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救赎遇上现实

作者:黄福光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5-10-25 07:02:57

 

271973997_1041983786380797_96707112575743758_n.jpg
 
       
        经文: 出埃及记 17:1-7
 
        引言
 
       我们不是活在虚拟的世界生活,而是活在一个真实并且有瑕疵和问题的世界。这也是以色列人很快发现的一个事实,他们期盼已久,终于出了埃及,在旷野裡却发现别的问题。
 
        旷野的两个阶段
 
        我们来看「旷野」。在圣经裡,旷野是从出埃及到摩押平原那一带,有两个不同的描述,对比他们两段旷野的路程。
 
        第一段很正面地描述他们美好的日子:「耶和华如此说:你年轻时的恩爱,新婚时的爱情,你怎样在旷野,在未耕种之地跟随我,我都记得。」(耶二2)这段旷野的路程有婚姻裡过蜜月的气氛。但以西结书二十章描述的却是另一个相反的语气,讲述这是黑暗和叛逆的时期:「以色列家却在旷野中悖逆我,不顺从我的律例,厌弃我的典章;……因此我说,我要在旷野把我的愤怒倾倒在他们身上,灭绝他们。」(结二十13)这段旷野的路程有婚姻裡离婚的气氛。从蜜月期到离婚,这两段是截然不同的描述。
 
        有学者指出这代表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段代表出埃及到西奈山的第一年,这裡的高峰是他们跟上主立约,这对比耶利米书裡甜蜜和过蜜月的描述。第二个阶段就是接下来的三十八年,从走出西奈旷野一直到米甸人征战的时刻。当中包括不肯进迦南地,以致上主审判他们,让二十岁以上的人不得进入应许之地。这不是原先的计划,他们本来应该到迦南地,却因为悖逆,就多了这个时间的出现,而这段时间很符合刚才负面的描述。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好和坏,他们在第一阶段也有埋怨,在第二阶段裡也有人对上主忠心。
你会不会觉得这些经验类似基督徒的生命呢?一开始很兴奋地接受主,感觉所存在的问题是短暂的,积极投入读经、祈祷、参加祈祷会、在教会事奉等,灵命快速地增长。当这个蜜月期结束,来到现实的世界,发现好像跟信主前差不多,要面对甚至比以前更困难的问题,因为现在要按照基督徒的原则来面对这些问题。以色列人在所谓的蜜月期大约维持了一年,对基督徒来说,可能是几年。之前我提过,旷野的日子不是最终的目标,在圣经裡,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时期,因为耶路撒冷最后代表西奈山,大卫王代表摩西。但旷野的阶段代表我们基督徒面对的困难、痛苦、和无奈的时期,所以最容易埋怨。
 
        两种埋怨 - 带来的两种回应
 
        我们在第二部分看「埋怨」。「埋怨」的主题不是我想出来的,后来的学者研究以色列人在旷野的道路,发现有个「埋怨」的主题。当中有个翻译为「埋怨」的希伯来字,而一会看的经文就会出现这个字。这个字在中文不一定只翻译成「埋怨」,也可以翻译成「投诉」,甚至在不同的经文会出现更激烈的字眼。
 
        「埋怨」的主题也分成两部分,两种的「埋怨」带出上主有两种不同的回应。第一种的「埋怨」比较合理,包括在出埃及记十四章十一节,他们前有芦苇海,后有埃及追兵,导致他们惧怕而埋怨,之后摩西就祷告。他们很想逃跑,所以神就开路让他们逃跑。在十六章第三节是吗哪的记载,究竟一个人可以有多少天不吃东西呢?这视乎那个人的身材、健康、活动量、和环境因素,基本上可以三四星期不吃东西,因为有的人绝食抗争四十五到六十一天,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会导致一个人饿死。所以基本上一个人不能绝食超过三个月。但那些绝食的人是坐着的,以色列人却是带着孩童和老人家走路,所以他们的时间是短过刚才的资料,以色列人没有食物是有生命危险,所以这是一个合理的埋怨。
 
