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徒14:8-23;16:1-2
保罗在第一次旅行布道以及第二次旅行布道时,都到过路司得。第一次在路司得被石头打昏迷过去;第二次遇见他的好同工,也是他的接班人提摩太,从此,提摩太就一直跟随保罗,直到保罗殉道。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保罗在路司得奇遇记》。
一、保罗首次在路司得传道
1.保罗逃到路司得:(使徒行传14:1-7)二人在以哥念同进犹太人的会堂,在那里讲的,叫犹太人和希腊人信的很多。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胆讲道,主藉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和周围地方去,在那里传福音。
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在彼西底的安提阿首次受到逼 -/迫,因此离开那里,来到以哥念(13:50-52)。’以哥念’是属于吕高尼行政区的首府,位于彼西底的安提阿(徒13:14)西南方约122公里,从以哥念向西南到“路司得”(6节)有63公里。保罗和巴拿巴原已宣告要转向外邦人传福音(徒13:46),但他们在以哥念以及以后的行程里,无论到了那里,只要有犹太人的会堂,他仍然先进到犹太人的会堂,向同胞犹太人传讲福音,可见他对于骨肉之亲的得救,实在是满了负担(罗9:2-3)。神也在以哥念为他开了“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使那里的人“信的很多”,‘很多’原文由两个字组成,意指‘为数庞大的群众’,当然“反对的人也多”(参林前16:9)。“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不顺从”原文字义不信服,不信从,顽固;“耸动”挑唆,鼓动;大概是指捏造坏话,恶意地挑拨离间。“心”魂;“恼恨”苦待,苦害。
“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多日’原文是指一段足够的时日。“倚靠主放胆讲道”‘倚靠主’原文是‘在主里’;信徒的心灵从环境事物中转而进到主的里面,就能激发胆量、自由自在地讲道。“主藉他们的手”这话表示他们所行的神迹奇事完全是出于神的主动,并非他们自己随时可以任意施行出来。“施行神迹奇事,证明祂的恩道,”‘恩道’原文是‘恩典的话’,主耶稣恩典的话与摩西的律法相对(约1:17)。会堂里的犹太人固守摩西的律法,对主恩典的话一无所知,因此保罗和巴拿巴向他们竭力传讲,要使他们从律法转向恩典。‘恩典的话’就是指神在新约的时代将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赐给世人,为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复活、升天,如今在灵里进到信徒的里面,被信徒所经历并享受,使信徒的生命和生活有所变化,从而彰显并见证神的荣耀。
“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分了党’意即分裂、分开。“有附从使徒的”‘使徒’的原文是复数词,指保罗和巴拿巴二人(参1-3节)。保罗和巴拿巴虽未列在十二使徒(徒1:26)中间,但圣经仍称他们为使徒(参14节),这是表明凡是被圣灵差遣(徒13:4)的人,都是使徒。所以使徒就是指神的工人,受神差遣到各地从事神召他们所作的工(徒13:2)。但是,圣经里面的使徒,乃是专指那些有特别的呼召和恩赐,到各地KG传福音设立教会、成全圣徒、建造基督的身体的工人说的(参22-23节;弗4:11-12)。
“并他们的官长”这里没有指明是外邦人的官长(治理城的),还是犹太人的官长(主管会堂的),也许两者兼指。“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原文无’要’字,但句里含有已经定意如此去作的意思;‘凌辱’意指虐待、亏待、侮辱、蹧蹋。本章记载两次‘用石头打’保罗(参19节),但保罗本人仅提到‘被石头打了一次’(林后11:25),所以本节的‘用石头打’,大概是指恶意的威胁,或者是正要如此作而尚未执行之际(参6节)。‘吕高尼’是指加拉太省的一个行政区;加拉太是一个大省,其境内南部又分成彼西底(徒13:14)和吕高尼两个行政区。‘路司得’在以哥念之西南30公里外,是提摩太的家乡(徒16:1);‘特庇’在路司得之东92公里,位于加拉太省的东南角落。