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12:1-8;徒8:30-31
读经与听道是基督徒每天必修的功课,读经是要明白神的心意,听道是为了更加的清楚明白神的心意,好在生活中实践出神的话。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读经与听道》。
一、法利赛人不明白神话的意思
法利赛人(Pharisees)与撒都该人(Sadducees)是古代犹太教中的两个主要派别,它们在信仰、教义、政zh i立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四福音书与《徒》不断提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
1.法利赛人:“法利赛”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分开的、分别的”,代表着这个派系的独特性。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是由一些严格遵循摩西律法的犹太人组成的团体。他们强调个人虔诚和道德操守,致力于维护犹太教的纯洁性和传统。法利赛人数量众多,达到六千余人,他们被尊为当时解释律法的权威,不仅掌控了会堂,还赢得了大多数犹太人的支持。然而,他们并未获得政zh i权力。法利赛人生活简朴,恪守摩西五经、口传律法和传统解释,认为它们与圣经同样重要,相信灵魂不朽、肉体复活以及来世的奖赏与惩罚。主张严格的道德规范,如守安息日、禁食、祈祷等。
在当时的犹太社会中,许多文士、律法师和拉比都来自这一派系。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他们的教义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和需要。在耶稣时代,他们成为犹太教的主流派别之一,对当时的宗教和政zh i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耶稣的教义和行为持批评态度,认为他挑战了传统的宗教观念和道德规范。耶稣多次在公开场合指责法利赛人的虚伪和伪善行为。但还是有些蒙拣选的法利赛人信了耶稣。
2.法利赛人不明白神的话:(马太福音12:1-8)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他怎么进了 神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独祭司才可以吃。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法利赛人把安息日的条例细化为39条,根据摩西律法,在别人的田里用手摘麦穗吃是可以的(申23:25),但并无明文规定在安息日是否可摘。他们抓住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用手摘麦穗吃的事大作文章,向耶稣控告“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耶稣用大卫吃圣饼以及祭司安息日仍然在圣殿作工的事,告诉他们,耶稣比圣殿更大,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耶稣引用先知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责备法利赛人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这些法利赛人都是研究律法、严格遵守律法、将律法教导百姓的人,然而,法利赛人因着守律法细化的条例以及古人的遗传,反而使他们不明白圣经了。
二、撒都该人不明白圣经
1.撒都该人:“撒都该”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正的,对的”,反映了这一派系的保守与权威。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祭司阶层,特别是那些负责圣殿事务的祭司家族。他们更倾向于世俗的政zh i权力和经济利益,通常与贵族和上层阶级有关联。
撒都该人以犹太贵族和祭司为主,他们不仅掌控着圣殿和政zh i事务,还深受希腊化思想的影响,与罗马人保持着妥协关系。在信仰上,他们只承认摩西五经,否认口传法律和先知书等其他文献的宗教价值。同时也不相信灵魂不灭、复活、天使和圣灵的存在。然而,一旦获得权力,他们又不得不遵循法利赛人的教义,否则将失去民众的支持。对耶稣的信仰和教义持更为敌视的态度,因为他们不相信耶稣所宣扬的灵魂不朽和肉体复活的观念。在耶稣被审判和处决的过程中,撒都该人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信仰上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前者重视口头律法的细节,而后者则仅接受成文律法;前者坚信预定论,后者则更倾向于自由意志;前者深信天使和灵魂的存在,后者却持怀疑态度;前者执着于死人复活的概念,而后者对此则持否定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法利赛人即便成为基督徒,仍然可以保持其法利赛人的身份(徒15:5),但撒都该人却无法在成为基督徒的同时仍保持其原有的派别身份。
2.复活的问题:(马太福音22:23-32)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那天,他们来问耶稣说:“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第二、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末后,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个人中哪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她。”耶稣回答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论到死人复活,神在经上向你们所说的,你们没有念过吗?他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撒都该人不相信复活、天使、鬼魂,因此杜撰出了一个兄弟七人都娶了一个妻子的故事来为难耶稣,你不是说有太具体课程更?那么“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个人中哪一个的妻子呢?”耶稣乘机指出他们:“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教导他们“神不是死人的 神,乃是活人的 神。”
