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信心

作者:韩怡然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5-10-07 06:37:25

 金子.jpg

  经文:耶利米书三十二1-3,6-15;提摩太前书六6-19;路加福音十六19-31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财富深深定义的时代,衡量着成功与失败,安全与风险,自由与束缚。我们为财富焦虑:担心赚得不够多,守不住,跟不上通货膨胀,无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焦虑是真实的,驱动着我们辛勤工作,精打细算,投资规划。作为基督徒,当财富与信仰相遇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和张力。圣经是否教导我们鄙视财富?还是鼓励我们追求财富?我们该如何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持守单纯的信心?今天,我们将透过三段看似不同,实则紧密相连的经文来分享一个主题《财富与信心》究竟是何关系?

  一、信心的根基——耶和华是我们的产业

  在谈论如何对待财富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立信心的根基,否则,任何关于财富的讨论都会本末倒置。耶利米书第32章与31章是连在一起的,31章被称为“安慰之书”,正是在一个最不可能谈论安慰的背景下写成的——以色列民即将亡国,被掳到巴比伦。他们将要失去一切:家园、土地、圣殿、财富、地位。在人的眼中,他们失去了所有值得夸耀和赖以生存的产业。正是在这片属灵的废墟上,神透过先知耶利米发出震撼人心的宣告:“耶和华说:那时,我必作以色列各家的神;他们必作我的子民”(耶三十一1)。这节经文是整个立约关系的重申。即使在刑罚中,神的信实永不改变。紧接着宣告:“古时耶和华向以色列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三十一3)。

  32章是耶和华藉着耶利米先知用行动证明他立约的真实性。当时,巴比伦的军队已经兵临耶路撒冷城下,耶利米本人被西底家王囚禁在护卫兵的院内。国家即将灭亡,百姓将被掳掠,土地将荒凉。就在这样的时刻,上帝却吩咐耶利米做一件看似完全荒谬的事——购买他在亚拿突的那块地。从人的理性来看,这无疑是最愚蠢的投资。当整个国家即将沦陷,财产将尽归征服者所有时,购买土地无异于将钱扔进火中。然而,耶利米顺服了上帝的吩咐,不仅买了地,还详细办理了地契,妥善保存。这一行动背后是一种超越眼前环境的信心举动。

  当所有人都只看见巴比伦的铁蹄时,耶利米看见了上帝的应许;当所有人都只关注眼前危机时,耶利米眺望了未来复兴。上帝通过这一行动向耶利米启示了他的计划:“将来在这地必有人再买房屋、田地和葡萄园”(耶三十二15)。上帝没有否认眼前的审判,但他更强调了之后的复兴。耶利米购买土地的行动,本质上是对上帝信实的投资宣言。耶利米对这笔交易的认真态度令人深思。他不仅付钱买地,还请证人作证,将地契封存保存。这细致的法律程序表明,不仅是一个象征性行动,而是真实的投资。耶利米对待财富的态度给我们重要启示:信心不是对物质世界的否定,而在于是否是上帝的旨意。

  当我们以信心管理财富时,日常的金融活动就被神圣化了。购买、保存、交易——这些普通的经济行为,都可以成为信心的表达。耶利米的榜样挑战我们:我们是否能在看似无望的环境中,仍然按照上帝的话语管理我们的财富?有了第一部分确立的根基——神是我们终极的产业——我们现在可以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世上的财富了。提摩太前书6章是新约中关于财富最直接、最全面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原则。

  二、财富的投资——管家职分与永恒投资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六6-8)。这节经文是整个基督教财富观的基石。“知足”不是不努力、不工作的懒惰,而是对物质需求的清醒认识。它源于两个基本事实:我们来时一无所有;去时也一无所有。知足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信心状态,建立在对上帝供应的确信上,相信他所赐的恰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都是领受的,而非凭自己创造。“恐怕你心里说:‘这货财是我力量、我能力得来的’。你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因为得货财的力量是他给你的,为要坚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约,像今日一样”(申八17-18)。因此,知足是一种感恩的状态,是对神每日供应的信赖。当我们以“有衣有食”为满足时,我们就从“想要更多”的无尽焦虑中得了释放。这就是“大利”,是远超金银价值的真财富。相反,不知足的心态是危险的:“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9-10)。与箴言书中“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箴十五27)意义相同。

