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抹大拉马利亚的对话(下)

作者:谢迦勒     来源:雅博网作者 时间:2025-07-11 07:45:13

 微信图片_20250408154938.jpg

与抹大拉马利亚的对话(下)

  主题经文:约20:14-18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主耶稣与抹大拉的马利亚之间的对话。据《马可福音》的记载,这位马利亚身上曾被七个污鬼所附,然而,主耶稣用大能将她身上的鬼都赶走了,从此,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主的感恩之情。在主耶稣传道的那三年半时间里,她常常与其他几位妇女以财物默默支持着主耶稣和门徒。

  主耶稣复活后,没有选择先向深受喜爱的约翰、处于软弱中的彼得,或是心存怀疑的多马显现,而是将首次显现的机会给予了这位抹大拉的马利亚。这是因为马利亚对主的爱最大。

  我们上一周讲了马利亚对主的爱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在主耶稣复活的那个清晨,天还未亮的时候,马利亚是第一个来到坟墓前来记念主的人。

  第二方面是,当萌徒看见了主耶稣的尸体已不再坟墓中了,他们当时也以为是被别人移走了。但是,他们却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然而,马利亚却没有离开,而是独自一人留在坟墓外面哭。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马利亚对主耶稣的爱,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没有注意到天使出现:约20:12-13

  更为特别的是,马利亚在坟墓前与天使对话时,竟然没有注意到对方是天使。当时,她正沉浸在寻找主的尸体的焦急情绪中,满脑子想的都是"有人把我主挪了去,他到底在哪里"。

  就在这时,有两个天使出现在她面前,询问她为什么哭泣。若是常人,见到天使显现,必定会惊恐万分。毕竟,天使的出现是极为罕见且令人震惊的事情。

  在圣径中,天使向人显现时,常常都会先说"不要怕",可见其出现的场景会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

  但马利亚却不同,她此时的心思完全被"主的下落"所占据,以至于当她面对天使时,就像在与普通人对话一样自然丝毫没有表现出震惊和害怕。这并非是马利亚对天使的存在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她对主的爱太过专注,这种专注让她忽略了周围其他的一切,哪怕是如此超自然的现象。

  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太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能把周围其他的事情都忽略了。

  圣径中先知巴兰的故事,便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巴兰是一位先知,他本应知晓神的旨意,知道不应该咒诅以色列人。但当巴勒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请求他咒诅以色列人时,巴兰心中的贪念被金钱所诱惑留下了那些使者,并且自己到神面前去祷告。

  第一次,他为此事在神面前祷造,我们可以假设他是因为不知道神的旨意,神也明确的指示他了"不可咒诅以色列人,因为以色列是神的选民"。巴兰虽然表面上拒绝了巴勒的使者,但他内心其实对那些钱财十分不舍。

  当巴勒再次派人带着更多的钱财前来时,巴兰的贪念再次作祟,他不顾神之前的旨意,又一次进行祷诰。这就说明他非常希望神改变主意,这样他好能获得巴勒的卦金呀。结果这一次,神好像还真的改变了旨意,允许他前往了。

  许多弟兄姊妹看到这,也都有些困惑,认为神的旨意怎能这样变来变去、朝令夕改呢?

  其实,第一次神不允许他去咒诅以色列人,这是神喜悦的旨意。第二次神允许他去了,这是神许可的旨意。并且不是许可他去咒诅以色列,而是许可他去巴勒那里,神可以借着他说出一些重要的教训。

  但是,巴兰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执行神的旨意,他心里惦记的是为了得到那笔丰厚的卦金。因此,在他去的途中,似乎神又一次改变主意了,竟然派天使拿刀拦阻他。其实,这是神对巴兰贪爱不义工价的警告。

  然而,从神差派天使拦阻巴兰的这件事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巴兰内心的贪婪到了何种专注的地步。他一心只想着尽快拿到钱,满脑子想得都是钱、钱、钱,以至于驴都能看到天使的拦路,而先知巴兰却看不见。

  直到驴都开口说了人言,巴兰却未能发现这一奇怪的现象,他竟然还能和驴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起话来。

  巴兰的例子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利亚是因为爱主,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主的身上,哪怕面对天使这样超自然的存在,她都没有注意到。而巴兰因为太过于专注钱财了,以至于连天使显现、驴说人言等这样奇特的事都视而不见。

  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哪里,我们的内心就会被什么所占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世俗的事物上,如金钱、名利、享乐等,我们就很容易忽略神的存在和神的旨意,陷入迷茫和错误之中。

  而如果我们像马利亚一样,将注意力始终聚焦在主的身上,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容易明白主的旨意。