        在十七章第三节讲到水,不只是没有食物,水也没了。他们自己带的无酵饼吃完了,就靠着吃吗哪来维生,但现在缺水。人不喝水可以活多久呢?这也包括刚才提到的因素:身材、健康状况、环境等等。不过时间更短,差不多三天。这些以色列人知道吗?一定知道的,在埃及长大的,埃及百分之九十六是沙漠,所以他们知道没有水是可以很快死去。今天的经文裡看到以色列人反应很激烈,而神听到后好像没有斥责他们,因为没水是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看民数记二十章第五节,这次也是没水,且发生在他们被赶出迦南地之后。我们停一下想一想,他们说的内容其实没错。在埃及饮食无缺,也有安全保障。现在离开埃及却面对粮食、水、和安全的问题。我们用投诉来代表这事情。不是所有的投诉都是错的,如果不表达,别人怎样会知道呢?但如何表达和对谁表达才重要,我晚点分析他们如何表达。先看他们对谁表达。当然是摩西,我觉得摩西很无奈,原来他就是投诉部门的部长,而亚伦是副部长,什麽事都找他们,一听到敲门声就知道没好事。儘管如此,其实找摩西投诉是合理的,因摩西会向上主祷告,所以整件事对摩西来说很烦恼,但以色列人找的对象是正确的。这是合理的投诉,最低程度来说,投诉的对象和需要都合理的,一会会看见他们的方法和态度却是错的。
 
        不合理的埋怨
 
        接下来看不合理的埋怨,这发生在离开西奈山之后的二月二十号,差不多是整个民数记十一章。他们厌倦了吗哪,有位弟兄曾经问我:「一个人吃了吗哪四十年,不会厌倦吗?」古代中东是吃素的,包括大麦小麦和类似稀饭的食物,献祭时吃肉是很奢侈的。古代人的饮食简单很多,当然王者的饮食是不同的,一般人的食物倒很简朴。但现在这群人要求什麽?「我们要吃肉。」凡是认识古代中东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个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要求,就类似吃饭吃闷了,想吃鱼翅龙虾。这个要求不合理,难道他们在埃及做奴僕时吃得这麽好吗?但他们回顾埃及的日子时,脑海浮出的是不存在的图画。
 
        第二,在民数记十四章和申命记第一章二十七节也提到这件事,就是他们到了迦南边界时惧怕,不敢进入迦南地,城牆高到天上,裡面都是巨人。因为他们在埃及长大,而埃及除了金字塔,是没必要有城牆,因为没有人敢攻打埃及,周围是沙漠和海,只有一条路通往迦南地,埃及人在那条路驻军就可以了。以色列人没怎麽见过高大的城牆,但迦南地的小王国都有城牆,当时的耶路撒冷也有城牆。说城牆高到天,是夸张的说法,但他们经历过十灾,也走过芦苇海,以及吃了吗哪和看到上主的神蹟,他们竟然惧怕而不相信神。如果宰杀羊和把血涂抹在门框上是出埃及的最后一个试验,那麽进入迦南地也有一个试验,就是知道迦南人的情况之下继续走入迦南地。
 
        他们说什麽呢?找另一个领袖带他们回埃及。这次上主就发怒和审判他们,不让他们进迦南地。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叫他进去他不进,当摩西一说不让进,他们就想进,当然他们在战败之下无可奈何地离开。
 
        第三个不合理的埋怨, 在民数记十六和十七章,他们很严重地抵挡摩西和亚伦的带领,因此上主审判他们,打开了地,吞下了那些人,且让WENYI杀灭了一万四千七百人。这个WENYI的严重程度类似中世纪的黑死病,那些人就突然倒毙,亚伦站在活人和死人之间,这就是神的审判。
 
        最后一个在民数记二十一章,回到水和食物的问题,神也审判他们,这次就差派火蛇来咬他们,若要存活,就得仰望铜蛇。我之前提过,神在他们出埃及时还有一招,就是开芦苇海。如果埃及人继续追下去,不知道会否继续有第十二,第十三灾呢?原来是有的,地会打开吞灭人,会有WENYI击杀人,和有蛇咬他们。
 
        这些就是不合理的埋怨,除了民数记十七章那一次,他们每次都表达想要回埃及。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对摩西来说是何等烦恼的事情?用刚刚婚姻的比喻,每次有问题就说:「早知道不跟你结婚了。」这个关係会变成怎样呢?并且他们当时吃着吗哪,看到云柱火柱,为什麽还会这样呢?原来也是可以如此发生的! 我们可以一面感受神的恩典,一面同时也可以埋怨。
 
