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10:25-37。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耶稣关于“爱邻如己”的教导。这不仅是信仰的核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爱邻舍”这件事很遥远,或者“邻舍”只限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但实际上,真正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
我们常说“爱”,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在现代社会,面对冷漠、偏见、利益和压力,我们如何实践“爱邻如己”的命令?今天,让我们从经文出发,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了解“邻舍”的真正含义,成为基督的见证。
一、爱邻如己的挑战
经文开始,一位律法师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这是一个关乎永恒生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每个基督徒的心声。耶稣引导他回到律法的核心——“你念的是怎样的呢?律法师回答:‘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7-28)
“我该作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问话里包含了四个意思:(1)他认识“承受永生”的重要性;(2)他承认在自己里面没有永生;(3)他认为“作甚么”可以承受永生,他认为永生是可以赚取的;(4)但他不知道该“作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这两条诫命都引自旧约律法,见《申命记》6章5节“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和《利未记》19章18节“……要爱人如己”。
耶稣曾经在《马可福音》12章29-31节中指出,这两条命令是旧约所有律法的总纲。他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这是一项纯粹的假设;人若真的能作到以全人来爱神,并且爱邻舍如同自己的话,就可以承受永生。问题乃在于我们根本无法作到这个要求,因此只好投靠救主,仰望他施恩怜悯与拯救,藉此得着永生。
接着,耶稣用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告诉我们:爱邻舍不是选择性的施舍,而是主动的行动。比喻中的撒玛利亚人,面对受伤的陌生人,没有犹豫,而是即刻付出时间和资源去帮助。
这个比喻指出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虽然口口声声说遵守律法,但对大家公认的律法的总纲,却完全没有做到,反而犹太人看不起的撒玛利亚人倒在真正实践这律法。
律法的基本精神是爱神和爱邻舍。一个人要有怜悯之心,律法的精神才能实现。若只为保障一己安全,不顾爱神爱人的责任,是对律法精神的践踏。爱邻舍就是帮助一切有需要的人,这一好行为的见证,恰好是一个承受永生之人的信仰表征。
耶稣告诉他:“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其实,永生根本就不是一件遵守律法的事,活在爱中就是活在神国度里的生命。我们对神的态度决定其余的一切;如果我们真的爱神,我们也会爱我们的邻舍(约壹4:20)。
这个比喻是一个例子,说明这个律法师,其实,他连经文中最简单的诫命都不明白。律法师只想显明“自己有理”,他不是诚心寻求耶稣的教导。“我该作什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永生的意思,等同于“进上帝的国”。
律法上写的是什么?对耶稣而言,《旧约》是信仰和行为的标准,它不可更改,准确无误。人要爱主你的上帝,就需要信靠他,喜爱他胜过一切。
人爱上帝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心是指情感、意愿和最深层的信念;性(原文直译:灵魂)是指一个人无形的、非物质的部分;力是指一个人如何使用他拥有的才能与力量;意是指理性。这四个词表明上帝要求人全心全意去爱他。
“你回答的是”(《和修》“你回答得正确”),律法师的回答没错。耶稣说:“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和修》“你这样做就会得永生”)、人单单知道“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这样做”才行。耶稣将指示律法师,他与这些诫命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要显明自己有理,”这显示出律法师的虚伪。“谁是我的邻舍呢?”这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因为律法师试图逃避对他人的责任,将一些人视为“非邻舍”。
“祭司”是亚伦的后裔,在耶路撒冷上帝的殿中,担任祭司的职务。从那边(《和修》“从另一边”)过去了,具体地描述了这位祭司不愿意爱他的邻舍。
“利未人”是利未支派的一员,但不是亚伦的后裔,因此不是祭司。他只是祭司的助手。
“撒玛利亚人”,在文化上,撒玛利亚人帮助犹太人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耶稣在这里额外带出一个重点,就是爱邻舍的行动甚至包括向与你无关的人表达关怀和同情。
面对那位遭强盜劫打伤的受害者,这位撒玛利亚人替他处理伤口。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那人伤得太重,不能行走。这位撒玛利亚人把他带到店里,在那里照顾他,并给店主二钱银子(等于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让店主继续照顾他。耶稣强调这位撒玛利亚人的同情和照顾,延伸到那人此外所费用的和所需的照顾。