  从大的方向上说,我们走在仗印的道路上,必须明确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就像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标杆,我们要时刻以他为焦点,向着这个标杆努力奔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诱惑如同五彩斑斓的迷雾,试图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偏离信仰的道路。我们常常会被世界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名誉地位所吸引,当我们沉迷于这些东西时,心中的标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就难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小的方面来说,在我们追求属灵生命的过程中,要学会保持专注。无论是祷告,是读经,还是参加聚会,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

  在祷告时,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平日里没有想到的事情,一跪下来祷诰,各种杂念就纷纷涌上心头。一会儿想到门没关好,一会儿想到鸡还没喂,一会儿又想到还有其他事情没做。这些杂念不仅会打断我们的祷诰思路,还会让我们的祷告变得空洞无物,失去了与神交流的意义。

  其实,这其中不乏有仇敌在干扰我们,他们试图用这些琐碎的事情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专注地与神沟通。所以,我们要学会对付这些杂念,在祷告之前,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在神的身上,这样才能提高祷诰的质量。

  读经也是如此。圣径是神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当我们读经时,应该怀着敬畏和虔诚的心,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但如果我们在读经时三心二意,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就很难真正理解圣径的真谛。我们可能只是机械地阅读文字,却无法将神的话语铭记在心,更无法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聚会同样需要我们专注。聚会是我们与弟兄姊妹一起敬拜神、学习神的话语的重要时刻。

  在聚会中,唱诗是我们表达对神的赞美和敬拜的方式之一。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心不在焉,口唱心不和。眼睛看着歌本,嘴里也哼着歌,但心里却在胡思乱想。

  还有在聚会的过程中,有人开门进来,大家就会不自觉地转头去看;书本掉在地上发出声响,我们的目光就会被吸引过去;甚至夏天突然下雨的声音,也会让我们的心思从聚会中转移开。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破坏我们聚会的氛围,影响我们与神的交流。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聚会中保持专注,用心去唱诗、听道,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聚会中。

  四、心中只有"他":约20:14-15

  当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墓园中与复活的主对话时,她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话语里连续提到了三个"他"。"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

  我们知道这里的"他",无疑指的就是主耶稣。但是,当时墓园里坟墓众多,再说了,耶稣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你也不说清楚找谁,光说"他、他、他",若对方真是看管墓园的人,怎能知道口中所说的这个"他"究竟是何人?

  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恰恰体现了马利亚对主的爱大,在马利亚心中主耶稣的地位无比重要。她下意识地认为,只要提及"他",所有人都理应明白这个"他"就是她心中至爱的主耶稣。

  这一细节让我们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句俗语"三句不离本行"。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造诣深厚的人来说,他们在与人交谈时,无论话题从何而起,最终往往都会回归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最热爱的事物,不由自主地就会围绕其展开交流。

  同样,对于爱主的人而言,主耶稣就是他们生活中的"本行"。无论与人谈论什么话题,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将话题引向主。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主的挚爱。我的良人,白而且红,超乎万人之上。爱主之人与人说话"三句不离耶稣",这就是他们内心对主深深眷恋的外在体现。

  这也给咱们基督徒树立了一个榜样。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抹大拉的马利亚那样,在生活中时刻将主放在心上,让主成为与人交谈的核心话题。那么,不仅自己能够在分享中加深对主的理解和热爱,而且身边的家人、邻居和亲戚也能借此机会认识主,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归向主。

  马利亚对她以为的管园的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

  从现实角度看,这一承诺背后的困难超乎想象。作为一名女子,她的力量相对弱小,而搬运成年男子的尸体,本就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更何况犹太人的尸体还可能带有香料等物品,搬运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即便换成彼得、约翰等这样男性门徒,去搬运尸体也并非易事,但马利亚却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

  这种不计代价、不怕辛苦的精神,源于她对主耶su深沉的爱。就像世间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为了孩子,父母愿意付出一切。

  那些在工地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父母,无论是在烈日下搬砖,还是在寒风中运送砂石,他们从不抱怨辛苦。哪怕身体疲惫不堪,心中却始终充满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幸福,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担,毫无怨言。这就是因为爱,有了爱就让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马利亚对主的爱亦是如此。她在说出"我便去取他"时,完全不考虑路途的艰辛,不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这件事。在她心中,只要能找到主耶su,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她都愿意把耶稣搬运过来。她对主的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愿意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出来。

