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两不相容的生命
文:小方舟
经文:斯3:1-6
偏见和歧视在每个社会中都是个严峻的问题。会导致纷争和分裂,还常常引发起义和暴动。一方面,当一个人对别人产生憎恨的情绪,或抱有成见,或心存藐视。当一个人对别人产生负面的看法,跟他在一起,就觉得厌恶或不愉快,这种人是心胸狭窄之人。反之,偏见和歧视则会使受害者感到着耻、尴尬,自觉低人一等。偏见导致种族隔离,会把被歧视者视为劣等阶级。如果把一个民族看作劣等民族,受害者通常都是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
在这一章里,哈曼和末底改开始发生冲突,冲突导火索导致要灭绝整个犹大民族的危险。这真是极深的成见和令人惊骇的邪恶阴谋。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哈曼定意要灭绝犹大人。所以,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和平的可能,因为这是两种不能相容的生命。
一、 末底改和哈曼势不两立
毫无疑问,哈曼是个邪恶的坏蛋。他对犹大民族抱有极端的偏见和仇恨,他不仅恨恶末底改,还恨整个犹大人。这位波斯的高官即将爆发出狂怒,并策划出一个残忍的诡计,要将整个波斯帝国境内的犹大人灭绝净尽。哈曼怀着满心的苦毒和憎恨,做出了不可想象的事。
哈曼是怎样的人?圣经这样描述:
1.亚甲族人
哈曼可能是亚玛力王亚甲的后代。亚玛力人一直是犹大人的仇敌。这民族之间的冤仇可以追溯到以色列民出埃及。当时,以色列民刚出埃及,走进旷野遇到第一个仇敌就是亚玛人。亚玛力人向他们发动攻击,屠杀那些无助的犹大人,就是老弱病残和落在大部队后面的人(出17:8-9、申25:17-19)。后来,扫罗王曾发动攻打亚玛力人的战争(撒上15:1-35),因为亚玛力人的残酷掠夺,神吩咐扫罗对这个实行恐怖暴力的民族实行判罚,扫罗没有遵照神的吩咐杀尽亚玛力人。后来先知撒母耳来到军营,谴责扫罗没有彻底执行耶和华神的命令,他下令处决了亚甲王。还有,大卫在洗格拉的地方遇到亚玛力人,将他们财产掳掠一空,使得大卫痛哭,哭到没有气力。所以,遇到亚玛力人,遇到的危险都是致命的。
2.波斯国的宰相
哈曼被亚哈随鲁王提拔做了波斯帝国的宰相(1节)。毫无疑问,哈曼能博得王的青睐,能升任宰相一职,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他若没有能够为国家作出相当的贡献的能力,是不可能在王身边的。当哈曼在波斯帝国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仅次于国王本人。
3.受到官员尊敬
哈曼受到帝国所有官员的尊敬(2节)。国王亲自下令,当哈曼经过时,所有官员都要向他跪拜,以示尊荣与敬畏。这是何等大的尊荣?可是,偏偏遇到一个犹大籍末底改的官员,违背王命拒绝跪拜宰相哈曼。一些官员很关注末底改违抗王命的作法,并询问拒不尊崇宰相的原因。他们劝他妥协向哈曼跪拜,否则,后果很严重。但是,末底改依然拒绝。显然,他做人极有原则,勇敢执着,坚决地拒绝将唯独神才配得的尊崇。
当然,哈曼显然知道自己族人的这段历史,他与他的祖先一样,对犹大人心怀苦毒和仇恨。因此,哈曼是邪恶的缩影,是恶人的典型,他显出来了人类的心灵所能堕落到的罪恶程度。圣经之所以记录了这个恐怖的故事,就是要让人们世世代代都牢记此事,并引以为戒。可悲的是,在历史上,不少统治者和z /-府都曾通过法令压迫某些民族。
二、 属灵和属世势不两立
我们应当注意,"亚甲"同时也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域(或省)的名称。一些解经家认为,哈曼是亚甲族的说法不过是指哈曼来自于亚甲那个地区而已。不管怎样,哈曼是思想狭隘、心胸狭窄的人。接下来的故事可以和但以理书中的两个故事相比较:三个希伯来青年拒绝跪拜尼布甲尼撒金像和但以理不跪大流士王而设计害他们。
前面我们一直说,末底改和以斯帖隐瞒籍贯的事,末底改现在为何又公开自己身份呢?我们从哈曼的愤怒来分析,正是因为没有跪拜他才暴露身份的,使得哈曼恍然大悟。末底改表明了自己是犹大人的身份,这个事实强烈地暗示我们:他在拒绝向哈曼致敬这件事上的坚持,导致他必须说出事实真相,因为他被迫要为了耶和华而选择立场。这也说明基督徒的身份是隐藏不了的。哈曼打定主意后就开始发动谋杀,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就这样在波斯国展开了。
末底改作为犹太人的信仰立场,他不愿向哈曼跪拜,这体现了属灵信仰的坚定和对神旨意的顺从。哈曼的权势和地位建立在压迫和剥削之上,这与属灵的信仰和价值观相悖。哈曼在亚哈随鲁王面前的得宠和高升,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权势。所代表的是属世的力量,即追求权力、地位和财富,不惜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其他臣仆都遵从王的命令向哈曼跪拜,而末底改却坚守信仰,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进一步凸显属灵与属世之间的鸿沟和冲突。
