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查经》16、平安的道路
经文 伯廿二章
从这一章开始就是第三轮的讨论。这一章是以利法的话,层次分明,可以分为三段:一、1~11节,以利法指责约伯作恶。二、12~20节,以利法讲说上帝的作为。三、21~30节,以利法劝勉约伯回转,走平安的道路。
一、以利法责备约伯作恶(1~11)
1、为人公义是于己有益
伯廿二1~3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说:“人岂能使上帝有益呢?智慧人但能有益于己。你为人公义,岂叫全能者喜悦呢?你行为完全,岂能使他得利呢?”
“有益”就是有用处,有帮助。
这段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说人若行善乃是于自己有益,并不能给上帝带来什么好处。因为上帝是自存,自足的,祂是自己满足自己;祂全然完全,并不缺乏,所以,也不需要通过人的善行来增加什么。但人是不完全的,人需要依赖自身以外的事物来生存,需要透过顺从上帝而行善来满足自身生命的价值。所以,敬虔是于自己有益,而不是于上帝有益。
以利法的这几句话确实很有智慧,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基督信仰太过霸道,是在剥夺人的自由,但是我们若能了解以利法这几句话的意义,就会知道,基督的教导其实是叫我们放弃作恶的自由,又帮助我们释放行善的自由。而行善是于我们有益的,为要叫我们蒙福。
2、你的罪恶岂不是大吗?
伯廿二 4~5岂是因你敬畏他,就责备你、审判你吗?你的罪恶岂不是大吗?你的罪孽也没有穷尽。
“审判你”在《思高本圣经》里是译为:拉你来受审。
以利法讲了人行善不能给上帝什么帮助之后,话锋一转,马上指责约伯的罪恶。他仍然认为约伯所受的患难是属于上帝的审判。他认为人的行为并不能对上帝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上帝全然完全,并不缺乏什么,所以上帝的审判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公义的属性。换句话,上帝审判人,不是出于私心,乃是因为公义。如此,上帝叫人受审必是因为人自身的罪恶。
以利法的逻辑是对的。世上的审判官之所以会有不公正的审判,是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缺陷,存在什么缺陷呢?存在对公义的绝对认知的缺陷。什么是绝对公义?在情与法形成矛盾时,如何审判才能彰显公义?在法律达不到道德的要求时,又该怎样判罚才能彰显公义?许多诸如此类的有关于公义的问题在许多审判官那里是模糊不清的。另外,他们也存在对秉持公正的绝对坚定的意志的缺乏,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人情的诱惑,权力与名利的诱惑等等,都会对那缺乏坚定意志的审判者造成动摇,以至于公义不被彰显。但上帝并不缺乏什么,他全然完全,他超越一切,他绝对公义,他不受任何的诱惑与威胁。他既是绝对公义的,那么,他的审判就不会存在任何不公。所以,他要鞭打有罪的人,却绝不会斥责敬畏他,爱慕他公义的人。
当然,以利法对约伯的指责是没有证据的,他仍旧认为约伯的患难是属于上帝的审判,这个认为是错的。上帝因自己的公义而审判罪恶之徒,降大灾与他们,叫他们受苦,但若上帝降下灾祸与约伯并不是出于审判,那么,以利法对约伯的指控也就不成立了。
3、约伯的“罪恶”
以利法认为约伯作了恶,且是大恶,因此受了大灾。那么,他有没有说约伯到底作了那些大恶呢?先前的时候,以利法都没有具体说出什么罪恶来,因为他确实没有什么证据,到了这里,他却连续指控约伯作了许多恶事。
到底是哪些大恶呢?我们来看6~9节:
伯廿二6~9因你无故强取弟兄的物为当头,剥去贫寒人的衣服。困乏的人,你没有给他水喝;饥饿的人,你没有给他食物。有能力的人就得地土,尊贵的人也住在其中。你打发寡妇空手回去,折断孤儿的膀臂。
“当头”就是抵押之物。
“贫寒人的衣服”。衣服在古代的中东地区是很难得的,因为缺乏织布的材料和技术。贫穷人家通常就只有一件外衣,白天披在身上,晚上则充当被褥御寒。所以,衣服是穷人唯一值钱,可作典当的物品。
第8节在《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你利用你的势力和地位占有了所有土地。
“空手回去”就是得不到救助。
“膀臂”就是力量,“折断孤儿的膀臂”就是毁坏失去倚靠之人仅存的赖以生存的力量。上帝在律法书中有指示说:“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利廿三22)“收割庄稼”就是生活有了保障。也就是说,上帝要求祂的子民,在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孤苦贫穷的人,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也需要帮助,不要断了穷人的生活来源。而“折断膀臂”就是拒绝给孤儿留下拾取麦穗的机会,把他们赖以生存的仅存的这一点希望也给剥夺了。
总结起来,以利法就是指责约伯利用自己的势力和地位,巧取豪夺,霸占了所有的土地,占有了所有的资源,却不履行社会义务,给贫穷人提供救助,反而不断剥削,断绝穷苦人的生路。用奸诈的手段夺取穷人仅存的衣服,不救济饥饿昏厥的人;寡妇为活下去,不得已上门乞讨,他却毫不同情,拒绝给予食物。又割尽田角,尽拾麦穗,不给孤儿寡妇留下一点活命的粮食,将他们逼上绝路。以利法认为,这就是大恶。是大大得罪上帝的。
