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孝道,遵守诫命
经文:弗6:1-2 。
敬老节,这个节日,是对生命传承的致敬,是对岁月智慧的尊重,更是对上帝所设立家庭秩序的回应。当我们谈论 “敬老”,很多人会想到传统美德中的 “尊老爱幼”,但对我们基督徒而言,敬老绝非单纯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扎根于圣经真理的属灵诫命。
上帝在《以弗所书》6 章 1-2 节中明确吩咐:“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这段经文,不仅为我们定义了“孝道” 的本质,更将其与上帝的应许紧紧相连。
在这个敬老节,我们不是为了 “过节” 而庆祝,而是要回到圣经的根基,重新认识 “孝敬父母” 的属灵意义,并思考如何将这一诫命活在当下的生活中,无论是对家中的父母长辈,还是对教会里的年长肢体,我们都当以敬畏上帝的心,活出孝敬的见证。
接下来,我们将从“教义根基”“现实应用”“超越挑战”三个方面,一同探索这段经文对我们的指引,让敬老节成为我们践行信仰、荣耀上帝的起点。
一、孝道诫命,遵守本分
要践行敬老,首先必须明白:我们对长辈的孝敬,根源不是人的要求,而是上帝的命令;我们的动力不是暂时的情感,而是永恒的应许。这段经文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 “孝道” 的三大教义内核。
1. “主里听从”:孝敬的属灵本质
经文开篇就强调 “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四个字划定了 “孝敬” 与世俗 “顺从” 的根本区别。“在主里” 不是附加条件,而是孝敬的核心前提。我们听从父母,不是因为父母的权威高于上帝,而是因为父母是上帝在家庭中设立的“管家”,听从父母的合宜教导,本质上是顺服上帝的创造秩序。
这意味着两层真理:一方面,当父母的要求符合圣经真理(如教导我们爱人、行善、持守信仰)时,我们的听从是对上帝的敬畏。就像圣经中的撒母耳,在年幼时听从以利的教导,即使以利有过犯,撒母耳仍在上帝的带领下持守顺服的品格;另一方面,若父母的要求违背真理(如强迫我们拜偶像、行不义之事),我们不能盲目顺从,而是要以温柔谦卑的态度,引用圣经真理与父母沟通。这不是 “不孝”,而是将上帝的主权放在首位,因为我们最终的顺服对象是上帝,而非人。
“在主里听从”,本质是让 “孝敬” 脱离 “功利化” 或 “情绪化” 的陷阱:不是因为父母能给我们好处才孝敬,也不是因为父母符合我们的期待才听从,而是因为这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是我们作为上帝儿女当尽的本分。
2. “理所当然”:孝敬的神圣依据
经文说 “这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 四个字,宣告了孝敬的 “必然性”。 它不是一种 “选择”,而是一种 “本分”;不是一种 “美德”,而是一种 “责任”,因为这是上帝亲自设立的秩序。
上帝创造家庭时,就赋予了家庭三重使命:繁衍生命、传承真理、见证恩典。而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正是这一秩序的核心环节。上帝将 “养育教导” 的责任托付给父母(如《箴言》22:6“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同时将 “孝敬回报” 的使命赋予儿女。这就像上帝设立 “阳光照耀大地、雨水滋润万物” 的自然秩序一样,“儿女孝敬父母” 是家庭得以存续、恩典得以传递的属灵秩序。
对我们而言,“理所当然” 意味着:即使父母年老体弱、无法再为我们提供帮助,即使父母的观念与我们有差异,即使我们在孝敬的过程中会付出时间、精力甚至代价,孝敬依然是我们 “应当做的”。因为这不是对父母“功绩”的回报,而是对上帝“秩序”的顺服。
3. “应许诫命”:孝敬的永恒福分
经文特别指出,这是 “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在十诫中,前四条是关于对上帝的责任(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等),后六条是关于对人的责任,而 “孝敬父母” 是后六条中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带有明确应许的诫命 ——“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这一应许:首先,“得福” 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丰富,而是指上帝全方位的恩典;包括灵性的成长(在顺服中学会谦卑、感恩)、家庭的和睦(减少代际矛盾,充满爱的氛围)、内心的平安(因遵行上帝诫命而得的心灵安稳)。就像《诗篇》128 篇所说:“你必吃劳碌得来的,你必享福,事情顺利。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 这种 “福”,是上帝对遵行诫命者的恩典浇灌。
其次,“在世长寿” 不是绝对的 “寿命数字”,而是指在上帝的主权下,拥有 “合宜的生命时长”。得以在世上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得以见证上帝的恩典,得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孝敬父母就 “强制延长寿命”,但祂会在祂的恩典中,看顾遵行者的身心,让他们在世的年日里,得着从祂而来的力量与保护。
