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散那VS钉他十字架

作者:耶米玛     来源:雅博网作者 时间:2025-10-19 04:55:30

 神的羔羊.jpg

  经文:约12:12-13;路23:21     

  “和散那”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是称颂神的专用语;“钉他十字架”是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然而,这两句话都出于犹太人的口,都是对耶稣一人喊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和散那Vs钉他十字架》。

  一、和散那

  1.耶稣吩咐门徒牵驴:(马太福音21:1-3)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伯法其”意思是“初熟无花果之家”,位于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之东南坡,伯大尼西北1公里(17节),再往前不到一公里,耶路撒冷城就在眼前了。逾越节期间,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沿此路线涌往耶路撒冷守逾越节。耶稣打发两个门徒,有人认为这两个门徒就是彼得与约翰,耶稣吩咐他们要往对面村子里去,把拴在那里的一匹驴和驴驹牵到耶稣这里来。若有人问他们,他们就说“主要用它”。

  “驴”是温驯的动物,在巴勒斯坦地区普通饲养,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属不洁净动物。驴被用来驼东西:(创世记42:26)他们就把粮食驮在驴上,离开那里去了。(撒母耳记下16:1)大卫刚过山顶,见米非波设的仆人洗巴拉着备好了的两匹驴,驴上驮着二百面饼,一百葡萄饼,一百个夏天的果饼,一皮袋酒来迎接他。

  驴也被当作普通人的坐骑,经上记载了许多人都骑过驴:

  (民数记22:21)巴兰早晨起来,备上驴,和摩押的使臣一同去了。

  (撒母耳记上25:20)亚比该骑着驴,正下山坡,见大卫和跟随他的人从对面下来,亚比该就迎接他们。

  (列王纪上13:13,23)老先知就吩咐他儿子们说:“你们为我备驴。”他们备好了驴,他就骑上,……吃喝完了,老先知为所带回来的先知备驴。

  (列王纪下4:24)于是备上驴,对仆人说:“你快快赶着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迟慢。”

  驴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骑(士10:4;14:14;撒下16:2)。它不像战马那样威风凛凛,骑驴代表谦和、温柔(亚9:9-10)。四福音中只有马太提到有两匹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主耶稣在伯法其打发门徒去对面的村子,所以“对面村子”指伯大尼。主耶稣和门徒当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可11:11),回去的路上可以顺便把驴驹归还主人。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他还在伯法其,并没有亲自去看过,然而,他对即将发生的事却了如指掌,并且掌管着事态的发展,显明主是洞察一切、掌管一切的主。

  2.应验先知的话:(马太福音21:4-5)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 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马太福音》最初是写给犹太读者的,因此马太告诉读者,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这里“先知的话”是指神借先知撒迦利亚所说的预言:(撒迦利亚书9:9)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这是要应验(或“这就应了”)先知所说的话……”后面引出旧约先知的一段预言或诗篇,这种“公式化引文”的格式在马太福音中反复出现(1:22-23;2:15,17-18,23;4:14-16;8:17;12:17-21;13:14,35;21:4-5:27:9-10):(马太福音1:22-23)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 神与我们同在”。)

  (马太福音2:15,17,23)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

  (马太福音13:35)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应验先知的话”表明旧约的预言在新约应验,好让犹太人明白主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那位弥赛亚。

  3.和散那:(马太福音21:6-9)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主耶稣怎样吩咐,两个门徒就怎样行,他们就照着主的吩咐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主耶稣骑的是驴驹(可1:7)。那匹驴驹因从未被人骑过(可11:2),须有其母陪伴在旁,亦步亦趋。“众人多半”原文是“非常大的群众”,因逾越节将至,有极多的人从各地前来耶路撒冷过节。“把衣服铺在路上”和“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都是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举动(王下9:13)。

  前行后随的众人高喊着“和散那”,和散那是希腊语对希伯来词的音译,意思是“求你立刻拯救”(诗118:25),亦可转用作称颂的话,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大卫的子孙”代称神所差来拯救以色列的弥赛亚(诗132:10-11)。群众如此向主耶稣欢呼称颂,是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弥赛亚将解放以色列民族,率领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度。“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个颂词原是向朝圣者祝福的话(诗118:26),此处指那要来的弥赛亚。“高高在上和散那”指因弥赛亚的来临而将荣耀归给天上的神,愿那些天使天军也从天上高唱“和散那”。(诗118篇)是六篇哈利路篇的最后一篇,以色列人每逢盛大节日,便用哈利路篇来应答对唱,其中25-26两节更是赞美的高潮。主耶稣和门徒在结束最后晚餐的时候唱了诗118篇(26:30)。

