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查经》9:约伯论智慧

作者:黎弟兄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 时间:2025-02-20 07:01:25

 约伯9 (2).jpeg

  《约伯记查经》9、约伯论智慧

  经文  伯十二1~十三19

  在二十岁以前,我认为智慧人就是比别人聪明的人。什么样的人比别人聪明呢?我又认为是有名的或懂得赚钱的人。那时,传道人说,《箴言》是真正的智慧书,想要有智慧就必须要读《箴言》。于是,我就开始读《箴言》。然而,我读了两篇,始终没有读到任何一点关于成名或赚钱的内容,所以,我就想,《箴言》所讲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箴言》在开头就已经明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箴一7)”,所以,《箴言》所讲的智慧,也就是真正的智慧其实就是敬畏。敬畏上帝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人里头若没有一颗敬畏的心,他是不认识智慧的,更不可能得着智慧。

  《约伯记》的十二到十四章是约伯的话,也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约伯针对朋友们的观点从智慧的角度进行反驳,后部分则转向上帝,诉说人生之悲。今天我们先来查考前部分,即十二章的1节到十三章的19节。

  一、智慧人不该讥笑朋友、藐视灾祸(十二1~6)

  “约伯回答说: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伯十二1~2)

  “子民”连接前后文来看,它的意思是“有智慧知识的人。”“灭没”就是灭亡了、没有了。所以约伯的意思是:“你们真是唯一有智慧的人了,如果你们死了,世上就没有智慧人了。”以利法三人真是世上惟有的智慧人吗?当然不是。那他们所讲的是人生的智慧吗?是的。以利法说:“至于我,我必仰望上帝,把我的事情托付祂。(伯四8)”比勒达说:“上帝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伯八20)”琐法说:“将心安正,又向主举手。手里若有罪孽,就当远远地除掉,也不容非义住在帐棚中。(伯十一13~14)”他们所说的这些是人生的智慧吗?当然是。然而,这些智慧并非只有他们才懂得,而是整个属灵世界的普遍常识,是一切敬畏上帝之人都知道、都认定的基本道理。所以,约伯接下来又说:“但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伯十二3)”

  前一句说他们死了就没有智慧了,后一句马上又说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所以,约伯并非是在称赞他们,而是在嘲讽他们。

  既然是嘲讽他们,那就说明约伯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不认同哪一方面呢?不认同他们对苦难的理解。他们认为上帝的绝对公义主要的表现就是赏善罚恶,所以苦难是上帝对罪恶的惩罚。对于这个观点,约伯不能完全认同,因为此时他正遭遇着极大的患难,但他却并没有犯罪作恶。所以,在他看来,赏善罚恶固然是上帝公义的表现,但苦难却不一定就是上帝对罪恶的惩罚。

  “我这求告上帝,蒙祂应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讥笑的;公义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讥笑。”(伯十二4)

  到了这里,约伯表达了他对朋友们的不满。他认为朋友们的话是对他的嘲笑。当然,朋友们或许并没有嘲笑他的意思,但他们不理解他,反而胡乱给他定罪,却难免会让约伯感受到被讥笑,被羞辱,被藐视和不被尊重。当一个人落在患难中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安慰是被理解,而不是被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孜孜不倦地灌输大道理。所以,我们去劝勉那些软弱,将要跌倒的肢体时,我们先要去理解他。因为当你还未理解对方的处境、艰难,和心里的软弱的时候,哪怕你一切的教导都是出于好心,但,可能在对方看来,你的教导不过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他进行嘲笑。以利法三人远道而来是为了安慰、劝勉约伯,所以他们一切的话都是出于好心,是为约伯好,但他们的话却并没有使约伯得到帮助。因为他们不理解约伯。他们的话听起来透着一种优越感,似乎他们如今安逸,而约伯受苦,是因为他们比约伯有义;他们以为自己公义、良善,不像约伯那样顽梗,所以灾祸没有临到自己。但约伯却知道他们是错误的。确实,当我们认真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观点很幼稚。不作恶就不会有灾祸吗?恶人一定会遭报应吗?实际上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人虽没有犯罪,却有灾祸临到他;也有很多败坏的人,虽然作恶,却并不立时受罚。

  “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伯十二5)”

  “安逸的人”就是指平安不受灾祸的人,在这里,约伯是暗指以利法三人。“藐视灾祸”就是轻看灾祸。人在没有经受灾祸的时候,觉得灾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以利法三人一样,从他们的话中可知,他们以为人只要足够虔诚,灾祸就不会临到,哪怕真的有灾祸临到了,只要诚心省察,悔改认罪,灾祸也会很快就过去。约伯却说“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常常等待”意思是时常准备着。“滑脚的人”就是不警醒的人,也就是藐视灾祸的人。以利法三个人认为灾祸是受人的灵性影响,被动性临到的;只有在人不虔诚的时候,才会触发灾祸的临到。而约伯则认为灾祸是不受人的灵性影响的,它是主动性的,时常准备着要临到世人的。显然,这两个观点都不完全,但约伯的话却告诉我们:要警醒,不要藐视灾祸,更不要轻看因灾祸而软弱灰心的人。

