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服见信实 神必成全

作者:慕溪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5-11-11 05:44:27

 利百加.jpg

  经文:创世记24:1-67节

  主题:顺服见信实,神必成全

  1.?托靠守应许(24:1-9)

  2.?祈祷遇预备(24:10-27)

  3.?顺服成联合(24:28-67)

  引言:

  长辈弟兄姊妹,以上我们已经读过,创世记24:1-67节,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此时的亚伯拉罕,已是140岁的老人,走到生命的黄昏。神曾应许他“后裔如星海边沙”(15:5),可独子以撒尚未成婚,这应许仿佛悬在半空。当他叫来年老的仆人,说出“往我本地本族去,为我的儿子以撒娶一个妻子”(24:4)的托付时,没有人知道前路会如何:千里之外的本族是否愿意?女子是否肯远嫁?若遇阻碍,神的应许会落空吗?

  但整章经文的叙事,却像一条被“信实”穿起的珍珠链——亚伯拉罕的信实,在于他拒绝让以撒“回本地去”(24:6),因为他坚信神的应许“必在迦南地成就”;老仆人的信实,在于他“向耶和华起誓”(24:9),并在井旁用具体的祷告寻求指引(24:12-14);利百加的信实,在于她一句“我去”(24:58),将未知的人生全然交托给“出于耶和华”的安排(24:50)。

  而贯穿始终的,是神更丰盛的信实:亚伯拉罕刚托付,神已预备好利百加;仆人刚祷告,利百加已提着水瓶走来;家人刚犹豫,神的引导已显为明证。没有拖延,没有模糊,神的计划像一列精准的列车,准时驶入每个顺服人的轨道。

  这让我们看见:神的成就,从不与顺服脱节;人的顺服,也从不被神遗忘。亚伯拉罕若因年迈而放弃托付,神的应许便少了一个传递的管道;仆人若凭自己拣选,利百加的身影便不会出现在井旁;利百加若留恋故土,以撒的帐棚便难有温暖的延续。但他们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信而顺服”,于是神的计划得以如箭般直奔靶心。小弟兄借着以上我们所读的经文与在座的弟兄姊妹彼此分享一个主题:《顺服见信实,神必成全》长辈弟兄姊妹,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行走在“迦南地”与“本族”之间?神的应许或许在我们心中,却常因“路途太远”而犹豫,因“不知结果”而退缩。但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必纠结于“神是否会成就”,只需问自己“是否在顺服中尽了本分”。亚伯拉罕没看见以撒的后裔遍满地面,但他信了;仆人没有征求以撒的意见,却按神的指引行了;利百加没去过迦南,却勇敢地走了——他们的顺服,不是因为看见终点,而是因为信靠那位“从起点就已预备终点”的神。

  1.托靠守应许(24:1-9)

  首先我们来看经文,亚伯拉罕年纪老迈,向来在一切事上耶和华都赐福给他”(24:1),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介绍,而是他托付使命的信心根基。“向来”二字,浓缩了他一生的信仰轨迹:从离开吾珥时的茫然,到迦南地的寄居;从九十九岁仍无子的等候,到摩利亚山上献上以撒的考验(22章)——神从未让他失望。

  这“赐福”不仅是指物质的丰裕(虽然他确实富足),更是指神在每个关键节点的带领从未缺席。正如亚伯拉罕后来对仆人所说:“耶和华天上的主曾带领我离开父家和本族的地”(24:7)。“带领”二字,道尽了他与神的关系:他不是靠自己的聪明走过来的,而是步步跟随神的指引。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向来”见证?那些神曾带领我们走过的困境、曾成就的应许、曾保守的时刻,都是我们面对新挑战时的信心底气。亚伯拉罕的“老迈”没有成为他退缩的理由,因为他知道:赐福的神从不因我们的年纪或能力改变,祂过去的信实,就是未来应许的担保。

