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生命的粮

作者:姜荣信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6-25 07:00:50
 
  经文:约翰福音6:22-40

  引言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从前,我对这句话并无太多感触。然而,几年前搬入新家后,我才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新家楼下是一家大排档,龙港的大排档文化是独具特色,热闹非凡的。每当夜幕降临,楼下那家排档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营业,开始营业后会一直忙碌到凌晨一二点才打烊。在这期间,楼下不仅油烟弥漫,而且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笑声、喊声、骰子声以及酒杯碰撞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龙港夜晚的热闹景象。而这幅喧闹的画面,也表现出食物总是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体现在身体的饱腹感上,更体现在精神上的愉悦。人们总是在品尝美食、享受宴乐的过程中,因着欢乐的氛围,而忘却生活的烦恼。
 
  然而,在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个值得你我深思的真相:就是人们为肉体安排各种吃喝玩乐,却极少关注到灵魂的饮食。肉体的食物是容易得到的,而灵魂的食物却不好寻。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当人们的灵魂日渐贫瘠时,身体却日益的肥胖。口腹之欲所带来的短暂满足,终究无法填补人们内心深处对永生的渴慕。正因如此,奥古斯丁曾说:“上帝啊!你为自己而创造我们,在我们里面有一个唯有你才能填满的空洞;除非我们回到你面前,在你里面找到安息,否则我们将永无安息之所。”
 
  亲爱的长辈弟兄姊妹们,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你我的生命中,总是将绝大多数的时间用在肉体生命的吃喝上,而忘记了关注属灵生命的成长。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约翰福音6章22-40节的内容,我们花一些时间去关注灵魂的粮食,去寻求一种能满足灵魂所需的永恒之粮。
 
  一、一场盲目的追逐(22-27)
 
  今天的内容开始于一场追逐,约翰在22-25节的经文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犹太人追,耶稣逃”的有趣画面。圣经记载,在耶稣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犹太人非常激动,以至于纷纷起来强逼耶稣作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独自退到山上去了。然而,耶稣“逃”的行为并没有浇灭这群犹太人“追”的热情。
 
  首先,在22节的和合本圣经中连续用了两个“知道”,且是层层递进的。他们不仅知道海边只有一艘小船,还知道耶稣没有和门徒一起上船。约翰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但我们从寻人的基本经验出发,可以合理推测:他们是在不断地打探中得知耶稣没有和门徒一起上船的。其次,在他们得知海边只有一艘小船,耶稣没上船之后,他们能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么耶稣还在他们附近,要么耶稣从陆路离开前往对岸与门徒会合。于是,出于耶稣还在他们附近的考虑,他们肯定是先在岸的这头寻找耶稣,然后又因着耶稣要去对岸的考虑,前往岸的那头寻找耶稣。这一点在24节的经文中得到了印证。24节说:“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在希腊原文中这句话是以“当……时候”作为开头的,意思是“当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的时候”。这很好地表明他们是在附近仔细地寻找过耶稣后,在没找到的前提下才上船前往迦百农的。
 
  我们中国人对于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从以上这两点,我们能够看到这群齐心协力寻找耶稣的犹太人,拥有了“人和”的优势。那么,最后这几艘从提比利亚而来的船,我们可以说他们拥有了“天时”的优势。在他们要去对岸寻找耶稣时,刚刚好有几艘船来到他们这里。藉着“天时和人和”他们最终找到了耶稣。那么,这群犹太人寻找耶稣的行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通过分析这群犹太人的行为,我们看出他们在追逐耶稣的过程中,不但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且非常善于把握时机。通过分析他们找到耶稣时的言语,其中也富含深意。他们见到耶稣的第一句话并不是抱怨,而是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他们虽然口称耶稣为拉比(老师),但是内心太多的欲望堵塞了聆听受教的耳朵。他们嘴上问:耶稣是几时到这里来的?其实他们内心的独白是,耶稣你偷偷逃走,虽然我们不知道你是几时、如何到这里来的,但是你还不是让我们找到了吗?你还是从了我们,当我们的王,推翻罗马的统治吧。
 
  亲爱的长辈弟兄姊妹们,从犹太人追逐耶稣的行动和言语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耶稣身份错误的认知。因着他们错误的认知,他们的追逐也显得盲目。马可福音四章十二节很好地表现出他们的状态:“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对于他们的提问,耶稣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表明:他们寻找自己,是因吃饼得饱。耶稣用“得饱”两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实况。“得饱”的希腊文也可译作“狼吞虎咽”。古典希腊文里这字是描述牛吞食,却永不会说声“谢谢”,也不会问食物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赐它食物。显然这群犹太人关心自己的肚腹甚于自己的灵魂。这些人寻找是出于纯粹物质、图利的动机。他们追随耶稣,似乎很崇拜,其实他们并不是真对属灵、神圣、超自然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为什么跟着耶稣?耶稣在26节表明:他们追逐耶稣不是因为看见了神迹。可能我们在座的弟兄姊妹中,会有人问:他们不是因为见了耶稣行的五饼二鱼的神迹,才来跟从耶稣的吗?耶稣怎么说:他们不是因为见了神迹呢?
 
