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节讲章:《十架七言》解析

作者:小方舟     来源:雅博网作者 时间:2025-03-28 08:00:11

 微信图片_20250328075753.jpg

 受难节讲章:《十架七言》解析

  文:小方舟

  经文:路23:34;路23:43;约19:26-27;可15:34;约19:28;约19:30;路23:46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苦难的煎熬约有六个小时之久。表面看,这六个小时在耶稣生平中占及其微小的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这其中的意义。十字架上的耶稣是他一生中生活和教训的具体实践,他在十字架上一共说了七句话,被称为《十架七言》。这《十架七言》证明耶稣的信心、爱心、忍耐、宽容等都达到了顶峰。因此,《十架七言》更充分显示了主耶稣救恩的成全,以及所显示出的慈爱和权能,这对于全世界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七"在圣经中所强调的是属灵层面的重要性,被赋予深远的意义,代表着神行动中的完整、完全、完美的属灵含义,也象征着神与人的关系,以及神对人的恩赐和祝福。

  一、赦罪之言(路23:34)

  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第一句话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这是一幅爱和赦免的图画,也是耶稣为恨他仇敌的祷告。耶稣在上十字架之前就说过:"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6)"耶稣祈求神赦免把他钉上十字架的人,他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赦免人的罪。赦罪的条件就是死,只有因着他的死,神才能赦免世人的罪,这当然包括把他钉十字架的人。虽然这些人并不知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耶稣是谁,但神的救恩也是为他的。有人说过,其实我们都是钉耶稣在十字架的参与者。这意思就是说,那个被钉十字架的人应该是我们,而不应该是耶稣。他是因为我们犯罪,才让他替我们承担了刑罚。

  其次,耶稣的这句话也是旧约早已预言的,他是照着圣经的预言受害。"耶和华却定意(或作"喜悦")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或作"他献本身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他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赛53:10-11)" 他是旧约里预言的基督,是人们所盼望的弥赛亚。耶稣的死不是殉道,不是向人展示了积极的死亡观,而是照着神的心意而完成的使命。他要赦免人的罪,就得成为完美的祭牲,为全人类而成为代罪的祭物。他的这句话更是为战胜罪恶、死亡与地狱的伟大征服者的宣告。这也证明将来他必要得着一切荣耀、威严、国度和权柄,直到永永远远。

  二、保证之言(路23:43)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第二句话是面对同被钉上十字架的其中一个强盗所讲的。这个强盗已经悔改,但他对得救没有把握,更不敢奢求得到永生。强盗渴慕救恩,后悔自己曾经做过很多得罪神的事。在面对死亡时,他只有一个愿望:在耶稣得国降临时能被主记念。但耶稣却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这是耶稣对他的保证之言,并且还用了"实在"一词加以肯定,就是在强调、保证,而且是立刻、马上。我们从强盗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切实地悔改了,对自己所犯的罪有切实的悔悟,只是不确定自己能得救。他的表达透露出三点心理状态:第一,他惧怕神,知道那个刑罚是可怕的;第二,他承认耶稣是义人;第三,他渴望在救恩上有份,哪怕被一点点记念也好。

  常常有人会有疑问:我到底能不能得救?我想,每个基督徒都有过这样的疑问,特别是在犯罪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耶稣对每一个信靠他的人都有永生的许诺。我们与神是有约的,他是守约施慈爱的神,只要我们不改变,神断然不会改变这约。当然会有被神弃绝的人,这不是神改变拣选人的计划,而是人的改变。耶稣的这句话,让我们看见存在于我们灵魂当中的希望泉源,这不只是对我们死后可以与他同进乐园的希望,也是对我们在世活着时的一种盼望。当我们处于黯淡的境遇中,我们仍是有盼望的,不要轻言放弃。即便是这个强盗,也不该放弃对永生的盼望。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得救不在乎行善,因为这个强盗已经没有机会行善了。真正的得救只在乎悔改相信神,并求告他的名。

  三、孝亲之言(约19:26-27)

  在十字架下不远的地方,有一群哭泣的妇女,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也在其中,同时还有一个门徒约翰在场。因此,耶稣的第三句话是对自己的母亲马利亚和门徒约翰说的。马利亚心灵的伤痛使耶稣大大地触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安排自己的门徒来照顾马利亚。这句话是耶稣的孝亲之言,也被后人称之为"十架托母",可谓是感人肺腑的画面。要知道,耶稣不是马利亚唯一的孩子,耶稣至少还有三个弟弟和妹妹,但他却把马利亚托付给了门徒约翰。这是耶稣最爱的门徒,他对这位门徒的信任超过了自己肉身的弟弟们。圣经说:"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19:27)"也就是说,马利亚从此以后就跟着门徒约翰一起生活了。这位门徒约翰是在世活得最久的一位,是除了犹大之外唯一一个不是殉道而死的门徒,他也实在替耶稣尽了孝心。