  亚伯拉罕对老仆人说的第一句关键话,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要为我儿子娶这迦南地中的女子为妻”(24:3)。这不是狭隘的种族偏见,而是对神应许的清醒守护——神曾应许“这地要赐给你的后裔”(12:7),但迦南地的女子多拜偶像,与她们结合会让后裔偏离信仰的根基,使“万国因你后裔得福”的应许(12:3)落空。

  亚伯拉罕的要求很明确:“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为我的儿子以撒娶一个妻子”(24:4)。这意味着要跨越千里路途,面对未知的风险,但他宁愿冒险,也不肯让神的应许打折扣。这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信靠,常常需要拒绝“容易的选择”,坚守“神的道路”。迦南地的女子近在眼前,娶亲方便;回本族娶亲却遥远艰难,但亚伯拉罕的眼中,神的应许比“方便”更重要,只要合神的心意,他宁可舍近求远。

  仆人曾犹豫:“倘若女子不肯跟我到这地方来,我必须将你的儿子带回你原出之地吗?”(24:5)这是人之常情的顾虑——如果使命失败,总要有退路。但亚伯拉罕的回应斩钉截铁:“你要谨慎,不要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24:6)。他不是固执,而是确信神的应许“必在迦南地成就”,绝不允许以撒因婚姻偏离神的计划。这种“不退步”的坚守,正是信心的试金石:我们是否在神的应许前,也有“绝不妥协”的勇气?

  亚伯拉罕为何如此笃定?他的底气来自对神主权的深信:“耶和华天上的主曾带领我……向我起誓说,我要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他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你就可以从那里为我儿子娶一个妻子”(24:7)。他没有说“你要努力找到妻子”,而是说“神必差遣使者”;没有说“你要确保成功”,而是说“神必成就祂的应许”。

  这份信靠,让他能坦然面对“失败”的可能性:“倘若女子不肯跟你来,我使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干了,只是不可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24:8)。他知道,人的努力有限,但神的计划无限。即使仆人找不到合适的女子,错的也不是神的应许,而是环境的阻隔——但无论如何,绝不能让以撒偏离神的道路。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信靠,不是消极,而是将结果完全交托给神的主权。

  最终,仆人“把手放在他主人亚伯拉罕的大腿底下,为这事向他起誓”(24:9)。这是当时最郑重的立约方式,象征着“以整个生命和产业作担保”。亚伯拉罕用这种方式,将托付置于神的监督之下——不是靠人的约束,而是靠神的信实。他知道,真正能守住应许的,不是仆人的誓言,而是那位“向他起誓”的神(24:7)。

  结语:

  亚伯拉罕的“托靠守应许”,给今天的我们三个启示:

  1.?信靠的根基,是神“向来的赐福”——我们过去经历的每一次带领,都是未来信靠的资本;

  2.?坚守的关键,是对神“应许的执着”——在妥协的诱惑前,敢于说“绝不偏离”;

  3.?托付的底气,是神“主权的信实”——我们只需尽当尽的责任,结果交托给那位“必成就万事”的主。

  亚伯拉罕没有亲眼看见以撒的后裔遍满地面,但他在暮年的托付中,已用信心为应许铺好了路。我们的生命中,或许也有“以撒的婚姻”般的托付——关乎家庭的信仰传承,关乎教会的真理坚守,关乎个人的生命见证。愿我们像亚伯拉罕那样,在老迈时仍燃烧信心的火焰,在托付中守住神的应许,因为我们所信的神,“向来在一切事上都赐福”,也必成就祂口中的每一句话。

  2.?祈祷遇预备(24:10-27)

  经文说:“那仆人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了十匹骆驼,并带些他主人各样的财物,起身往米所波大米去”(24:10)。这“起身”二字,藏着仆人的第一个信心姿态——他没有因路途遥远而犹豫(从迦南到哈兰约有800公里),也没有因任务艰巨而退缩,而是立刻照着亚伯拉罕的吩咐行动。

