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躺平到起身

作者:刘长川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 时间:2025-10-27 07:31:01

df7c9d2c6e22e83a04c4eb8b1b2b465b_副本.jpg

 

     约5:1-18节

  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约5:8)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5:17)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或学习,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告诉自己:“今晚一定要早点休息。”然后,你舒服地陷进沙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心想:“我就刷几分钟,放松一下。”
 
  结果呢?微信、抖音、小红书……一个个App切换过去,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你看到了别人的美食、旅行、成功和幸福,而你自己,却依然瘫在原来的位置上,感到的不是放松,而是更深的空虚、比较带来的焦虑,甚至自责。“别刷了!快去睡觉!”心里有个声音在挣扎,但手指却停不下来。
 
  这,就是今天许多人的光景——一种典型的“躺平式挣扎”。身体保持静止,内心却充满焦虑;渴望安息,却用最消耗的方式虚耗精力。我们想改变,却感到无力;想起身,却仿佛被什么无形的东西“瘫痪”住了。
 
  今天,我们要看的约翰福音5章1-18节,就精准地描绘了这种光景,并为我们指出了唯一的出路。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转变的关键在于两个词:一个是带着权能的命令:“起来!”(约5:8);另一个是这命令背后绝对的权柄:“我也做事”(约5:17)。让我们看看,这位万有的主宰如何打断我们绝望的循环。
 
  一、“瘫痪”在现代人中的恶性循环(1-5)
 
  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约5:5)
 
  在我们深入这个故事之前,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屡次创业失败的人,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热情和资金。他不再看商业计划书,不再参加行业聚会,甚至把曾经的梦想锁进抽屉。他找到一份仅仅为了糊口的机械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对外界的一切机会和鼓励都报以礼貌而疏远的微笑。他并非没有渴望,而是不敢再渴望;他不是在休息,而是在用‘躺平’来保护自己不再受伤。这是一种心死的平静,是希望燃尽后的灰烬。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耶路撒冷的毕士大池边。一个瘫痪了三十八年的人躺在那里。三十八年,足以让一个婴儿步入中年,足以让任何最初的盼望被磨成粉末。在他的话中,解释了为什么自己还在池边,却又得不到医治。亲爱的弟兄姊妹,这不仅是他的故事,也正是我们灵性光景的真相:在罪和死亡的权势下,我们无力自救,活在一种深刻的、属灵的瘫痪之中。”
 
  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和其他的犹太人一样上耶路撒冷过节,那天是安息日。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名叫毕士大。在池边有患个样疾病的人躺在那里,其中就有一个患了38年的瘫痪病人。传说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耶稣知道那人病了很久,就走近瘫子,问他说:“你要痊愈吗?”瘫子抬头看着耶稣,脸上挂着的是沮丧和无助,无奈的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约5:6-7)是啊!像这样的无助和失望,在这个瘫子的身上不知上演了多少次?瘫子的话,仿佛是在对耶稣说:先生,你以为我愿意“躺平”吗?我是多么的想起来,但苦于不能离开这里,我是多么的渴望自由啊!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从前的生命光景岂不和那个瘫子一样吗?在亚当里,人都全然败坏了,包括人的情感、思想、意志等等。经上记着说:“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2:1)
 
  那时我们就是一个属灵的瘫子,在堕落的光景中,身陷罪恶的泥潭,无法自救,也无法回应神的普遍恩典。
 
  那个瘫子指望的是“池水”,而今天我们正在指望的“池水”是什么?
 