  耶稣在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忘记世上的责任,就是向肉身的母亲尽孝。这是一份人子的爱,一份人间的义,一份天父的情。耶稣在此告诉世人,即为人,就当活出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本分。"父母者,人之本也"。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到,马利亚和门徒约翰在十字架下产生了新的灵里关系,这关系超越了肉身。今天,所有众信徒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是因着主死而复活的生命促成的。主的衣服虽被瓜分,但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联合。我们应该明白认识到神救恩的全备,更加重视灵里的关系。在教会中,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耶稣的孝道是最完美的,既遵行了律法,又尽了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他对神对人都无亏欠,是我们今天信徒应当效法的榜样。

  四、被弃之言(可15:34)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第四句话是他被神离弃的呼喊,显示出将来那恐怖的审判。耶稣呼喊:"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的意思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呼喊被称之为被弃之言。神离弃了他,是什么意思?马丁路德说:"神离弃神,谁能明了?"要知道,这呼喊并非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虐待的表现,而是他正经历着人手所加的折磨。对耶稣来说,这痛苦的经历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他预先就知晓的,而且他还把这经历预先告诉了他的跟从者。因此,这句被弃之言有四层意思:

  1.他为我们成为罪。"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是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义(林后5:21)。"

  2.他成为献祭的羔羊,除去我们的罪。

  3.他是为罪而死,义的代替不义的。这是交换,也是一种买赎的交易。

  4.他在担当律法的咒诅。

  耶稣十字架上最黑暗的时刻已经来到,这惊人的黑暗没有一个人不惧怕的,这也象征着神与人之间的分离和孤单。黑暗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与光的隔绝,指人处在黑暗中。"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3:19)";二是人单独面对神。"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人没有任何其他的帮助,要单独面对神。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世上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行为交账。

  苏轼说过一句话叫"疾痛则呼天",就是说,人在病痛和失意时会呼求天,"天"就是指老天爷,这是人的本能反映。人在最无助时会想到宇宙间的掌权者。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很多不信的人在他们面临痛苦或死亡时,都会有无法拒绝的黑暗恐惧。罪是唯一令神离开人的原因,因此,这被弃之言就是指人因罪的缘故与神分离了。基督是无罪的,完全的,他与神的分离不是因为自己的罪,乃是世人的罪。这孤单的呼喊是在罪中的呼喊,也是人在被弃时对灵魂的呼喊,因为再没有比这分离更让人无助和孤单了。

  五、苦楚之言(约19:28)

  耶稣面临着十字架的痛苦,他因被折磨已经筋疲力尽,已经好几个小时没有喝过一滴水了,所以,他发出了苦楚之言:"我渴了。"这也应验旧约的预言,显明耶稣正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圣经为什么一直强调应验?就是不住证明耶稣是弥赛亚,是暗指开始,在强调天国这件事,神的计划在耶稣的描写上显明出来。不是偶然,而是预定。我们千万要注意:耶稣这句苦楚之言所强调的,并非肉体的干渴。不是埋怨干渴,也不是向人提出要求给他水喝,而是强调经上的预言。"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69:21)"

  这苦楚之言是耶稣唯一对自己而言的,表达自己的渴望。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从表面看,这是耶稣人性当中最正常的需要。从句式来讲,是祈使句,其中含有强烈的希望。人在渴望中,心是最苦的。人为什么会苦?因为得不到才苦啊。比如,没有爱、没有吃的、没有健康、没有人理解等。耶稣用永远的爱满足了人们对爱的渴求,他渴望人们干渴时可以仰望他,在他里面得到满足。耶稣深知人对生命匮乏的恐惧,很多人一辈子都在饥渴当中,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人的生命是不能离开水的,当人干渴时,一喝到水就会让人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就好像在品尝生命。耶稣渴望来满足、喂养我们心灵饥饿与干渴的地方。所以,从心灵方面来解读,这是耶稣的一种渴望,渴望世人都能尊重这宝贵的救赎,不能忽略这救恩。另外,耶稣不仅渴望人能在他里面得满足,更渴望神的心能转向他的儿女。今天的我们不但要明白这救恩,要得着这救恩,还要带着火热的心去带领更多的人回转归向神,这是耶稣的渴望。