  十匹骆驼”和“各样的财物”不是多余的细节。骆驼是当时长途旅行的重要工具,十匹则显明此行的郑重;“各样的财物”既是提亲的聘礼,也是亚伯拉罕“被神赐福”的见证(24:1)。仆人带着这些出发,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带着主人的托付与神的应许——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执行神所认可的使命。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祈祷,从不始于“坐着等待”,而始于“起来行动”。仆人若不离开迦南,就不可能在拿鹤的城遇见利百加;我们若只在口头上求神引导,却不肯迈出顺服的第一步,祈祷便成了空想。顺服是祈祷的前提,就像仆人先“起身”,才有后来在井旁的祷告——他的行动显明:他相信亚伯拉罕的神,也相信这使命出于神。

  当仆人抵达拿鹤的城,“天将晚,众女子出来打水的时候,他便叫骆驼跪在城外的水井那里”(24:11)。水井是中东女子聚集的地方,也是神常在此彰显引导的场景(如雅各遇见拉结,参创29:10)。仆人选择在这里停下,不是偶然,而是知道:这是向神寻求指引的合适时机。

  他的祈祷堪称“具体而敬畏”的典范:“我向哪一个女子说:‘请你拿下水瓶来,给我水喝’,她若说:‘请喝,我也给你的骆驼喝’,愿那女子就作你所预定给你仆人以撒的妻”(24:13-14)。这祷告没有模糊的“求神预备”,而是带着明确的期待——不是试探神,而是在信靠中向神求一个“可识别的记号”。

  这种“具体的祈祷”,恰恰显明他的信靠。他知道神是“引导人的神”(24:27),不仅在乎大事,也在乎细节;不仅能成就计划,也能在细节中显明祂的心意。今天的我们,是否常因“不敢具体求”而让祈祷流于空泛?其实,像仆人这样带着明确需要向神呼求,不是对神的辖制,而是对祂主权的信靠——相信祂既知道我们的需要,也必赐下最合适的答案。

  话还没有说完,不料,利百加肩头上扛着水瓶出来”(24:15)。“不料”二字,道尽了神回应的迅速,超过人的意料;“话还没有说完”,则显明神的预备远在祈祷之前。利百加的出现,不是巧合,而是神早已铺好的道路。

  更奇妙的是,利百加的行动远超仆人的期待。仆人只求“给我水喝”,她却主动说“我再为你的骆驼打水,叫骆驼也喝足”(24:19)。十匹骆驼的饮水量极大,打水需要反复往返井旁,这是繁重的体力活,但利百加“就急忙把瓶里的水倒在槽里,又跑到井旁打水,就为所有的骆驼打上水来”(24:20)。“急忙”二字,显明她的爱心不是勉强,而是出于内心的良善与甘心乐意。

  仆人“定睛看她,一句话也不说”(24:21)——这沉默不是疑惑,而是在确认神的引导。当利百加完成这一切,他心中的答案已无比清晰:这就是神所预备的人。于是,他拿出金环、金镯赐给她(24:22),既是聘礼的初显,也是对神印证的回应。最终,他“低头向耶和华下拜”(24:26),献上感恩:“耶和华在路上引领我,直走到我主人的兄弟家里”(24:27)。

  这一幕让我们看见:神的预备,常常超过我们所求所想。仆人求的是“既给水喝,又顾念骆驼,且属乎本族”的利百加,神都应允了他。祂的回应不仅满足我们的需要,更显明祂的智慧——祂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也知道何时是最好的时机。

  结语:

  老仆人的“祈祷遇预备”,给今天的我们三个启示:

  1.?祈祷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带着顺服的行动——先“起身”,再“求告”,顺服是连接我们与神预备的桥梁;

  2.?祈祷可以具体明确,因为神顾念细节——不必掩饰真实的需要,带着敬畏向神求指引,祂必在细节中显明心意;

  3.?神的预备从不迟延,且远超所求——我们只需用诚实的心寻求,祂必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成就,因为祂是“不断以慈爱诚实待我们”的主(24:27)。

  或许我们此刻正像老仆人那样,站在“井旁”——面对未知的前路,带着未竟的使命,心中有许多“求神引导”的祈祷。但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必焦虑“神是否听见”,只需像仆人那样,先顺服起行,再具体求告,然后安静等候。因为那位能让“话还没说完”就成就事的神,必在我们的寻求中,亲手铺开一条通往祂预备的道路。这,就是祈祷与预备之间,最坚固的信心约定。