  是不是“道德修养”的池水?试图通过做个好人、指望多行善事来换取内心的平安和上天的眷顾。是不是“事业成功”的池水?指望升职加薪、财务自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证明自我的价值。是不是“人际关系”的池水?指望一段完美的爱情、家庭的认可、朋友的环绕来带来满足感。是不是“宗教活动”的池水:指望受洗、聚会、奉献等宗教行为,来换取神的喜爱和救赎。然而,即便是“属灵”的活动,若成为我们换取神救恩或喜爱的筹码,它就与毕士大池的水无异,仍是一种靠行为称义的体系。
 
  这些“池水”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水动的时候,别人比我先下去”。它们都依赖于不确定的时机和胜过他人的竞争。你永远不够好,总有人比你更成功、更受欢迎、更“属灵”。你永远活在比较、焦虑和“再努力一点”的劳苦重担之下。这些池子,承诺带来医治,结果带来的却是更深的疲惫和失望。在基督以外,我们所有的盼望,都像这毕士大池的水一样,看似是答案,实则是幻影。
 
  那样的光景,使徒深有体会,当他没有靠着那位赐安息的主,靠着自己行事时,就在痛苦中挣扎,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这样的经里同样是我们的经历,就是我在引言里所说的那样,我们靠着自己是无力能摆脱生活中许多的习惯和爱好,做讨神喜悦的事。
 
  弟兄姊妹,这个瘫子的叹息,是否也正是你灵魂深处曾经发出的呐喊?
 
  二、在恩典主权中遇见赐安息的主(6-13)
 
  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约5:6)
 
  弟兄姊妹,想象一下,一个连爬向池子力气都没有瘫子,还能有什么盼望呢?希望之门岂不是对他关闭了吗?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瘫子,只能在这充满绝望,但又满怀虚幻的岁月里,度过余生?
 
  现在,让我们回到毕士大池边。那个瘫子不知道躺在那里有多久了,也许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是一个被社会遗忘,无人问津的人,但他那天却听见一个声音:“你要痊愈吗?”这温暖中充满盼望的话,是出自那位主权怜悯的主——耶稣基督。他知道这瘫子病了很久,今天他是主动来寻找他。
 
  接下来,我们来看基督这一句带着主权和能力的话,是如何使这个死了三十八年希望的人,瞬间活过来。使他重获新生,从绝望的困境中获得自由。
 
  看着瘫子一脸的绝望与无奈,耶稣就怜悯的看着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约5:8)话音刚落,那病了38年之久的瘫子,病就立刻痊愈了,他站起身,拿起褥子就走了。
 
  我曾见过许多在ICU里躺了几个月后的病人,开始还不能独立地站起来,要在亲人的搀扶下做康复训练,需要几个月,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自行走路。真稀奇,是什么力量能使那么虚弱的病人能立刻站起来?就凭着耶稣的这一句话吗?是的,没错。瘫子的绝望恰恰为要显明基督主权的恩典是何等宝贵。正是这个连爬向池子力气都没有的人,将要向我们显明,救恩不在乎人的“能”与“不能”,只在乎施行拯救的神的“定旨”与“大能”。
 
  基督的话之所以大有能力,是因为他是造物的主,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他也是赐生命的主。作为人子,他降卑自己,他所行的神迹是依靠圣灵的能力来彰显他的权柄。
 
  犹太人看见那个可怜的瘫子被耶稣医好了,他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欢呼赞美神,而是定罪,说瘫子拿褥子是犯了安息日。继而他们就是逼 -/迫耶稣,质疑他的权柄,凭什么要在安息日里治病。但他们却不认识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就是创造万物,和设立安息日的主。
 
  当日的犹太人以及宗教领袖,他们是错在把安息日的规条置于人的需要之上。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的需要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4)弟兄姊妹,想想看,一个瘫痪了38年之久的病人,受尽了病痛的折磨,能有安息吗?其实,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安息日,而是要成全律法。
 
  今天那些主张“律法主义”的人,他们将信仰简化为一套外在的行为准则,并以遵守这些准则作为神是否喜悦我们的标准。这只能使我们活在定罪和表演中,失去福音的自由。
 
  基督是安息日的主,一切律法的颁赐者,他的权柄源于祂的神性位格。他宣告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5:17)这宣告如同大锤粉碎了那些质疑他权柄的人。他与父同等,原为一,(约10:30)。
 