  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要发财”,即把发财当作人生目标。这种欲望会成为一种“迷惑”,让人误以为财富能带来终极满足;也是一个“网罗”,让人身不由己,被财富控制。最终,贪财会引导人“离了真道”,因为财富取代了神,成为人追求和倚靠的对象。这节经文不是说“金钱”是万恶之根,而是“贪财”,即对金钱扭曲的爱与渴望。

  保罗接着对“今世富足的人”提出更具体的嘱咐,显明圣经并不一概否定财富,而是指导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它。“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提前六17)。这里有两个“不要”和一个“要”:不要自高:财富容易带来骄傲,让人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优秀。但信心提醒我们,一切财富的源头是神,我们只是管家。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钱财是“无定的”,它会贬值、被盗、失去。将安全感建立在它上面,如同在沙土上盖房。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这是核心转折。神不是苦行僧,他是“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信心让我们能够自由地享受神所赐的美好事物,但同时清醒地知道,我们享受的是赐予者,而非被造物本身。“少有财宝,敬畏耶和华,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箴十五16)

  那么,富足的人该如何行?“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六18-19)。结果是“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与“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十九17)相呼应。真正的信心使我们超越财富暂时的表象,看到永恒的价值,让我们从财富的奴隶转变为主人,为了神的国度和荣耀而精明地使用它。如果说提摩太前书是财富管理的“原则手册”,那么路加福音16章中财主与拉撒路的故事,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警示教育片”,以前所未有的尖锐方式,揭示错误处理财富与信心的永恒后果。

  三、信心的警示——跨越深渊的呼唤

  这个故事的情节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天天奢华宴乐的财主,和一个浑身生疮、躺在他门口指望财主桌上零碎充饥的乞丐拉撒路。死后,情况完全逆转:拉撒路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得享安慰;财主则在阴间受痛苦。经文并没有说财主的财富是通过欺诈或邪恶手段得来的。他的罪,首先是一种“忽略的罪”。完全沉浸在奢华世界里,对门口那个有名字、有痛苦的同胞拉撒路视而不见。他的财富筑起了一座高墙,不仅隔离了贫穷,也隔离了他的人性怜悯和神律法的要求(申十五7-8)。他的信心是虚假的,因为他口头上可能承认亚伯拉罕为祖,但行为上却完全违背了神爱人的诫命,财富使他灵里昏聩。

  财主在痛苦中向亚伯拉罕求救,希望拉撒路能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亚伯拉罕的回答令人心碎:“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路十六25-26)。“深渊”是什么?是在生前由人的选择所决定的。财主选择以财富为自己生命的中心,忽略神和邻舍,这个选择在生前就决定了他的灵魂状态。深渊正是他生前用冷漠和自私在自己与神国之间挖就的。此时,已无法跨越。

  财主最后的请求是:请打发拉撒路到我父亲家去,向我五个兄弟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的回答更是点睛之笔:“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十六29-31)。真正的信心不是寻求神迹奇事,而是谦卑顺服神已经启示的话语。“摩西和先知的话”早已清楚地教导要爱神爱人,怜悯贫苦。如果一个人连神明确的话语都不听从,那么即使有“从死里复活”的惊人神迹,他也不会悔改。

  这个故事向我们发出严厉而慈爱的呼唤:提醒我们“今生决定永恒”:我们不能指望死后还有机会。今天我们对财富的态度和使用方式,正在塑造我们永恒的命运。每一个出于信心的施舍、怜悯的行动,都是在对抗那致命的“深渊”。强调“神话语的权威”:我们的信心和生活,必须建立在神已经启示的真理之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或世界的标准。如果我们忽略圣经中关于财富和公义的明确教导,信仰便是自欺欺人。财主的故事不是一个关于“财富本身是罪恶”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信心若无行为就是死的”(雅二17)的深刻寓言。警告我们,一种只停留在口头承认,却不能在财富运用上活出来的信心是致命的。

  四、结语

  财富与信心并非对立,也非无关。信心是处理财富的智慧和能力;财富是操练和彰显信心的考场。一个对神有真实信心的人,必然能成为财富的好管家。而一个能按照神的心意管理财富的人,他的信心也必然是真实、活泼且有生命的。求主赐给我们一颗坚定的信心,使我们能在这财富充斥的世界里,活得清醒、知足、慷慨和警醒。让我们不再是财富的奴隶,而是运用财富的神国精兵,直到那日,听见主对我们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二十五21)。

 

  TAG:财富 信心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 基督教神学内涵的五个核心维度  上一篇:以利亚的顺服 打印文章   录入:耶米玛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