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腓2:6-8;路22:19-20
我们都知道一个真理,信耶稣得永生,但耶稣究竟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让我们能够竟然能够实现从灭亡到永生的跨越呢?从八个方面来看《耶稣为我们做了什么?》
一、舍弃天上的尊荣
(腓立比书 2:6-8)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 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希伯来书1:3)他是 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 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耶稣是神,他本有神的形像,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 神本体的真像,与神同质、同尊荣、同敬拜,但他却为我们舍弃了天上的尊荣,甘愿为我们降卑为人,这是耶稣最大的降卑。
二、主为我们舍命(身体与鲜血)
1.主为我们舍命:(约翰福音3: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神爱世人”原文是“因为神如此爱世人”,“如此”和“照样”(14节)是同一个字,意思是神用让祂的儿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14-15节)的方式来爱世人。神“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壹4:10)。“世人”原文与“世界”(约壹2:15)同字,指犯罪堕落而构成世界的人,他们原是神按照祂自己的形象造的(创1:26-27)。神爱世人到一个地步,以致将他最宝贵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都赐给了他们:(罗马书8:32)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
“一切”包括了所有的,从前的、现在的、将来的。“信”字原文是“信入”,是现在式,表示持续的状态。真实的相信乃是归入基督里面,而且一直、持续地相信。“灭亡”在原文并不含丧失知觉或停止知觉活动的意思,圣经里面所谓“灭亡”的刑罚,是有痛苦知觉一直到永远的。“永生”就是在基督里面神的生命,不仅在时间上是永久的,在性质上也是圣洁、完美的。也就是认识神,与神恢复关系,并且今生与永世都经历这关系所带来的一切福气,而“灭亡”则相反,就是今生与永世都错过这些福气,因为“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36节)。(16-21)是使徒约翰对此事意义的评论。
(约翰福音6:51)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约翰福音10:11,15)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在野外,牧人为了保护羊群不受野兽的侵害,有时必须冒生命的危险:(撒母耳记上17:34-35)大卫对扫罗说:“你仆人为父亲放羊,有时来了狮子,有时来了熊,从群中衔一只羊羔去。我就追赶它,击打它,将羊羔从它口中救出来。它起来要害我,我就揪着它的胡子,将它打死。主耶稣是要准备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祂舍命救赎的目的,是要带领我们进入祂的丰盛生命中(10节)。“我是好牧人”是主耶稣用七个“我是”来启示自己的第四次(6:35,48,51;8:12、9:5;10:7,9,11,14;11:25;14:6;15:1,5),这词组在原文是庄严而加重的语气,表明祂就是“我是那我是”(出3:14原文)的神。旧约中,神自己是以色列的牧者(诗23:1;赛41:11;结34:11-16),并曾应许在弥赛亚时代亲自为百姓挑选一位好牧人(结34:23)。主耶稣的宣称正是旧约的应验。
接着,主耶稣再次说到他为羊舍命。
(约翰福音15:13-15)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朋友是彼此要好,有交情的人,是志趣相投的一群人,亚伯拉罕和摩西被称为神的“朋友”(出33:11;代下20:7;赛41:8;雅2:23),现在主耶稣也称呼门徒为“朋友”(11:11,15:13-15)。遵行主所吩咐的,是作主“朋友”的条件。门徒被称为主的朋友,是指与主的亲密关系,而不是说与主平起平坐。因为门徒必须服从主的命令,才能成为主的朋友。主称我们为“朋友”,一面是祂降卑自己,愿意与我们交通,耐心教导我们;一面是祂在凡事上体谅我们、同情我们、帮助我们,甚至为我们“舍命”。
(约翰一书3:16)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神爱世人,是用他赐下独生子爱的行动来向我们表明的。耶稣说爱我们,他甘愿为我们舍命,“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让我们透过耶稣舍命的大爱,知道何为爱。因此,真正的爱,是在必要时“为弟兄舍命”。爱的本质就是“舍己”(加2:20)。世人的恨带来“杀人”(15节),基督的爱带来“舍命”,所以我们的“彼此相爱”(11节)也当效仿基督,“为弟兄舍命”。“为弟兄舍命”,并非只是愿意为弟兄而死,更是愿意为弟兄而活,甘心乐意地放下自己,“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13:5),在日常生活中与弟兄分享生命中的所有(17节)。为弟兄死容易,为弟兄活难,因为需要时时顾念弟兄的感受、放下自己的坚持。
