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19:18-30;路19:1-10
少年财主来向主耶稣询问永生之道,主耶稣告诉他最正确答案后,他却忧忧愁愁的走了,与永生失之交臂。税吏长撒该要看耶稣,当他看见耶稣的时候,就欢欢喜喜的接待了他,他和全家都得救了。他们都今生有幸遇见主,然而,结局却是如此的不同。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少年财主的忧忧愁愁与撒该的欢欢喜喜》。
一、少年财主忧忧愁愁地走了
1.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马太福音19:16)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路18:18)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马可福音10:17)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年轻的财主(22节),也是一个官(路18:18),有钱有势,当然这一切都是神的赐福。他也不像那个无知的财主,只知为自已积财,他是个有追求、有信仰的人,而且谦卑过人,当着众人的面跑来,跪在耶稣面前。然而,他对耶稣的认识却不清楚,他听见耶稣的事迹,没有把主耶稣当成救人的“主”,而是教导人的“夫子”,或者是比其他夫子更“良善的夫子,”最好的拉比。对耶稣错误的认识,使他提出的问题也有了问题:“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说明他认识“永生”的重要性,渴慕得着永生(跑来、跪下),也承认在自己里面没有“永生”,但他以为永生可以靠作“善事”换来,他也在竭力做善事,只是不知道还缺哪些事,故此来向耶稣请教。“得永生”就是“得着神永远的生命”,得以免去永远的沉沦(约3:16),“永生”是神借着耶稣基督赏给人的恩典,不是人凭着善行向神赢得的报偿。
2.还缺少什么呢:(马太福音19:17-20)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
“只有一位是善的”在神之外并没有善(罗3:10),Good-god=0,主耶稣这是启示祂自己就是神。真正的“善事”就是“遵守诫命”,但人靠自己做不出神眼里的“善事”。主耶稣是要提醒他,没有一个人能凭自己完全遵行诫命,所以根本不可能靠做“善事”而得永生。
那人接着问耶稣“什么诫命?”不是他不知道,而是要听听耶稣怎样说。18-19节是十诫中关于人与人关系的第5-9条“诫命”(出20:12-16),都概括在“要爱人如己”里(利19:18)。(罗马书13:9)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这少年人以为第5-9条诫命只是外面看得见的行为,所以立即声称他“都遵守了”,这暴露出他对“爱人如己”这条诫命的肤浅理解。但他也明显地感到还不够,因此继续问“还缺少什么呢?”表明他已经感觉到单靠遵行那些外面的行为,还不等于是真正的“善事”,他可能也注意到主耶稣未提第10条诫命,那条关于内心的诫命使他的内心不安。
3.耶稣对少年财主的指示:(马太福音19:21)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你若愿意作完全人”表明即使少年人遵行了一切外面的行为,在主看仍是不完全的。他的“所有”正是他不完全的明证,因为他不能“爱人如己”,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所有”。如果他愿意变卖所有“分给穷人”,证明他确实能“爱人如己”,而愿意“跟从主”就是“爱主你的神”,这两条正是律法的总纲(22:40)。主耶稣并非要每一个基督徒变卖所有分给穷人,而是要叫那少年人知道他并不能完全遵守诫命,因此明白人并不能靠做善事换取永生(16节),只能在圣灵里重生来承受永生(约3:3,5)。
4.少年人就忧忧愁愁地走了:(马太福音19:22)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少年人问对人生最关键的问题,耶稣给出了最正确的答案,然而,那少年人却行不出来,因此“就忧忧愁愁地走了。”“产业很多”是人人所追求的,也是神的赐福(申8:18);然而,却成了少年人得永生的拦阻,因为他舍不得与人分享自己的富足,做不到“爱人如己”。人若靠恩典,税吏与罪人都能得救,小孩子也能蒙主按手祝福(13-15节);人若靠行为,即使自以为遵守了一切诫命的财主,结果仍是“忧忧愁愁的走了”。
5.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马太福音19:23-24)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重生是进天国的条件(约3:3,5),我们只要相信主就能得重生,所以财主进天国并不难。但“进天国”,也包括今生就要活出天国子民的实际,“舍己”(16:24),撇下属地的一切来接受天国之王的权柄。因为财主舍不得撇下他们的“钱财”,所以“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钱财”本身不是进天国的阻拦,“倚靠钱财”的心才是阻拦(可10:24)。即使是穷人,只要“倚靠钱财”,照样难以“进天国”。“骆驼穿过针的眼”形容一件很难办成但经过努力也可能办成的事。古时犹太人的城门,往往在正门上另开一个小门,此小门名叫‘针眼门’。白天时大开城门,供人们和货物进出;每到黄昏,便关闭城门,而仅打开那扇小针眼门,那门小到只可容‘人’进出,故若遇有驮货物的骆驼时,须先把货物从牠身上卸下来,然后叫骆驼屈着身子匍匐,再加上人力的推和拉,才能通过。‘骆驼穿过针的眼’遂成了一句俗谚,以形容事情非常困难,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之意,只要人肯竭力为之,就有可能。