  基于基督和圣父圣灵在创造万物工作上的同工,在创世后第七日安息,停止了创造的工,但三一神从未停止护理、维持、救赎的工。基督与父一样,一直在进行着这持续不断的、赐生命的工作。
 
  因此,耶稣是作为安息日的主,祂有权柄定义安息日的真正意义,并决定在安息日做什么。
 
  感谢耶稣,这个瘫子的经历,正是我们的写照,是这位恩主拯救了我们脱离罪恶,在他主权的恩典和救赎里,给我们赐下了真正的自由和安息。
 
  三、病得痊愈就是真正的安息吗?(14-18)
 
  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约5:14)
 
  弟兄姊妹,接下来我们会看见一件看似巧合的事,就是后来耶稣在殿里,再次见到从前的那个瘫子。我相信不是出于凑巧,是耶稣主动找他。第一次寻找他是医治他瘫痪的病,叫重获他自由,而这次找他是为了医治他属灵的疾病。
 
  而叫我们困惑的是,耶稣吩咐这个人说:“不要再犯罪,”恐怕他遭遇的更加厉害。
 
  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人瘫痪的病是由罪引起,带来的因果报应?若是这样,就会与耶稣在约翰福音第9章里的教训是自相矛盾的。当日,门徒问耶稣,那个生下来瞎眼的人,是因为他自己或是他父母所犯的罪造成的结果?耶稣的回答是:“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约9:3)
 
  不可否认的一点,疾病是人犯罪堕落之后的产物。虽然这个人的瘫痪不一定是他某次特定犯罪的结果,但他和所有人一样,活在罪所带来的堕落世界中。疾病、痛苦和死亡本身就是人类犯罪、世界堕落的普遍后果(罗5:12)。耶稣是在处理问题的根源。
 
  那么,耶稣在这里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显然,耶稣是拿肉体和心灵的疾病组比较,相比较之下,肉体疾病的痛苦若比起心灵疾病带来的痛苦,那后者的痛苦就更为严重了。身体疾病痊愈带来的安息只是暂时,那么,若是心灵疾病痊愈了,才是长久的安息。耶稣籍这话,更是引导人走向终极的安息——在基督里。
 
  “不要再犯罪”这一充满悲悯的警告,就像一个医生治好了一个得肝癌的病人,然后严肃地对他说:“你已经康复了,以后别再喝酒了,否则情况会更糟。”耶稣是在指出,导致他生命陷入困境的根本性问题就是罪,它依然存在。如果继续活在罪中,会带来比38年瘫痪更可怕的、永恒的后果。
 
  弟兄姊妹,罪的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生活中必定充满愁苦,心灵得不到安息。
 
  一位女士,多年前被一位亲人深深伤害。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她始终无法原谅对方。每当想起,怨恨就如潮水般涌来。这份怨恨并没有伤害到那个亲人,却像毒药一样深深的伤害到自己,使她变得易怒、悲观,无法投入新的关系和生活。
 
  这样的痛苦源于“不饶恕”。表面上她是在惩罚对方,实际上自己却成了怨恨的囚徒。她无法从过去的伤害中走出来,灵魂得不到释放和安息。
 
  弟兄姊妹,罪使被束缚,不得自由,得不到安息。但耶稣基督应许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结语
 
  所以,今天无论你是第一次听到福音的朋友,还是已经信主多年的家人,这位安息日的主耶稣基督,当日怎样使毕士大池边的瘫子得安息,他也能使你得安息。
 
  对未信的朋友,祂说:‘来,就得生命!’对信主的家人,祂说:‘来,就得安息!’
 
  让我们都回应祂的邀请,从各自的‘躺平’中起身,并靠着祂,行走在那又新又活的路上,进入祂为我们预备的、在基督里那测不透的、真实的安息之中。”
 

  TAG:躺平

【作者简介】 刘长川,雅博网编辑:16岁受洗归主,25岁被神恩召服事至今。现全职于广东利河伯归正教会,负责教牧工作;广东传道人。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摩押王的献祭(二) 打印文章   录入:刘长川   责任编辑:刘长川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