三、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1.耶稣登山变像:(马太福音17:1-2)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从彼得认信主耶稣是基督之日(16:16),也就是主耶稣应许“有人在没尝死味这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之日(16:28),到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间“过了六天”(可9:2)。路加将头尾两天也算在内,所以说“约有八天”(路9:28)。传统认为这“高山”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六天”正好足够从凯撒利亚腓立比走到此地,而且山下有犹太人的村落(14节)。“暗暗的”是因为登山变像是在复活里的荣耀的启示,不是让众人知道的时候。主耶稣在与神单独交通时往往带“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三个爱徒,与祂作伴(26:37,可5:7)。
这是天国之王在荣耀中的显现: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这是耶稣本来的形像,但他要与人认同,他褪去了自已的荣耀,让人看起来与普通人一样。主耶稣让三位爱徒亲身经历国度的荣耀显现,显明祂确确实实是天国之王基督,证明彼得的认信是正确的。彼得以后虽然多经软弱,但这次经历照亮了他的一生(彼后1:16-19),使他软弱了但不灰心,跌倒了就爬起来。“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指门徒们在清醒状态下看见主改变形象。“祂的脸色明亮如日头”使犹太读者立刻联想起摩西从西奈山上下来时“面皮发光”的形象(出34:29-30),这是主耶稣在荣耀中的本来面目。门徒平时所看见的主,“祂的面貌比别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赛52:14),“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赛53:2)。这样一位隐藏在憔悴的人里面的主,竟是神的儿子天国之王,祂原是圣洁光明无比!没有神的启示,人很难透过 耶稣的肉身认出他真正是谁。
2.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马太福音17:3)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摩西”是律法的颁布者,代表律法,“以利亚”是旧约最伟大的先知,代表先知,这两个人在犹太人眼中都是伟人,但在主的荣耀显明的时候,他们只能成了陪衬,因为律法和先知都是为基督作见证的(约5:39),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天国之王正是按着律法和先知的预言显现在人的眼前。“向他们显现”表明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是为了让门徒们能认识天国之王。“同耶稣说话”是谈论关于主耶稣将要在耶路撒冷受难、复活、升天的事: (路加福音9:30-31)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摩西曾死在摩押地(申34:5-6),经历了死亡,可以代表死而复活的人;以利亚未曾经过死而直接被提升天(王下2:11),可以代表活着被提的人。
3.彼得要搭三座棚:(马太福音17:4)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彼得看见他心目中所崇拜的伟人摩西、以利亚,兴奋不已,他觉得在这里太好了。因此提议要为耶稣、摩西和以利亚“搭三座棚”,表示不但要留住基督,也要留住摩西和以利亚,把与基督有关的人、事、物提高到与基督同等的地位上。“搭三座棚”也表示彼得只愿意停留在山上荣耀、享受的光景中,而不愿意下山去面对苦难、背十字架,忘了教会和十字架是天国在地上显明的道路(16:18,24)。这两样都是基督徒常犯的毛病。
4.你们要听他:(马太福音17:5)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就在彼得说话的时候,有一朵光明的云彩来遮盖了他们,“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表明这是神的声音,神不让彼得继续糊涂下去,亲自出声打断彼得的话,向门徒见证“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当主耶稣受洗时,天父也说过同样的话(3:17),表明耶稣三十年来的“为人”,满足了父神的心意;此处是表明耶稣三年来在地上的“事工”,也满足了天父的心意。天父喜悦祂爱子的两个样式:一个是卑微顺服;一个是尊贵荣耀。“你们要听祂”神的宣告应验了摩西的预言:“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祂”(申18:15),主耶稣就是摩西所预言的像摩西的先知,摩西教导百姓要听这位像摩西的先知,而非摩西。
5.门徒极其害怕:(马太福音17:7)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凡是“听见”神大而可畏的声音的人,都会产生真正的谦卑敬畏(出20:18-19;赛6:1-5;路5:8),因而“俯伏在地,极其害怕”。但接着而来的,却有主耶稣属天的安慰、喜乐和加力,耶稣亲手抚摸他们,安慰他们“起来,不要害怕”。
6.只见耶稣在那里:(马太福音17:8)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6-8节正是天国的小影,神的儿子是天国里唯一的权柄,众人都要听从祂。主耶稣是唯一配得高举的,活在祂的同在中,就能享用祂作喜乐与安慰。生命成熟的人,眼目会逐渐从主之外的人、事、物转向基督自己,“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7.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马太福音17:9)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山上虽好,但非久居之地,他们还要下山,走十字架的道路。耶稣所作的,是要坚固门徒的信心,对耶稣有着更清楚的认识,知道所信的是谁(提后1:12)。在祂“从死里复活”之前的张扬,并不能帮助犹太人正确地认识弥赛亚,也会让未经历十字架的门徒们骄傲自满。只有在主耶稣复活之后,登山变像的意义才能完全显明出来。因此,耶稣嘱咐门徒在耶稣从死里复活前,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8.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马太福音17:10)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文士”是熟悉旧约圣经的人,他们根据旧约圣经认为,弥赛亚未到之前,以利亚必须先来(玛4:5)。门徒之所以问此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刚才已经看见以利亚来了。
