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 -- 我还是死了吧!

作者:陈廷忠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5-11-01 08:41:56
 
azh-24-52.jpg
 
        经文: 约拿书 4:1-11
 
        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分享第三个求死的圣经人物。前几天分享过两个曾求死的人物:第一个是摩西;第二个是以利亚;今日我们讲约拿的求死。
 
        偏见容易带来冲突
 
        约拿讲了两次:「我死了比活着还好」(拿四3,8),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表达了约拿的怨气,这些怨气是向耶和华而发的。他论到耶和华时,说:「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拿四2)他说耶和华你不轻易发怒,但我很容易发怒,因祢在我身上所做的事,实在太难了,祢令我没有面子,我情愿死了,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再面对别人对我的取笑,耶和华祢把我当成什么?!祢不轻易发怒,但我很容易发怒!
 
        经文看到约拿心裡的怨气。我们也曾向神发怒过,我们何时会发怒?发怒的意义是何在?我们同情约拿,我觉得他发怒似乎有理,但也是无理的,是个很怪的现象。检视自己的生命,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很多时候也是带有偏见的。一有偏见,就容易与人有冲突。偏见来自于我们的认知,因我们认为我们所知、所做、所讲的都是对的,觉得自己能够在真理中生活,有真理作为后盾,就会觉得自己所作的都是对的,那别人就是不对的了。这样就产生偏见感,偏见造成人的冲突,冲突带来大家的溷乱。为何会有战争?多数是因为两边都执着于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结果就产生毁灭。所以这段经文对我们是很大的提醒,约拿的确是心中有所执着地来生活,他很愿意在生活中活出真理,也因此他的身心灵产生很大的矛盾。因他所认识的神,并不会做出这些事。
 
        一、约拿不服 : 背后的前因后果
 
        约拿是以色列人公认的先知,他特别憎恨亚述,亚述是以色列大敌,以色列列正面临亚述的攻打,国家被亚述所吞食。约拿在耶罗波安执政期间,圣经曾记载这样一段话:「他(耶罗波安)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王下十四25)约拿曾发出预言:神会将失去的疆土从亚述的手中夺回来。亚述是以色列人公认的公敌,所以,神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的怜悯,我们要求神消灭亚述。而亚述的首都就是尼尼微,若要消灭亚述,首先当然就是要灭尼尼微。所以,当神呼召约拿到亚述向亚述人宣判时,他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自己若踏足亚述境,会弄髒了自己的脚,「我怎麽能去呢?神怎麽能向我的敌人说话?」所以他就拒绝这个呼召。
 
        他拒绝呼召的背后听起来是有一点道理的。他第一次的拒绝是因为:「祢若要让我向他们宣判,宣判背后会有两个选择: 一,他们不听,若他们不听,那神消灭他们是应该的;二,万一他们听了,那就麻烦了,他们若悔改了该怎麽办?有审判就有悔改的机会,这样亚述岂不是有悔改的机会。这绝不能发生,他们是我的眼中钉,怎麽可以让他们有这样的机会?!」约拿似乎分析得有道理,他怕自己去的话,就给他们机会,因他已经断定亚述是公敌,怎麽能将机会给敌人?一定要让他们灭亡!所以约拿立刻就逃跑了。
 
        . 对神的做法产生激愤
 
        但约拿在鱼腹中悔改,起来去了尼尼微。他到了自己所不耻的地方,去宣讲神的审判。圣经记载:「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拿三10)约拿就生气了:「我就说了,如果我去,他们选择悔改的话,那祢是不是就不再审判他们了?现在他们真的悔改了,那祢是否还会降灾了?没有了!」所以约拿就更加发怒了,他第二次拒绝,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逃离是有道理的:「现在事情真的如我所预期的发生了,我现在无地自容,我为何这样傻呢?我明知事情会这样颠倒过来,现在果真发生了。」所以他向神说:「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拿四3)一个人发脾气到为自己求死的地步,表明发怒到了极点。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拿四1)约拿发怒背后代表甚麽意思?「这不就是我仍在本国的时候所说的吗?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会改变心意,不降那灾难。我就是因为这样,才急速逃往他施去的呀!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走我的性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更好。」他发怒的原因,我们慢慢思考。这裡说的意思是:「我宁愿死,因我死了,我就不需要看到我的身份(先知)被别人取笑。」再读下去时,也发觉他讲得似乎有几分道理。他以为自己聆听并顺服去做一些事,但得到的结果却与想像的不同。他觉得如果神要他去宣告审判,神就必须要审判,不能再有另外的可能。
 
