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 出埃及记 20:1-17
引言
接下来几堂会看摩西的律法,从出埃及记二十章到四十章都在谈论律法,所以读出埃及记却不看律法会很奇怪。我选了三种律法,今天看十诫,因为它代表原则性的东西。我们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律法呢?下一讲会看奴僕制度,它好像是床底下的怪物,最好连提也不要提,但我们还是要看。再下一讲会讲以牙还牙,新约提及旧约的一些律法,我们应该如何从新旧约来看待这些律法呢?
你有没有被人挑战:为什麽要守十诫呢?多数人的回答是一定要的:不可杀人,不可偷盗,要敬畏神。但我们是否要守安息日,从星期五晚到星期六晚什麽都不做?为什麽我们不这麽做,但却要守住其他的诫命呢?十诫只是律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守十诫,是否也应该守其他诫命呢?如果不守它们,那为什麽我们反而要守十诫呢?如果我们不守,那是因为我们少读了圣经,我们最少可以忽略出埃及记二十章到四十章,并且可以忽略五经裡的许多部分?
但我们要这样看神的话语吗?难道这些不是神的话语吗?这些是不是神过去的话语呢?如果是,那麽还有什麽是过去的,不用我们理会?并且『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申六5)这句话出现在律法书,『你要爱邻如己』(利十九18)也出现在律法书。如果我们要守住这两条诫命,那麽我们为什麽不守其它诫命呢?今天我跟大家做个交代,当然我不想这篇信息只是一篇难题解答,也应该看这对我们有什麽意义。
十诫的四个背景
首先看十诫的四个不同背景,每个背景帮助我们更明白十诫,更明白十诫跟我们的关係。第一个背景在五经裡的出埃及记第十八章,在十诫出现之前,以色列人去到西奈山。这时摩西是唯一的领袖,民众只要有任何问题就会去找摩西,他就会为他们做决定。可以想像摩西从早到晚面对他们,一直到他岳父叶忒罗指出不能继续这样下去:『这无法持续下去,你辛苦,他们也辛苦,你每天要回答问题,他们等一整天后可能不够时间要明天再来。』所以岳父教他另一个方法,就是选出一帮人来分担他的工作。这个分级别的,最简单的就让年轻的来解决,再难点的问题就让老的处理,一级级上去,实在没有人能处理,就交给摩西,这样才有持续性。摩西就听了岳父建议,但要这件事顺利进行,需要下面那些人知道决定的原则是什麽。他们需要学习重要的原则,而神就在这时候跟他们立约,赐给他们十诫和其他诫命,他们就用这些诫命来审理不同的桉件。
十诫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在申命记第五章。这两段经文都没出现过『十诫』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是在这节经文:『摩西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昼夜,不吃饭不喝水。他把这约的话,那十条诫命,写在版上。』(出三十四28)但这麽巧合,那些诫命不是今天经文的诫命,这两个系列被称为『道德的诫命』,出埃及记三十四章的诫命被称为『礼仪的十诫』。我们一般提的十诫是今天经文裡出现的十诫。
另外,『十诫』在这裡并不是『十诫』,是『十句话』的意思。我晚点会解释为什麽它会变成诫命。
第二个是古代近东的背景。有的人说:『摩西律法裡的许多内容在古代近东也有的。』我们的答桉是肯定的,有人就担心摩西是否抄袭别人,但话不能这麽说。如果你是老师,你就明白是很难决定两份相似的功课是谁抄袭谁的。古代近东有很多这类的诫命,这让我们看到一件事:当时的人有对错的概念,不只是十诫和神的诫命才有。古代中东的人都有『不可杀人』这个概念,有的诫命出现在神的诫命裡,但有些概念是很多人都有的。在五经裡,有两个特别的字是翻译成诫命,一个是『话语』,譬如『十句话』,另一个是『诫命』,在希伯来文是两个字。所谓『律法』这个字的系列就最接近古代中东的律法,多数有因果架构:如果有人这麽做,他接下来就会有什麽结果。所以学者们称之为『条件式的法则』,虽然这些律法都相似,但在摩西律法裡也有出现。我们也不会说这些是属世,摩西律法裡没有属世的,所有的都是圣洁的。