曾经有一位热心爱主的姊妹,关心着一位住在他家附近的孤寡老人。每次她经过老人家门口,总能看到老人独自做饭、打扫卫生。有一次,老人家突然摔倒在地,邻居们都没有注意到,只有这位姊妹看到。那天,姊妹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她去了医院,帮她买药,之后每周都去看望她。这个小小的行动,让这位热心爱主的姊妹和老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也让这位姊妹深深地体会到“爱邻如己”的真谛。
二、爱邻如己的内涵
1. 爱的本质:主动的行动
耶稣讲述“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10:30-37),强调了爱不仅是情感,更是实际的行动。那位撒玛利亚人,看到受伤的人,主动停下来,给予关怀和帮助。这种爱打破了宗教、民族、偏见的隔阂,彰显了爱是“主动的付出”。
撒玛利亚人用油和酒处理伤口,带他到旅店照料,承诺还债。这些细节告诉我们:爱是具体的、细腻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中的关心和付出。
一次,一位信徒在超市购物,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角落,哭泣着找妈妈。她迷路了,显得非常害怕。这位信徒走过去,轻声安慰她,陪她等候,直到她的家人找到她。那一刻,信徒深刻体会到:爱不是空谈,而是用行动去保护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2. 爱的对象:不只是熟人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会觉得“邻舍”是身边的家人、朋友,甚至只是在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人。然而,耶稣的比喻告诉我们:爱邻舍的范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每一个在我们生命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
某天早晨,一位年青人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因为身体不适,脸色苍白。身边的人都视而不见,只有这一位年青人走过去,帮他扶稳,问他是否需要去医院。这个简单的问候,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也让这一位年青人明白:爱是跨越熟悉和陌生的。
三、爱邻如己的应用
1. 在家庭中实践爱
有一位朋友,平时工作繁忙,常常忽略家人的感受。有一天,他决定每天晚上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无论多忙,都要讲故事、一起吃饭。结果,他的家庭关系变得更亲密,孩子也更懂得感恩。这告诉我们:爱邻如己,从家庭开始,点滴关怀都能积累成深厚的情感。
每天用几分钟陪伴家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家庭中设立“感恩日”,彼此表达关心。
2. 在社区中实践爱
现在许多社区都有孤寡老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定期上门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有一次,社区志愿者组织去拜访他们,送去米面、问候话语。老人们感动得流泪,觉得自己被社会关心。
今天我们教会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设立信徒帮困小组。组织义工定期探访一些基督徒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在主内建立“互助群”,及时帮助有需要的人,使他们感受到主内的爱。
3. 在工作中实践爱
有一位同事因为家庭困难,情绪低落。一位部门经理虽然自己的工作也很忙,但他抽时间陪他同事聊聊,帮他分担一些工作压力。结果,他的心情有所好转,也更愿意合作。在工作中留意同事的情绪,主动伸出援手。用鼓励和关怀,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这也是我们基督徒所要关注的事。在教会的侍奉中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让侍奉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让我们反思:在我的生活中,是否有勇气像撒玛利亚人一样,主动伸出援手?在面对偏见和冷漠时,是否有行动去打破?在日常琐事中,是否能体现出基督的爱?
结语: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的经文向我们发出呼召:“你去照样行吧。”(路10:37)这不仅是对律法师说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位信徒的勉励。
耶稣的教导“爱邻如己”,是对我们生命的召唤。“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天都可以实践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用实际的行动,把爱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命因爱而丰盈,让我们的教会成为爱的港湾。愿主帮助我们,拥有撒玛利亚人的勇气,付出爱的行动,成为这个世界的光和盐。
TAG: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