9.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马太福音17:11-12)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主耶稣肯定了文士的圣经知识,“复兴万事”指为弥赛亚的来临预先铺路(玛4:5-6)。“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正如犹太人因为不认识施洗约翰这位天国之王的先锋和见证人,“竟任意待他”,杀害他;他们也不认识主耶稣这位天国之王,同样也弃绝祂并杀害祂。天国之王在向世人显明自己之前,必须先经历十字架的道路。
10.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马太福音17:1-9)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听到耶稣的解释,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以利亚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约翰福音20:8-9)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指约翰,他“看见就信了”指相信主耶稣的身体不见了,“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坟墓是空的,并非相信主耶稣已经复活。“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活在旧造生命里的人,看见了复活的标志,也不能领会复活的意义。只有亲眼看见复活的主后,他们才相信了复活的真理,明白了复活的意义。
四、太监念了却不明白
1.腓利奉差遣:(使徒行传8:26-27a)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腓利就起身去了。
腓利在撒玛利亚建立了教会,那里的信徒正需要他的牧养,但神的使者突然呼召他,要他去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里有一个太监正需要他帮助),腓利两话没说就去了,他不知道要遇到什么事,但他没有问为什么,主叫干啥就干啥。
2.埃塞俄比亚太监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使徒行传8:27b-28)不料,有一个埃塞俄比亚(即古实,见(以赛亚书18:1)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塞俄比亚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虽然人有太多的不知道,但神是全知的,腓利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了一位非洲有大权的太监。这个埃塞俄比亚太监是个有大权的太监,他能从埃塞俄比亚上耶路撒冷作礼拜,可见他一个虔诚寻求主的人。他在耶路撒冷买到了一本《以赛亚书》,就在回去的路上迫不及待地诵读起来。
3.太监不明白书上的意思:(使徒行传8:27b-28)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
太监渴望明白神的话,但没有人给他讲解,他虽然读了,却不明白。因着太监的虔诚,神就差遣腓利去给他讲解圣经,当腓利询问太监明白所念的吗?太监谦卑地脱衣服认为不“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是的,作为一个外邦人,在无人指教的情况下,更不容易明白圣经。太监不耻下问,放下自己的架子,虚心请教腓利。
4.腓利向太监传讲耶稣:(使徒行传8:27b-28)他所念的那段经,说:“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原文作“他的审判被夺去”),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腓利藉着先知以赛亚的书向太监传讲耶稣。(太7:7-8)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32-33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赛53:7-8),这是预言弥赛亚的经文,是向犹太教背景的人传福音最理想的开场白。这使我们清楚地看见神引导的手,圣灵带领腓利在旷野遇到这位太监,并且正好听到他朗读的(赛53:7-8),一切都是神奇妙的安排。
5.太监受洗归主:(使徒行传8:36-39)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有古卷在此有“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走路。
(罗10:9-10)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经过腓利的一番讲解,太监明白了所念的,认识到这位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因此请求受洗“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这是《使徒行传》中的第一份受洗申请书,而这位提交受洗申请书的人,竟然是一位来自非洲的黑人。腓利就给他施洗,这是非洲的第一个信徒,他也是非洲传播福音的种子信徒。我们看到,一个信主的人立即会欢欢喜喜,因为他得救了。
总结:法利赛人相信复活、天使、鬼魂,符合基督教的教义,然而,他们却因看重遗传胜过律法等,不明白圣经。而作为不信者撒都该人,根本不相信复活、天使、鬼魂,更不明白圣经(使徒行传23:8)。即使跟随耶稣三年之久的门徒,亲眼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亲耳听见耶稣的教训,也需要“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加福音24:45)。”作为外邦人的埃塞俄比亚太监念了先知以赛亚的书,却不明白,在执事腓利的讲解下,他才明白了,且认识到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主动要求受洗加入教会。
可见,听道与读经是同等重要的,当我们读了圣经不明白的时候,可以透过听传道人讲解明白圣经,知道所信的是谁,明白因信称义的教义。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