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读到这样一段话:「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这里特别提到「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有位前辈如此解释:衣是指遮身之物,包括衣物和住处;食指养身之物,包括食物和各种供应。所以二者代表着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诚然,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对于我们而言,一切身外事物都是暂时的;甚至可以说,除了维持肉身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其他的事物都不会让我们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很多东西,完全来自于欲望的驱使。比如一个最新款的手机、一件奢侈品牌服装等等,这些东西与我们的实际需求无关,只是心理上渴望得到补偿的结果。
更为本质的原因是,人们想要这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一种想象,认为拥有了这些就能得到满足,实则是为了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
与「想要」相对应的,就是今天所读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其实人类的基本需求大抵是相同的,比如充足的营养、安全的居所、成长的机会,也包括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等等,我觉得这才是不可或缺的。
曾经读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这句话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反复思想,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都成了欲望的囚徒,不断追逐一些虚幻的满足,最终却离真正的满足越来越远。这就是老师所说的:「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
因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我们想要购买一样商品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这件东西是否真的能提升生活的质量,还是仅仅是为了虚荣与攀比?
有些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想要的借口。就比如,商家抓住人们需要健康的心理,推销昂贵的健身器材。事实上八千元的跑步机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如户外跑步和跳绳等低成本的健身方式,那些器材给我们的,不过是短暂的满足感而已。
还有一种对抗「想要」的方法:我们可以为自己即将购买的物品设定一个冷静期。也许一个月以后,激情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退,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强烈渴望的物品,其实对我们并不重要。
简单来说,「需要」是生存的基石,而「想要」只是生活的调味剂。在能力的范围之内,也可以让「想要」为生活增添一些意义,但绝对不能让它成为我们的负担,甚至成为欲望的镣铐。
最后以一位前辈的教导来结束:「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