6.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5-26)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
门徒听见耶稣的话,就觉得很是希奇,连少年财主这样一个“遵守诫命”的好人都不能得永生,那谁还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表示说话时郑重其事。“在人是不能”这是宣告人不能凭着自己的好行为进入天国。“神凡事都能”是宣告神的恩典,不但得救是祂白白的恩赐,得救后的人行善事也是圣灵在人里面运行动工的结果。
7.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马太福音19:27)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
在耶稣呼召西门·彼得时,他“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马太福音4:20)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路加福音5:11)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现在可能跟从耶稣有一段时间了,听到耶稣的话,彼得就问了一个很功利的问题:“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我们将来得到的与我们现在为了跟从主撇下的一切是否合算呢?人之所以会“舍”下一些东西,是为了“得”着更多。
8.将来要得的:(马太福音19:28-29)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 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对于彼得这个幼稚的提问,主耶稣并没有责备他,而是把神的心意启示给门徒,好坚定他们跟随耶稣的信心。我们能够得救,完全在乎神的恩典(弗2:8);而我们能够得着国度的奖赏,是在乎得救以后的行为(启22:12)。
主的应许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与主同坐宝座:当主耶稣二次再来,天国在地上复兴的时候,耶稣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审判万民;十二个使徒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民,而教会中的得胜者要在天国中做王(启20:4),这说明教会并不会代替以色列在天国中的地位。
二是得着百倍:“撇下”不是扔掉不顾,而是把主权交到主的手里,让主来掌管、使用。凡我们愿意为主的名“撇下”的东西,最后必要在今世和永生里得着更丰盛的奖赏。“必要得着百倍”形容活在天国实际里的人今世就能得着基督里的丰富、平安和喜乐。
三是承受永生:就是得着神永远的生命,免去永远的沉沦(约3:16)。
9.警戒和鼓励:(马太19:30)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是一句警戒,我们若和彼得一样满足于目前光景(27节),炫耀自夸自己为主所摆上的,就必落到“在后”。如叛徒犹大,他虽然早已被主拣选,跟随耶稣三年之久,最终却因出卖耶稣而自缢身亡,落个了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可悲下场。
“在后的将要在前”则是一句鼓励,虽然在起头的时候落在人后,但并不就此决定一切,因此仍有可能变成超前。使徒保罗就是后来者居上:(哥林多前书15:9-10)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逼 -/迫 神的教会。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与我同在。
主耶稣后来再次有此教导(20:16)。本节既是(19:13-29)的结论,又是(20:1-15)的下一段教导的首句。
二、撒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1.耶利哥的税吏长撒该:(路加福音19:1-2)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
“耶利哥”是约旦河谷的一个重要绿洲,位于从耶路撒冷通往约旦河东的必经之路上。由于这里有许多泉水,所以自古就聚集了许多居民,大希律(主前37-主前4或1年在位)也在这里建造了宫殿和圆形剧场。这里又有大片的棕树林、盛产椰枣,被称为“棕树城”(申34:3),希律·亚基老(主前4年-主后6年执政)在附近建立了一个小镇,为他的椰枣种植园安置工人。此时,耶利哥位于罗马巡抚彼拉多的辖区,不但是一个农业中心和十字路口,也是贵族的冬季度假胜地、著名的希腊化城市。“撒该”是希伯来文名字“萨改”(拉2:9)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纯净”。撒该是一个“税吏长”,可能是替罗马帝国在耶利哥收税的税务总承包商,耶利哥是一个富庶的城镇,又扼守交通要道,税源丰富,所以税吏长撒该“是个财主”。税吏是被犹太人憎恶的罪人,税吏长更是百姓眼中的罪魁。耶稣进了耶利哥,他来是要寻找、拯救税吏长撒该这个失丧的人。在主耶稣的眼中,就连撒该也能成为一个“纯净”的人。
