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创17:15-22; 路2:36-38
主题:圣经上三位老年妇人的榜样
1.撒拉:信心等候应许
2.拿俄米:爱心传递盼望
3.亚拿:敬虔终身侍奉
长辈弟兄姊妹,主日平安!愿主赐恩给你们,祝福你们身体健康长寿,平安喜乐!
引言
长辈弟兄姊妹,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也被称为敬老节。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九九”谐音“久久”,承载着对老人们幸福长久、平安顺遂、福寿绵长的美好祝愿。这一节日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历经千年传承至今。1989年,我们中国将九月九日明确定为“敬老节”。
如今,我们中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老年抚养比达22.8%——这意味着每5名劳动年龄人口就需要负担1名老年人。敬老不仅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在属灵层面,老年人并非“夕阳余晖”,更可能是“生命的灯塔”,他们用一生的经历见证神的恩典,用成熟的信心引导后辈前行。
从《创世记》1:28与2:18-25的经文的中,我们能清晰看到神创造女人时赋予的三重使命:作丈夫荣耀的帮助者,成为家庭的坚固支持;作母亲生养虔诚的下一代,传承属灵的血脉;与丈夫一同敬拜侍奉神,以生命荣耀神的名。这一使命并非因年岁增长而终止,反而在老年时愈发彰显其价值。接下来小弟兄借着以上我们所读的经文与在座的弟兄姊妹彼此分享一个主题:《圣经上三位老年妇人的榜样》
透过圣经中三位老年妇人的生命见证,我们彼此一起来学习,她们在信心、爱心与敬虔上的美好榜样,明白“年老不是侍奉的终点,而是属灵见证的黄金期”。
一、撒拉:信心等候应许
《创世记》11:29-30记载:“亚伯兰、拿鹤各娶了妻:亚伯兰的妻子名叫撒莱;拿鹤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兰的女儿;哈兰是密迦和亦迦的父亲。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撒莱”的字义是“公主”,但这份尊贵却伴随着长达六十余年的“不生育”之痛。在古代以色列文化中,生育是神赐福的记号,不生育不仅意味着家庭无后、产业无继,更可能被视为“不蒙神喜悦”的表现,承受着来自他人的议论与内心的煎熬。
撒拉的不生育,并非偶然的境遇,而是神主权的安排。这让我们看见,在漫长的等候中,撒拉并非一味消极等待,而是与亚伯拉罕一同跟随神的引导,从迦勒底的吾珥迁至迦南地,始终坚守对神的信靠。即便在信心软弱时,她曾建议亚伯拉罕纳使女夏甲为妾,试图以人的方式成就神的应许(创世记16章),但当神再次向他们显现时,她依然选择顺服神的带领,这份在软弱中不放弃的信心,正是她生命的宝贵之处。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撒拉的等候时光恰似许多人生命中的“低谷期”——或许是等候神的医治、等候人生的转机、等候祷告的应允。我们常常在等候中焦虑、迷茫,甚至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撒拉的见证提醒我们:等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信心成长;顺服不是被动妥协,而是承接恩典的前提。
当亚伯拉罕九十九岁、撒拉九十岁时,神再次向他们显现,确立了永远的盟约,并作出了一个改变撒拉生命的宣告:“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创世记17:15-16)。“撒莱”与“撒拉”虽同有“公主”之意,但“撒拉”的希伯来文形式更显成熟与尊贵,更名的举动象征着神对撒拉的重新定义与使命托付——她不再是“不生育的妇人”,而是“多国之母”;不再是“等候者”,而是“应许的承受者”。
神的应许具体而明确:“到明年这时节,撒拉必给你生以撒”(创世记17:21)。这对九十岁、月经已断绝的撒拉而言,无疑是“不可能的神迹”。亚伯拉罕当时的“喜笑”,既包含着喜出望外的激动,也带着难以置信的疑惑(创世记17:17),他甚至祈求神让以实玛利成为应许的后裔,但神坚定地宣告:以撒才是盟约的继承者。神的应许从不基于人的能力,而是基于祂自己的全能与信实,正如祂对亚伯拉罕所说:“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创世记17:1-2)。
