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家归主有良方
第八十四课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建立家庭的祭坛——
经文:约21:15-25
引言:使徒彼得从一个不被人知晓的渔夫,连世上小学都不及的人如今开始人生的改变,走上“得人渔夫”的事奉之路,成为全人类的祝福。
一、爱主更深——牧养主羊 15-17
1.初步爱主:喂养的小羊 15
①吃完了早饭,体力灵力焕发,就要开始接受事奉、牧养教会的使命了。
②“你爱我……”:主用的“爱”是神圣的爱、牺牲的爱、深谋远虑的爱。而彼得回答时用的“爱”是友谊的爱、回应的爱、情感的爱。
③“比这些更深么?”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你爱我比爱这些东西(指船、渔网、鱼、饼、炭火等,诸如:财富、地位、学问、健康、爱情、家庭、友谊、成功等等)更深么”?另一种是“你爱我比爱这些人(指其他门徒)更深么”?
④“你餧养我的小羊”。“喂养”是牧人的职责,为羊群寻找有水草的地方,使牠们能得到充分的粮食供应。“小羊”指尚未长成的羊羔。指对灵命幼稚的基督徒供应属灵的粮食(彼前2:2),而最重要的,乃是带领他们学会自己直接从主领受喂养。
⑤通常,人都喜欢做网鱼的工作,因为一下子可以网到许多鱼,轰轰烈烈,引人兴奋。但牧人喂养小羊,默默无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付更大的代价,极其劳苦。但是主说:“你餧养我的小羊。”主不但要我们作得人的渔夫,还要作喂养基督徒的好牧人。
⑥爱羊就是爱主——今天我们如何表显爱主的心呢?借着爱人来表示我们爱主,借着服事人来表示我们服事主,其实为羊牺牲,就是为主牺牲。
2.更深爱主:牧养的主羊 16
①耶稣第二次问彼得是否爱主,是更深一层的爱,是“牧养主的羊”,而不是一直都停留在“喂养主的小羊”的阶段和层次。“牧养”就不仅仅是喂养食物,还包括看顾、监管、引导和保护等在内。只有进入更深层次的“牧养主的羊”,教会才能健康的成长。否则,就象哥林多教会总是停留在婴孩的阶段。这样,就容易产生嫉妒纷争(林前3:1-3)。
②如何更深一层地牧养主的羊呢?
一)基督徒不仅需要喂养,更需要牧养,这绝对需要爱心的照护与关怀。
二)不要以为只有牧师和长老是牧人,其他的人是群羊,需要牧养。在教会中,千万不可将信徒分成两类:一类是牧养别人的人,一类是被牧养的人。我们都需要互相牧养。
三)我们都需要有牧养的心,照顾弟兄姊妹;不单是小的羊需要牧养,并且老的羊也需要牧养。人人都需要用祷告来彼此扶持,用主的话来互相供应。
四)不要因为对方已经信主多年了,而忽略了牧养的责任;牧养一个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比牧养一个初信主的基督徒更困难,更需要属灵的智慧。
3.深深爱主:喂养的群羊 17
①主耶稣第三次的问话是用“友谊的爱”来问彼得,这表示主不介意我们是用什么样的爱来爱祂,只要我们爱祂就好。
②主三次都先问彼得:“你爱我么?”然后才托付他:“你餧养我的羊”。主这话说出两面的意思:(1)喂养并照顾主的羊,乃是爱主的表现;(2)爱主乃是喂养并照顾主羊的动机和依据。
③主三次也都说:“我的羊”或“我的小羊”(参15-16节)。要注意,基督徒乃是主的羊,而不是你我的羊。许多时候,我们受托喂养主的羊,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就把他们当作我们自己的羊,这是千万不可以的。
二、为主舍命——荣耀主名 18-19
这两节经文是,主耶稣预言彼得年老时被拘捕与殉道的情形(参19节);而彼得对此豫言铭记在心(彼后1:14)。
1.年少时,随主往来。当我们的年龄或灵命还幼稚时,身强力壮,作事常随着己意,不服约束,爱作什么就作什么。(传11:9-10)
2.年老时,为主被囚。当我们的灵命长大、老练时,就能甘心忍受别人所给予的不便与束缚。(传12:1-5)
3.年终时,致死荣神。(传12:6-7)
根据古代教会的传说,使徒彼得不但是为主被钉十字架而殉道,并且还要求行刑的人将他倒钉,因为他自觉不配与主同有一样的死法。
①一个跟从主的人,生死都是主的人,不但活着为主,连死也是为主(罗14:7-8)。
②跟从主,就是把自己归给主。我们若真的爱主(15-17节),就必定把自己奉献给主;并且我们奉献给主的程度,乃是根据我们爱主的深浅。
人生在世不过就是那么几十年,离开了。为何还好好珍惜在世这短短的年日呢?虚度年华,不离弃偶像归归向真神,真是可惜啊!有些基督徒虽然是说信耶稣,但是在世的生活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心爱主、活出基督的样式,这岂不也是虚度时光吗?