  六、胜利之言(约19:30)

  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第六句话是:"成了!"这句话被称之为"胜利之言",这是耶稣高呼得胜的证明。希腊文的意思乃是指目的达成,胜利的呼声。这是耶稣对自己的使命而发出的呼喊,是在表达自己在世上的工作、使命、重任都已完成的宣告。"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西2:15)"

  从人的角度看,他被钉在十字架上,被当作罪犯受刑,工作三年,一事无成,亲朋离散,门徒逃跑。十字架下的那些祭司长等人都还陶醉在"胜利"之中,耶稣却在敌人面前自豪地说了这句"成了"。何"成"之有?我曾在书上看过一个见证:曾经有一个古怪的传道人叫伍滕。有一天,有个年轻人来找他,向他问了一个问题:"请问我做什么才能得救?"伍滕朝他望了望,说:"太迟了。"这回答使得年轻人很吃惊,又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没救了?"伍滕说:"不是,因为要做的都被耶稣做完了。你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信。"因此,这句"成了"意义深长,"成了"在希腊词的字根里不仅指一件事的完成或结束,也是指使命和责任的完成。也就是说,除了耶稣以外,别人无需再做此事的意思。这好比,一场争战已经胜利结束了,人就没必要再去打仗了,只需要活在胜利的喜悦当中。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得胜也是如此,他已经胜过了死亡,别人无需再做,这是一次得胜,永远得胜的战争。

  总结一下,"成了"有三个意思:

  1."成了"就如旧约的赎罪礼仪一样,全部程序已经完成。逾越节羔羊的血涂在门楣门框上。

  2."成了"表明旧约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全部应验。

  3."成了"是"成功"、"圆满"、"应验"的意思,表示耶稣完成了父神交托他的一切事,所以,宣告胜利。

  七、交托之言(路23:46)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这是对天父所说的话,他以祷告结束自己的一生,最后把灵魂托付给神。这句话被称之为交托之言,也叫信任之言。耶稣的这句呼喊是信心的呼喊,是得胜凯旋的呼喊。耶稣在十字架上这句呼喊之后,立刻有一个现象,就是圣殿里的幔子由上至下裂为两半。象征他的救恩,因他所流的血,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坦然无惧的进入至圣所,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来10:19-20)。

  难道是耶稣到最后才交托,以前没有交托?当然不是!这是在说,耶稣从圣洁的神而来,他背负世人所有的罪孽,至死没有违背父的旨意,把自己归回到神的手中。耶稣的一生是绝对顺服的一生,是全然献上全然交托的一生。这是完全的顺服,是舍己的顺服,是牺牲的顺服,是终极的顺服。更是他把自己全然献上,全然交托,毫无保留的交托。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面对兵丁们分了他的内衣和外衣时,耶稣最后剩下的只要灵魂,所以,把灵魂也交托给神。

  我们是否将自己的精力、能力、时间和金钱都全然交托给主,为主所用呢?还是为自己留下那么一点呢?圣经告诉我们,我们是重价买来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乃是属神的。因此,我们必须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生命献上,不管我们在世上遭遇什么,都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神。愿我们的人生是完全交托的一生。相信神必会为我们的灵魂负责,将来必享受那属天的安息。

  结语: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十架七言》是耶稣在世的临终遗言。多年来,一直是很多基督徒在每年受难周期间所默想的主题。如今,《十架七言》又再一次环绕在我们的耳边,使我们心再一次被震撼。作为人子的耶稣,他尽上了自己在世上应尽的本份,并做到尽善尽美。作为神子,他完成了天父交托的使命,向天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架七言》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意义,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神完全的舍己和爱,彰显了神的荣耀和救赎的得胜。愿《十架七言》能再一次直指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在信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前行,能鼓励和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践行信仰,活出真正的属天生命。(本讲章来自《小方舟文集》第二辑,作者微信:17206036065)

微信图片_20250328075759.jpg

  TAG:受难节 讲章 十架 七言 解析 受苦 基督

【作者简介】 小方舟:原名吴建梅,雅博网编辑。江苏省连云港灌南人,江苏神学院本科毕业。自幼爱好文学、写作,信主前曾在电台、报刊等发表过文章。1999年8月31日信主加入教会并参与事奉至今。信主后立志为主写作,希望通过文字来牧养,使更多人得益处。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清明时节论扫墓  上一篇:清明节专题:白日·黑夜·光 打印文章   录入:吴建梅   责任编辑:吴建梅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