  其实,这里的“神迹”在原文中是复数形式,耶稣在这里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耶稣以反讽的语气表示,这群犹太人看了这么多的神迹后,依旧不明白神迹背后的真意,还是追求吃饼得饱的人生。显然,这群犹太人并没有认识到“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差别。他们过分地追逐自己想要的,希望耶稣按照他们的想法行更多的神迹。然而,当耶稣赐给他们真正的需要——就是生命的灵粮时,他们却不以为然。亲爱的长辈弟兄姊妹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画面啊!
 
  对于你我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时常像这群犹太人一样。我们只要上帝赐给我们的好处,却不要上帝自己。可能在我们当中,也不乏有些人是以不纯正的目的加入教会的。或许有人加入教会的目的是因为这样可以带给他们地位,身份,权力和影响力,或许有人想藉此使自己的生意或事业获益。或许有人企图利用教会来营私取利。又或许我们也能把另一种人纳入此类别:他们是被赦免的教义所吸引,想要利用十字架;他们对永远的刑罚心怀恐惧,亟欲逃脱地狱的折磨。既然基督宣告他能赦免人的罪,他们就立刻跟随——不是想要得圣洁,或因为爱他,而是因他们惧怕地狱和永刑。这种人是利用基督的十字架,来遮盖自己的罪。十字架成了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他们跟随基督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因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世界的救主。
 
  愿我们不要成为以上的这些人,愿我们都如保罗所言:我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基督耶稣为至宝。基督徒应当学会单单以耶稣基督为自己的满足。正如有位清教徒论到知足说:基督徒知足的方法,不是让他的财产变得更多,而是让他的灵更降卑;不是让他的谷仓变得更宽阔,而是让他的心志变得更专注。一个人,整个领地或庄园都不能使他知足;另一个人,只要有几亩地就能满足。当中的区别在哪里?一个人专注于满足渴望,另一个人专注于满足必需。一个人在想可以得到什么,另一个人在想可以不要什么。
 
  二、一次深入的对话(28-34)
 
  在耶稣揭露了这群犹太人内心的不良动机后,双方开始了一场深入的对话。这个对话的核心议题是“做工”,犹太人坚持认为做神的工在于他们的行为;这点体现在28节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上帝的工呢?”而耶稣反复强调信靠他,就是做神的工,如29节说:“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作上帝的工。”因此,在28-34节的对话中,主要是向我们揭开犹太人为何专注于“我行”,而始终无法接受“我信”的原因。就像在27节的经文中,耶稣提到的“劳力”和“赐给”的观念,这些人完全忽略了“赐”这个字,只执着于“劳力”一词,误以为要“努力作工”来得着救恩,以为必须“做些什么”才配得永生。而耶稣却清楚表明,他们必须“作”的只有一件,就是信靠救主耶稣。那么,对于犹太人来说,在“我行”到“我信”之间到底是什么事物在拦阻着他们呢。接下来,我们借着这几节经文来具体分析下:
 
  首先,在29节后半句的经文中,犹太人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作什么事呢?”从他们的表达中,我们看出在他们的认知中,相信必须建立于“眼见”。不知道弟兄姊妹们,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回答非常有趣,因为当他们说:只要耶稣行神迹给他们看,他们就信。然而,对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耶稣在昨日才刚行过五饼二鱼的神迹。显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神迹本身,不论多少,都是不能永远满足人的好奇和渴望,除非人能够通过神迹去认识施行神迹的神。这就是这群犹太人所缺乏的。他们以为神迹看多了就会相信,这句话对于世界上其他的事物可能管用,正如有句俗语说:“看见就是相信。”可是,在属灵或信仰的事物上,只是肉眼或感官的“看见”,并不能让人对属灵的事物产生信心。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心绝非只凭眼见,更在于盼望那所不能见的。
 
