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时,我发现儿子低着头,一脸闷闷不乐,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我不开心,但我不说”的气场。问他原因,他皱着眉头说:“为什么我们这桌还没有上冰激凌,别桌都有了?是不是忘记了?”
我说:“不会没有的,所有桌的菜是一样的,冰激凌迟早会来的。如果觉得服务员忘了,也可以去问问。”他不说话,只是嘟囔了一句:“我问妈妈了。”
过了一会儿,我才发现他不开心的真正原因:原来,妹妹跑到别桌,不知道谁给了她一份冰激凌,而我们这桌却“迟迟没来”。他看着妹妹吃得开心,自己只能干等着,心里自然不是滋味。那种“别人都有而我没有”的落差,让他格外失落。
就在冰激凌终于轮到我们时,同桌的果果没有急着自己拿,而是第一时间递了一份给他。这个举动让我心头一震,甚至有些惭愧。孩子间的一个小动作,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爱”和“生气”的理解。
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儿子的情绪并不只是“想吃冰激凌”那么简单。说到底,这是一种因为落差而生的失望。这种情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别人有,我没有;别人快,我慢;别人得,我失。这样的比较几乎贯穿我们的日常,甚至成为我们生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和孩子的反应相比,我们不过是把“闷闷不乐”藏得更深一些罢了。
生气的根源,往往就在于我们眼睛盯得太紧,盯着自己的得失,盯着别人的拥有。而当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围绕“自我”时,生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爱己”而不是“爱人”?
“爱己”是我们的本能,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但当爱己变成自我中心,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只爱自己的人,目光常常狭窄而短浅,容易因一点小事失去平安。因为他太关注“我的需要”“我的利益”,稍有不如意,情绪就如同气球一样爆裂开来。
当然,从“爱己”转向“爱人”是不容易的。我们的本性抗拒这种改变,觉得“自己都没满足,怎么可能有余力去爱别人?”然而,圣书上有一个声音震人心魄“祂是爱我,为我舍己。”
主的爱是最彻底的“舍己”——祂没有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荣耀和安逸上,而是专注于我们的需要,为此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不仅拯救了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方向:用祂的爱去爱别人。
对于我们来说,爱人可能是一种选择:选择放下嫉妒和自怜,主动去关心别人的需要;选择不再紧抓住自己的损失,而是愿意付出和给予。
而对于孩子来说,爱人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主动把冰激凌递给别人。
无论是哪种情境,这种从“爱己”到“爱人”的转变,都是我们需要终身学习的功课。
聚餐结束后,我对儿子说:“如果你学会了爱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动作,比如先帮别人拿冰激凌,你会发现自己不仅没那么容易生气,反而会更开心。因为爱别人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的满足,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得失。”
其实,这不仅是对他的提醒,更是对我的提醒。在生活的餐桌上,我们总是习惯于追逐自己的份额,却忘了分担别人的需要。而真正的满足,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不经意的给予和付出中。
祂是爱我们,为我们舍己的那一位,也是帮助我们从小事中操练爱的那一位。从餐桌到人生,愿我们都能学会祂那舍己的爱,让生气化为喜乐,让自我变为爱人。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