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 出埃及记 13:17-22
引言
有没有试过生命没方向,不知道神怎样带领我们?或觉得好像找到了,离开了我们的安舒区?
上主另外的计划
以色列人也有同样的经验,很焦急地等待出埃及,当真的出埃及时,上主没有直接带去应许之地,而是带他们漫无目的地漂流了几天。去迦南最短的距离是要经过非利士人之地,当时的商人都走过这条沿岸的路去米索不达米亚或埃及,埃及人以他们的神明为这条路命名为:「荷鲁斯之路」。以色列人一出埃及后,似乎就是朝着这条路走,但上主却有另外的计划,带他们走旷野之路。这段经文很仔细地记载所走的路,第一是歌珊地,然后去了疏割,以倘,在接近巴力洗分的比哈希录。虽然当时人知道这些地方,但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地方,甚至连当中的一些海的位置也不清楚。海的位置很重要,因为在十四和十五章有分红海的事件,这个海直译的名字是芦苇海,这也可以指是红海,但这也可以指埃及东北部的一些湖。我们如何决定呢?今天就不仔细分享这方面众多的讨论,反而简单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寻找红海的位置
有学者指出,这个歌珊地到红海有一百二十英里,路程一星期,太远了。有人算过,当时的人一天可以走大约十七到二十三英里的路,若用平均二十英里,这路程也要六天,但当时的队伍有小孩和老人,所以需时更长,而经文也不像描述他们漂流了一星期。我也想大家注意,当那海分开时,面前出现了类似山谷的地,这山谷的大小就取决于那海有多深,他们不是走平路。红海究竟有多深?最深之处是9974尺,接近一万尺。大家想像下,你面前的海分开了,呈现的是一万尺的深渊,相信以色列人是不敢下去。按照我们所知道的以色列人,他们很容易惧怕,就算走下去,埃及人也不敢追下去。
所以红海比较合理的位置是在较北部的苏伊士湾,深度是一百八十到二百八十尺深,用今天香港的楼宇来衡量,大约是二十一到二十五层楼那麽深,这就跟刚才的九千多尺就相差很不同了。我认为红海的位置是在埃及东北的湖,但这说法也有问题,现在没有了这些湖,就连这些湖在古代也是很小的,大部分是沼泽。所以圣经记载的红海开了,又合上吞没了埃及追兵,不可能会发生在这麽小的沼泽地。所以有学者说,埃及追兵的马车陷在泥地,然后以色列人就在对岸射箭打赢了埃及人,后来在加油添醋之下就变成我们读到的出埃及记的版本。这个说法很明显跟圣经记载有差别,很多信徒不接受。
不过有人在这五到十年开始研究那一带的地方,发现巴拉湖又大又深,这个湖的盆地宽阔的原因是因为尼罗河支流的水流到这个湖。研究者测量这个湖一些地方的深度在十一到十八尺,也有别的地方是二十到二十六尺深,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两三层楼,仍然可以淹死人的。有一位三一神学院旧约和古代中东的荣休教授叫James K. Hoffmeier,他认为红海是在巴拉湖。我觉得合理。
但还有一个问题,那个是湖,但圣经称之为海,「湖」可否称为「海」呢?可以的。加利利湖也可以成为加利利海,在旧约叫基尼烈海,和合本翻译为「湖」,不过希伯来文却是「海」。另外,死海是一个湖,但圣经称呼它为盐海。经文这样记载:「还有亚拉巴和靠近约旦河之地,从基尼烈直到亚拉巴海,就是盐海,」(申三17上)所以这些湖也是海的,水域大就会称为海,这跟今天的定义有点不同。
从地理路线看上主奇妙带领
按照刚刚的说法,可重组他们经过的地方:一开始从歌珊地出来,歌珊地包含了兰塞城和比东城,学者都肯定这些地方位于北部,之后去了疏割,然后十三章二十节的以倘,位于北面,来到这裡,应该可以经过非利士人之地的沿海路线去迦南地,但上主却有不同看法,带他们转头向南部的巴拉湖,这巴拉湖就接近比哈希录和巴力洗分。他们就在这裡过了芦苇海,在十五章二十二节看到他们就进入书珥的旷野。十三章的十七到十八节是一个粗略的描述,二十节之后就仔细记载经过的地方。