人生就这么短暂(诗90:10,12,14)。
人的平均年龄是75岁,只有900个月,只用一张A4就够了。然后,划掉你已经度过的日子,看看还剩下多少个日子?
人的一生只分成十个阶段:
○岁出来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奋发图强,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告老返乡,70岁休息疗养,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卧在床,100岁挂在墙上。
弟兄姊妹们,人生如此缺少(创47:9),何不趁着还有强壮的年日记念造你的主呢?何不分配点时间来服事主呢?何不赶快抢救灵魂、兴旺教会呢?……。
虚度光阴,会让我们白白地浪费青春年华!所以主耶稣提醒彼得说:(约21:18-19)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 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三、靠主胸膛——跟从主走 19-23
1.专心跟从主 19
①根据古代教会的传说,使徒彼得不但是为主被钉十字架而殉道,并且还要求行刑的人将他倒钉,因为他自觉不配与主同有一样的死法。
②一个跟从主的人,生死都是主的人,不但活着为主,连死也是为主(罗14:7-8)。
③跟从主,就是把自己归给主。我们若真的爱主(参15-17节),就必定把自己奉献给主;并且我们奉献给主的程度,乃是根据我们爱主的深浅。
2.单单跟从主。20-23
①第20节,靠着耶稣的胸膛——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4:8),但不要像那些法利赛人及卖主的加略人犹太,嘴唇亲近主,而心却远离主。(赛29:13;太15:7-9)
②别人如何与你何干?21-22
无论其他人的遭遇是顺或逆,彼得的责任是专心一致跟从主。跟从主与服事主,是我们个人与主之间的事,别人的情况如何,跟我们无干。我们一跟别人作比较,就容易失去向着主纯一清洁的心,而跟不上主的带领。
③对主的话有误解,真是可怕。23
“我若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这是告诉我们,在主再来以前,我们基督徒面临生活和事奉两大问题:1)生活上必须仰赖主的供应。2)事奉上必须跟从主的带领——凭信而活,直到祂来。
四、传主福音——见证主恩 24-25
1.见证的事是真实的 24
见证是真的——“我们”指能够证明这卷福音书内容可靠的一班人,包括作者在内。(约壹1:12)
2.见证的书是多多的 25
①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约20:30-31;徒10:38),例如:“施比受更为有福”,这句话在四福音书是没有记载的。(徒20:35)
②“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表示主耶稣不只在肉身里作事,并且复活后一直不断作事。祂所作在每一个神的儿女身上的事,真是无法记述。因为主的恩典太多太多,无法计数啊!