次年,神的应许如期成就:“耶和华按着先前的话眷顾撒拉,便照他所说的给撒拉成就。当亚伯拉罕年老的时候,撒拉怀了孕;到神所说的日期,就给亚伯拉罕生了一个儿子”(创世记21:1-2)。亚伯拉罕给儿子起名叫以撒,字义是“他喜笑”,这欢笑既是撒拉得子后的喜乐,也是对神大能的称颂。撒拉感叹:“神使我喜笑,凡听见的必与我一同喜笑”(创世记21:6),这份喜乐,是等候已久的释放,是信心得胜的见证。
以撒的出生,不仅让撒拉的生命充满喜乐,更让她在坚守神的盟约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当以实玛利戏笑以撒时,撒拉果断请求亚伯拉罕:“你把这使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因为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创世记21:10)。这里的“戏笑”并非单纯的孩童玩耍,而是带着轻蔑、嘲弄甚至威胁的态度,预表着“按着血气生的,逼 -/迫了那按着灵生的”(加拉太书4:29)。
撒拉的决定,并非出于嫉妒或自私,而是出于对神盟约的坚守。她清楚知道,以撒是神所应许的后裔,是盟约的继承者,若让以实玛利与以撒一同承受产业,便会混淆神的计划。神也印证了撒拉的决定,对亚伯拉罕说:“凡撒拉对你说的话,你都该听从;因为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创世记21:12)。这份坚守,彰显了撒拉对神话语的顺服与对盟约的敬畏。
更重要的是,撒拉的敬虔与顺服塑造了以撒的生命。撒拉一生顺服丈夫亚伯拉罕,敬畏神、相信神,这份属灵的品质深深影响了以撒,使他成为一个顺服神的人——当神呼召亚伯拉罕将以撒献上为祭时,以撒甘愿顺服,预表了耶稣基督对天父的完全顺服(创世记22章)。撒拉虽然在以撒三十七岁时离世,但她留下的信心遗产,却成为以色列民族世代相传的属灵财富。
撒拉的榜样告诉我们:信心不是没有疑惑,而是即便有疑惑,依然选择相信神的应许;顺服不是没有主见,而是愿意让神的计划高于自己的想法;属灵的传承,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中所彰显的神的荣耀。
二、拿俄米:爱心传递盼望
拿俄米的名字意为“我的喜悦、甜”,这名字承载着她出生时家人对她的美好期盼,也预示着她本应拥有的蒙福人生。但在士师秉政的黑暗时代,国中遭遇饥荒,她的丈夫以利米勒带着她和两个儿子,离开神所眷顾的犹大伯利恒,前往受咒诅的摩押地寄居(路得记1:1-2)。“以利米勒”的字义是“我的神是王”,但他在困境中却选择背离神的应许之地,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生存,这为家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摩押地,苦难接踵而至:先是丈夫以利米勒死在异乡,留下拿俄米与两个儿子相依为命;随后,两个儿子玛伦(字义“有病的”)和基连(字义“虚弱的”)娶了摩押女子俄珥巴和路得为妻,却在十年后相继离世,让拿俄米沦为孤苦无依的寡妇(路得记1:3-5)。十年之间,她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家庭的依靠与未来的盼望,从“满满地出去”变为“空空地回来”(路得记1:21)。痛苦之下,她请求身边的人不要再叫她拿俄米,要叫她“玛拉”(字义“苦”),感叹“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耶和华降祸与我”(路得记1:20-21)。
拿俄米的苦难,是许多人生命的写照——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许是长久积累的伤痛,让我们在痛苦中质疑神的良善,甚至想要放弃信心。但拿俄米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便深陷苦难,她依然没有完全远离神,当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时,便毅然决定归回犹大,回到神的面前(路得记1:6)。这份在苦难中不放弃、在迷茫中寻回神的信心,正是她生命的转折点。
归回之路充满未知,拿俄米年事已高,急切需要有人照料,但她心中首先想到的,却是两个儿媳的幸福。她对俄珥巴和路得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路得记1:8-9)。她深知摩押地的女子在犹大难以立足,也明白年轻的儿媳值得拥有新的生活,因此即便心中不舍,依然反复苦劝她们回娘家寻求归宿。