这一应许告诉我们:孝敬不是 “亏本的付出”,而是上帝所喜悦的 “投资”,我们在地上践行对长辈的责任,上帝会在永恒与当下,将祂的福分倾倒在我们身上。
二、信仰价值,生活实践
信仰的价值,在于转化为生活的实践;诫命的意义,在于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在这个敬老节,我们不仅要“知道”孝敬的真理,更要“活出”孝敬的见证。根据经文的教导,我们可以从不同群体、不同场景出发,践行孝敬的使命。
1. 对成年儿女:以 “担当” 回应父母的晚年需求
对已经成年、父母步入老年的弟兄姊妹而言,“孝敬” 的核心是 “担当”;担当起赡养的责任,担当起陪伴的义务,担当起安慰的使命。
首先,在生活上尽赡养之责。很多长辈年老后,身体机能下降,生活难以自理,此时我们当主动承担起照顾的责任:为父母安排定期的健康体检,及时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若父母行动不便,要耐心协助他们穿衣、吃饭、出行;即使工作繁忙,也要确保父母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不是简单地 “给钱”,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提供贴心的照顾;如为牙口不好的父母准备软烂的食物,为视力下降的父母添置放大镜、大字版书籍等,就像《提摩太前书》5:8 所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
其次,在情感上尽陪伴之责。对长辈而言,晚年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情感的联结。很多弟兄姊妹因为工作、家庭忙碌,常常忽略了与父母的沟通,有的一年才回一次家,有的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但“孝敬”需要“倾听”: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听他们唠叨生活中的琐事;每月抽时间回家探望,陪他们散步、聊天,了解他们的心事;在重要的节日(如生日、敬老节),为他们准备一份小礼物,不是昂贵的奢侈品,而是充满心意的纪念(如一本家庭相册、一段手写的祝福)。当我们愿意花时间陪伴父母,就是在向他们传递:“你们在我心中很重要”,这比任何物质都更能安慰他们的心。
2. 对青年信徒:以 “尊重” 化解代际观念差异
对青年弟兄姊妹而言,“孝敬”常常面临一个挑战:与父母的观念差异。比如在信仰实践上(父母可能不理解我们为何每周去教会)、生活方式上(父母可能反对我们的消费习惯)、人生选择上(父母可能对我们的职业、婚姻有不同期待)。此时,“孝敬”的核心不是“妥协”,而是“尊重”。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以爱心沟通,以智慧化解矛盾。
首先,以“耐心”倾听父母的想法。很多时候,代际矛盾的根源不是“对错”,而是“不理解”。当父母对我们的选择提出反对时,不要急于反驳,而是先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父母反对我们的职业,可能是担心我们的生活稳定;父母不理解我们的信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基督教缺乏认知。我们可以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为我担心,我想听听你们为什么这么想?”当父母感受到被尊重,他们才会愿意打开心门,倾听我们的想法。
其次,以 “真理” 温柔见证。在倾听之后,我们可以结合圣经真理,向父母分享我们的立场,但不是以 “说教” 的方式,而是以 “见证” 的方式。比如,父母不理解我们去教会,我们可以说:“妈妈,我去教会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那里学习如何爱人、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之前我遇到工作压力时,是教会的弟兄姊妹帮助我,我也希望能成为一个更懂得关心你们的人。” 我们甚至可以邀请父母参加教会的敬老活动、家庭聚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信仰的温暖。当父母看到我们因信仰变得更谦卑、更有爱心时,他们对信仰的误解也会逐渐化解。
3. 对孩童与青少年:以 “顺服” 培养孝敬的品格
对年幼的弟兄姊妹而言,“孝敬” 的起点是 “顺服”,在生活中听从父母的合宜教导,在小事上学习尊重父母,让孝敬成为一种习惯。
父母可以通过具体的小事,引导孩子践行孝敬:比如让孩子每天主动向父母问好、道晚安;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帮父母擦桌子、端碗筷);当父母生病时,让孩子为父母递水、捶背。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能让孩子从小明白:“父母为我付出,我也要为父母做些事”。
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 “孝敬” 的榜样 —— 比如在孩子面前,主动关心自己的父母(如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带他们去看病),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 “爱长辈”。就像《箴言》20:7 所说:“行为纯正的义人,他的子孙是有福的。” 父母的榜样,是孩子最好的“孝敬教材”。