2.撒该要看耶稣:(路加福音19:3-4)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撒该早已听见耶稣的事迹,因此听说耶稣要路过耶利哥,就要看看耶稣究竟是怎样的人。但跟随耶稣的人很多,没有人愿意给他让路,“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可见,财富并没有使撒该感到快乐,也不能让他对前途有把握,反而让他被人鄙视、不受欢迎。撒该急中生智,“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以色列的“桑树”就是西克莫无花果树,高达20多米,但树干分叉的地方比较低,所以很容易爬上去。有钱有势的撒该不顾体面,在众人必经的大道旁、众目睽睽之下“爬上桑树”,表明他迫切地想“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
3.耶稣要住在撒该家里:(路加福音19:5)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
当耶稣到了那棵桑树下,抬举看见撒该,就亲切地呼唤着他的名字“撒该,快下来!”虽然撒该没有见过耶稣,但耶稣已经知道他的名字,还知道他的内心:(约翰福音1:47)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耶稣给了撒该一个意想不到的应许“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就是与撒该认同,这是撒该想都不敢想的事:如经上所记:(哥林多前书2:9)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他人都藐视撒该,视他为过街老鼠,惟恐避之不及,耶稣却主动要与他同住:(启示录3:20)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4.撒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路加福音19:6)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约翰福音1: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 神的儿女。
撒该,这只神的小羊,听见耶稣呼唤他的名字,和要住在他家里的应许,急忙从树上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如迷羊终于见到了牧人,如浪子回到了父亲的怀抱。撒该不仅把耶稣接到了自已家里,也接到了他的心里。
5.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路加福音19:7)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
就在撒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的时候,周围的众人看见了,就私下议论耶稣“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表明他们对主耶稣的这个决定很不以为然,如同那个大儿子不欢迎归来的小儿子。
6.撒该悔改:(路加福音19:8)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
“撒该站着对主说”,表示他的告白非常严肃,郑重其事。“主啊”,这句话不只是礼貌,更是表示自己从此将听从耶稣,是主的仆人了。虽然耶稣并没有挑战他,让他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18:22)。但撒该却主动说:“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表明他已经真心接受耶稣为主,不再被钱财捆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价值观因遇见主而改变,一个真正接受耶稣为救主的人必然有外在行为的改变,贪财的撒该也能成为慈善家。“我若讹诈了谁”指税吏经常故意高估别人的收入,从中牟利,有一点肯定的是,撒该的部分钱财是由讹诈纳税人得来的。律法规定,亏负别人的钱财,只需要赔偿原数另加五分之一(利6:5;民5:7)。只有犯了偷窃罪,才需要赔“四倍”(出22:1;撒下12:6)。撒该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首先表明撒该承认自已所犯的罪——讹诈;其次他的认罪是公开的,彻底的,撒该当众承认,自己过去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偷窃。
7.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加福音19:9-10)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耶稣又找到了一只迷羊撒该,因此欢喜快乐,耶稣当着那些议论“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的众人宣告“今天救恩到了这家。”撒该不再是罪人,而是因信称义的义人:(罗马书8:33-34)谁能控告 神所拣选的人呢?有 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 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撒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神拯救的对象:(希伯来书2:16)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