不给别人活命的机会,断绝他人赖以生存的渠道,就是将人逼上绝路,这无疑就是大恶了。
圣经告诉我们说:“上帝为孤儿寡妇伸冤,怜爱寄居的,赐给他衣食,所以,你们也要怜爱他们。”(申十18)上帝怜爱无依无靠的人,祂也要求世人像祂一样富有怜悯之心。在上帝的律法中,富足人对贫穷人是有帮扶的责任的。你生活好了,就要想着拉穷人一把。你作为豪门富商,有财富、权力、地位、势力,你既有这许多的力量,就要想着怎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好让贫穷人的生活能够有所改善。你若不愿按能力履行社会义务,反而一心想着怎么剥削弱者,如何将更多的资源据为己有。那么你就是大大得罪了上帝,上帝自然要向你发怒,降罚与你。
4、作恶的后果。
伯廿二10~11 因此,有网罗环绕你,有恐惧忽然使你惊惶,或有黑暗蒙蔽你,并有洪水淹没你。
这两节是讲约伯作恶的后果。以利法把约伯所受的灾难比喻成网罗,他说因为约伯作恶,所以就有许多灾祸突然临到他,使他就像小鸟一样被灾祸的网罗缠住,不能逃脱。因为这是出于上帝的审判。
这些当然都是以利法对约伯的恶意指控。到了这里,我们看到以利法已经有些气急败坏了,他好像没有了理智,他口虽是说智慧的话,他的指控却不像是一个智慧人。他也没有了长者的风度,反而更像一个泼妇,急了,就不管是否是事实,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二、以利法讲说上帝的作为
伯廿二12~20 上帝岂不是在高天吗?你看星宿何其高呢!你说,上帝知道什么?他岂能看透幽暗施行审判呢?密云将他遮盖,使他不能看见;他周游穹苍。你要依从上古的道吗?这道是恶人所行的。他们未到死期,忽然除灭,根基毁坏,好像被江河冲去。他们向上帝说:‘离开我们吧!’又说:‘全能者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哪知上帝以美物充满他们的房屋,但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义人看见他们的结局就欢喜,无辜的人嗤笑他们,说:‘那起来攻击我们的,果然被剪除,其余的都被火烧灭。’
12~14节这一段是以利法引用约伯的话,在前一章,约伯讲到了在世上所存在的许多的恶人作恶却不受报应的现象,以利法就把约伯的这些话理解为是约伯对上帝的埋怨,上帝住在高天之上,躲在密云背后,并不察看人间的罪恶,也不报应恶人。但以利法坚定相信上帝知道恶人所行的一切罪恶,也坚定相信上帝必要审判恶人,将他们剪除。
三、平安的道路
伯21~30 “你要认识上帝,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你当领受他口中的教训,将他的言语存在心里。你若归向全能者,从你帐棚中远除不义,就必得建立。要将你的珍宝丢在尘土里,将俄斐的黄金丢在溪河石头之间,全能者就必为你的珍宝,作你的宝银。你就要以全能者为喜乐,向上帝仰起脸来。你要祷告他,他就听你;你也要还你的愿。你定意要作何事,必然给你成就;亮光也必照耀你的路。人使你降卑,你仍可说,必得高升。谦卑的人,上帝必然拯救。人非无辜,上帝且要搭救他,他因你手中清洁,必蒙拯救。”
“认识上帝”愿意是:与上帝保持和谐的关系。“平安”意思是与上帝立约。“福气”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指“恩慈的上帝”,另一种是指“丰余的出产。”所以,这一节在《现代中文译本》是译为:你要跟上帝亲善和好,这样,祂就会赐福与你。
“教训”“言语”都是指智慧的训言,“领受”就是受教、接受训诲。
“归向”就是悔改。“帐棚”指家庭及生活环境,不义就是罪恶。这一节就是说:你要悔改,把生活中一切的罪恶除去。
“宝银”可以为“堆积如山”。
“向上帝仰脸”表明有充足的信心。
24~26节的意思是说,你要将你以往所看为宝贵的财富,包括珍珠,黄金看作尘土,把上帝视如珍宝,如堆积如山的无比宝贵的财富,你就会有充足的信心,认定上帝是你的喜乐之源,并且完全信赖祂。
“还你的愿”说明祷告蒙了应允,还愿是祷告得应允后的表达感恩的行动。
最后,第30节意思是“你无辜,他就救你;你行为正直,他就援助你。”
最后这一段,以利法的情绪似乎平静了些许,重新又显出了一个智慧长者的风度,他虽指责约伯有大恶 ,但还是劝勉约伯悔改,好得救助。
他给约伯指出了一条平安的道路。
首先,他劝勉约伯悔改,亲近上帝,与上帝和好,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
那么,怎样悔改与上帝和好呢?他提到了几个方面:1要谦卑受教,领受训诲。2要把一切罪恶从生活中除去。3要把迷惑心志的宝物和钱财看作卑贱,把上帝看为至宝。
他也讲到了悔改之后,上帝所要赐予他的福分:1叫他有充足的信心依赖上帝。2祷告得蒙应允。3人生道路越来越光明。4被抬举,拯救。
这就是以利法在约伯记中最后说的话。这些话表明了他对上帝的认识。他认识到上帝恨恶人为富不仁,恃强凌弱。他也认识到与上帝和好,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就是人得平安,蒙祝福的途径。只是,他仍旧坚持约伯的患难是出于上帝的审判,又无故指控约伯作恶,这就又显出了他的愚昧,且表明了他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分辨善恶。
TAG:约伯记 平安 道路 约伯
【作者简介】
黎弟兄:雅博网编辑。广西桂平市人,2011年参加神学培训,毕业后进入服事。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