『话语』这个字代表盟约的诫命,是他们跟神立约所要做的,这些在外面就找不到,学者们称之为『绝对法则』。为什麽这麽称呼呢?因为没有因果架构。大家想想我们所称呼的『十诫』:不可杀人,但没说『如果杀人,就会有什麽后果。』只是说不可杀人,『不可以有别的神,』但没说不遵守会有什麽后果。有没有说过呢?是有,但不是在这些法则裡。当我们看下去,后面有详细讲解如何处理杀人桉件,但在法则出现时却没有提到。
第三个背景是世界性的背景。神在这裡教导以色列人对错,不是第一次教导全世界的人什麽是对错。在创世记裡就出现了,亚伯拉罕知道什麽是对错,雅各和以色列人以外的人都知道什麽是对错。所以十诫不是介绍一个新的概念,十诫是写下来的官方版,把这些道德的原则写下来,让所有人都知道。刚才提到这个原因是帮助那帮人来审理不同的问题,所以就需要这些的法则。我们一会看看这个跟我们有什麽意义。
第四个背景:以色列人。十诫是以色列人伦理道德的根基,有不少学者说,有人认为申命记的十二章到二十六章是根据十诫的框架来编排。前面几章讲第一个诫命,之后几章是第二诫命。这是一个有趣的看法,大家可以自己查考圣经看看。当然这个有一些争论,就算不是百分百符合,但的确有十诫的影子。
简单地说,上主不是单单要拯救以色列人,祂要建立一个新的信仰群体,这个跟之前的是不同的,所以教导他们,应该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信仰群体,这就是十诫和其它诫命的重要性。
十诫的结构
交代了背景,接着看十诫的结构。这结构是不是分成『神』和『人』?是的,当我们看二十章,希伯来文开头说『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来到十七节讲:『你的邻舍。』所以开头是神,最后是邻舍。并且神在第二和第六节,最初的两个诫命是用第一人身来称呼,接下来的诫命是用第三人称。所以犹太人的传统认为,在西奈山听到来自神的诫命只有头两条,其它是摩西跟他们说的,因为这些诫命用了第三人称。
有位学者做了个分析是值得分享。十诫好像对比他们在埃及的生活,要改变他们在埃及的错误的生活方式,譬如敬拜法老,因为法老是神。所以在十诫就说:『除了我以外,不可以有别的神,』跟他们说了神的名字,然后吩咐不可以亵渎神的名字。他们在埃及是奴僕,所以有不休止的工作,十诫就告诉他们有安息日。男丁在埃及会被杀,在第六诫就保护生命。在埃及的家庭因为劳苦而被遭害,但在第五和第七诫是保护家庭的。在埃及有经济的剥削,第八和第十诫就保护他们不被剥削。在埃及是不公义的社会,第九诫就要他们建立一个公义的社会。所以对比他们之前的社会,他们要建立一个更公正良善的社会。
现在他们可以不再重蹈覆辙,用基督徒的话来说,他们从这世界中呼召出来,不跟世界的原则,而是跟天国的原则来生活。主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七到四十节也把这些诫命分成『神』『人』两部分,十诫也是这样分,第一部分是『神』:『尽心、尽性、尽力爱神,』如果我们把主耶稣的说法放在十诫裡,会有个意思:所有的诫命都是建立在爱神之上,他们最终效忠的对象是上主。这个有什麽重要性呢?因为如果他们的忠诚是对比其他人,那麽只要对自己人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外邦人好,但摩西律法不是如此,摩西律法也保障外邦人在以色列人当中的权利。当然,外邦人不需要守割礼和食物的条例,但在道德伦理方面是一视同仁。如果有人被杀,不论是本地人或外邦人,这个桉件都要审判。
这对我们来说也有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效忠于神,而不是效忠于其他基督徒。所以当我们爱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爱神,所以我们爱非基督徒。我们不是因为对方可爱所以爱他们,当然可能对方可爱,但因为我们爱神,我们跟从神的诫命,所以我们爱别人。
另外一方面是『人』:『要爱人如己。』上次提到的经文解释我们应该如何爱人如己:『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七12)想要别人对我们公平,我们也要对对方公平,不想别人伤害我们,也不应该伤害别人。我要指出,新约是难守过旧约,因为主耶稣说要爱你的敌人,为他们祷告。为什麽呢?反而刚才提到的『爱人如己』比较容易,因为我想对方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如果他不这样做就怎麽办呢?你不爱我,我也不用爱你。你伤害我,我也害你。但耶稣说,不可以这样。在旧约裡,不杀人就可以了,但来到新约,原来只要你恨你的肢体,就犯了杀人的原则。这个『以眼还眼』会在之后讨论。
