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来11:1-3,8-16。
信心是基督徒生命中的核心力量,它使信徒在面对困难时坚守希望,坚定不移地相信上帝的应许。上帝的话语如同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给予我们力量和安慰。理解信心与上帝的应许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神的爱与丰盛的恩典,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的真谛。
一、信心的定义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信心的描述,更是对信仰的本质阐释。“实底”意味着“实质”或“基础”。信心作为我们对未来应许的根基,没有信心,我们无法稳固地站立在神的应许上。信心是对未来应许的坚定基础,即使还未看到,也深信不疑。
“未见之事的确据”:信心为尚未显现的事提供确凿的证据和保障。强调信心的力量在于相信那些尚未显现的事物的真实性。这是超越感官的信仰,依赖神的应许和祂的信实。信心是未见之事可以成为事实的证明。人的肉眼让我们相信所见到的事物,信心的眼睛让我们看见所见不到的事物。这句话进一步凸显了信心那超越性的神奇力量,它让我们坚信那些肉眼尚未得见的事物的真实性,这份坚信全仰仗神的应许与信实。
信心的定义着重强调了信心的“实在性”,它本身就是一种“实底”,给予我们在无形未知中的确切依靠。
“所望之事”的重心在“望”而不在具体所望的事。“望”使信心成为有价值的信心,信心使“望”成为有根据的盼望,同时存在,互为因果(看林前13:13;弗4:4-5)。
“未见之事”是人的普通知识和了解力所及不到的事,是将来灵性上会体验到的真实。信心给了我们一个立足点可以盼望、去感知见不到的真实。
在困难中坚守信心;面对疾病、失业、家庭问题或个人成长的挑战时,记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即使没有立刻看到结果,也要坚持相信神的应许和祂的计划。
二、信心的见证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来11:2-3)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这里的古人,正是旧约中的信心伟人们,如亚伯拉罕、摩西、以诺等人。他们的一生就是一部部鲜活的信心教科书,他们的生命和美好的行为成为信心的见证和榜样。因此,信心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丰富的历史见证。古人在信心中得着神的应许和证据,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古代信心的伟人,他们的生活、信仰和经历成为信心的证据,彰显神的信实。
在生活中,我们常面对困难、挑战或未知。圣经勉励我们,要以信心相信神的应许,即使暂时未见成就,也要坚信神的计划和应许是真实可靠的。像古人一样,借着信心,我们可以获得“美好的证据”。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在神的话语和祂的作为中找到信心的根基,增强对神的信任。
面对未见的事物保持信心:无论是个人的梦想、家庭的祝福、职业的前景,还是面对疾病、失落等难题,都应以信心相信神的美好计划,即使目前未见到成就。
通过信心,我们确信宇宙的创造是由神借着话语而成的,所看见的自然界不是凭偶然或自然规律而存在,而是由神的创造之工。
“诸世界”指的是时间、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藉神话造成的”意味着宇宙的创造是神借着祂话语的力量而成。这段经文反映了希腊哲学中的“话语”概念,也体现了圣经关于创造的核心——万物是借着神的话语而存在(见创世记1章)。它强调信心的基础:相信宇宙的起源和存在是由神用祂的话语创造的,而非偶然或自然的力量。
神的话语是创造的根源,也是信心的根基。没有神的话语,就没有创造,也没有信心的基础。我们应不断在神的话语中坚固自己,让祂的话成为我们信心的“实底”。在日常生活中,信心表现为相信神的话语是真实可靠的,愿意顺服和依靠祂。
相信神是宇宙的创造者,意味着承认祂的主权和智慧。我们要以信心认识世界的起源,明白万物都是神借着话语创造的,这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存感恩和敬畏。
我们应以感恩的心看待自然界和生命,承认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出于神的创造。面对世界的变化、灾难或个人的难题,信心帮助我们相信神的主权和善意。
信心不仅是对未来的盼望,更是我们与神关系的根基。通过信心,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神的真实与大能,坚信祂的创造和应许。以信心看待世界和人生;认识到万物的存在和秩序都源自神的话语,培养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敬畏。我们紧紧要握住这宝贵的属天智慧,让信心之光照亮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
三、 信心的行动
经文:来11:8-12。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遵命出去,虽然“不知道往哪里去”。这里强调信心不仅是相信,更是行动的体现——顺服神的引导,踏出未知的步伐。
信心是信靠神的引领,即使未来不明,也愿意顺服祂的带领。这体现了信心的主动性和信靠的深度。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作客,像在异地居住帐棚,期待“那座有根基的城”,即神所经营、建造的天上的家。
基督徒的生命旅程是“寄居”在地上的旅途,真正的家在天上。这反映了属灵的异乡情和天国的盼望。