保罗他们在受到逼 -/迫时逃跑,正是耶稣所教导门徒的:(马太福音10:16,23)“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有人在这城里逼 -/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保罗在他的旅行布道生涯中,总是一面逃避逼 -/迫,一面在所到之处传福音。“逃避逼 -/迫”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趋利避害;“在所到之处传福音”是践行主的大使命(太28:18-20)。正是在以哥念的逼 -/迫,使保罗布道团得以逃到了路司得,在那里传扬福音。
2.保罗在路司得治好生来是瘸腿的:(使徒行传14:8-10)路司得城里坐着一个两脚无力的人,生来是瘸腿的,从来没有走过。他听保罗讲道,保罗定睛看他,见他有信心,可得痊愈,就大声说:“你起来,两脚站直!”那人就跳起来,而且行走。
“得痊愈”原文字义“得救,得健全。”’信心’看不见,摸不着,原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的,但作为全知的神耶稣能看见人的信心:(马可福音2:5)“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这里说到保罗也看见他有信心,当一个人真正有了信心,他的脸上可能会流露出一种羡幕、向往和喜乐的表情,使人能据而推知其存心。就向他大声说“你起来,两脚站直!”那人就立即跳起来,而且行走,得了痊愈。耶稣曾治好瘫痪病人(可2:1-12),彼得也曾医治了一个瘫痪八年的病人以尼雅(徒9:32-35)。《使徒行传》记载了彼得和保罗两位使徒叫瘸腿的人行走的神迹,两者之间至少有如下类似的点:(1)两个对象被治愈的对象都是生来瘸腿的人(参8节;徒3:2);(2)两位使徒都是‘定睛’看对方(参9节;徒3:4);(3)两个得医治的人都是跳起来行走(本节;徒3:8);(4)两位使徒都指出这是出于神的作为,而不是凭着他们自己的能力(参15-17节;徒3:12-16)。(5)他们都因此受到了逼 -/迫(18-20节,徒4:1-22)。表明保罗和彼得的使徒职分是相等的。
只是彼得在医治瘸腿的之后,作了一次布道,有五千男丁信了主(徒4:4),而保罗在医治路司得瘸腿的后,经上没有记载有多少人信了主,只知道因着保罗他们的到来,路司得有了教会,提摩太一家就是保罗所结的福音果子。
3.路司得人把使徒当神:(使徒行传14:11-13)众人看见保罗所做的事,就用吕高尼的话大声说:“有神藉着人形降临在我们中间了。”于是称巴拿巴为宙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有城外宙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要同众人向使徒献祭。
路司得人从未看见生来是瘸腿的行走的事,因此他们看见保罗所行的神迹,就把使徒当作神。根据吕高尼人的传说,从前曾有两位天神丢斯和希耳米(参12节)化身为人形下凡,到路司得探访民间,但众人因不认识而未加理会,惟有一对老年夫妇接待他们,后蒙天神奖赏,其余众人则受到严惩。在希腊的神话里,“宙斯”是众神之王,“希耳米”是诸神的传讯者(即赫耳墨斯)。巴拿巴可能仪表堂堂,所以被当作众神之王宙斯;而保罗是主要的发言人,所以被当作商业之神希耳米。宙斯庙的祭司听见了,也赶快“牵着牛,拿着花圈”,想用这些牛来向使徒献祭,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4.巴拿巴、保罗二使徒的拦阻:(使徒行传14:14-18)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听见,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喊着说:“诸君,为什么做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 神。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二人说了这些话,仅仅地拦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撕开衣裳”犹太人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极其痛苦不安;巴拿巴、保罗二使徒之所以撕开衣裳,必定是因为认为此种将人当作神敬拜的行为,对他们来说,乃是极其可怖的亵渎。