        我们的生命也是与他一样,会认为发怒有理,我顺服了从神所领受的信息,但他们不听。因此向神发怒:「我讲了祢要我讲的话了,但他们不听;但祢却改变心意 …… 」所以心里就产生很多不满,先是以为自己听错、做错了,但后来就开始质疑神是否改变了主意,渐渐地产生一种羞辱感,怀疑别人在他背后笑话他,又对他自己领袖的职位发生质疑,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就向上帝发脾气,将矛头指向上帝,认为自己开始的推理是对的,现在是神在戏弄他:「我不应该听祢的话,我宁愿去死!」大家是否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就说过!我们当中可能也有人说过。只是我们可能不敢像约拿这麽大胆地讲,因为害怕有后果。
 
        . 愤怒之言的背后
 
        约拿在这个事件中很痛苦,面临这件事情,他讲出心裡话:「不论怎样,我也算是一个正直的先知,我不是预言过亚述要将疆土归还以色列人,祢也知道亚述人有多坏,祢明知他们不好,为何要再给他们机会?」从约拿的角度来看,他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对的。我们也来看看自己的生命,我们常以原则论事,原则才是最重要的,觉得只要抓住原则,就能完全服侍上帝。在约拿口中,他所说的都是正规的神学 -- 神所定的原则,不应该有任何更改。我们知道国与国的争战,社会与社会的冲突,也是因为原则的问题,国家、社会、教会以及我们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站在正确的原则上,所以就认为自己造反有理,这就是约拿愤愤不平的原因,他不是觉得神没有慈爱,而是觉得爱总是有限制,他不质疑神的爱与怜悯,只是质疑神太博爱了。亚述人罪不可赦,是以色列大敌,也是祢的敌人。祢怎麽能毫无原则地爱他们呢?祢失去了原则,我就不一样!祢给他们机会,他们悔改,祢不是说要对他们审判吗?为何出尔反尔?这就是约拿心中的气愤。
 
        . 神的回应:从经历到改变思维
 
        现在神要解决约拿心里的愤怒,用何方法呢?神的回应很幽默,祂透过约拿的经历来改变他的思维。这是很熟悉的经文:神安排一棵蓖麻树生长,让约拿有得遮阴。这是神一个很好的辅导方法 -- 你生气,我来安抚你;今天天气太热,我给你一棵树为你遮荫。当然约拿当下很高兴,觉得神原来还是很爱他的,虽然自己发脾气,但神仍然用树为我遮荫。但接着突然神又安排一条虫来咬这蓖麻,让它枯乾。又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这故事既幽默又讽刺,约拿的反应很传神,他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求死,神对他的举动回应得很有意思:你看你所做的事,你看到小小的蓖麻树,你都顾惜它,因为这棵树帮助你,但对于你的敌人,你却一点爱心都没有。所以神教导他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乾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拿四10)这是神给约拿重新演绎他的信仰的过程。
 
        我相信约拿非常熟悉以色列的律法,律法讲到神愿意作他们的神,他们也作他的子民 ,神愿意带领他们,给他们律法过生活。但律法背后是甚麽意思呢?神要让他们重新理解律法的意义,律法本身就是「神慈爱的吩咐」,神给人律法,是想让人了解祂的慈爱,律法不是捆绑人的思维,而是释放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履行慈爱就是成全律法。以色列民曾经违背、背逆神,神把他们拉回来,以爱来爱他们,然后为他们颁佈律法,让他们从律法中体会神的爱。但他们的问题在哪裡呢?问题就在于他们认为律法只是单给以色列民,其他人没有机会得到神的爱,这就是当中最大的难题 。
 