拿俄米的爱心,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无私的成全;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无条件的付出。在她的一再劝说下,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回了娘家;而路得却定意跟随,坚定地说:“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死在哪里,我也死在哪里,也葬在哪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路得记1:16-17)。路得的决定,正是对拿俄米爱心的最好回应——一个人的爱心,往往能吸引他人归向神,成为他人生命的祝福。
回到伯利恒后,拿俄米并没有因生活窘迫而消沉,反而主动为路得谋划未来。当路得提出要去田间拾取麦穗时,拿俄米欣然应允(路得记2:2);当路得从波阿斯的田间归来,向她分享遭遇的恩典时,拿俄米立刻看出这是神的带领,告诉路得:“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路得记2:20),并嘱咐她:“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路得记2:22)。这份细致的引导,彰显了拿俄米的属灵智慧,也让路得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神的眷顾与婆婆的关爱。
为了让路得有一个安稳的归宿,拿俄米主动为她设计了向波阿斯表明心意的方案:“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路得记3:3-4)。路得完全顺服婆婆的教导,照着而行,而波阿斯也早已留意到路得的贤惠与敬虔,愿意履行至近亲属的义务,赎买以利米勒的产业,并娶路得为妻(路得记3:10-13)。
神的恩典远超所求所想,波阿斯与路得结婚后,神使路得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妇人们纷纷向拿俄米祝贺:“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路得记4:14-15)。拿俄米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邻舍的妇人欢呼:“拿俄米得孩子了!”(路得记4:17)。这个曾失去一切的寡妇,如今重新得着了盼望;这个曾被苦难压垮的妇人,如今成为了神恩典的见证。
拿俄米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字义是“服侍”,而俄备得正是大卫王的祖父,成为耶稣基督家谱中的重要一环(马太福音1:5)。拿俄米的生命见证告诉我们:神的恩典总能胜过苦难,神的计划远超我们的想象;当我们愿意以爱心对待他人、以信心顺服神时,即便身处逆境,也能成为神手中的器皿,传递盼望、成就救赎。
三、亚拿:敬虔终身侍奉
《路加福音》2:36记载:“又有女先知,名叫亚拿,是亚设支派法内力的女儿,年纪已经老迈,从作童女出嫁的时候,同丈夫住了七年就寡居了。”
亚拿的名字意为“恩典”,这名字把她的人生概括得明明白白,特别合适!——即便遭遇不幸,依然满有感恩;即便身处孤单,依然彰显神的恩典。
亚拿的人生并不顺顺利利,年少出嫁后,仅与丈夫共同生活了七年便成为寡妇,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她始终未曾再嫁,独自一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路加福音2:37)。在古代社会,寡妇的生活往往孤苦无依,缺乏经济来源与家庭依靠,而亚拿却在这样的境遇中,活出了不一样的生命。与拿俄米在苦难中的抱怨不同,亚拿从未因孤单而发怨言,也从未因境遇而放弃对神的敬拜,这份在逆境中依然感恩的心态,正是敬虔生命的根基。
她明白,人的陪伴是暂时的,神的同在才是永恒的;人的爱是有限的,神的爱是无限的。这份对神的深刻认识,让她在孤单中找到了满足,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或许也会经历孤单、失落的时刻,但亚拿的见证提醒我们:当我们将心转向神,以神为人生的中心时,任何境遇都无法夺走内心的平安与喜乐。