2.主的身体为我们而舍:(路加福音22:19)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主耶稣“拿起饼来”,很可能是第一杯酒之后藏起来的半块无酵饼。“擘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全家分享一块饼,象征主耶稣的身体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舍。在犹太人的逾越节筵席上,由一家之主负责祝谢、擘饼。主耶稣就是这个属灵家庭的主人(8:21),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设立了擘饼聚会,“为的是记念我”。“记念”原文就是“想起”(来10:3)。旧约的祭物叫人“每年想起罪来”(来10;3),新约的饼杯却叫人“记念”那位已经赦罪的基督。在新约里,神不再“记念”(来8:12;来10:17)我们的罪,而是让我们“记念”主。擘饼代表犹太人日常的吃喝,因此,主耶稣不是叫我们偶尔记念祂,而是要我们常常记念祂,正如祂所说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6:56)。
对于擘饼聚会中饼杯的意义,教会史上出现过不同的观点,例如:
罗马天主教认为:饼杯经过祝谢以后,就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
马丁·路德认为:圣餐是神所设立的蒙恩之道,饼杯经过祝谢以后,基督的身体和血就与饼杯同在。
慈运理认为:圣餐只是宣认一个事实,饼杯只是记念仪式。
加尔文认为:圣餐是神所设立的蒙恩之道,但基督的身体和血并不存在于饼杯之中,而是一种属灵的同在。饼杯也不只是记念仪式,而是可以借着圣灵的工作,凭信心与基督联合、领受主的福分。
3.主的宝血为我们流出:(路加福音22:20)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很可能是逾越节筵席的第三杯酒“救恩之杯”。主耶稣自己很可能并没有喝这第三杯,而是用这杯酒代表“立约的血”(太26:28;可14:24)。“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这句话只有在《路加福音》里有记载:“血”是立约的方法。西奈之约用祭牲“立约的血”(出24:8)作为“立约的凭据”(出24:8),新约则用主耶稣的宝血作为立约的凭据(来9:14-15;12:24)。“杯”代表“所立的新约”,也就是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的“新约”(耶31:31-34)。当年的逾越节建立了与神立约的以色列,主耶稣的死建立了与神立约的教会。“为你们流出来”,正是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神“以祂为赎罪祭”(赛53:10),所以“祂将命倾倒,以致于死”(赛53:12)。只有主的爱是舍命流血的爱。
三、耶稣没有欢喜是为门徒的缘故
1.拉撒路病了:(约翰福音11:1,3-7)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她姐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 神的荣耀,叫 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
“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侧距耶路撒冷约三公里处(18节)。马大的家庭是一个接待主的家庭,是让主心得安慰的家庭,他们三姊妹也是主素来所爱的。然而,主所爱的人也会生病,当马大、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病了的时候,两姐妹第一时间打发人去把这事告诉主,她们相信耶稣能够医治她们兄弟的病。耶稣听见后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 神的荣耀,叫 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主做工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乃是为神的荣耀”,是要高举祂的儿子,来成就神永远的旨意。然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耶稣爱他们,但当听见“拉撒路病了”的消息后,不是马上去医治他,反而“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然后才往犹太去。可见,主耶稣有祂自己做事最好的时间和方式,我们不可要求主照着我们所祈求的方式和时间来答应我们的祷告。
2.拉撒路睡了:(约翰福音11:11-13)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
全知的耶稣自然知道已经拉撒路死了,但他告诉门徒说拉撒路“睡了”,耶稣要去叫醒(复活)他。门徒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在门徒们看来,如果拉撒路能够正常睡觉,表明他的病情就减轻了。当时犹太人认为人断气后灵魂还会盘旋三天,期间仍有苏醒的希望,但到了第四天,就没有复活的可能了。拉撒路若是断气四天后复活,更能清楚显明那是神荣耀的作为(4节)。
3.这是为你们的缘故:(约翰福音11:14-16)耶稣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
耶稣见门徒们误会了他的话,因此告诉他们“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因为拉撒路的死是主耶稣有机会使他起死回生,让门徒们经历主复活的大能,因此在主耶稣升天以后的日子里,也能凭着单纯的信心,不偏离跟随主的道路。主耶稣这样做的目的“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多马听见主的话就说“我们也去和祂同死吧”,指陪伴主耶稣进到危机四伏的犹太境内。
四、耶稣说这话(祷告)为了众人
1.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约翰福音11:38-40)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 神的荣耀吗?”
