中的公义。他里头有一股倔强,这股倔强支撑着他,使他即使身枯力竭,也要起来,加力与他们辩论。所以他说:“义人要持守所行的道,手洁的人要力上加力,至于你们众人,可以再来辩论吧!”

  约伯早已提出,他们的保守思想——以苦难定罪恶的方式对受苦的人是不公平的,他也曾要求他们转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来看待他的受苦。(伯六28~30)因为这样的定罪方式不但伤害了受苦的人,也侵犯了上帝公义,是无形中将上帝置于不义的地位了。

  结语:

  查考到这里,我心里被深深触动。确实,不管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神学思想上的进步,我们都需要像这样在公义上持守,为真理而斗争到底的精神。求主帮助我们。

  TAG:约伯记 倔强 中保 公义

【作者简介】 黎弟兄:雅博网编辑。广西桂平市人,2011年参加神学培训,毕业后进入服事。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主耶稣意味深长的问——“你信这话吗?”  上一篇:《约伯记查经》11、恶人的劬劳 打印文章   录入:黎弟兄   责任编辑:黎弟兄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