说了这麽多,想要表达什麽呢?若单看行程,好像真的迷失了:「法老必说:「他们在此地迷了路,旷野把他们困住了。」」(出十四3)他们往上走后又往下走,结果面对了旷野。我暂停一下,这裡有一个重点。你会否认为,上主若带领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很清晰呢?既然是神带领,一定很清晰的。但以色列人有上主带领,但路线不清晰,这不是神不清晰,而是他们不清晰。今天上主带领,我们可能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麽。有时候我们有错觉,不知道下一步怎麽走,就认为上主好像没有在带领我们。这段经文很明显证明,上主一直有带领,他们只是一步步跟从,我们也同样如此。上主带领,但我们也是一步步地跟随祂。
为什麽上主要这样带领呢?经文告诉我们:上主说:「恐怕百姓遇见战争就后悔,转回埃及去。」(出十三17下)这战争可能是指跟埃及兵的战争,这条路是去迦南地最近的路,所以当时攻打埃及的人也一定经过这条路,这条路有很多军事扎营,如果走这条路,就要一路苦战才能进迦南地,虽然路程最短,但可能是最艰钜。但也有的拉比提出另一解释,指这是以色列人跟迦南人交战,当时埃及人在经历十灾后就惧怕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可以很快地经过这条路到迦南,但迦南没有经历过十灾,所以迦南人是不惧怕以色列人,若很快抵达迦南,将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苦战。民数记十三章记载他们实在惧怕这些战争,所以拉比就解释这是指迦南人的战争。
那麽他们绕远路就不会惧怕呢?也不一定,因为芦苇海的那条路是远路,但他们仍然惧怕,担心自己会灭亡。但这裡有个分别,有位学者有一个有趣的观察,他指出,这是一个心理问题,他们世世代代做奴僕,没有所谓的决策、意志力,和责任感。这群奴僕面对大军的反应是什麽?逃跑。所以上主分开海,让他们逃跑。分海的策略是最适合他们想要逃跑的心理。但走这条长路有什麽改变呢?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接下来的一连串的战争,包括埃及大军和迦南人。有一场真正的战争,是在两个月之后跟亚玛力人战争。但那场战争很不同,因为亚玛力人是游牧民族,不算人多的军队,这是一次性的战争,感觉像是上主给他们一场热身。
还要问一个问题,上主为什麽要让他们来回漂流呢?就算过芦苇海,为什麽不马上带他们去疏割呢?或直接从疏割到芦苇海呢?不少学者发现,以色列人是第三天抵达芦苇海。粗略计算下:第一天是歌珊到疏割,第二天是疏割到以倘,第三天是从北部到芦苇海。他们为什麽要这样呢?因摩西曾跟法老说,他们要去旷野敬拜耶和华三天,现在已第三天,而他们很明显不会回埃及,所以法老就出军队来捉他们。
芦苇海的第十一灾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法老说:「他们在此地迷了路,旷野把他们困住了。」(出十四3下)法老是不认为他们会回来的,所以才出军队。另外,当摩西跟法老谈判时,为什麽法老发怒呢?在经文裡看到,法老允许他们离开埃及,但需要留下牲畜。摩西不认同,要求一个都不少地离开,他们既然带着所有东西离开,很明显是不会回来。我认为法老知道他们是不会回来,但若马上去芦苇海,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十灾对整个埃及是很震撼的事,所以不会马上出兵,但现在过了几天,他们恢复了状态和战斗精神,加上以色列人的漂流让埃及人错以为以色列人迷失了,所以才够胆出兵。
原来上主还有一招,还给他们恢复的机会。如果上主马上带人去旷野,按照我们所知,法老三天后还会后悔和出兵捉以色列人,从十灾裡看到法老反悔好几次,他连经历第十灾后也反悔,只是这次相隔了好几天,迟早都会发兵追。他们带着小孩和老人慢慢地走了三四天,训练有素的追兵一定能追上,所以上主要做多一件事,我称之为在芦苇海的「第十一灾」。上主带领以色列人经过了芦苇海,埃及追兵全军覆没,重创了他们的士气,当埃及人用很长时间恢复后,再也追不上深入旷野的以色列人。就算去追,可能也担心会否有第十二灾呢?
所以整个路程这样铺排是有原因,有三个角度来看这个漂流。从上主的角度,祂一直带领着他们。从法老的角度,以色列人走迷失了。对以色列人来说,他们被困在法老和芦苇海之间。其实上主一直在带领,并且有很好的原因如此带领。上主对他们和对我们也如此。很多时候,在那一刻我们无法明白,但事后再回顾,我们可能就明白了。
如何正确地理解神的带领?