耶稣悲叹着来到了拉撒路的坟墓前,拉撒路的坟墓是个天然的洞穴,“山洞”指天然洞穴(来11:38;启6:15)。拉撒路断气之后,按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被放在这洞里,用一块大石头堵住洞口,因此耶稣首先吩咐众人“把石头挪开”。马大并不相信耶稣有复活的大能,她所相信的复活是在末日复活(24节)。当时犹太人认为,人死后第四天灵魂远离,身体开始腐坏,已全无复苏的可能。因此马大告诉耶稣说拉撒路“必是臭了”。耶稣再次责备马大的不信。
2.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约翰福音11:41-44)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
众人听从耶稣的吩咐,“他们就把石头挪开”人必须以信心的行动表达对主的顺服,祂的大能才能显明出来。耶稣首先向神献上了感谢的祷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们尚未祷告以前,神已经知道我们的所需(诗65:2-4),我们还未说出来,神已经听了。主耶稣之所以“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他作这样公开的祷告,是为了造就周围的人。神荣耀的能力显出,是为了叫人转向神的儿子,确知祂是父所差来的,是打破死亡的权势、把生命赐给世人的基督。
当耶稣来到伯大尼时,虽然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在犹太人看来,是彻底的完了。耶稣用自已的大能复活了拉撒路(11:38-44),见证了“生命在主,复活也在主”这一伟大的真理。不仅门徒信了,那些看见耶稣所做事的犹太了,也有许多人信了。耶稣复活了一个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却让许多人得着了新生命。
五、天父的声音是为你们来的
1.有声音从天上来:(约翰福音12:27-28)“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这是《约翰福音》第五次提到主耶稣的“时候”,“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这个“时候”是指祂受死的“时候”。面对十字架的苦难,“我现在心里忧愁”,甚至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这是真实人性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必然的反应,主耶稣是神也是人,祂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11:33,35)。“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这时候”是指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尽管如此,耶稣不求神救他脱离这苦难,只求神荣耀他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是父神宣告主耶稣的圣工已经荣耀了祂的名,祂的受死和复活将继续荣耀祂。《约翰福音》没有记载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而是记载这段祷告。父神对主耶稣这次祷告的回应,是用天上的声音宣告神已垂听了要荣耀祂的祷告;父神对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的回应,是差派天使来扶持祂。
2.这声音是为你们来的:(约翰福音12:27-33)站在旁边的众人听见,就说:“打雷了。”还有人说:“有天使对他说话。”耶稣说:“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耶稣这话原是指着自己将要怎样死说的。
站在主旁边的众人都听见了声音,却以为是“打雷了”,意即只闻其声,不明其意。也有人认为是“有天使对祂说话”,意即似话非话,似懂非懂。耶稣告诉众人“这声音不是为我”,主耶稣不需要任何东西证明祂的祷告得到垂听,因为祂与父神的关系保证了此事。正如主耶稣在使拉撒路复活前所做的祷告是为了旁观者的益处(11:41-42),现在这从天上来的声音也“是为你们来的”,要向他们显明神垂听主耶稣的祷告,坚固他们的信心。
六、耶稣去原是为我们预备地方去
1.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翰福音14:1)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 神,也当信我。
