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信仰中,基督居于核心地位。基督教神学体系里,基督论是不同神学科目都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系统神学中的基督论不仅与三一论密切相关,其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的探讨更是历代神学家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若新约没有承认耶稣是基督,基督教便不会形成;同时,基督论也成为犹太教与基督教分野的重要标志。在系统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于大公教会视角,在普世教会的信仰和神学传统中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教会的实际,从中国基督教的视角进行思考;此外,还需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对其做出积极回应。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原则,以基督先知、祭司和君王三重身份属性为基础,探讨基督服务世人的三个维度,为当下教会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系统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一些借鉴。
一、先知——走进人群(示己的基督),服务不安之人
在福音书的记载中,耶稣直接自称为“先知”的经文仅有两处:一处是《路加福音》13章33节,第二处是《马可福音》6章4节。此外,众人或某些个人也曾称耶稣为先知。从基督教神学传统来看,旧约中先知一直预言的那一位将要来者,正是犹太人期盼的弥赛亚——耶稣基督。当他道成肉身降临之后,他也以先知的职分,以自己的方式服务那个时代的人群。
从犹太人的历史视角来看,两约之间的历史约有40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或“缄默时期”,因为犹太人听不到来自神的先知的声音。这对他们而言,宛如被神遗弃,直至施洗约翰在旷野传讲悔改的信息。耶稣作为先知,延续了旧约先知的特质,即传达神的话语和信息。其内容不仅包括指出犹太人过去在信仰上的不足,也宣告了来自神的未来预言,同时教导那个时代的人们当如何行。这是一种将信仰与伦理行为相结合的劝诫,也是一条新命令。
耶稣以先知的身份服务那个时代的人,主要抚慰了他们在两个方面的不安。第一是信仰传承危机带来的不安。将近400年没有神的话语,对整个犹太民族而言,仿佛被神离弃。在他们的信仰传统中,神是不断降下启示的。在旧约的记载中,他们每一次战胜敌人,都有神的启示。然而,当他们的家园沦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时,神的话语似乎停止了,没有先知出来说预言,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不到亮光,毫无平安可言。第二是民族传承危机带来的不安。犹太人坚信自己是神特别拣选的族类,曾拥有辉煌的大卫王朝和所罗门王朝。在被掳与归回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形成了民族延续性的必要逻辑,即神会重新建立如大卫统治的王朝,恢复所罗门圣殿的荣耀。然而,彼时的他们却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毫无民族独立和建立政权的希望。
耶稣以先知的职分走进人群,克服了三个困难:第一是政zh i环境的压迫感。在多神崇拜及皇帝崇拜盛行的罗马帝国,传讲犹太人的独一神信仰,与帝国的宗教政策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第二是信仰传承的变革性。耶稣的教导与当时圣殿祭司和法利赛人持守的传统信仰教条相冲突,例如他们对安息日等律法的严格解释。第三是宣讲对象的普世性。耶稣传讲的信息不仅限于犹太人,而是打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将神的救赎扩展至万民。
二、祭司——走向苦难(舍己的基督),服务无望之人
耶稣的首批跟随者将耶稣与旧约中对祭司的描述相对比,宣称耶稣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大祭司,也是为我们牺牲的逾越节羔羊,以自己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基于圣经文本的记载,基督教传统神学都认为耶稣是完美无瑕的大祭司,同时也是献在神祭坛上的完美祭物,完全符合神对祭司和祭物的所有要求,以此成全了献祭的目的,恢复了神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成就了神对世人的救赎计划。
从耶稣作为祭司的角度来看,无望之人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缺乏神人之间的中保。旧约记载,只有被神特别选召的人才能面见神,否则就会被击杀,而祭司只能出自利未支派,且必须圣洁。但在历史进程中,没有一位祭司能完美胜任神人之间的中保,满足神对祭司的要求。当时圣殿中的祭祀早已偏离了献祭的真正意义,这在耶稣洁净圣殿的事件中即可明见。第二,没有完美无瑕的祭物。关于献给神的祭物的争论,在人类第一对兄弟之间就已发生。对人来说最重要的祭祀当属赎罪祭,这是人得以在神面前称义、恢复和谐神人关系的方式。祭物的意义是作为罪的替代者,而这替代者必须是完美无瑕的,这在《利未记》中有非常详尽的记载。然而所有的祭物都不能真正满足神人关系归于和谐的要求。第三,无法完成自救。人的得救看似充满悖论:一方面神不能无视人的罪而降低赦罪的标准,也不能视有罪的为无罪;另一方面人单凭自己的努力无法使自己的罪得赦免。因此人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罪的救赎,若无他者的帮助,人将永远无法获得赦免。人在面对神的惩罚时是无望的,因为单凭人自己无法完成从罪人到义人的转变,也无法恢复与神的亲密关系。