十诫对我们的意义
十诫对我们有什麽意义呢?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色列人或犹太人,我们仍然可以在当中借鉴。有位学者正确地指出:『上主是先拯救以色列人,然后才颁布诫命。』上主并不是要他们先遵守诫命,然后才带他们出埃及,所以他们被拯救不是因为他们先守住了诫命。我们跟以色列人一样是先经历神的拯救,然后学习跟从神的话语。
看十诫对犹太人的意义,我们看一位出名的犹太学者,他引用这节经文:『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要到法老那里,对他说:『耶和华如此说:放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出八1),对西方人说,『放我的百姓走』(Let my people go)这句几乎家喻户晓。他指出这有误导性,因为这节经文有『好事奉我』这句,我们很多时候记得第一部分,但忽略了第二部分。他说,以色列人被释放不是一个自我决定的自由,他们被释放,是好让他们事奉神,这节经文讲得清清楚楚。
这有什麽分别呢?是不是上帝释放了我们,我们就为所欲为?不是,因我们得释放是为了事奉上主,『事奉』这个字是翻译成『敬拜』的其中一个字词,有没有想过『敬拜』和『事奉』是同一个希伯来文?另一个讲『敬拜』的希伯来字是『伏服在神面前』的意思。第八章第一节翻译成『事奉』是有意思的,我们事奉的神就是我们敬拜的神,我们不事奉神,我们就不是在敬拜祂。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堂裡唱诗歌唱到很感动,就觉得这就是敬拜,这是感动,有可能是来自神。但按照刚才的意思,当我们的生命真的事奉神,我们才在敬拜祂。这就是十诫和其它诫命发出的挑战:你究竟在敬拜谁?你事奉的是谁?
讲到对基督徒的应用,一定要看罗马书:『但如今,我们既然在捆绑我们的律法上死了,就从律法中解脱,使我们服侍主,要按着圣灵的新样,不按着仪文的旧样。』(罗七6)还有很多经文也这麽解释,但我们不在律法之下,这个可以回答刚才的一堆问题,有人说『我们不用守十诫的!』因为我们不在『律法之下』啊。但这不是全幅图画,刚才提到对错的观念在十诫之前就早已出现了,对错是建立在上主的属性,十诫只不过是对错的具体表达,真正的对错在创世记已经出现了,如果洪水之前的人没有对错的观念,那麽灭绝他们岂不是非常不公义?他们一定是违反了自己所知道的对错观念,以致上主审判他们是公义的。
这个对我们有什麽启发呢?
我们不是跟十诫,但我们要跟十诫背后的原则,因为那个原则是一直以来建基在上主的属性上。因为我们没具体想这件事,我们说爱神爱人,但应该如何具体做出来呢?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爱神,我就奉献,参与教会的敬拜服侍,参加祈祷会。』这些是没错的,但这是我们想出来的。有没有想过,其实有具体爱神的方式。当耶稣跟犹太人在一起时,他们想知道怎样具体地爱神,六百一十三条诫命讲如何爱这位上主,若抹杀了这些诫命,我们要自己构思如何爱神。我们爱人如己也是如此:『我今晚为他祷告,给他鼓励的信息。』这些是没错的,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爱人如己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指引呢?在律法裡有很多的例子,而我们觉得它们古怪,是因为这些是别的社会和文化的产品。我要指出,神的属性的原则,在古代以色列当中处境化地出现,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旧约带到今天,我们的穿着不是跟足以色列人的衣着,我们也不是常常吃大小麦。我们有很多地方跟他们不同,社会改变了,但我们要思考如何把那个原则带入现今的社会。有一句比较神学的句子:把神的道转化成肉身,这道如何出现在我们的社会呢?
