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1:19-34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弟兄姊妹,一个牧者最失败的莫过于是把信徒带到自己的面前,而不是引到基督的台前。有一位老牧师:他牧养教会多年,信徒总说“是因这位牧师才信主”,但牧师总会在讲道结尾的时候说:“弟兄姊妹,别记着我怎么说,去读圣经里耶稣的话;别跟着我的脚步,去跟随十字架上的耶稣。”他像施洗约翰一样清楚:自己只是指向基督的“声音”,而众人该仰望的,从来不是“声音”本身,而是那被指向的救主。在我们今天的信息里,我们从施洗约翰的身上,看他是如何隐藏自己,为基督作见证的?
一、从自我为中心转向注目基督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约1:19-20)
弟兄姊妹,人为什么总是想方设法要得到人的注目和肯定?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直言:“人心为神所造,若非安息于神,永不得满足。”我想,这就是远离神的罪人,失去与神亲密的关系,转而寻求被造世界的认可,来代替造物主的肯定。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个热衷于晒朋友圈的人,当清晨醒来时,他的手指会在第一时间,本能地滑开手机,微信上朋友圈小红点像欲望的诱饵,催促他看看他发的自拍的图片或视频,昨夜收获了多少点赞;连教会同工都可能陷入属灵业绩评比:“今年我带领了30人决志”“我的小组人数翻倍了...”这正是两千多年前,在巴勒斯坦旷野中,一位见证者面对的景象。
在今天的信息里,我们务必要提到一个关键性人物,他被称为施洗的约翰。这约翰是谁呢?在约翰福音的的开头引言里,使徒介绍说,他是从神那里来,意思是说他被神呼召,为基督作见证。
一日,犹太人打发祭司和利未人等宗教领袖,从耶路撒冷下到旷野,就是约旦河外的伯大尼见施洗约翰。原因是他们看见有许多的人到约翰那里,接受他的洗礼。这就引起他们的恐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权威。于是他们就猜疑,这人到底是谁?是什么能力会使那么多的人来跟随他?(可1:5)莫非他就是应许中的弥赛亚?打发去的人对施洗约翰说:“你是谁?”这话直指人性最软弱要害之处。弟兄姊妹,想想看,换成约翰是你或是我,会怎样?这话太诱人了,是一个人炫耀自己,引人关注的最好时机,然而约翰明说他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约1:21)宗教领袖们心里明白,在弥赛亚到来之前,以利亚会先来。(玛4:5)“那先知”很可能是指摩西所预言的那一位先知。(申18:15)
但这些提问都被施洗约翰否定了。“你到底是谁呢?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显然提问者有些不耐烦了。见此,约翰就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话,表明他的权柄是来自于神,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约1:23)听见的人就甚觉奇怪,就说,你既不是以利亚,又不是那先知,那你凭什么要给人施洗,他们就开始质疑起约翰的权柄。见状,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1:26-27)
弟兄姊妹,使徒约翰引用施洗约翰的见证说:施洗约翰不是真光,他是为真光作见证的人,而真光是基督。这话意味着自从人类犯罪堕落后,每个人都是与神隔绝,活在属灵的黑暗里,也包括施洗约翰他自己,都需要基督的救赎和拯救。这样,施洗约翰的见证是把人的眼目从他身上转离开,聚焦到那位太初之道基督的身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一位备受尊敬的牧师,当人们称赞他讲道深刻、有力量时,他总是立即将荣耀归给神,强调自己只是努力传讲神的话语,感动人心的是圣灵。他会鼓励听众去查考圣经本身,而非仅仅记住他说了什么。在讲道中,避免过多使用个人经历作为权威,而是以解经为基础,让基督和他的救恩成为中心。
弟兄姊妹,我们和施洗约翰一样,都要认识到我们只是蒙恩的罪人,没有什么可夸,一切荣耀都当归于神。当我们面对罪与失败、跌倒之时,是试图掩盖、辩解或陷入自我定罪,还是立刻转向基督——那位“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承认自己的全然败坏,并依靠他宝血的洗净和赦免之恩?这才是真正高举基督的救赎大能。
二、从罪的捆绑转向羔羊的救赎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看哪”二字,在生活中具有强烈引导性的一个常用短语,它往往是把人的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聚焦在另一个目标上。
第二天,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指着耶稣对众人说:“看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约翰不是在平静地陈述一个事实,而是急切地、充满激情地指向一个决定性的目标。他呼唤听众放下一切,转移目光,聚焦于这位被宣告者——神的羔羊,耶稣基督。
“羔羊”这一称呼,浓缩了丰富的旧约预表和应许:
逾越节的羔羊:羔羊的血涂抹在门楣上,使以色列人免于死亡审判。指向基督是那终极的、拯救性的牺牲,祂的血能保护信祂的人脱离神的忿怒。(出12)
在利未记里,这位羔羊预表耶稣基督就是那“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赎愆祭”。(利1)
先知以赛亚说到这羔羊时,称基督是一位“受苦的义仆人”“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清楚预言弥赛亚将如羔羊般默默承受苦难,担当多人的罪孽。(赛53:7)
......