思考下第三步,我们如何正确地回应上主的带领?今天经文裡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十三章十九节无端记载他们带着约瑟的骸骨去迦南地,不提这节经文也没事吧?如果特别提及,有什麽意思?约瑟代表什麽呢?他代表带以色列人去埃及的人,当年上主预备了约瑟,透过约瑟被卖到埃及来预备救恩。现在离开埃及也是一个救恩,当年因为飢荒所以去了埃及,上主就安排约瑟接待他们,但埃及不是应许之地,约瑟也知道上主跟他说,有天以色列人会离开,所以约瑟预言有天会离开埃及去迦南地,并且要求那群人答应会带约瑟的骸骨离开。所以我称这个为回顾过去是上主的恩典,到埃及是神的恩典,离开埃及也是神的恩典。
还有未来,他们跟着云柱和火柱走,虽然还没到应许之地,但面前有云柱火柱和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之后很容易埋怨和惧怕,所以需要云柱火柱。我们需要回顾过去上主的恩典,也要面对将来上主的带领。在这裡,他们和我们有分别,因为他们有云柱火柱和摩西,我们没有这些,我们怎麽办呢?但上主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带领我们。
来看上主今天如何带领我们。当年上主透过摩西来带领,那在我们生命裡,谁是摩西呢?我们的属灵导师?我们的牧者?我们的好朋友?神可以透过这些人来跟我们说话。不要小看把生命历程跟他们分享,因为我们需要守望者。我认为属灵导师是最好的,敌人说的内容和批评是真实却很伤人,而我们的朋友们太客气了,未必会指出你的错误。我们最好有属灵导师,一方面关心我们,也会说不好听的真话纠正我们。
除了属灵导师,环境也是上主带领的方法。以香港为例,现在很多教会很缺乏人手,上主有没有透过环境来跟你说话呢?可能是全时间读神学,可能是带诗歌或主日学。大家有没有看到上主透过这些需要来跟我们说话呢?但我们也要小心分辨环境,因为环境有时候会引导我们错误,譬如环境让我们犯罪,不代表上主要我们犯罪。所以看环境时,也要思考这环境所带来的决定是否符合上主的心意?并且也有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我提这些,是不是变得越说越不属灵了?当然不是,上主就是这样创造我们这群人,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是上主给的。有时候决定不是对错,可以是「好」、「更好」、「最好」。所以我们做决定时,不一定等于最好的决定,那麽如何分辨「好」和「最好」呢?很多时候靠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来辨识,也可以跟你的属灵导师谈话。
有的人认为,上主不会这样带领,就说是透过我们的慾望和爱好。这是否变得更不属灵了?那麽是不是上主每一次要你做你最不喜欢的呢?我真的听过一位神学生说,他不想读神学,所以觉得正是神要他读神学 ! 他的逻辑是:他不想读,所以是神要他读。我心想,这是什麽神学呢?这不是神爱你,这更像神审判你。上主造我们时,我们也有不同的喜好,上主会否这样来带领我们呢?有的人内向,喜欢读书,他们就可以适合做学者。有的人外向,但不喜欢读书,他们可以在其他方面发展。上主带领我们,不一定会违反我们的性格和喜好,我们是按照上主设计的旨意来创造的。所以寻求上主带领时,所思考的,也应该包括我们自己有何特别之处。
当然圣灵的引导很重要,今天的经文看到上主的带领,我们需要小心,因为很多人就把自己的感受就等于圣灵的带领,这可以是,但也可以不是。感受会起伏,今天开心,可能明天不开心,所以感受不可靠。圣灵的教导是非常可靠的,所以我们要分辨圣灵的带领和我们自己的感觉。
上主最可靠的带领
我认为神的话语是上主最可靠的带领,上主带他们去埃及后,赐给十诫去遵行。「我的上主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诗四十8)你的旨意和你的律法是平衡的,我们不知道神的旨意,但首先要知道神的话语,如果我们知道神的话语,那麽就知道神的旨意的大部分了。神的旨意在圣经裡是指神的话语,跟从神的旨意就是跟从神的话语,「知道上主的旨意,从律法受了教导而能分辨是非;」(罗二18)所以神的旨意对比律法的教导。虽然保罗好像在斥责那群人,但背后的思想就是指出神的旨意就是神的教导,神的话语。
很多时候我们基督徒注重的不在神的话语,例如我们注重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但以弗所书第五章三十三节却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的配偶,而不是告诉我们怎样找最好的配偶,而是成为一个好的配偶。还有,我们很想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根据彼得前书第二章十八节叫我们做一个好的工人,重点不是找一份最适合的工作,而是成为一个最好的工人。不是说我们不去思考适合的工作,但很多时候两者都差不多。如何选IBM还是微软呢?经文可以帮助我们,可能两者都一样,但我们选了之后就要成为最好的工人!
上主的话语可以这样用,第一回合先来用神的话语来鑑察我们有的可能性,筛选不合乎上主话语的选择,剩下的各个都是好的,差别在于「好」、「更好」、「最好」。
「埃及的原则」
最后我分享一则故事,有基督徒的歌手Rich Mullins,写了Awesome God的诗歌,由于经常有发布会签名会,有人会问些严肃的问题,想知道神的旨意,他多数会这样回答:「神的旨意应该不是太难,你只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然后爱人如己。你先做好这些,如果上主要你做特别的事情,譬如去埃及……」,说到这裡,他会稍微停顿并露出微笑,接着说:「他会给你十一个讨厌你的哥哥,把你卖到埃及。」他的意思是,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你只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神和爱人,如果有特别的事,上主可能透过人或环境来告诉我们。这个原则称为「埃及的原则」。
总结
你有没有觉得迷失,不知道上主的带领?我们首要看上主的话语,让祂的话语来进行第一轮的过滤和筛选,让我们选剩下的。有人说不熟悉圣经,但最少会熟悉两节经文:你只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然后爱人如己。先以这个开始,第一爱神,第二爱人。如果神要我们做特别的事,就把这些交给祂,我们不用惧怕。有时候我们怕自己不去做上主叫我们做的,如果我们说:「主啊,袮带领我去哪裡,我都肯去,如果袮要我做什麽,我就去做。」我就不会怕。然后跟神说:「如果你要我这麽做,求袮清晰地给我看到。」但还没看到之前做什麽呢?爱神和爱人!
讲员: 黄福光博士
TAG:上主 道路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