  接着,这群犹太人马上把目光转向他们的传统。在31节他们说:“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他们在此将相信与本民族的传统相联系。换句话说,他们是以本民族的传统挑战耶稣的话语。在旧约的时代,上帝藉着摩西为旷野的以色列民赐下吗哪。对于这群犹太人而言,耶稣显然还不足以和摩西相抗衡。另外,根据犹太人的传统,他们相信天上有一个吗哪的“宝库”,这个宝库在摩西的时代曾经开启,喂养众民,以色列人一度靠吃这些“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维生。犹太人相信,这个宝库会在弥赛亚来临时重新开启。正如在典外文献记载说:“吗哪的宝库将要再次从高天降下,他们在那些年间将要食用吗哪。”《巴录二书29:8》然而,耶稣所说和所行的还远远达不到颠覆他们民族的传统。
 
  最后,他们将相信的行动转向自我得利。当在32-33节耶稣表明:古时的天粮不是摩西所赐,而是天父所赐时,这群犹太人在34节回应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在32节的前半句,经文使用的是过去时态,表明古时的吗哪是神所赐给以色列百姓的,而后半句却使用了现在时态,表明了天粮不是旷野里的吗哪,是天父现在正在赐下的。因此,我们看到在34节的经文中,犹太人为着当下的天粮而激动不已。在这种激动的心情下,犹太人对耶稣的称呼发生了改变。当他们刚找到耶稣的时候,他们称耶稣为拉比,他们只将耶稣视为一个教师,或者是先知。而当耶稣论及上帝现今就将天上的粮降下,赐生命给世界的时候,他们改口称耶稣为主。耶稣如他们所宣告的是主,这点并没有错。但讽刺的是,他们的宣告完全是为着自我的得利。他们对耶稣的相信,仅仅是在嘴巴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马太福音7章21节所言:“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对于这群犹太人而言,他们始终无法摆脱错误的自我认知,他们在坚持错误的认识下,也错误地定义耶稣的身份。有位清教徒说:“寻求自我使灵魂瞎眼,看不到基督的美丽,也看不到圣洁的卓越;它使人味觉失灵,尝不到神的话语、神的道路、神百姓团契的甘甜。它使人收回双手,拒绝接受基督提供给灵魂得益的一切丰富。它使人心刚硬,不听基督所有的敲门和恳求声。它让人的灵魂就像不结果子的葡萄树,又如荒芜的旷野;总而言之,没有什么比寻求自我,更能表明一个人是没有神、没有基督、没有恩典。”亲爱的长辈弟兄姊妹们,这些阻碍犹太人相信耶稣的要素,其实也隐藏在你我的心中。我们都是罪人,我们不可避免的过着凭眼见,不凭信心的生活,我们也常被过往的人生经验,群体的传统所束缚,靠着我们自己我们更做不到摆脱利己主义的牢笼,我们天生就是爱肉体胜过爱灵魂,爱自己胜过爱上帝的人。那么,在倚靠自我的认知和行动的牢笼中,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实,从“我行”到“我信”的出路在于耶稣的宣告。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耶稣能够改变我们一切错误的自我认知。正如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死前所言:“我们都是乞丐,诚然如此”。上帝将爱子耶稣基督赐给我们,让我们在祂面前无伪地承认你我是一无所有的,从而好让我们转向在基督里的丰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第三大点,看看上帝是如何让我们从信靠自己,转向信靠基督的。
 
  三、一个有力的宣告(35-40
 
  面对这群犹太人对自己话语错误的认知,耶稣简单明了地宣告了自己的身份。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食。”在耶稣的宣告之后,36节经文说:“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这是对犹太人有力的回应,因为他们之前按说要凭眼见来相信。其实,耶稣这样说是非常有道理的。毕竟,在属灵的问题上,人的迟钝、偏见和不信是没有限度的。马可福音6章6节道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据说主在世上传道时唯一“惊奇”的事情就是世人的“不信”。因此,在35-40节的经文中,耶稣给出了世人相信祂的方法。
 
  从救赎的历史看,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具有深刻的内涵。我们要知道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是在犹太人逾越节将近的时期。逾越节是以色列人重要的节期,用于纪念上帝拯救他们脱离埃及的奴役。在这一节日期间,以色列人会吃无酵饼,以象征他们在上帝的拯救下迅速离开埃及的经历。无酵饼是当年以色列人因仓促出埃及而没有时间发酵制作的饼,它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上帝拯救行动的物质记号。不但如此,当年上帝通过摩西赐下吗哪,拯救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免于饥饿。如今,耶稣作为生命的粮,是上帝赐予世人更大、更永恒的恩典。他的拯救不再局限于以色列人,而是面向全人类;不再仅仅停留在肉体的层面,而是深入到灵魂的深处。吗哪虽能暂时满足肉体的饥饿,但耶稣却是永恒的生命之粮,他赐予的是永生,使处于灵性死亡中的人得以复活,获得永恒的生命。逾越节的无酵饼作为上帝拯救的记号,预表了耶稣作为生命的粮的到来。凡信靠他的人,都能在他里面找到生命的丰盛和灵魂的满足。
 