尽管耶稣“现在心里忧愁”,但他依然在安慰门徒“心里不要忧愁”。替门徒洗完脚后,主耶稣说到一些令人十分困扰的事:他们当中的一位会出卖祂(13:21)、祂将离开他们(13:33),彼得会不认祂(13:38)。门徒们无法理解这些事,因此对他们自己往后的处境感到恐慌,心里忧愁。在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三本对观福音中都记载了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的三次祷告(太26:37-38;可14:33-34;路22:44),唯有《约翰福音》没有记载,却记载主耶稣安慰祂的门徒。因为约翰强调的是主耶稣“神子”的身份,而不是对观福音中的“人子”。门徒既然信神,也当信主耶稣。
2.耶稣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翰福音14:2)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
耶稣直接告诉门徒,在天父那里有许多的住处,“住处”原文的意思是“房间”,圣经中只出现过两次,23节的“同住”也是这个字。因此,“住处”不是指在天堂里的房间,而是指与神同在的特权。只要我们随时活在神面前,这“住处”既在天上,也在地上。若是没有的话,耶稣也会早已告诉门徒。“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并非指主耶稣回到天家后,为门徒准备天堂里的住处忙了两千年,而是指透过祂的被钉、复活和升天,使门徒能得以住在神的面前。
3.门徒要与主同在:(约翰福音14:3)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主若为门徒预备好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是因为父神“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去”(来2:10)。根据上下文,这里的“再来”应该是指主耶稣升天之后在圣灵里再来(18-19节;20:19-22)。主耶稣在圣灵里临到信徒,乃是要将信徒接到祂自己里面(20节),而祂自己乃是在父神里面(10-11节),所以信徒在祂里面也就都被带到父神里面(23节)。“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基督从死里复活之后,已经在天上坐在神的右边(弗1:20),所以我们也是与祂“一同坐在天上”(弗2:6)。一面生活在地上,一面却是属天的人,过着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我们的眼光、生活和言行,就不应该再被地上的事物所辖制了。
七、耶稣为我们求父
1.乃要将父明明地告诉你们:(约翰福音16:25)“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地告诉你们。
“比喻”原文字义在路旁,弦外之音,谜语,暗语。在整个临别赠言中,主耶稣一直是用比喻,指藉寓意的方法启示真理。因为门徒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主耶稣十字架的计划。当圣灵降临以后,祂“乃要将父明明的告诉你们”。‘明明的’的意思有二:(1)直接明言,不加拘束;(2)放胆直言。
2.我要为你们求父:(约翰福音16:26)到那日,你们要奉我的名祈求;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
“到那日”指圣灵降临的时候(13节),门徒要奉耶稣的名祷告。“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指当圣灵降临以后,主耶稣不需要像原来在肉身里一样为门徒求父,因为门徒可以直接来到父神面前,奉主的名求父。耶稣这话并不是说,祂放弃作中保的职责,不再为属祂的人在神面前代求(参罗8:34;来7:25;约壹2:1);乃是说,不要因为我会为你们代求,而放弃自己直接向父祈求的权利。
八、耶稣在凡事上为我们留下榜样
1.谦卑服侍的榜样:(约翰福音13:12-15)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约翰福音13:1-11)记载耶稣在上十字架前给门徒洗脚的事,是要给门徒留下谦卑服侍的榜样。之后,“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他们’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使徒。耶稣重新穿好衣服,坐下,从而就有了耶稣对门徒语重心长的一段教导:耶稣首先问门徒是否明白耶稣向门徒所做的。“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夫子’指教导别人的人;‘主’指拥有主权可以指挥和使用别人的人。耶稣既是教导门徒的教师,也是有权柄指示他们的主,因此耶稣肯定他们对耶稣的称呼是对的。耶稣是我们的夫子,是我们的主,尚且洗我们的脚,我们更应该彼此洗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主这个命令,应是着重在‘洗脚’所象征的属灵意义。“彼此洗脚”就是“彼此服侍”,是“彼此相爱”的表现(34-35节),是合一的见证。在教会中,我们若发现弟兄姊妹有沾染污秽之处,应当本着爱心,以谦卑的态度,彼此有所对付(参太18:15)。“我给你们作了榜样,”‘榜样’不仅是指所作的事,并且也指作事的人,特别是作事之人的存心与态度。“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主给我们留下榜样,为的是叫我们照着他的榜样行。