耶稣正是以祭司的身份来服务这些无望之人,他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第一是自降高贵的身份。从神学角度来看,耶稣本为神,却甘愿成为人;从哲学视角看,他本为“道”(logos),却成为肉身,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神对祭司和祭物的完美要求。第二是自愿替罪人受死。人之所以无望是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且死后的审判不可避免,审判的结果并非是得称为义。即使人因罪而死,罪仍不得赦免。但是耶稣却以无罪之身,甘愿为罪人受死,这正是献祭的要求——必须流血牺牲。第三是完全与人共情。耶稣成为完全的人来体会弱者的无助,又作为完全的神让人反思神的爱、感受神救赎的伟大与奇妙。
三、君王——离开荣耀(虚己的基督),服务卑微之人
犹太人的王权概念与弥赛亚的到来密切相关,这样的观念与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政zh i运动密切相连,他们盼望弥赛亚以武力解救他们脱离异邦的统治,并惩罚压迫他们的人。然而耶稣的身份并不显赫,行动上也不好战。当大祭司询问耶稣是否为基督时,马太记载他回答“你说的是”,马可记载他回答“我是”;面对彼拉多时,耶稣承认自己是犹太人的王;在被钉十字架时,十字架上的牌子用希腊、罗马、希伯来的文字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作为犹太人的王与民众期待的王完全不同,他不仅是犹太人的王,更是宇宙之王。
耶稣以君王的身份服务的卑微之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他们是缺乏身份归属之人。犹太人虽然生活在罗马帝国统治区域,但却没有罗马公民身份,是次等居民,是为罗马公民服务的群体。虽然他们自称为犹太人或神的选民,却没有自己的政权组织,唯一的民心聚集地圣殿也成为少部分人满足权力欲望之地。第二,他们是身份卑微之人。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无论是在财富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中,犹太人都不是既得利益者,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享受的社会福利也有限。第三,他们是迷茫无助之人。他们坚守的信仰并未带来民族独立,引以为豪的律法也没有给予他们真正的安慰。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作为弥赛亚君王所服务的群体超越了犹太人对本民族的关注,他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接纳所有人成为他的子民。
作为君王,耶稣既没有发动武力政变,也没有建立地上的王国。他对自己的使命有清晰的认知:“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这不仅是耶稣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跟随他之人的要求。耶稣对卑微之人的服务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服务没有边界。他突破了阶层的限制,无论是祭司、百夫长、富人、穷人、被鬼附之人,还是被视为不洁之人,耶稣都将他们纳入服务的对象。第二是身体力行。耶稣亲自服务卑微者,为门徒树立榜样,同时也教导跟随者效法他的行为。第三是给予尊严。耶稣平等对待所有人,一方面将他们视为需要牧养的群羊,另一方面满怀怜悯,并称呼身边的人为自己的母亲、兄弟姐妹。
在系统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可以从耶稣以三重职分服务众人中获得以下思考:
第一,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相合。我们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来诠释信仰、理解圣经,在这两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第二,基督徒的美好行为胜过千言万语。在现实处境中,我们应当效法耶稣展现先知职分的方式,行动远比语言和逻辑辩论更能见证信仰的美好、获得他人的认可,也符合中国人重行为轻空谈的文化传统。第三,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价值,促进人与天和、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相和、人与自我相和,并以此为念、努力践行。第四,要将圣经教导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深入思考基督徒可以为社会做哪些服务,教会应当留下怎样的见证,如何建立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教会形象等。第五,基督教中国化的推进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工作,也不仅是牧者的责任,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落实的,是所有基督徒应当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黑龙江省基督教协会总干事)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