  “强盗的帐棚兴旺,惹上帝的人稳固,上帝多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伯十二6)”

  “强盗”就是惹上帝发怒的恶人。约伯的这句话是说:他看见恶人也会蒙上帝赐福。而约伯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许多财产就是被强盗,被恶人抢夺的,而上帝却并未阻止。恶人惹怒公义的上帝,上帝虽发怒,却并未见祂立时降罚,反而是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约伯也不能理解,但这确实是事实,且是约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

  灾祸会临到义人,而恶人也会蒙福,这都是这个世界所真实存在的。我们无法理解为何公义的上帝允许这些看起来并不公义的现象存在,但是至终的结局,上帝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也是我们先前所说过的。上帝曾藉着先知告诉我们说:“恶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哈二4)”如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虽有许多的事情,我们凭自己不能理解。因我们是有限的,我们的认知也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绝对公义的上帝那里,只有义人可以进入永生,得享生命永远的丰盛。

  二、智慧不能使人逃避上帝降灾(十二7~十三2)

  “你且问走兽,走兽必指教你,又问空中的飞鸟,飞鸟必告诉你;或与地说话,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鱼也必向你说明。看这一切,谁不知道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呢?凡活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气息都在他手中。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吗?(伯十二7~11)”

  在这一段经文中,约伯叫朋友们去从大自然中印证他的话,也叫他们自己去思考试验,就可知道他所讲的是事实。飞禽走兽,陆地深海,一切活物的生命,一切人类的生命,都为上帝所造,也都为上帝所掌管。在上帝有智慧和能力,在祂有谋略和知识。真正超越的智慧和能力是在上帝那里,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是在上帝的手中成就的,并不受人的智慧所影响。所以,并不是人有智慧,人就可以逃避灾祸。

  12节“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在原文中,这节的前面有“你们说”三个字。所以这一节是约伯引用朋友们的话。约伯的这些朋友们以为,他们比约伯年长,所以他们对真理的理解要比约伯更为透切,约伯应该听他们的话,应该领受他们智慧的教导。他们认为谦卑领受长者的教导,能使人逃避灾祸。

  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多,他对生命的领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要比年轻的时候更为透切。因此,谦卑听从长者的话,确实能够帮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少吃一些亏。但这却不是绝对的。

  “在上帝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谋略和知识。祂拆毁的,就不能再建造,祂捆住人便不得开释;祂把水留住,水便枯干,祂再发出来,水就翻地。在祂有能力和智慧,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都是属祂。”(伯十二13~16)

  智慧不是人不受苦难的保证。智慧人也会受苦,因为真智慧会使人顺从上帝的旨意,而不会去干扰上帝的作为。上帝的智慧和能力岂不高过世人吗?上帝要拆毁,要捆住,人岂能用智慧推翻上帝的决定吗?上帝要水枯干,或发洪水,岂会因人有智慧而更改吗?不会。所以,上帝若要叫一个人受苦,也不能因为他是智慧人而将旨意收回。

  “祂把谋士剥衣掳去,又使审判官变成愚人。祂放松君王的绑,又用带子捆他们的腰。祂把祭司剥衣掳去,又使有能的人倾败。祂废去忠信人的讲论,又夺去老人的聪明。祂使君王蒙羞被辱,放松有力之人的腰带。祂将深奥的事从黑暗中彰显,使死荫显为光明。祂使邦国兴旺而又毁灭,祂使邦国开广而又掳去。祂将地上民中首领的聪明夺去,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他们无光,在黑暗中摸索,又使他们东倒西歪,像醉酒的人一样。”(伯十二17~25)

  谋士、君王、祭司、老人、审判官、有能的人、忠信人、首领……这些人都是当时被认为有智慧的人。然而,当上帝的灾祸要临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能因他们的智慧而幸免。他们的智慧在上帝面前就如同无有。

  所以,约伯受苦,迟迟不得释放,是因为他不愿领受智慧吗?不是。以利法三人如今安逸,不受灾祸,是因他们比约伯更有智慧吗?也不是。那些抢夺约伯财物的示巴恶人和迦勒底强盗,他们的帐棚兴旺,多得财富,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有聪明吗?更不是。无敬畏之心的恶人,哪里会有智慧呢?诚然都是愚顽人。

  约伯有智慧,因为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这是事实。他遭遇灾祸,有大苦难临到他,这也是事实。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虽有智慧,但这智慧并不能使我们越过上帝的旨意,得免灾祸。智慧人敬畏上帝,目的不是免受灾祸,而是要作上帝所喜悦的子民。因此,我们敬畏上帝,乃是要作上帝所喜悦的人,而不是要以这敬畏之心作为资本,来换取免受苦难的条件。

  三、闭口不说也算智慧(十三3~19)

  “我真要对全能者说话,我愿与上帝理论。你们是编造谎言的,都是无用的医生。惟愿你们全然不作声,这就算为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听我的辩论,留心听我口中的分诉。”(伯十三3~6)