  (马可福音11:9-10)前行后随的人都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指弥赛亚的国度。

  (路加福音19:37-38)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 神,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在四福音中,只有《路加福音》指出,群众的欢呼声中包括了“在天上有和平”,只有人与神恢复了和平(2:14),祂的荣耀才能得以彰显。《路加福音》还省略了其它福音书提到的希伯来词“和散那”,用外邦人能明白的“荣光”来代替。

  (约翰福音12:12-13)第二天,有许多上来过节的人听见耶稣将到耶路撒冷,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主后一世纪的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说,有一回在逾越节时作了人口统计,总共有两百七十万人之多。棕树枝是胜利和王权的象征,当群众拿着棕树枝来迎接主耶稣时,就表示他们视祂为君王。主耶稣在祂圣工初期曾经回避那些要立祂为王的群众(6:15),可现在祂却公然接受他们的欢呼,因为父神的时间已经到了。主耶稣得着国度的途径不是来自人的拥戴,而是祂自己从死里复活,然后在父神的手中接受权柄,这一次进耶路撒冷,只是象征性地显出国度的荣耀。“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引自(诗118:26),这里“奉主名来的”指那要来的弥赛亚,“以色列的王”是群众在此附加上去的称呼。

  这是受难周的第一天——棕枝主日,在人看来,这是主耶稣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主耶稣在前呼后拥的人群中入城,以天国君王的身份进入祂的京城,然而,他却没有登上宝座,而是上了十字架。十字架的阴影虽是浓重,但却不能掩盖天国君王的权柄。(太21章)中天国之王向祭司长、法利赛人和民间的长老们宣告什么人才能进入神的国,话中满了从天上来的权柄。

  二、钉他十字架

  1.彼拉多见证耶稣无罪:(路加福音23:1-5)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但他们越发极力地说:“他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

  耶稣在受难周的第五天夜间被 b u后,在公会经过了一夜的审讯,到了第六天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他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马太福音27:1-2)。”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被赋予有限的自治权力,除了对于擅闯圣殿内院的外邦人,公会并无判处死刑的权柄(约18:31),所以必须“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让他按罗马帝国的法律判耶稣死刑。犹太公会因主耶稣自称“神的儿子”而定祂死罪(22:70-71),但罗马帝国并不过问犹太人的宗教纷争(徒18:15),所以公会并不能用宗教罪名向彼拉多控告耶稣(22:70-71),只能用政zh i罪名来诬陷祂:“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这完全是捏造,因为耶稣并没有这样做。“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是因为耶稣本来就是基督,是王。彼拉多问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告诉他是,(马太福音2:1b-2)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彼拉多第一次向众人宣告主耶稣无罪:“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是宣告耶稣并未犯任何政zh i的罪。但这个判决却无法让犹太宗教领袖们满意,因此他们继续控告耶稣,5节是指控耶稣在全犹太地区到处传道,从北部的加利利,直到最南端的犹太地。

  2.耶稣被交给希律·安提帕:(路加福音23:6-12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他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他的事,久已想要见他,并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迹,于是问他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他。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去。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这是路加独有的记载,希律·安提帕的辖区包括加利利和比利亚。彼拉多一听说耶稣是加利利人,赶紧把耶稣这块烫手山芋送到希律那里,“就把祂送到希律那里去,”按彼拉多的地位权柄,他不需要把耶稣送到希律王处;他如此作,不过是一种讨好对方的外交手段(参12节)。“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那时’就是适逢逾越节期间(参21:1);据说希律的父亲大希律曾入了犹太民籍,所以他也从提比哩亚上到耶路撒冷来过节。希律早已听过耶稣的事,久已想要见他,因此看见耶稣,就很喜欢,并且指望亲眼看到他行一件神迹。于是希律问耶稣许多话,耶稣却一言不答,正应验了(以赛亚书53:7)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按当时罗马法律,被告若不为自己辩解,即会被定罪。那些与耶稣为敌的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他。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主耶稣‘一言不答’的态度激怒了希律,但又查不出祂有甚么罪来(参15节),所以只好戏弄祂一番,以泄怒气。‘华丽’系用来描写有钱人(参雅2:2)和天使(参徒10:30;启15:6;19:8)的衣着。“把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去”表示希律承认祂无罪,表面上是尊重彼拉多的权柄,实际上是想从麻烦里脱身。“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可能因为彼拉多曾杀害加利利人,又将他们的血搀杂在祭物中一事(参13:1),侵害了希律王权的缘故。“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大概是如此一送一回,无形中表达了互相尊重,彼此推让的意思。