撒拉“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彰显神应许的可靠信,也表明神的应许和信心的关系;这不仅是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也是对所有信徒的信心激励,相信神的应许即使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也会成就。神的应许超越自然规律,彰显祂的全能和信实。信心使我们相信神能在不可能中成就奇迹。
在旧约创世记中记载了亚伯拉罕的信心之旅:“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象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赏赐你。’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并且要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色人以利以谢。’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后嗣。’耶和华又有话对他说:‘这人必不成为你的后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创15:1-6)这是对亚伯拉罕从蒙神呼召到应许之地的描述,体现了他作为信心之父的典范。他的信心激励后世信徒也要以信心回应神的呼召。
在古代近东文化中,游牧民族习惯于在异地居住,视自己为“寄居者”。这与信徒在地上的生活相呼应,我们是天国的子民,在世上像寄居者。信心带来盼望:让我们在困难、试炼中仍能坚守这份信仰。
信心超越时间与空间:看到未来的天国,虽然未必立即实现,但相信神的应许必然成就。 在面对人生重大决定时,比如职业转变、迁居、侍奉神等,都要学习亚伯拉罕的信心,敢于听从神的带领,迈出信心的步伐。
在工作、家庭、健康等方面遇到挑战时,记住我们是“寄居者”,天上的家才是我们永恒的盼望。这帮助我们以永恒的眼光看待短暂的困难。 过简朴、寄居的生活,追求属天的价值,学习像亚伯拉罕和其他信心伟人一样,不被物质所绑架,而是追求属天的财富——信、望、爱。
四、信心的成果
经文:来11:13-16。
这些信心伟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即他们至死都忠心相信。他们看见远方天上的家,承认自己是“客旅”和“寄居者”。他们“羡慕”那更美的天家,愿意放弃地上的家乡。真正的信心带来天上的盼望,使信徒在世上保持属天的心怀,不被短暂的世俗生活所迷惑。
古代的信心英雄,他们所盼望的,是比地上更美的天上之家。他们因着信可以隐约看见那将来的家乡。16节说,这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城”。老约翰在异象中见到那城,位于新天新地之中,没有眼泪,也没有死亡。神亲自与人同住(启21:1-5)。
“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例子尤为明显:他们蒙召前往应许之地,上帝应许他们将有多得不可胜数的子孙。他们在一个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漂泊度日,在那里只生下以撒这一个儿子,但他们单纯地相信上帝的应许必定成就。
在日常中仰望天上的城,活出信心的见证。无论身处何境,都以天国的价值观为导向,彰显属天的生命,成为他人的见证。强化对神应许的信心,常常在祷告中回想神的应许,坚定心志,像亚伯拉罕一样“远望”天上的家。
我们在地上的生活是短暂的旅途,而天上的家才是永恒的归宿。以亚伯拉罕为榜样,持守信心,顺服神的引领,期待那“有根基的城”,这将使我们的生命充满盼望与力量。
每天花时间祷告和默想神的应许。在重大决策时,寻求神的引导,勇敢迈出信心的步伐。在生活中实践属天的价值观,成为他人的祝福。定期反省自己信心的成长与挑战,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方向。
反思自己在信心方面的成长与不足,调整目标。设定一项“信心挑战”,如:主动向陌生人传福音、参与社区服务、或在困境中坚持信仰。记录挑战的过程与心得。每季度安排一次静修,远离喧嚣,专注于与神的亲密交流。在静修中祷告、默想天上的家,坚定盼望。在经济或时间上慷慨奉献,体现对神应许的信靠。参与教会或社区的服事,活出寄居者的心态。
结语:基督徒的信心,宛如高耸入云的大厦,而神的话语则是这座大厦坚不可摧的基石。没有神那充满力量与应许的话语,信心便如同无根之萍,在茫茫尘世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在生活的重重迷雾中,当困难如山般压来,当绝望如潮水般涌来,神的话语给予我们勇气、力量和希望。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扇通往坚定信念的大门。让我们的信心如磐石般坚固,在信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在神的话语里,有着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有着无比辉煌的未来等待我们去拥抱。
TAG:信心 应许 永恒 天家
【作者简介】
骆颂恩:雅博网作者。上海松江人,生于一九六一年,籍贯浙江诸暨。自幼受父亲的影响,蒙恩成为基督的跟随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福音广播”成了我学习圣经的启蒙老师……八十年代末,参加过上海华东神学院(一年制)的培训学习,九0年八月回到本区教会作义工传道,直至二00一年三月被按立为该区教会长老,并作专职传道至今。于二00五年九月返校,再就读一年神学,获取了神学专科学历。二00八年至二0一0年,就读于上海电视大学的“行政管理”专科,并获得大专学历。不惑之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惊喜地经历到与童年时代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让我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主所用。笔者比较倾注于“归正神学”,因它给了我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走侍奉神的道路。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