以上旧约中有关羔羊的预表和应许,都是指向道成肉身的基督的生平,以及他成就的终极救赎。表明这救赎计划源于神主动的恩典和爱。(约3:16)那么,我们怎样知道神在历史历代中透过先知所预言的,基督就是神为世人所预备的赎罪羔羊呢?
原来在摩西律法中“控告需两三个人见证”(申19:15)的核心原则,是“真理需要多重印证以确保可靠”,这一原则在新约中对耶稣身份的启示中同样适用——耶稣作为“神的羔羊”的身份,正是通过多重见证被显明,而圣父与圣灵的见证,正是其中最核心的见证。
施洗约翰之前不认识基督,照肉身而言,他比耶稣先来到世上,要比耶稣大。直到他在约旦河亲眼看见天父向祂的爱子说话,圣灵降在耶稣的身上,以见证基督弥赛亚的身份。因此他又见证说,这位比他后来的基督,他在永恒当中就以存在,他是神的儿子。(约1:30-34)于是他说:“...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1:27)在这里我们看到有三重见证,即圣父、圣灵和施洗约翰。
在约翰的宣告里,这位神的羔羊,他来到地上的核心工作,就是除去世人的罪孽。
“除去”在原文里是指“举起”、“带走”、“背负”、“挪去”。这词生动描绘了基督救赎工作的本质。“背负”在旧约里,替罪羊背负以色列全营的罪孽被带到旷野,(利16:20-22)基督照样亲自背负了他选民的罪(彼前2:24)。祂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本应我们承受的神的忿怒和刑罚(赛53:4-6)。
“挪去”即基督的牺牲有效地移除了罪给人带来的罪咎、刑罚和与神隔绝的障碍(西2:14)。祂的血也能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1:7; 来9:14)。
因着亚当一人犯罪,罪就临到全世界,所有在他当里面的人也就都犯了罪,无一人幸免。罪影响到了人的每一个层面(思想、情感、意志)。人无力凭着自己意愿行善,也无法拯救自己,在罪的奴役下成了罪的奴仆。罪给人带来的是死亡,与神隔绝。(罗3:10-12、7:18、6:17、赛59:2)
但神是多么的怜爱世人,按着祂至高的主权,乐意赐下祂的独生爱子,将祂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拯救出来。
这位“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因着他的牺牲,神已赦免了我们的罪,将基督的义白白的归算在我们身上。他不仅赦免了罪的刑罚,也赐下圣灵的大能,使我们能逐渐脱离罪的辖制(罗6:6-7, 14)。在试探中,呼求“神的羔羊”的名,依靠祂得胜的能力(林前10:13)。在历代中就有许许多多的见证者,在绝望中得到这位“羔羊”的拯救:
约翰·牛顿,这位《奇异恩典》的作者,曾是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深陷各种罪恶。他亲身经历了基督如同“神的羔羊”将他从罪的泥潭和绝望中拯救出来。他的生命被彻底翻转,成为传扬羔羊救恩的牧师。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从罪的捆绑转向羔羊救赎的转变与力量。
设想一位长期被毒瘾或酒瘾捆绑的人,生活支离破碎,尝试各种方法(意志力、治疗)都无法挣脱。当他听到福音,认识到自己是罪人,无法自救,并信靠耶稣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时,不仅罪得赦免,更在基督里获得新生命和胜过瘾症的能力,尽管过程可能有挣扎。这个转变的核心不是自我改善,而是信靠羔羊的救赎与更新的大能。
弟兄姊妹,今天,我们都像施洗约翰一样,我们蒙恩得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我们有责任向他人指出那位“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分享祂如何将我们从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彼前3:15)。我们的生命故事就是羔羊救赎大能的最佳例证。
结语
弟兄姊妹,施洗约翰的一生,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真正见证者的样式:隐藏自我,高举基督。他深知自己不过是旷野中的“声音”,是黎明的“晨星”,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只在于指向那将要来的“真光”——神的羔羊,耶稣基督。他的见证清晰而坚定:“看哪!”——不是看他约翰,不是看他的能力、他的影响力,甚至不是看他所行的洗礼,而是看那“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
看哪!神的羔羊!祂是历史的中心,是救恩的源头,是教会的元首,是信徒的至宝!愿我们今日都被这异象所更新,让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我们的教会中,居首位,掌王权!愿一切的颂赞、尊贵、荣耀、权柄,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TAG:羔羊
【作者简介】
刘长川,雅博网编辑:16岁受洗归主,25岁被神恩召服事至今。现全职于广东利河伯归正教会,负责教牧工作;广东传道人。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