4. 对教会肢体:以 “相爱” 关怀教会中的年长同工
敬老不仅限于 “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包括 “关怀教会中的年长肢体”。教会是上帝的家,年长的同工们为教会的发展付出了多年的心血。他们曾在教会初创时奉献财物,曾在弟兄姊妹有需要时伸出援手,曾在祷告会上为教会的复兴彻夜祈求。对他们的关怀,也是对“孝敬”诫命的延伸。
教会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践行对年长同工的关怀:比如在敬老节组织 “长辈茶话会”,邀请年长同工分享信仰经历,让年轻肢体聆听他们的属灵智慧;成立 “关怀小组”,定期探访身体不便的年长同工,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代祷关怀;在主日聚会时,为年长同工安排方便的座位,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搀扶、递赞美诗等)。
对年轻肢体而言,我们可以主动向年长同工请教信仰问题,倾听他们的见证。他们走过的信仰道路,经历的上帝恩典,能成为我们生命的提醒;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帮助(如帮他们智能手机的操作与应用、代购物品),让他们感受到教会大家庭的温暖。这种“彼此相爱”的关怀,正是对上帝“爱人如己”诫命的践行,也是对 “敬老” 精神的延伸。
三、尊重差异,持守孝道
在践行孝敬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挑战:比如父母的要求与圣经真理冲突,比如父母年老后性格变得固执,比如我们因忙碌而难以兼顾孝敬与工作。此时,我们需要依靠上帝的智慧,在挑战中持守孝敬的本质。
1. 当父母的要求违背真理时:以 “温柔” 坚持,而非 “对抗” 或 “妥协”
有时,父母可能会提出违背圣经真理的要求。比如强迫我们参与偶像崇拜、要求我们放弃信仰、或让我们做不道德的事。此时,我们不能盲目顺从(因为我们最终的顺服对象是上帝),也不能激烈对抗(因为这会伤害父母的心),而是要以 “温柔谦卑” 的态度,坚守真理,同时维护与父母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为父母祷告,求上帝打开他们的心门;其次,引用圣经经文,温柔地向父母解释我们的立场,比如面对偶像崇拜,我们可以说:“爸爸,圣经告诉我们‘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 20:3),我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所以我不能参与偶像崇拜,但我依然爱你,也愿意陪你做其他合宜的事”;最后,用行动见证信仰 —— 即使父母暂时不理解,我们依然以孝敬的心对待他们,用爱心、耐心等待上帝的工作。就像《彼得前书》3:1-2 所说:“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 同样,我们的好品行,也能慢慢感化父母。
2. 当父母年老后性格变化时:以 “忍耐” 包容,而非 “抱怨” 或 “疏远”
有些长辈年老后,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记忆力下降、孤独等原因,性格变得固执、易怒,甚至会对儿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此时,我们容易产生抱怨:“爸妈怎么变得这么难相处?”“我已经够累了,他们还不理解我”。但圣经告诉我们:“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林前 13:4),孝敬的核心是“爱”,而爱是需要忍耐的。
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思考:父母年轻时,为了养育我们,曾付出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时候生病,父母彻夜照顾;我们犯错时,父母耐心教导;我们遇到困难时,父母默默支持。如今父母年老,他们就像 “返老还童” 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包容与照顾。当父母固执时,我们可以多一份耐心,多解释几次;当父母易怒时,我们可以多一份温柔,少一份计较。就像我们小时候需要父母的包容一样,父母年老时也需要我们的包容,这正是 “孝敬” 最真实的体现。
结语: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围绕《以弗所书》6:1-2,探讨了“孝敬父母”的教义根基与现实应用。这个敬老节,愿我们不仅将 “敬老” 停留在口号上,更将其活在每天的生活中:对自己的父母,以担当与陪伴践行责任;对教会的长辈,以尊重与关怀传递爱心;对年幼的孩子,以榜样与教导培养品格。
记住,上帝的诫命从不落空,祂应许 “孝敬父母的人,必得福,在世长寿”。这福分不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这应许不是条件的,而是恩典的。当我们以敬畏上帝的心践行孝敬,我们不仅能得着家庭的和睦、内心的平安,更能见证上帝的爱,让世人透过我们的生命,看见上帝设立的美好秩序。
愿上帝带领我们,在每一个日子里,都能活出 “孝敬” 的见证,直到那日见祂的荣面。阿们!
TAG: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