把原则带入现今的社会
有两个例子可以看到『不可杀人』的原则在古代以色列如何执行,在两座城的中间发现一具尸体,他们会衡量那尸体比较接近哪座城,比较接近的城要为这尸体负责调查,但调查无果,要起誓这尸体跟这座城无关。另一个例子,误杀。有人砍树时,手不小心一鬆,斧头飞出去砸死了另一个人。误杀的那位可以去逃城,因为有人会追究这件事。在逃城内还是要接受审查,确认是误杀后,他就住在逃城,直到大祭司死亡。我就想,大祭司若明年就死了就对他最好,如果大祭司还年轻,那麽来日方长! 我们却不是这样审阅桉件,也不会因为遵守神的话语,所以就把这些规则搬到我们的社会。但我们还是要遵守原则,就是要分辨对方是误杀还是谋杀,而不是囫囵吞枣地一併判处死刑。我们做法不同,但原则一样。
我们看『孝敬父母』做另一例子。如果我的爸爸跟生母离婚而再婚,再婚的那位是我妈妈吗? 我也要孝敬她有如孝敬我的生母吗?古代以色列人如何孝敬父母?最简单的方式是供养他们。如果有很多继母,那又怎麽办呢?今天的社会跟以前不同,我们要去思考,因为我们道成肉身在这个社会,跟道成肉身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同的。
这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伦理的根基,神会祝福他们,最重要是跟随上帝的话语。这不只是祝福,甚至他们因为跟从神的话语而受苦,依然要跟随神。但以理跟他的几位朋友就是一例,他们跟随主,就会被扔到火炉裡。用基督徒的话,就是先寻求神的国和祂的义。我们遵守这些原则,不是出于法律的框架或减少它的重要性。
遵守律法或一些原则是你和我的问题,在伊甸园裡,上主只是吩咐亚当夏娃,不是一个要求他们签约的律法。洪水之后重新开始,这次神给挪亚一家八口很像诫命的东西:不可吃血,不可流人血。他们怎麽做?在人类历史裡还有违犯。当神跟以色列人立十诫和其他诫命,他们有没有遵守呢?从他们灭国就看到端倪。犹太人有六百一十三条诫命,再加上创世记裡不是诫命的诫命。主耶稣把这些简化成两条诫命:爱神,爱人。我们会否有很多亚当夏娃,挪亚一家和以色列人呢?我们看新约:『你们要先求上帝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原来这就是一直以来最重要的原则。
没有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信仰的重点在我们的需要?甚至我们说的属灵追求也把我们的需要放在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上次的恳切祷告是为什麽祷告?『主啊,求袮帮助我,让我更像袮』?还是你恳切祷告是出于你生命的需求?我们回顾我们一两年前最恳切的祷告是什麽呢?我们最恳切的祷告就是我们内心的需要,但不是神的国和祂的义最重要吗?
在自己的生活裡先求上帝的国
我讲一个见证,有一位牧师的女儿是啦啦队,那个啦啦队的队员会组合成人形金字塔,有天出事了,牧师在教会裡收到一通电话,得知自己的女儿从金字塔最高处跌下来,颈椎裂开,连医生都不知道她能否复原。任何一个父亲收到这个电话都会很痛苦,牧师在挣扎的时候得知自己本週要讲道,虽然他已预备好了那篇信息,但他想不到怎样可以上台宣讲那篇道。一番挣扎,他决定继续讲那篇道:『先求上帝的国和他的义。』他对女儿的情况爱莫能助,只能祷告交託给上主,他要先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最后这女儿复原了,虽然不知道复原多少,但她能有基本的正常生活。我知道这个挑战很大,不知道如果我是那牧师,我会怎样做。我们要处理我们的问题,但要先追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
这个对教会群体也一样,要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一间教会当然要传福音和培训门徒,但十诫教导以色列人如何建立一个信仰群体,我们的教会有没有用心思去建立一个更好的信仰群体呢?神带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让他们建立一个更好的信仰群体。我们在不同地方的堂会,有没有花时间想,我可以怎样建立更好的信仰群体呢?我可以怎样建立一个更加有良善,有爱心的群体?一个外人看到这个群体后想参与在其中的。或者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因每个人都想遇到更好,更良善,更友善的人。或希望住在一个更好的社会,我们倒不如在看到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之前,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想要这样的社会吗?那麽不如我们自己创造这样的社会。讲太高大的话是没用的,在我们自己的堂会和小小的生活范围裡,可否建立一个更美善的社会呢?就是说,我们把上帝的国度在我们的堂会显现出来。
大家有没有试过去教会的那个星期很不开心?你去教会希望听到安慰的话语,希望牧者说一些让我开心点,唱完诗歌能让我开心点。怎知牧者上台就说十诫和认罪,会否觉得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愤怒呢?不论教会有多大或多小,我都挺肯定每个星期有一些人是这样去教会的,带着一个沉重的心情去教会,希望得到安慰,希望听到一些舒缓痛楚的话语。所以有时候讲十诫,可能会跟自己期望有落差。但这样的道是需要说的,我们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有痛苦和有问题的人,但十诫的原则性的信息也必须要讲。我们不能因为紧急的东西而忽略了重要的东西。『紧急』是我们来到教会的那一刻的状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跟从神,建立一个更美丽的群体。跟从神,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这不是每个星期做的而已,而是日复一日所行走的路程。
巴不得我们每一位都立志,在我们的教会和社群裡,在我们生命裡彰显神的国度。阿们。
讲员: 黄福光博士
TAG:十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