  3.顺服成联合(24:28-67)

  利百加回到家中,“将遇见的事都告诉她母亲和她家里的人”(24:28)。这“告诉”不是简单的分享,而是对神引导的见证——她没有隐瞒仆人的来意,也没有淡化“出于耶和华”的痕迹(24:50)。很快,她的哥哥拉班“跑出去到井旁,见了那仆人”(24:29),这“跑出去”的急切,显明家人对这“从天而来的事”(24:50)的重视。

  仆人没有急于吃饭,而是“将所遇见的事都述说了一遍”(24:33):从亚伯拉罕的托付,到路上的引导,再到利百加在井旁的回应,一一陈明。他的讲述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显明“这不是人的意思,乃是神的引导”。当家人听见“耶和华怎样引导我”(24:48),立刻作出了回应:“这事乃出于耶和华,我们不能向你说好说歹”(24:50)。

  “不能向你说好说歹”,是一种清醒的顺服——他们认出这是神的作为,便放下自己的意思,甘心接纳。这提醒我们:顺服的第一步,是认出“出于耶和华”的事。就像利百加的家人,他们或许舍不得女儿远嫁,或许对迦南地陌生,但当神的引导显为明证,他们便选择“不拦阻”。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能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放下自己的“好说歹说”,坦然承认“这事出于神”?认出神的引导,是顺服的起点,也是联合的前提。

  当家人接纳了这门亲事,仆人便“催促利百加说:‘请你和我同去’”(24:54)。此时,选择权交到了利百加手中——她可以因留恋故土而犹豫,也可以因未知而退缩,但她只用两个字果断回应:“我去”(24:58)。

  这“我去”简短却有力,背后是对神引导的全然托付。她不知道以撒的性情如何,不知道迦南地的生活怎样,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家人,但她选择相信:那位让仆人“在路上引领”(24:27)的神,也必引领她的脚步。于是,“他们就给利百加祝福说:‘愿你作千万人的母,愿你的后裔得着仇敌的城门’”(24:60)——这祝福与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12:2)遥相呼应,显明家人也认出:这不是普通的远嫁,而是神计划的一部分。

  ”利百加和她的使女们就起来,骑上骆驼,跟着那仆人”(24:61)。“起来”的行动,“是我去”的落实——顺服从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作具体的脚步。这让我们看见:顺服的核心,是在未知中仍愿意迈出第一步。利百加的“我去”,没有附加条件,没有拖延观望,只有对神的信靠。我们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迦南地”?神的引导或许清晰,但前路的未知总让人犹豫。但利百加的榜样告诉我们:顺服的勇敢,不在于看见终点,而在于相信那位“从起点就已预备终点”的神。

  旅途的终点,是信心的相遇。“那仆人就将所办的一切事都告诉以撒”(24:65),以撒便“从他父亲那里来,向田野走去默想”(24:63)。这“默想”是等候的姿态——他或许在思念母亲撒拉,或许在等候神的预备,而神让他在此时此地遇见利百加,正是“默想”与“成就”的完美契合。

  利百加举目看见以撒,就急忙下了骆驼”(24:64)。这“急忙下骆驼”的敬畏,显明她对“未来丈夫”的尊重;而以撒则以“领利百加进了他母亲撒拉的帐棚,娶了她为妻,并且爱她”(24:67)的行动表示自已对神、对父亲安排的顺服以及对未婚妻利百加的完全接纳。“撒拉的帐棚”曾因女主人的离世而空寂,如今因利百加的到来重新充满生机——这帐棚的传承,象征着神应许的延续。

  从亚伯拉罕在迦南的托付,到仆人在井旁的祈祷,再到利百加“我去”的顺服,最后到以撒的接纳,这根顺服的链条环环相扣,最终促成了美好的联合。这联合不是人的筹算,而是神的工作:“以撒自从他母亲不在了,这才得了安慰”(24:67)——神知道以撒的需要,也知道亚伯拉罕的牵挂,更知道自己的应许“必成就”,于是借着每个人的顺服,将分散的环节织成了完整的图画。

