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约12:1-8
在新约四本福音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一个主所爱的家庭,这就是著名的伯大尼之家。由姊妹三个组成;姐姐马大,妹妹马利亚,还有她们的兄弟拉撒路。
伯大尼之家,是一个蒙福的家庭。耶稣每次来到伯大尼时,马大都热情地接待耶稣,马利亚坐在耶稣脚前静心地听他讲道,以及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美好见证,都体现了他们敬虔爱主的心。
《路加福音》第10章38-42节,记载了马大和马利亚对主的服侍。伯大尼之家,正是一个敬虔爱主满了信仰见证的家庭,姊妹三个各有不同的特点,却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教训和榜样,并成为千万人的祝福,也是我们今天在教会的侍奉中不可或缺的属灵财富。
下面我们就从《约翰福音》12章1-8节中,学习三个敬虔生命的功课:
一、重生之喜
经文:“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约12:1-2)
“逾越节”是杀羊羔的日子;“伯大尼”是胜过死权的地方。本节一开头表征人惟有藉着逾越节羊羔(基督)的死,才能得着复活的生命。
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神迹,是《约翰福音》特有的记载,它启示了主耶稣是生命的主宰,在他没有难成的事;它更让我们认识耶稣就是复活与生命。那时,耶稣对马大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 拉撒路的复活,使其亲身经历了神的大能,使神的名因此大得荣耀,他也以此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耶稣基督是生命的创造主,他掌管生命和死亡,有赦罪的权柄,他就是“生命”,因此必定能够使生命复活。凡相信耶稣的人,都可以得着属灵的生命,是死亡不能胜过的。
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也是重生之喜,所以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间。拉撒路从死里复活,预示着一个基督徒在基督里所获得的新生,是得着永生的基础。基督徒必须要重生,才能有以后的心路历程,才能走天路。
圣经接着记载:“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约12:9-11)
拉撒路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讲过一篇道,他本身就是一个从死里复活的见证;我们信徒往往注意话语的见证,却忽略了我们自己就是主的见证。只要我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腓1:27),那就会产生比话语见证更大的果效。我们显恩之处,常是别人蒙恩之处;主显荣耀之处,也常是主得荣耀之处。
二、尽心爱主
经文:“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约12:2)
“有人”乃指长大痲疯的西门(参太26:6;可14:3);有解经家推测,西门大概是拉撒路一家人的亲戚,甚至可能就是马大的丈夫。
“那里”是指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人蒙恩之处,也应当是人报恩之处。教会生活应当是满了生命的享受(“坐席”),并且惟有让主得着享受,我们信徒才能有所享受。
“坐席”象征享受安息和满足。表明主和信他的门徒所构成的教会,乃是神与人共同享受安息和满足的所在。
“马大伺候,”这短短的四个字,表达了马大在灵性上的长进;一个性格豪爽的女人,变成了一个温和宁静的妇女,依然在做她该做的事,这是何等的美善。
马大又在服事耶稣和门徒的饭食,她没有停止服事,但这次圣经记载她是沉默的。她开始学习到她妹妹早已认识到的真理,即敬拜是由沉默和聆听开始。
马大的伺候,是伯大尼之家的另一个侧重点。接待客旅是一门艺术,要使客人感到受尊重、受欢迎,有温暖,就需要组织配合及有创意。马大的性格比较豪爽,她想做个尽责的主人,以乐意接待客人而知名。
当耶稣第一次进入伯大尼的村庄时,马大主动积极地接待耶稣到她家中作客,并热情地招待耶稣,忙里忙外地服侍耶稣,这反映了马大是一位尽责的姐姐,在家庭中尽长者的责任,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的更好更完美。马大在接待耶稣的事上,表现出殷勤服侍主的美德。圣经以此教导我们说:“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罗12:11)