接着,耶稣宣告了他降生的使命:“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也就是“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而这正是先知以西结所预言的神的工作(结34:15-16)。无论是耶利哥城外的瞎子(18:35)、还是耶利哥城里的税吏长撒该,都是承认自己败坏的人。“失丧的人”原文又被译为“灭亡”(13:3)、“失去”(15:4)、“失落”(15:8)。一件东西的失落,就是离开了该在的位置,流失到一个错误的地方,失去它应有的价值;被找到以后,就应当被放回原处,恢复了原来的功用。一个人的“失丧”,就是离开了神;被“寻找、拯救”以后,就应当回到本来站的地位,恢复到神起初创造的荣耀旨意里,荣耀神。
三、少年官和撒该的相同与不同
少年官和撒该他们都有同样的机会到主面前,述说自己的需要,同样可以在主面前领受丰富的恩惠,然而,结局竟是如此的不同,我们来看他们的相同与不同点:
(一)少年官和撒该的四个相同点
1.都是财主:(马太福音19:23)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路加福音19:2)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
他们都是财主,只是钱财的来源不同。
2.同是当官的:(路加福音18:18)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撒该是耶利哥城的税吏长,与少年官一样地位很高。
3.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犹太人:犹太人有民族的优越感,看外邦人都是地狱的柴火。
4.同有蒙恩的机会:(马可福音10:17)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路加福音19:3-4)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他们都来找耶稣,少年官直接跑到耶稣面前,撒该爬上桑树,要看耶稣。
(二)少年官和撒该的九个不同点
1.钱财的来源不同:少年官的钱财是因他敬畏上帝、遵守诫命而蒙神的祝福;撒该的财可能是用不法的手段、讹诈纳税人得来的。
2.寻找耶稣的目的不同:少年官是询问永生之道,想靠自已遵守律法称义。撒该是要看看耶稣,来满足自已空虚的心灵。
3.耶稣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耶稣指示少年官怎样可以承受永生;耶稣要住在撒该家里。
4.少年的忧愁与撒该的欢喜:少年官听了耶稣的话后,忧忧愁愁地回去,撒该却是欢欢喜喜地得到救恩。
5.行动有无:撒该遇见主就主动认罪悔改,赔偿对他人的亏欠。而少年官没有丝毫的改变。
6.结果不同:少年官没有失去钱财,却失去了永生;撒该的钱财发生了从地上向天上的大转移,他得着了永生。
7.福音书上对他们故事记载的不同:撒该悔改的故事只记载在《路》上,少年官寻求永生之道的故事记载了在三福音书上(太19:18-30;可10:17-31;路18:18-30),可见对门徒的影响之深。
8.带出的教训不同:(路加福音18:24-25)耶稣看见他,就说:“有钱财的人进 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
(路加福音19:9-10)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9.表明的问题不同:路18章的财主少年官(18:18)的故事表明,“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18:24);但路19章的财主撒该的故事则表明,“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18:27)。这两位财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少年财主自以为认识耶稣,所以恭维祂是“良善的夫子”(18:18);财主撒该却承认自己不认识耶稣,而是“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结果称祂为“主”。
2).少年财主自以为“从小都遵守了”(18:21)律法;财主撒该却是公认的罪人。
3).少年财主“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18:23);财主撒该也很富足,却“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4).少年财主舍不得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18:22);财主撒该却愿意“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
5).少年财主做了许多事,但主耶稣却说他还“缺少一件”(18:22),并且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18:25);财主撒该只做了一件事——“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主耶稣却没有继续要求他变卖一切所有的,就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亲爱的家人,你从少年财主的忧忧愁愁与撒该的欢欢喜喜中学习到了什么呢?
TAG:少年 财主 忧忧愁愁 撒该 欢欢喜喜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编辑,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