  结语:

  利百加与以撒的联合,给今天的我们三个启示:

  1.?联合始于对神引导的认出——像利百加的家人那样,放下自己的意思,承认“这事出于神”;

  2.?联合成于勇敢的顺服——像利百加那样,用“我去”的果断回应神的呼召,让顺服的脚步跟上信心的宣告;

  3.?联合归于神应许的成就——我们的顺服或许只是其中一环,但神必让每个顺服的选择彼此咬合,最终成就祂的计划。

  神的联合从不仓促,祂总在耐心等待人的心志归向祂;神的联合也从不勉强,祂尊重人的选择,却在顺服的回应中,显明祂“从创立世界以前”就预备的美好(弗1:4)。愿我们都能像利百加那样,在神的引导面前说一句“我去”,然后在顺服的路上,遇见祂为我们预备的那“美好的联合”——无论是家庭的和睦、教会的相爱,还是生命与真理的契合,都必在顺服中,得着神亲手成就的美好。

  结论:

  从亚伯拉罕在迦南地的托付,到利百加与以撒在田野的相遇,《创世记》第24章用一场跨越千里的旅程,画出了一条清晰的信心轨迹。这条轨迹上,每一步都刻着“顺服”与“信实”的印记:亚伯拉罕的“托靠守应许”,是顺服对神应许的坚守;仆人的“祈祷遇预备”,是顺服对神引导的寻求;利百加的“顺服成联合”,是顺服对神呼召的回应。而贯穿始终的,是神不变的信实——祂在人顺服的每一步中,都亲手铺好了前路,最终将分散的环节,织成了“后裔延续”的美好见证。

  这段经文最动人的,不是“巧合”的相遇,而是“顺服”与“信实”的互动:亚伯拉罕若不拒绝“迦南地的女子”,神的应许便少了纯净的土壤;仆人若不在井旁向神祈祷,利百加的身影便难出现在生命的轨迹中;利百加若留恋“本地本族”,以撒的帐棚便缺了神预备的温暖。但他们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顺服——不是盲目随从,而是基于对神“向来赐福”(24:1)的信靠;不是勉强妥协,而是看见“出于耶和华”(24:50)的明证后,甘心迈出脚步。

  于是,神的“成全”便如期而至:亚伯拉罕的托付,在以撒的婚姻中得着延续;仆人的祈祷,在利百加和她家人的回应中得着印证;利百加的顺服,在与以撒的联合中得着归宿。这成全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顺服的种子”结出的“信实的果子”——正如经上所记,“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诗33:11),而人的顺服,正是让这“筹算”进入现实的通道。

  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行走在自己的“迦南地”与“米所波大米”之间?神的应许或许在心中跳动,却常因“路途太远”而犹豫,因“未知太多”而退缩。但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必纠结于“神是否会成全”,只需问自己“是否在顺服中尽了本分”。亚伯拉罕没看见后裔如星,却守住了应许的根基;仆人没见征求以撒的意见,却按神的指引前行;利百加没去过迦南,却勇敢地踏上旅程——他们的顺服,不是因为看见终点,而是因为信靠那位“从起点就握着终点”的神。

  愿我们都能记住这条真理:顺服的每一步,都走在神的信实里;而神的每一次成全,都藏在人的顺服中。无论是亚伯拉罕的“托靠”、仆人的“祈祷”,还是利百加的“我去”,他们的故事都在说:当人以信心的顺服回应神,神必以信实的成全印证祂的话语。这,就是《创世记》第24章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信心遗产——顺服见信实,神必成全。

  愿主的话常存在你我心中,直到永远。阿们,我们一起低头祷告。

 

  TAG:顺服 见信实 神必 成全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活出以神为中心的喜乐人生  上一篇:从定罪到自由 打印文章   录入:耶米玛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