全家归主有良方
——建立家庭的祭坛——
根据圣经的启示来看,人类最早开始筑坛献祭、敬拜耶和华上帝的是挪亚一家人。那时他们刚从方舟里面走出来,在地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挪亚的带领下,一家人筑坛献祭给耶和华上帝,以表感恩和有所祈求,“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创8:20)
挪亚的这次筑坛献祭,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仅表示着洪水已经过去,地上又开始有了人烟生息;也表示着自从亚伯献祭给耶和华上帝后,又有了筑坛敬拜耶和华的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个筑坛献祭的举动,并没有在挪亚的家族中持续进行下去,后在他三个儿子的身上就再也没有看到筑坛献祭、敬拜耶和华上帝的事情了。
人类再一次筑坛献祭、敬拜耶和华上帝,就要追溯到亚伯拉罕及其子孙后代了。当时亚伯拉罕奉神的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往神所要指示的地方去。当他到了神所指示的迦南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妻子撒拉、侄儿罗得,在位于示剑摩利的橡树那里筑坛,献祭给耶和华上帝,“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12:7)
自此之后,亚伯拉罕的一生中总共有四次为耶和华筑坛献祭,分别是亚伯拉罕进入迦南地在示剑摩利的橡树那里筑坛献祭(创12:7)、迁到伯特利旁边时筑坛献祭(创12:8)、迁到希伯伦、幔利橡树那里居住时筑坛献祭(创13:18)以及在献儿子以撒时筑了一座坛,准备献祭(创22:9)。
不仅如此,亚伯拉罕的子孙也传承了筑坛献祭这一美好的传统,经常筑坛献祭于耶和华上帝。他的儿子以撒在摆脱非利士人的骚扰、居住在别是巴后,在那里为耶和华上帝筑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26:25)。雅各与以扫和好后,在示剑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33:20)。当雅各在示剑遇到困难时,在神的带领下,举家到伯特利为耶和华筑坛献祭(创35:7)。
根据圣经的记载来看,亚伯拉罕祖孙三代人在迦南地总共为耶和华上帝筑了七座坛,其中亚伯拉罕筑了四座、以撒筑了一座,雅各筑了二座。总括而言,他们祖孙三代人所筑的坛,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为求告敬拜耶和华上帝所用。
他们所在的地方是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想必到处都是敬拜偶像的建筑物,他们同样也需要敬拜真神地方,以为神留名,见证信仰;加之他们到了一个陌生之地,一切未知,需要神特别的同在和保护,所以便为耶和华上帝筑坛,以敬拜求告真神。
第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筑坛献祭。
纵观亚伯拉罕祖孙三代人的历史,会发现他们祖孙三代人居无定所,时常会从一个地方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特别是亚伯拉罕和雅各。那么他们每到一个陌生之地,一切都是新的,包括敬拜耶和华的地方都没有,所以需要重新建造祭坛,以敬拜耶和华上帝。
第三,祭坛也是他们家庭信仰教育的中心。
亚伯拉罕祖孙三代人所筑的祭坛,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家庭的祭坛,代表着他们的家人在求告上帝,不代表着他们的民族,更不能代表着他们的国家。因为那时他们没有形成一个民族,更没有组建国家,只是一个家族,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敬拜耶和华上帝。
这在雅各的家庭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当他们的家庭在示剑遇到困难后,神特别指示雅各要往伯特利去,在那里为祂筑一座坛,求告神,所以雅各便要求家人,说:“雅各就对他家中的人,并一切与他同在的人说:’你们要除掉你们中间的外邦神,也要自洁,更换衣裳。我们要起来,上伯特利去,在那里我要筑一座坛给神,就是在我遭难的日子应允我的祷告、在我行的路上保佑我的那位。’”(创35:2-3)
从雅各的说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他们筑坛献祭,不单单是雅各一个人要向上敬拜上帝,求神帮助他们,为他们解决困难,其实是整个家庭在求告上帝。同时,也是他们在向家人或前后左右的人宣传上帝,让他们的家人在家中学习敬拜神,认识耶和华上帝。这突出了家庭的祭坛在他们信仰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说他们认识耶和华上帝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而后才是其他。
这点在雅各的身上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当初雅各为了躲避以扫的追杀,避居在自己的舅舅拉班家中二十年时间,受尽苦楚,逃出来时,雅各作见证说:“若不是我父亲以撒所敬畏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与我同在,你如今必定打发我空手而去。神看见我的苦情和我的劳碌,就在昨夜责备你。”(创31:42)
可见建立家庭的祭坛,祖辈的信仰见证,对后辈的影响是极大的。从雅各的信仰经历可以发现,他所经历的,首先由祖父、父亲的神,逐渐变为自己的神,中间只是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一旦在家庭中认识耶和华上帝了,即便当时没有完全经历神,神也会在日后的道路中引领他们,使他经历到神的信实,以致完全信靠上帝。然而,怕的就是家庭中没有信仰的祭坛,导致子女无从认识上帝,更不能经历上帝,毕竟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家庭中没有信仰,怎能让子女学习和传承信仰呢?
“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亚伯拉罕的家族之所以能够永远常青,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是因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沿袭“筑坛献祭”的美好传统,他们以跟随耶和华上帝,为家族的使命传承,生生不息,所以才会越来越兴旺。
因此,我们基督徒当从中学习,要想让子女甚至是子孙后代永远跟随耶和华上帝,那么就从建立家庭的祭坛开始。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信仰得以世代传承,也可以使我们的家族关系更为紧密,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全文终——
TAG: 全家 归主 课程 你爱我 比这些 更深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