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耶利米书十八1-11;腓利门书十七-十九;路加福音十四25-33
引言
在一个人际关系越来越表面化、利益化的时代,我们渴望真挚的爱,却又常常不愿付出爱的代价。然而,圣经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爱、一种不忍弃绝、为父心肠般的爱,同时这种爱也要求我们做出回应:不断舍弃心中的偶像和自我利益,全然跟随主。藉着今天的经课我们一同来思考一个深刻而挑战人心的主题:基督之爱对我们生命的呼召与要求。
一、不忍弃绝的爱
耶利米书18章记载了神让先知耶利米下到窑匠的家里去,在那里他看见窑匠用泥做器皿。当器皿在窑匠手中做坏了,窑匠并没有丢弃这泥,而是重新将它揉捏塑造成别的器皿,看怎样好就怎样做。神是一位有主权、智慧、耐心的窑匠,而我们是他手中的泥土。窑匠不会因为泥土一时的不成形就彻底弃绝它,而是不断调整、重塑,直到成为合用的器皿。
最令人震撼的是第7-10节,神明确表示:“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这里我们看到神的审判或赐福都是有条件的,取决于人如何回应他的话。神不是一位固执、无法改变心意的神,相反,他给我们留了悔改的空间,随时准备因人的悔改而“后悔”,不降下原定的灾祸。
这个信息对我们今天有何意义?首先,无论我们曾经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偏离神的心意,神始终没有完全弃绝我们,他仍然视我们为他手中的工作,愿意重新塑造我们。其次,神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纵容,而是期待我们回应的爱,他给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但选择会带来相应的后果。神对我们的计划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我们的回应不断调整的。这个比喻挑战我们审视自己:是否像顺服的泥土,任由窑匠塑造?还是常常抗拒神的塑造之手,坚持自己的形状和样式?
二、为父的心肠
腓利门书是一封简短却极其深刻的私人信件,保罗在狱中带领阿尼西母信主,而阿尼西母原本是腓利门的逃奴。按照当时的罗马法律,逃奴可以被主人处以极刑。但保罗却写信给腓利门,为阿尼西母代求。保罗的请求充满智慧和深情:“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账上,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为父的心肠的生动体现。首先,保罗视阿尼西母为属灵的儿子(门10),为他代求,甚至愿意承担他的债务,反映了天父为我们代求,甚至让基督为我们承担罪债的心肠。其次,保罗没有用使徒的权柄命令腓利门,而是基于爱心的请求:“我本来可以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着爱心求你”(门8-9),体现了神对待我们的方式:他虽然有权柄命令我们,却常常尊重我们的自由选择,以爱心邀请我们做出正确的回应。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和好,阿尼西母需要与腓利门和好,而保罗成为他们之间的中保,预表了基督为我们成就的和好事工:“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林后五18)。神为父的心肠渴望看到关系的修复与和好,他不愿任何人被弃绝,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爱中建立彼此。我们是否拥有为父的心肠,愿意为他人的益处代求?是否愿意成为和好的使者,促进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和好?
三、不断舍弃自我
1、不断舍弃心中的偶像
路14:26—27节记载耶稣一句极其挑战的话:“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这句话听起来十分刺耳,甚至似乎与圣经其他处教导我们要爱家人、爱邻舍的教训相矛盾。他不是真的要我们恨恶家人,而是强调我们对他的爱应当远超对任何人、任何事物的爱。
为什么耶稣要说如此强烈的话?因为他深知人心容易制造偶像,甚至把我们最亲爱的人变成偶像。偶像不只是木石雕刻的像,而是任何占据神应当占据之位的人、事、物。家庭关系本身是神所设立的美好礼物,但当家庭关系成为我们跟随主的阻碍时,就变成了需要被“恨恶”的偶像。同样,我们的生命、梦想、抱负,若与神的旨意冲突,也需要被置于对神的爱之下。耶稣不仅要求我们爱他胜过一切,还要求我们“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十字架在耶稣时代是罗马处决重犯的残酷刑具,背十字架意味着走向死亡。对耶稣来说,背十字架是顺服父神的旨意,甚至到死的地步。对我们而言,背十字架意味着天天向老我死,向自己的意愿、梦想、计划死,好让基督在我们里面活。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决定,需要我们不断舍弃心中的偶像,选择让基督居首位。
在今天这个充满各种“偶像”的时代——成功、财富、名誉、关系、娱乐。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内心:有什么人、事、物正在争夺神应当占据的首位?我们是否愿意为了跟随主而“恨恶”这些偶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操练的。每一次我们选择神的国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每一次我们顺服神的话语而不是社会的压力,我们就是背起十字架跟随主。
2、不断舍弃自我利益
在讲了要爱主胜过一切和背十字架之后,路14:28-33节记载耶稣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作门徒需要计算代价。一个是盖楼的比喻:“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另一个是打仗的比喻:“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耶稣用这两个比喻强调:作门徒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需要仔细计算代价的严肃选择。跟随基督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主权,让基督作主。这意味着我们的时间、金钱、才华、关系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主所用。
这代价是高的,但回报更是无比丰盛。耶稣没有承诺一条容易的路,但承诺与他同行的喜乐和平安以及永恒的奖赏。正如彼得对耶稣说的:“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了”。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并且要受逼 -/迫,在来世必得永生”(可十28-30),33节耶稣总结:“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撇下一切所有的”不是指一定要过贫穷的生活,而是指一种内心的态度:承认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神,愿意随时为主的缘故放弃任何东西。这包括我们的财产、计划、关系,甚至我们的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交托和信靠,相信神比我们更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
在今天物质丰富、强调个人q uan利的时代,耶稣关于撇下一切所有的教导显得格外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鼓励积累、消费和自我实现的文化中,但耶稣呼召我们过一种简朴、慷慨、以神为中心的生活。计算作门徒的代价意味着诚实面对以下问题:我是否愿意让神管理我的财务?我是否愿意让神指引我的职业生涯?我是否愿意让神主导我的家庭计划?我是否愿意为福音的缘故忍受不便、拒绝甚至逼 -/迫?这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每天需要重新做出的选择。每一次我们选择神的国而不是自己的舒适,每一次我们选择服事他人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就是在实践“撇下一切所有”的门徒之道。
四、结语
今天,我们看到了基督不忍弃绝的爱、为父的心肠、以及他对我们回应的要求:不断舍弃心中的偶像和自我利益。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信息,但却是一个带来真自由的信息。因为我们被造本是为了以神为中心而活,当我们坚持自我中心时,实际上是在奴役自己。相反,当我们舍弃自我让基督居首位时,才找到真正的自我和自由。
那么,我们如何具体实践这些真理呢?第一,每天提醒自己,神是不忍弃绝的神。当我们失败跌倒时,不要沉浸在自责中,而要来到神面前,相信他仍然视我们为他手中的工作,愿意重新塑造我们。第二,培养为父的心肠。为他人的益处代求,促进和好,愿意为他人的成长付出代价。第三,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通过祷告、默想神的话语和团契生活,识别并弃绝那些争夺神首位的人、事、物。第四,计算代价并选择撇下。在财务、时间、关系、职业生涯等各方面,不断选择让神作主,撇下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不是一个靠我们能力能够完成的任务,但感谢神,他不仅呼召我们,也赐给我们圣灵的能力来回应他的呼召。当我们软弱时,他的恩典显得完全。愿我们都能回应基督之爱的邀请,活出蒙福且有影响力的门徒生活。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