        . 约拿的求死我们求生的警剔
 
        约拿书很短,在旧约中属于非典型的文献,其他的书卷都是表达「神如何爱以色列人,如何给他们有第二次机会,让他们悔改。」而约拿书却说,当外邦人愿意悔改时,神也愿意赦免,给他们机会。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想:我们是神的子民,是神所拣选的子民,所以神的慈爱和恩典只会属于我们这班被拣选的人,其他的人不被神拣选,所以不可能得到神的慈爱。我们的偏见也会越来越大,会说:「你要来教会领受神的慈爱,如果你不到教会就必定灭亡。」整个事件就形成二分:爱神的人会得着神的恩惠,外面的人只会得着神的审判而已。是,圣经虽有这样讲过,但圣经更多的地方让我们看到,如果有人愿意悔改,这个爱同样会临到他,这个爱会延续在他身上。但我们可能有偏见到一个地步 -- 若要原谅那些我们已决定不能原谅的人,就很难过得了自己的心理关口。从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来讲,当决定了某个人是我们的敌人,他就永不得生。不过,他后来信了耶稣,站在你身边 ,你心裡就特别矛盾,当你见到他,心中就充满憎恨:「神哪,你不可能会救这个人。」我们可能都做过这些事:教会中有不同意见,我们总会说这是「神给我的意见」!
 
        约拿说我听到神一定会审判尼尼微人,那他们就不应该再有转机。但约拿却发现神又给尼尼微人第二次机会,所以他非常愤恨。我们要原谅那些不能原谅的人是非常艰难的,但我们必须做,因为神做过,因为我们都是不可爱的人。如果神决意不接受我们这些不可爱的人,那我们也灭亡了。但我们从来没有学习用神的眼光来看世界,我们看世界,只是非黑即白 -- 这些是与我同党,那些不是 ! 我想如果耶稣要讲比喻来指斥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话,最好就用约拿的故事,一讲就明白当中要讲的道理了。
 
        . 约拿不经意的神学偏见
 
        约拿有一个不经意的神学偏见,当他一发脾气时,开始会讲:「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拿四2)其实这些话中带有很多偏见和讽刺。约拿觉得神的这些属性只属于以色列人拥有,神只是不轻易向自己的子民发怒,但这句话却不应该应用在亚述身上。这句话是以色列人经典的语句,就如同现在我们有基督教的信经。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些语句就如同信经一样,用来描述他们所信的上帝是怎样的。
 
        这句话是源自出埃及记的一个故事,当以色列人见到摩西上西乃山久久未下出,他们就造了一个金牛犊,摩西就发怒,摔碎法版,后来摩西再上山,到他下山时,神给了以色列人第二次机会,他们就在神面前跪拜,向神欢呼宣告:「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出卅四6)约拿的口中正是重複这句话。他其实是在强调这是我们的神学,这是属神拣选子民的神学 -- 我们的神是不轻易发怒的,我们的神是慈爱的。当我们一起来诵读,就明白这就是我们的上帝。如果这是我们的上帝,那祂就不可能是别人的上帝。我们把神圈在自己的神学观念中了,这是很危险的!把自己立在高位,认为只有我们才是神拣选的人。但其实拣选不是这回事,拣选是一个恩典的道理,我们不配得神的拣选,所以我们不应把此当作特权将神圈在当中,不能将神的主权放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要小心自己的理念。
 
        圣经把《约拿书》摆放在十二小先知书中,以色列人每次讲到小先知书时,都会讲十二小先知,所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表明这些小先知书是属于同一卷书。何时十二小先知被编成现在的书卷?我们知道最后一卷书是以色列被掳回归后的书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二小先知书是由以色列有国家到没有国家、到亡国、到被掳,直到回归时才形成的一卷书。他们留下来这些书卷,也将约拿书放在裡面。顺着这个角度,我们也透过这个理念,来了解应如何读约拿书。《约拿书》是放在《俄巴底亚书》之后,《弥迦书》之前,再前面有《阿摩司书》,再后面有《那鸿书》,这几卷书有什麽特别?《阿摩司书》主张神要审判外邦人。但渐渐地开始说神不单要审判外邦人,也要审判以色列人,所以每一个犯罪的人都是神要审判的人。
 