主耶稣也曾教导他的门徒说:“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太10:41) 在此,我们便可看到马大是有福的,因为她接待了神的独生子,人类的救赎主。福音书中还有一个欢欢喜喜接待耶稣到他家中的税吏撒该。于是,耶稣对众人作见证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路19:9)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有同样的教导:“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13:2)(参见创18章,19章)亚伯拉罕,罗得都曾接待过天使,所以,“乐意接待远人”是希伯来民族的美德;马大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马大的信心趋向了成熟,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为琐事而心里忙乱,不安与烦燥,她乃能够安静在耶稣脚前,乐意服事主。服事主是她一生的人生目标,永不停止。马大在此成为我们服事主的美好榜样。从马大身上我们看到了服事主必须要经过信心与爱心上的考验,才能获得成全。
三、感恩奉献
经文:“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有一个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耶稣说:‘由他吧!他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约12:3-8)
马大一心一意想做个尽责的主人;马利亚却一心一意要做个好门徒。她们之间各有所长,都表达了爱主的心愿。而马利亚的侍奉似乎更加完美,更讨主的喜悦。
安静听道,勤遵行,这是伯大尼之马利亚的一大优点。神的话语是我们一切侍奉的基础,我们不可让教会或个人事务上的忙碌活动,取代了应该用在神话语上的时间。
对于马利亚而言,接待客人的意思是多与客人在一起,跟他屈膝倾谈,特别是接待耶稣时,多多聆听他的教导。在马利亚的侍奉中聆听主的话语是她首要任务,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是为她日后的侍奉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马利亚奉献真哪哒香膏,抹在耶稣的脚上,表明她把听见的道完完全全地落实在她的行动上。此刻,她完全了解耶稣的心愿,清楚明白耶稣所讲的关于他将要上耶路撒冷去受苦受难,为担当世人的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并且埋葬,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马利亚在主耶稣受死之前,用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之后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以此,表达了她乐意奉献,全心爱主的心志。在圣经中可能是唯一明白和接受耶稣将要死的这一事实的人(在耶稣受难之前),在耶稣还活着的时候,她找机会去膏耶稣的身体。
她把之前所听的道都铭记在心,所以,在逾越节的前六日,当耶稣来到伯大尼的时候,她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伯大尼的马利亚用香膏抹耶稣,这给随后发生的事情:耶稣即将被 b u、 受审、被定罪、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预先蒙上一层阴影。
马利亚拿出她最珍贵的东西,用在耶稣的身上,表明她对耶稣的爱也是极珍贵的。我们爱一个人,如果还计算所付上的代价的话,根本算不得是爱。真正的爱是尽其所有的都给对方,还因为未能给得更多而感到遗憾。
马利亚这奉献举动带来的一个美好的效果:“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预示着神救恩的祝福普及万方。
“三十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耶稣和门徒共同生活,支持耶稣传道工作的奉献收入,很可能由犹大管理,所以“带着钱囊”。从耶稣的话可以看出犹大生性贪婪,这弱点导致他后来卖主。
“她是为......存留的”(原文直译:她为我保存的)。《马可福音》14章3节说:盛香膏的玉瓶打破了,并且犹大抱怨香膏被枉费了。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保留着的。
“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耶稣的回答,他不是叫人不要帮助穷人。“你们不常有我”,预示耶稣即将在十字架上舍命,随后复活升天,以及门徒在世上与他一同传道的时间不多了。 赒济穷人是任何时候都能做的事。然而要向耶稣表现真诚的爱,必须在他被钉在十字架之前表示。
马利亚的感恩与奉献,不仅成为日后教会中的美谈佳话,更是基督徒侍奉的佳美脚踪,以及在永恒中蒙主纪念的美好行为。
结语: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重生之喜和美好的见证,马大的尽心爱主,以及马利亚的感恩奉献,正如馨香之气达到神的面前,蒙主悦纳,得主喜悦。他们以同一个侍奉的目标和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满足主的心,荣耀主的名。
伯大尼之家全心爱主的侍奉,是教会整体侍奉的一个缩影和典范,让我们以他们那美好的侍奉为榜样,靠主的恩典,藉着圣灵,努力发挥金灯台的作用,并成为这个时代的祝福。
TAG: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