        我在八十年代时读神学时去泰北短宣,去那裡的教会事奉,很记得一条村裡有间用木板钉成的教堂,很多窟窿,裡外的温度是一致的,地上是泥土,坐在木头板凳,没有音响。还好我们还年轻,声音响亮。当时我有很大的感觉,他们每星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照样敬拜主,而我们城市人有建筑物有冷气,若太冷了就投诉冷,不够冷就说热,音响可能声量不理想,带领唱诗的歌声不够好......。对比之下,感到惭愧 ! 当然我回想时,也不一定要这样对比,他们的缺乏不代表我们有什麽要惭愧,毕竟他们适应了那个环境,就如我们适应了我们的环境。不过我的重点是人很容易适应环境,不论是不好的环境或好的环境,而当适应了好的环境后,如果没有达到或超越我们的期望,我们可能会埋怨,所以埋怨并不是有个问题存在,而是没有达到或未能超越我们的期望。
 
        何谓真实需求下的正当回应?
 
        以色列人开始的时候的埋怨,还都算合理,但在吃吗哪的时候也可以埋怨吗哪! 这个值得我们思考:两种埋怨带出神有两种回应。在第一种模式的埋怨裡,摩西为他们祷告,神就供应他们的需要。第二种的埋怨裡,神愤怒和惩罚他们,摩西仍然祷告,但这次是祈求神让责罚远离以色列人。如果有人跟我埋怨,就算是合理的,我一定不开心,但最重要的是上主那一边,我们要想的是:究竟上主是否接受我们的埋怨呢?
 
        讲完了埋怨的部分。当我们看以色列人的经历之后,我们要想,我们有没有方法可以做得更好?首先,他们的需要是真实的,这些粮食和饮水的需求是关乎生死,当然我们可以问:「为什麽神要等到他们埋怨才提供呢?为什麽不早点供应给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埋怨了。」但圣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磨炼你,任你飢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八3)目的是看他们在困难中,是依靠神,还是埋怨神?他们没有通过这个测验,他们的需要虽然是真实,但是态度错误。儘管错误,神很多时候没有惩罚他们。但埋怨不可以成为跟神沟通的一个预设的方式,这个这可以应用在跟人沟通上。以色列人有个坏习惯 -- 把埋怨变成跟神沟通的一个预设方式。每次开口就是埋怨,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埋怨后见到效果,现在埋怨就成了预设的沟通方式。这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模式,跟人和跟神的沟通都是如此。
 
        我刚刚也说了,不一定不可以投诉来表达不满。有一节经文可帮助我们了解这点:「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主耶稣不只是在教导关于埋怨,而是基督徒生命的普遍原则,当然可以应用在埋怨。
 
        埋怨一定有愤怒的成分,但在愤怒时有没有想过对方?以色列人有没有想到摩西和亚伦的看法?他们缺食缺粮,摩西亚伦也同样缺食缺粮,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或者摩西已经尽力改变现状,那麽鼓励会否好过埋怨呢?如果换做我们,我们是否想别人鼓励我们,多过埋怨我们呢?有时候那个人跟我们的问题无关,但这愤怒跟我们有什麽关係呢?摩西和亚伦说了好几次都是对的,「为什麽向我们发脾气呢?」你读这段经文,我很感觉到摩西亚伦的想法。现在大家都在旷野,缺水缺粮有什麽奇怪的呢?你把这股晦气向我发洩,跟我有什麽关係呢?当然,我们也会说,跟他们有关係。儘管如此,是否发怒就可以解决问题呢?很多时候愤怒无法解决问题,冷静的态度是最好的,这是对人。
 
        面对现实处境的最佳出路
 
        对神呢?为什麽以色列人会埋怨呢?可能因为在没有水和食物的严重情况,放眼看这个大沙漠而感到忧虑惊慌惧怕,然后就埋怨,或用强烈的字:投诉。保罗书信教导我们以另一个态度来面对忧虑:「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腓四6)这是另一个可能性。
 
