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自嘲为"打工牛马"。本是一句流行语,却在不同语境下频频出现,不少朋友也拿来自嘲:"没办法,谁不是个牛马呢?"、"继续做牛马,养家糊口"……乍听之下,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幽默回应。但仔细一想,不禁想问一句:我们真的愿意这样看待自己吗?我们真的只是"被用来干活的"而已吗?
这不只是语言的问题,更是我们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
-01- 牛马之语,透出的是无力与异化
"做牛马"流行的背后,是对现实职场压力的真实反映。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人很容易被当作工具使用:被KPI衡量、被效率驱动、被无休止的996吞噬。久而久之,人开始认命:"我就是个被用的,值多少钱、干多少活,全看别人定价。"于是,"牛马"成了自我调侃的方式,也成为自我物化的语言:我不再是"人",我只是"劳动力"。
这,其实是一种深层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失去了对工作意义的认知,也失去了对自己"是谁"的清晰认识。
-02- 我们不是牛马,而是管家与园丁
人不是"工具",更不是"牲畜",乃是有造物主之形象和样式的"人"。
请想一想人之初的那个场景--1章27-28节--那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人是造物主之形像的承载者,是世界的治理者,也是美丽花园的园丁。我们工作,无论是写程序、教书、设计、做生意、送外卖、带孩子、摆摊……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谋生",更是"参与",是"与祂同工"的行动。这种工作观,不是奴役性的,而是合一性的。
我们并不是"牛马",而是"管家"--承担着责任与使命的人。我们不是被动地"做工",而是主动地"治理"与"管理"。我们的工作,不管看起来多么平凡,都可以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事情。
-03- 在现实压力中,保持人的姿态
当然,现实并不总是温柔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高度内卷、成本上升、……的社会环境中,"牛马"不仅是调侃,也确实是很多人真实的写照。今日对美加征84%关税、物价上升的新闻,也让很多人对未来更加焦虑。
这是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企业在缩减,平台在裁员,机会在减少,个体在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失去盼望,对工作失去意义,只剩"干不动但还得干"的无奈。
但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我们找回对自己、对工作的清晰认知。哪怕是平凡的工作,也值得认真做;哪怕是被忽略的岗位,也有其价值。我们工作的意义,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我们是否在其中看见了责任、贡献与成长。
-04- 在裂缝中守住尊严感
或许未来的环境还会更复杂,还会有更多"被工具化"的时刻。但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我不是一头牛或一匹马,我是一个在世界中负责任、有思考、有情感的人。
我们可以累,但不必沦为"牲畜";我们可以抱怨,但不必失去尊严;我们可以现实,但不可失去天国视角。
JDT,愿你不要再自称"牛马"。
你是尊贵的,你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你的生命不是被消费的,而是被差遣的。
世界或许把你当牛马,但你要记得:祂把你当作祂的园丁、祂的儿女、祂的同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