  从文本出发,在37-40节这四节的内容中,耶稣特别强调世人能够相信祂,得着永生,是基于三一上帝的工作。这一点不单体现在文本的结构上,更体现在文本的内容中。36-40节的内容具有一种特殊(交叉配列)的对称结构。36节对应40节,37节对应39节,而38节则作为核心突出的内容。36节先道出犹太人看见却不信;37节则指出耶稣不丢弃天父所赐之人;38节作为核心表明耶稣是通过从天降下(道成肉身)的方式来拯救世人;39节再次强调天父赐给耶稣的人一个也不失落,最后40节回应了36节的看见却不信的现象,得出世人得以看见耶稣并且相信的结论。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文本结构中,是为了突显出耶稣是从天降下,来拯救世人的天粮。而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我们看到这几节内容不断地强调世人相信耶稣,是因为天父将这些人赐给耶稣,天父亲自吸引这些人。天父的“吸引”是救恩的起点。正如磁石吸引铁屑,是毫无抗拒之力的恩典作为。而天父“赐下”的行动则彰显其主权——正如祂在永恒中预定的旨意,父神将一群特定的罪人托付给基督,要我们在祂里面得着永远的救赎。除了天父的工作外,经文中还特别强调耶稣的工作,基督作为天父的爱子,回应父神的托付:“凡父赐给我的,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这句应许如坚固的磐石,无论世界如何变迁,罪恶何等猖獗,基督都以祂的公义为衣、以祂的怜悯为冠,紧紧握住祂的羊群。在我们软弱,甚至跌入罪中时,基督作为好牧人“必定保守我们,一个也不会失落”。
 
  亲爱的长辈弟兄姊妹们,耶稣是生命的粮这个有力的宣告,对于你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随着你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我们身体的粮食是不缺的,甚至我们还能经常性地吃到美食、大餐。但是,小兄弟想问下大家:“你们的灵魂饿了多久了呢?据说人类在极端条件下不进食的时间最多能坚持3-4周,我们当中应该没有人体会过这种极端的经历,但是我想把这个场景换成灵魂的吃喝时,可能3-4周不读经、不听道、不祷告的大有人在。“人类最长不进食”的吉尼斯纪录是382天,那么,如果你超过一年左右不读经,是否也可以申请“基督徒最长不吃灵粮”的吉尼斯纪录呢。我们在座的弟兄姊妹中,又会有多少位吉尼斯纪录的获奖者呢?
 
  “耶稣是生命的粮”这个有力的宣告提醒我们,耶稣对于你我的生命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生死攸关的必需品。耶稣基督是我们的至宝,是我们眼目所定睛的对象,是我们心灵安息的地方。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谈到一个诸侯要打发妻子回娘家,叫她以后不要再回来。临别前,他对妻子说:“在这家里,你可以带走一样你认为重要的东西。”他的妻子说:“今晚你能陪我吃饭吗?”诸侯说:“可以。”那一天晚饭时,他妻子把他灌醉,并把他带回娘家,第二天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不在城堡中,他问妻子说:“我现在在哪里啊?”他妻子说:“在我的娘家里,你不是说,城堡中我可以带走一样东西,我看了看,最珍贵的就是你了,所以我把你带回来了。”长辈弟兄姊妹们,今天在我们生命中,什么是最为珍贵的呢?
 
  结论
 
  对于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众人因着对耶稣话语的不信而纷纷离去。圣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从竭力追逐耶稣到失望离开耶稣的画面。这个画面深刻反映了犹太人对耶稣错误的认知和他们内心的失望,这也从侧面表明这是一场盲目的追逐。亲爱的长辈弟兄姊妹们,犹太人在和耶稣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后,纷纷离开了。在面对众人的离去,耶稣问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我想这句话不仅是对门徒的询问,更是对当下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灵魂的拷问。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对于这个有力的宣告,在座的各位要如何回应呢?你们会像犹太人一样转身离开耶稣吗?还是会像许多跟随耶稣的门徒一样表示困惑?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像西门彼得一样回复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TAG: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与蒙召之恩相称的生活(一) 是属于上帝的生活  上一篇:替罪羔羊 打印文章   录入:姜荣信   责任编辑:王庆荣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