        你知道亚马逊在追踪我们呢?你在亚马逊买的电子书上画线做笔记,他们是知道的,亚马逊在2014年发布一个书单,讲画线最多的书,例如哈利波特,另一本是圣经。我想,可能他们画线最多的经文是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或诗篇二十三篇,或主祷文。原来不是,而是刚才的腓立比书的经文四章第六节。这说明很多基督徒有忧虑,读到这节就画下来,我认为这是好的,因为这显示很多基督徒有读经,且知道要在经文上面做标志来提点自己。保罗教导我们不要忧虑,反而祷告。祷告我明白,但感谢和感恩?难道我说:「感谢主给我一个严重的病」? 这个感觉有点假。那麽感谢什麽呢?感谢神过去的拯救和供应,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当遇到一些事件导致我们惧怕和忧虑,要提醒自己,过去上主有供应和拯救。这些不是为了神,跟神道谢对祂有什麽用?反而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忧虑时想到上主过去如何带领,这个会安慰我们,神可以继续这样再来一次。
 
        按照这节经文做,平安就会来到我们的心。接下来的经文说:「上帝所赐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7)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真的吗?我给一个例子。有位姐妹因癌症接受化疗,她因此掉头髮。化疗后清走了癌细胞,过程她很平静,因为她把生命交託给上主,她没有挂虑。六个月后,原来还有癌症,她有什麽反应呢?她继续以安静的心来面对。经文告诉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属灵的操练。如果这发生在第一天信主的人身上,有可能是不行的。我们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惊慌,到处请群组的人为你祈祷,儘管所有人为你祷告,你可能还是害怕。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让我们慢慢学习依赖神,以致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不是埋怨地问:「神啊,为什麽?!」而是交託给上主,心中也有平安。
 
        另类选择 -- 在真实的世界,把真实的忧虑交给神
 
        为什麽有的人喜欢投入虚拟世界?因为在裡面有超能力,譬如漫画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不是如此,这是一个堕落的世界,难道我们不知道吗?神没有给我们超能力来面对这个世界。但圣经也告诉我们了,如果我们信,还会觉得奇怪吗?相反,一个真实的世界才会有真实的属灵的人。危机是真实的,需要是真实的,痛苦是真的,眼泪是真的,死亡是真的。面对会影响我们的生存的真实世界,我们才能操练到真正的爱主和依靠主。我们没有魔术棒,挥一挥就让问题消失。
 
        申命记提到磨炼我们,让我们真实地跟随上主。举个例子,你可以教一个人几百次如何骑自行车,但他必须要亲自骑上自行车,可能会跌倒好几次才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的属灵操练也是如此,面对那些情况,才会知道自己的信心是如何。我年轻时觉得自己很有信心,等我读书没钱时, 发现自己信心其实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麽多。在这情况下,不是战斗,就死逃跑,所谓的fight or flight。战斗就是对神对人愤怒埋怨,以色列人就是这样回应。逃跑呢?放弃我们的信心,放弃信仰,甚至放弃自己生命。
 
        但还有另一选择,就是腓立比书教导我们,把忧虑交给神,神会赐给我们意外的平安。有人可能会想,这是否是害人不浅的阿Q精神?这个精神害了不少基督徒,因为它不面对现实,自欺欺人。但我们承认真实的情况,我们知道一个人病是可以死的,不是每次祈祷就一定复原。这不是阿Q精神,但知道情况是真的,并不代表我们的态度就因此负面。有的人错误地觉得,要抱着负面的态度面对现实,但我们可以用信心来面对真实的世界,不是信我们,而是信上主。有很多例子让我们看到,上主最后有拯救。
 
        祂能创造我所缺乏
 
        当我们面前有海,后面有追兵,上主是可以分开了海让我们走过去。当我们缺水缺粮时,神会创造这个世界没有的吗哪来供应我们。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另一种面对现实,我们不需要抱着放弃的态度面对现实,我们用信心依靠的态度来面对。
 
        我最后想讲一个John的例子,他应该是美国人,在英国居住时,英国的房东就有个牌挂在门旁,上面写着:「你既然可以担心,为什麽还要祷告呢?」你怎麽看?John觉得这个牌挺幽默的,这明显是反向心理学。他说,每次看这个牌的时候,他想:「你既然可以祷告,为什麽还要担心呢?」
 
        是的,我们既然可以祷告,我们何必要担心呢?如果我们不担心,埋怨不会出现。巴不得每个人都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不论是对人或对神,阿们。
 
 
        讲员: 黄福光博士

  TAG:救赎  现实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以利亚:我还是死了吧  上一篇:因信称义与预定论的荣耀交织 打印文章   录入:嘟嘟接力   责任编辑:嘟嘟接力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