  【创29:20】雅各就为拉结服事了七年。他因为深爱拉结,就看这七年如同几天。

  在旧约圣经中,雅各为了娶拉结,心甘情愿地为拉班工作七年。这七年里,他经历了繁重的劳作,遭受了烈日的暴晒、寒霜的侵袭,但是,因着他始终怀揣着对拉结的爱,因此,将这七年的艰难辛苦就觉得如同几天一样。

  雅各因着对拉结的爱,使他能够忍受艰苦的工作,而马利亚对主耶su的爱,同样让她愿意为了主,去面对一切困难。这表明,真正爱主的人,必定会通过他的行为体现出来。对主的爱越大,他肯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五.主启示并托付马利亚:约20:16-18

  当主耶稣呼唤"马利亚"时,马利亚立刻就认出了主。她用希伯来话回应主说"拉波尼",也就是"夫子"的意思。这一细节表明,马利亚与主耶稣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和畅通。

  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和频繁的交流,使得马利亚在听到主的呼唤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敏锐地感知到这就是她所爱的主。在耶稣传道的三年半时间里,希伯来话是他们常用的交流语"拉波尼",是马利亚对耶稣的惯用的称呼。

  这种对主启示的敏锐感知,在众多信徒中并不常见。不信主的人,往往无法正确领会神向全人类发出的启示,他们对神的声音充耳不闻。但即使是已经信zhu的人,也并非都能像马利亚一样敏锐。

  例如,路加福愔中记载的以马忤斯的那两位荫徒。耶稣与他们一路同行,交谈了许久,还给他们讲解了旧箹的摩西律珐和先知书等内容,但他们却始终没有认出耶稣来。

  直到晚上吃饭时,主特别开启他们的眼睛,他们才突然认出了主,此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但这个过程实在过于迟钝,以至于被主责备。

  不同的人对主启示的领受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马利亚的敏锐,源于她对主深深的爱。这种爱让她时刻保持着对主的关注和敬畏,使得她能够在主发出启示的瞬间,准确地接收到并做出回应。

  但是,要想拥有像马利亚一样敏锐的感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舍己追求,通过点滴的积累,让自己的生命从幼小逐渐走向丰盛。只有在长期的仗印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主耶稣的承拉马能东迹的岸不到来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避免因迟钟而错过主的指引。

  然后,主耶稣对马利亚说"不要摸我",但是,在本章27节经文中,主耶su却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这两句话从中文译本来看,似乎存在矛盾之处。很多人因此产生疑惑,甚至认为耶稣对马利亚和多马的态度不同,是不是更偏爱多马。

  但实际上,这是由于翻译造成的误解。在原文中,这两个"摸"字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耶su对马利亚说的"不要摸我",原文编号为0681,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不要紧的抓住我,死死地抱住我"

  而对多马说的"摸",原文编号为3708,这个词不仅可以翻译成"摸"甚至可以理解为"看",是一种触摸、体验的意思。

  耶稣不让马利亚"摸",并不是拒绝她的亲近,而是因为当时耶稣还没有升上去见与抹大拉鱼利亚的对话使命要完成,不能被马利亚紧紧抓住不放。马利亚舍不得主离开,她希望主能永远像以前一样陪伴在自己身边,听主的教诲,与主亲密相处。然而,耶su必须要升天,升天之后,他会以其他方式与教荟和信徒同在,而不再是以身体的形式存在。

  耶稣之前曾多次教导萌徒,他的离去对他们是有益的,因为他若不去,保惠师就不会来。保惠师来了之后,会带领信徒进入真理,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引和帮助。但这些道理,马利亚可能并没有机会听见,所以她才会想要紧紧抓住主。

  耶稣在拒绝马利亚的同时,还给她托付了一个使命,让她去告诉荫徒"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马利亚接受了这个托付,并且认真地去完成了它。

  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主会根据信徒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教导和托付。马利亚虽然不能像使徒那样四处传道,但主依然赋予了她适合自己的任务。在当时的社会风俗下,妇女的行动会受到诸多限制,不能像男性一样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

  然而,主并没有忽视马利亚美好的生命,也给予了她一个传达重要信息的使命。这也启示我们今天当代的基督徒,主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无论任务看似多么微小,只要我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在主的眼中看,都是会被主耶稣称赞的。就像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要我们认真履行,都是一样讨主的喜悦。

 

  TAG:抹大拉马利亚 耶稣 对话

【作者简介】 谢迦勒:雅博网作者,基督教青年传道人。写有信仰随笔及讲章100余篇。现已编辑电子图书《圣经与信仰问答》、《耶稣所行的神迹系列》,已在本网站旷野书库上发表。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三种不同的信心—从风闻到亲眼 打印文章   录入:吴建梅   责任编辑:吴建梅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