  3.彼拉多想把耶稣释放了:(路加福音23:13-17)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就对他们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他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来。可见他没有做什么该死的事。故此,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有古卷加本节)。

  彼拉多召集了那些控告耶稣的众人——“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再次向他们宣告他审讯的结果:彼拉多就犹太人告耶稣的“罪”——“诱惑百姓”审讯的结果是“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既然彼拉多和希律二人都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彼拉多推理出结论:“可见他没有做什么该死的事。”既然如此,彼拉多判决“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我要责打祂”,并不是表示耶稣有罪,必须受责打,而是为了给这些控告耶稣的犹太领袖们出口恶气,好达成妥协。不想,退让只能使他们更加得寸进尺。按照犹太人的规矩: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因此彼拉多想顺水推舟,释放耶稣给他们。

  4.钉他十字架:(路加福音23:18-25)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这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无奈他们喊着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彼拉多第三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

  然而,这些被魔鬼利用的犹太人却一齐喊叫起来:“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人们宁可要杀人犯巴拉巴,也不要生命的主耶稣。彼拉多的良心要他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无奈他们喊着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这就应验了主耶稣对自己的预言(太20:19;26:2)、“为我们受了咒诅”(加3:13;申21:23;民21:8-9)。钉十字架是当时罗马帝国最残酷的死刑,只适用于杀人、叛乱等重罪犯人,而罗马公民按法律规定是不可判处此极刑的。这些“众人”(18节)竟然对自己的同胞如此残酷,对主耶稣恨之入骨,“这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说:‘他们无故地恨我(约翰福音15:25)。’”彼拉多生气地责问这些疯狂的犹太人“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第三次见证耶稣无罪“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因此,彼拉多想坚持自已的判决“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然而,这些犹太人却不善罢甘休,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我们常说“有理不在声高”,现在却是“有理只在声高”。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这才违心地照他们所求的定案,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巴拉巴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这个判决既不是根据罗马法律,也不是根据圣经真理,而是根据人民的意愿。

  三、和散那VS钉他十字架

  1.人心善变:在六天时间里,犹太人对耶稣的呼喊就由“和散那”变成了“钉他十字架”:在受难周的第一天,这些向耶稣高喊“和散那”的犹太人,是因为他们以为弥赛亚要来带领他们推翻罗马统治,建立强大的以色列帝国。然而,耶稣却让他们彻底失望了。因此到了第六天,众人再看见被 b u的耶稣,是如此的“软弱无能,任人宰割”时,就变成了“钉他十字架。”人心善变,甚于变色龙。

  2.耶稣不受他人声音的影响:(马可福音1:35-39)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遇见了就对他说:“众人都找你。”耶稣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耶稣知道自已降世的使命是把天国福音的种子播撒在人心里,祂奉差遣来的目的是要传神的道,而不是为了医病赶鬼。因此当众人都找他的时候,耶稣并没有听从众人回去,而是做自已当做的事,就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约翰福音6:15)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稣行使了五饼二鱼饱五千人的神迹后,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他是天国的君王,不做地上的王。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事,主耶稣却是根据天父的定意做事,祂绝不根据人的需要去满足人,祂的国并不属这世界(18:36),因此祂“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稣荣进圣城时,众人对他趋之若鹜,高喊“和散那”,而在此之后耶稣才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3-24)。”在耶稣看来,“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并不是众人簇拥欢迎他骑驴进耶路撒冷的“高光时刻”,而是“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是被钉十字架之时!

  五天后的第六天,犹太人高喊“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耶稣坦然接受,没有为自已辩解一句。正如他所说:“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约10:18)。”

  亲爱的家人,尤其是那些走在羊群前面的领袖或传道人,面对他人的掌声与毁谤,是否受到影响呢?

  主啊,求你在我受人称赞时,知道自已不过是人;求你让我在受到他人毁谤时,知道自已是神眼中的瞳仁。

  TAG:和散那 钉他 十字架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编辑,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 圣经上“最小的”  上一篇: 犹大生命中的三只羊 打印文章   录入:耶米玛工作室   责任编辑:耶米玛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