圣经记载亚拿“并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昼夜事奉神”(路加福音2:37),这短短一句话,勾勒出她敬虔生活的全貌。在当时的犹太社会,圣殿的核心侍奉由祭司承担,女性通常只能在圣殿的女院参与祷告,而亚拿却以“不离开圣殿”的执着,将圣殿当作自己的家,将侍奉神当作人生的全部。
“禁食祈求”并非亚拿表达敬虔的外在形式,而是她与神亲密相交的方式。禁食让她放下肉体的需求,专注于属灵的追求;祷告让她在神面前倾诉心声,也领受神的指引。“昼夜事奉”更体现了她侍奉的持续性与专一性——无论是白昼的喧嚣,还是黑夜的寂静,她始终以敬畏的心亲近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懈怠,也从未因境遇艰难而退缩。
亚拿的敬虔完全符合保罗对敬虔寡妇的教导:“寡妇记在册子上,必须年纪到六十岁,从来只作一个丈夫的妻子,又有行善的名声,就如养育儿女,接待远人,洗圣徒的脚,救济遭难的人,竭力行各样善事”(提摩太后书5:9-10)。她虽无儿女可养,却以侍奉神为使命;虽无家庭的温暖,却以圣殿为归宿;虽无物质的富足,却以属灵的丰盛为满足。这种“以神为乐”的敬虔,是超越境遇的生命选择,也是每个信徒应当追求的属灵境界。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侍奉神常常会受到时间、环境、身份的限制——或许是工作繁忙没时间祷告,或许是生活琐碎没心思敬拜,或许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敢参与侍奉。但亚拿的见证告诉我们:侍奉神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内心的专注;不在于做多大的事,而在于有一颗真诚爱神的心。哪怕只是每天固定时间的祷告,哪怕只是在生活中默默见证神,都是蒙神喜悦的侍奉。
当约瑟和马利亚带着刚出生的耶稣,按着摩西律法的要求来到圣殿献祭、将孩子献给主时(路加福音2:21-24),亚拿以敏锐的属灵洞察力,认出这婴孩就是以色列人盼望已久的弥赛亚。她“进前来称谢神,将孩子的事,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路加福音2:38)。
“耶路撒冷得救赎”是当时以色列人最深切的期盼,他们等候弥赛亚降临,拯救民族脱离罗马帝国的压迫,恢复以色列的荣耀。亚拿一生等候、昼夜祷告,正是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当她遇见耶稣时,那份压抑已久的喜乐瞬间迸发,她迫不及待地向所有等候救赎的人传递这一喜讯,成为基督降生后最早的见证者之一。
亚拿的见证,没有华丽的言辞,却有真挚的热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发自内心的感恩。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神的救赎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恩典;弥赛亚的降临并非虚无缥缈的盼望,而是已经应验的事实。这份“用一生等候,用瞬间见证”的生命,成为无数信徒的激励——我们今天所传讲的福音,正是当年亚拿所见证的救赎,我们也当像她一样,带着热忱与真诚,将耶稣的福音传递给身边的人。
亚拿的榜样告诉我们:敬虔的生活必然带来敏锐的属灵洞察力,持续的祷告必然带来生命的见证;无论年岁多大,无论境遇如何,我们都能成为神福音的传递者,用自己的生命见证神的恩典与救赎。
结论:
长辈弟兄姊妹,撒拉、拿俄米、亚拿三位老年妇人,虽身处不同时代、遭遇不同境遇,却在生命中彰显了共同的属灵特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属灵启示,也让我们对“老年”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年不是生命的衰退,而是属灵的成熟;不是侍奉的终点,而是见证的高峰。
撒拉在六十余年的不生育中坚守信心,相信神的应许终将成就;拿俄米在失去丈夫、儿子的苦难中不放弃信心,相信神的恩典终将临到;亚拿在几十年的孤单中持守信心,相信神的同在终将伴随。她们的生命告诉我们:信心是面对困境的力量,是等候应许的耐心,是跟随神的勇气。