2.顺服的榜样:(腓立比书2:5-8)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 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许多人认为本章(6-11)是早期教会的一首赞美诗,为保罗采用并润饰,以表达他对基督的信念和颂赞。“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原文直译“应当让基督耶稣里面的心思,也存在你们里面。”“本有”原文字义生存着,存在于;“形像”形状,与实质相符的外貌;“强夺”紧抓不舍,坚持不放,可供利用的鸿运。“祂本有神的形像”指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祂具备了神‘所以为神’的一切特性的总和。“与神同等”指基督在地位上和尊荣上,原与神平等。“不以自己...为强夺的,”指祂并不以自己原有的地位为不能舍去的而想要强行保住。
“反倒”原文字义“但是;”“虚己”倒空自己,放弃一切,脱除尊荣;“样式”相似,彷佛,认同。“虚己”是一种隐喻的说法,指基督道成肉身;祂成为人,一面具有完全的人性,一面也仍具有完全的神性;祂所放弃的不是神性,而是荣耀的外表和地位(约17:5)。“取了奴仆的形像”指基督来到世上,是为照着神的旨意,以服侍人为职志(太20:28);此词组重在指祂的卑微。“成为人的样式”指基督不只外表像人,祂也具备真实的人性(约1:14;罗8:3;来2:17);此词组重在指祂受到‘作人’的限制,例如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痛苦时会哭,高兴时会笑。
“样子”原文字义体态,姿态;“卑微”压低,降低;“顺服”置自己于下面;“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上的死。“以至于死”强调基督耶稣顺服神的彻底和完全。“死在十字架上”强调基督耶稣降卑的程度,十字架的刑罚乃是一种咒诅和最羞辱的处死方式(申21:23;加3:13;来12:2)。
3.基督受苦的榜样:(彼得前书2:19-25)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 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 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信徒因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去“忍受冤屈的苦楚”,顺服神的旨意,才是“可喜爱的”。信徒若是“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毫无可夸之处,也不能讨神喜悦。但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才是“可喜爱的”,因为这样的“行为忍耐”才能彰显出神的恩典。21节表明我们“蒙召”就是为了效法基督,“因行善受苦”是基督背过的十字架,也是神给我们的十字架,好让我们“跟随祂的脚踪行”,“得享祂永远的荣耀”(5:10)。
22节引自(赛53:9),表明基督无论是受难前还是受难时,都“没有犯罪”;无论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全然无罪,“口里也没有诡诈”。
23节引自(赛53:7),24节引自(赛53:4-5),25节引自(赛53:6)。基督是以顺服回应冤屈的完美榜样:祂默然忍受十字架的痛苦和羞辱,把自己完全“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23节),“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25节),使我们可以从罪的刑罚和权势中得释放,并且为祂而活:“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25节;罗6:18-19)。“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医治”是过去式,也就是成为每一个信徒的救恩。
耶稣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让我们来享受他为我们所成就的,我们当为主做什么,报答他的恩典呢?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