  约伯在这一段经文中表达了他对朋友们的极大的失望,因为他们就像是一群庸医,他们的话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帮助。约伯要转向上帝,要向上帝分诉,寻求解答。他请求朋友不要再作声,任由他与上帝辩论。他认为,朋友们既然没有能力帮助他,就不应该拦阻他向上帝寻求答案。他觉得,他们若真有智慧,那么,当他们遇到并不知晓的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沉默,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来断是断非。

  “你们要为上帝徇情吗?要为祂争论吗?祂查出你们来,这岂是好吗?人欺哄人,你们也要照样欺哄祂吗?你们若暗中徇情,祂必要责备你们。祂的尊荣,岂不叫你们惧怕吗?祂的惊吓,岂不临到你们吗?你们以为可记念的箴言,是炉灰的箴言;你们以为可靠的坚垒,是淤泥的坚垒。”(伯十三7~12)

  人若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测来断是非,那么,即使你是在为上帝作辩护,你也是不公义的。在约伯看来,上帝既然是绝对公义的,那么祂就断不会喜悦人为祂徇情。因为“徇情”就是徇私,徇私就是不公义。绝对公义的上帝当然不会喜悦人行不公义的事,哪怕这种不公义是出于对祂的辩护。上帝所喜悦的,是人能够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祂同行;祂并不需要人为祂作不公义的辩护。

  上帝在万事万物中都有祂自己的美好的旨意,有的旨意是显明的,有的旨意是隐藏的,有的旨意是当时隐藏,后来才显明的。显明的是我们能够明白的,隐藏的是我们当时不能理解的。我们若真敬畏上帝,对于那不能理解的,就不要作声,只要存在心里,安静等候上帝的启示。不要不懂装懂,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妄断上帝的旨意。因为我们若妄断上帝的旨意,那就是混乱上帝的真理了。就如约伯的苦难,上帝的旨意在其中当时是隐藏的,约伯不知道,朋友们也不知道,但朋友们却不懂装懂,硬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断定约伯有罪,认定苦难必是上帝对罪人的惩罚。其实不然。所以他们就是混乱了上帝的真理了。

  “你们不要作声,任凭我把!让我说话,无论如何我都承当。我何必把我的肉挂在牙上,将我的命放在手中?祂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祂面前还要辨明我所行的。这要成为我的拯救,因为不虔诚的人不得到祂面前。你们要细听我的言语,使我所辩论的入你们的耳中。我已陈明我的案,知道自己有义,有谁与我争论,我就情愿缄默不言,气绝而亡。”(伯十三13~19)

  在这一段中,约伯表达了他要与上帝辩论的决心。他再次要求朋友们不要再试图发声阻止他,因为他已经决定了,无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哪怕会为此而失去生命,他也要在上帝面前辨明自己有义、未曾行恶得罪上帝。此时的他将清白看得比生命更重,他认为在上帝面前辨明自己,是他证明自身清白有义的机会,所以他说:“这要成为我的拯救。因为不敬虔的人不得到祂面前。”“不敬虔的人”就是罪人,罪人不敢面对上帝,但清洁的人却可以得见上帝的面,所以,若有人能够站立在上帝面前,那他就是清洁的人了。

  由此可见,朋友们的论断对约伯是何等大的伤害。无故遭难已经让他无比痛苦,朋友们还要因他所受的苦难而断定他有罪,这就更加让他绝望了。

  朋友们的偏见与误解让约伯越发痛苦,他渴望证明自己。我们活在这世上,也总难免被人误解,被偏见对待。我们痛苦,所以总想证明自己。可是我们要向谁证明呢?要向上帝证明吗?全知全在的上帝,就是鉴察人心的全能者,祂怎会不知道我们为人如何呢?其实我们一切所行的,祂都知道,并不需要我们怎样向祂辨明。这样,我们要向人证明吗?但人心中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有时候,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终究难以将其移开。而且,就算我们证明了自己,那又如何?今天这些人相信了你,明天还会有别的人误会你。难道我们一辈子都要为证明自己而活吗?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如今是为基督而活,不是为证明自己而活。而为基督而活就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结语:

  敬畏上帝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智慧人不会藐视灾祸、讥笑受苦的人。智慧不是我们得免灾祸的资本,我们敬畏上帝、追求智慧,乃是因为我们要作上帝所喜悦的人,而不是要利用智慧来逃避苦难。上帝的旨意有时候是隐藏的,有智慧的人不会妄自猜测,混乱真理,而是默默等候上帝的启示。不要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痛苦,总要确信上帝理解你、知道你的一切。不要为证明自己而活,要为基督而活,因为这就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TAG:约伯记 智慧 苦难 讥笑

【作者简介】 黎弟兄:雅博网编辑。广西桂平市人,2011年参加神学培训,毕业后进入服事。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从黑暗到光明(一)  上一篇:有钱就是任性? 打印文章   录入:黎弟兄   责任编辑:黎弟兄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