基督徒在属灵信仰的指引下,要坚守正义和真理,不畏权势和压迫。我们也要相信,属世权势的虚妄和短暂,它建立在物质和利益之上,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权势往往容易使人迷失自我,陷入贪婪和腐败的泥潭。属灵与属世之间的根本对立,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在属灵信仰的指引下,基督徒应该超越属世的束缚和限制,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属灵与属世历来势不两立,妥协换不了和平。
三、 灵与肉势不两立
另外,末底改和哈曼也是生命中灵与肉的势不两立代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1.灵与肉的基本概念
在圣经中,灵通常指的是人的非物质层面,包括意识、情感、意志和与神的关系等。灵是人内在最深处的部分,是与神相通的桥梁。这里所说的"肉",并非仅指肉体,而是更广泛地指人的自然欲望、本能和世俗倾向,而肉体的欲望往往与物质享受、感官满足和自我中心主义相关。
2.灵与肉的冲突表现
末底改在面对哈曼的权势时,选择了坚守信仰而非顺从肉体的恐惧和自保本能。这体现了灵对肉的超越和主宰。在圣经和其他历史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因追求肉体的满足而妥协信仰、道德和原则。这种妥协往往导致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如,圣经中的先知和使徒们多次警示人们,要警惕肉体的诱惑,强调灵性的修养和内心的净化。他们指出,只有灵性的成长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3.灵与肉势不两立的深层含义
灵与肉的冲突体现了信仰的纯粹性与世俗欲望之间的张力。真正的信仰要求人们超越肉体的束缚,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圣经强调灵魂的救赎和永生的重要性。肉体的死亡是暂时的,而灵魂的归宿才是永恒的。因此,灵与肉的冲突也是灵魂救赎过程中的重要考验。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灵与肉的冲突往往成为决定个人品格和命运关键因素。坚守信仰和道德原则需要克服肉体的欲望和诱惑。
灵与肉的势不两立是圣经中一个深刻而重要的主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世俗成功的同时,不应忽视灵性的修养和内心的纯净。只有坚守信仰、克服肉体的诱惑,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圣经说:"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罗8:5-8)"
结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以哈曼为代表的黑暗势力和以末底改为代表的属灵国度。这段经文明确指出了随从肉体与随从圣灵之间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两种不相容的生命注定势不两立。作为基督徒,我们要提防自己不陷入极端偏见和仇恨的网罗。同时,我们也不可歧视别人,因为神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或许没有灭族,但因不同种族,不同肤色或信仰,被判定为二等公民和剥夺某些权利。
圣经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但你们若被圣灵引导,就不在律法以下。(加5:16-18)"这就是在强调顺着圣灵而行的重要性,以及放纵肉体情欲所带来的后果。体贴肉体的人与神为仇,而体贴圣灵的人则拥有生命和平安。(本文来自《小方舟文集》第三辑,作者微信:17206036065)
灵训:
1.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被肉体的欲望所左右。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灵性的成长和与神的亲近。
2.圣灵是引导我们走向正义和真理的力量。要顺从圣灵的指引,抵制内心的罪恶和世俗的诱惑,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正直。
3.灵魂是我们永恒的存在,它比肉体更加宝贵。要珍惜自己的灵魂,不要为了短暂的享乐而牺牲永恒的价值。追求与神同在,实现灵魂的救赎和升华。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