        所以,以色列并没有特权。以色列曾被别人背叛过,当受到外邦人侵略时,以东人本来是有亲戚关係的,但也取笑他们,不愿意帮助。所以《俄巴底亚书》表达神已定意要审判以东人。《弥迦书》则将焦点放在以色列的罪过中,神让外邦人观望以色列的罪过。《那鸿书》所说的是神要审判尼尼微人,就是约拿故事中所讲的敌人,而约拿的故事就是放在这几卷书的中间。这值得我们反省,从《阿摩司书》到《那鸿书》,表达要认识这位神是谁 -- 这位神是全地的主!虽然神有拣选过以色列人,但祂拣选的原因就是要将神的慈爱在这个世界中发扬出去,而不是给他们特权 -- 神只是爱以色列人,而不爱外邦人。
 
        . 越过偏见,神爱世人 !
 
        更重要的是,神在审判以色列人,同时也给机会悔改。如果神给以色列人有机会悔改,同样祂也会给外邦人有悔改的机会。所以,《约拿书》必须在存在,神的慈爱并没有让我们用任何的偏见去看事物,我们要有这样的使命。难怪很多人读约拿书时,认为这是一种宣教的情怀,因为神不只爱我们,也让我们要把信息传给外邦人。这在保罗的生命中,就清楚地彰显出来:他觉得自己是被差派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者,他完全明白神是谁。
 
        我们在教会的牧养或团契的生活中,是否存有太多的偏见?不要将其他人当作我们的敌人。不论弟兄姊妹如何有过错,他依然是我们的弟兄姊妹,这就是约拿书要大家理解的事,我们要有很清楚的信仰操守。我们很容易像约拿这样发怒,他这样发怒是否有道理?我们必须要再好好思想。我们是否执着于不应该执着的神学道理?我们要重新整理自己与神与人的关係。
 
        我也曾经作过这样的整理,我的生命也是被神修理过的生命。今天要请大家原谅我:我是在马来西亚长大的华人,在我们地区中只有一两个是广东人,其他全部都是讲福建话的华人。我们都向人说,讲广东话的人很粗俗,如果你要駡人的话,就用广东话駡他,所以我自小就对讲广东话的人有特别的偏见的,觉得广东话是很差的,只有福建话才是优雅的。直到我信主时,神呼召我读神学,竟然预备我要来香港读。对我来说,这好像是「敌人」的地方,觉得这个地方的人一定会排斥我的,因我不知在当中诅咒过多少次广东人,现在我却要在他们当中过生活,还要在当中读神学?!我要重新学习广东话,在我学广东话时,别人就笑我,觉得我讲得不标准,让我还是讲普通话,这令我不敢再讲广东话。直到我认识一个女孩,她是广东人,现在她是我的妻子,我们已一起生活了四十年,而且我们在家只讲广东话,连我的孩子都不太懂得讲普通话 ! 所以神给我很大的讽刺,我发觉自己渐渐爱上了广东话,特别是唐涤生的粤曲,特别优美。
 
        回想自己是何时开始转变的呢?是因为我的一位属灵导师,他是福州人,他来香港时广东话也是很差,他来香港七十几年,但他的广东话依然不好。当我完成神学进修后,他让我留在香港牧会,我即时的反应是:我如何能在「敌人」的地上事奉呢?我要回家!属灵导师就给我两个劝告:1. 不要让别人对你的偏见成为你的偏见;这是给我很大的提醒。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偏见之下,看事情就会戴这个有色眼镜。他说牧会时,别人对你有很多意见,但你要注意,不要因你受到的偏见而成为你的偏见;2. 你要爱你所牧养的人。因为爱能克服一切,包括你的偏见。所以我现在爱我的妻子,是因为我克服了自己的偏见。
 
        约拿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常会活在这样环境当中,即便我们是堂堂正正的基督徒,觉得自己是非常可爱的人,又觉得自己是神所爱的人,但我们也要分外小心,我们是否有带着偏见呢?这些偏见会成为毁灭我们生命的。约拿求死之后,神再一次给他有生命。愿意我们从约拿的思想中,转移我们对人的看法。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神不是只爱广东人、福建人,而是爱世人!
 
 
        讲员: 陈廷忠牧师

  TAG:约拿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十诫:新子民的指南 打印文章   录入:嘟嘟接力   责任编辑:嘟嘟接力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