信心不是没有疑惑,而是即便有疑惑,依然选择相信;信心不是没有软弱,而是即便软弱,依然选择顺服;信心不是看见才相信,而是相信才看见。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无论我们年岁大小,只要坚守对神的信心,就必能经历神的同在与恩典,正如(希伯来书11:6)所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撒拉坚守神的盟约,为以撒的属灵传承挺身而出;拿俄米放下自己的需求,为儿媳的幸福无私奉献;亚拿带着感恩之心,向等候救赎的人传递福音。她们的生命告诉我们:爱心是从神而来的品格,是基督徒生命的自然流露;爱心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无私的成全;爱心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无条件的付出。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爱心更是我们对待长辈的基本态度——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他们,更要在精神上陪伴他们,在属灵上引导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像三位妇人一样,无论年岁大小,都要以爱心对待身边的人,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心传递恩典。
撒拉顺服神的更名与应许,以敬虔的生命影响下一代;拿俄米在苦难中归向神,以顺服的信心回应神的带领;亚拿以圣殿为家,以昼夜侍奉神为人生的追求。她们的生命告诉我们:敬虔是基督徒生命的终极归宿,侍奉神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敬虔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真诚;侍奉神不在于做多大的事,而在于有一颗爱神的心。
无论我们年轻还是年老,都应当以敬虔为人生的追求,以侍奉神为人生的使命。年轻时,我们可以用精力和能力侍奉神;年老时,我们可以用经验和智慧见证神。正如(诗篇92:12-14)所说:“义人要发旺如棕树,生长如黎巴嫩的香柏树。他们栽于耶和华的殿中,发旺在我们神的院里。他们年老的时候仍要结果子,要满了汁浆而常发青。”
长辈弟兄姊妹,三位老年妇人的榜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今天我们应当践行的真理。在重阳节这个敬老化的节日里,我们既要从她们身上学习属灵的品格,也要将这些真理落实到生活中,成为敬神、爱人的实践者。
面对身边的老年长辈,我们首先要有尊敬之心——尊重他们的人生经历,聆听他们的生命见证,接纳他们的生活习惯。许多长辈一生跟随神,经历了无数神的恩典,他们的生命中藏着宝贵的属灵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我们要在物质上供养长辈,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精神上陪伴长辈,给予他们情感的慰藉;在属灵上鼓励长辈,与他们一同敬拜神、祷告神。正如圣经所教导的:“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23:25),“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12)。
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那个阶段,都应当以撒拉的信心、拿俄米的爱心、亚拿的敬虔为追求,不断塑造自己的生命。
学习撒拉的信心:在等候中坚守,在困境中顺服,相信神的应许永不落空;
学习拿俄米的爱心:在得失中无私,在逆境中奉献,用爱心对待身边的人;
学习亚拿的敬虔:在生活中祷告,在见证中热忱,以侍奉神为人生的乐事。
我们要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岁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彰显神的荣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是否活出神的品格。无论我们年轻还是年老,都能成为神的见证,用生命影响他人。
教会作为神的家,应当为老年信徒搭建更多侍奉的平台,让他们在年老之时依然能发挥余热,彰显神的荣耀。可以设立老年祷告小组、见证分享会、圣经学习班等,让老年信徒在侍奉中感受到神的同在,在彼此相爱中感受到教会的温暖。
同时,教会也应当引导年轻信徒与老年信徒彼此配搭,年轻信徒可以用精力陪伴、帮助老年信徒,老年信徒可以用智慧引导、鼓励年轻信徒,形成“老少同心、彼此建造”的美好氛围,让教会成为彰显神爱的共同体。愿主的话常存在你我心中,直到永远。阿们!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