巴拿巴、保罗跳进众人中间,“…我们也是软弱的人,和你们一样(或作’我们也是和你们有一样感觉的人’);…”‘虚妄’乃指假神(撒上12:21)。“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保罗在这里简介了真神的特性有三:(1)祂是创造万有的主;(2)祂是从永远到永远一直存活的神;(3)祂是惟一的神(‘神’字的原文是单数词)。使徒保罗的讲道乃是‘因材施教’:对有圣经背景的犹太人,就采取‘圣经历史’讲道法(徒13:17-41);对没有圣经背景的外邦人,则采取‘自然’讲道法――从大自然的现象,证明有一位创造并管理大自然的神(罗1:20)。“仅仅的拦住”意思是很困难地、好不容易地才算拦住了。
5.保罗被石头打昏:(使徒行传14:19-20)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
使徒刚刚拦阻了众人献祭给他们,胜过了世上的名利,接着另一种更厉害的试探就又来了,这些丧心病狂的犹太人,保罗传道到了那里,他们就跟到那里逼 -/迫他,他们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到了路司得,挑唆众人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他们知道罗马帝国的法律不容许私自行刑杀害,因此想要拖到城外弃尸,以免被追究刑责。“他就起来”按保罗当时的情况,若是未死,也是被石头打得半死不活,浑身伤痛,行动艰难,但他一下子就能起来,走进城里,也可算是一种神迹。“走进城去”上一节是被’拖到城外’,这里是‘走进城去’,二者成一明显的对比,这告诉我们:(1)害怕的是施害者,而不是被害者;(2)信徒有时候要‘逃’(6节),有时候却须勇敢地面对敌人。
保罗在(林后11:25)、(加6:17)以及(提后3:11)所提的,可能就是在路司得被打的经历。仇敌拦阻福音的手段,乃是软硬兼施,交互使用“石头”(5节)、“花圈”(13节)、“石头”(19节)。
6.保罗回到路司得:(使徒行传14:21-23)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 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第二天,满身伤痛的保罗又和巴拿巴去了特庇,对那里的人传福音,之后就回到路司得。注意,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都是他们曾经被人逼 -/迫、反对,并冒过生命危险的地方(参5,19节;徒13:50),逼 -/迫拦阻不了使徒传扬福音的决心。保罗自已在人伤痛中,依然在劝勉门徒,坚固他们的心。“坚固门徒的心,”‘坚固’由‘在上’和‘力量’二字组成,意即‘从上加力’或‘加上更多之力’。‘心’字原文是‘魂’,包括人的心思、情感和意志;因此坚固门徒的魂意即:(1)坚固其心思,使他们能更多认识并领会所信的道;(2)坚固其情感,使他们能更多爱主并爱教会;(3)坚固其意志,使他们能更刚强为主站住。“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劝’原意‘呼唤至身旁’,是个亲昵之词,有如‘临别赠言’、语重心长般的劝导。‘所信的道’原文只有一个字,指他们客观认识上的‘信仰’;这话暗示基督徒的信仰有可能被曲解(犹3)而变质,甚至可能被人弃绝。保罗以现身说法,要门徒知道“我们进入 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选立’原意‘将手伸出’,喻权力的交接与托付。‘长老’指其年纪较长、灵命较老练者,负有监督教会的聚会、主理行政、教导并劝勉、维持纪律的责任。
23节是新约圣经首次提到长老的设立。使徒在一个地方传了福音,有人相信得救了,就成立了教会,教会里的弟兄姊妹们,需要有栽培、牧养、带领、管理、监督他们的人。使徒所设立的长老,就是为着应付他们所设立的教会的需要。从圣经看来,管理、栽培一个教会,乃是长老的责任。“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这句话也暗示:使徒在选立了长老之后,不再遥控长老;长老并非对使徒负责,乃是对主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各地教会的行政独立,而不至于使教会成为主工人的囊中之物。
当初,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受圣灵的差遣时,安提阿教会的领袖们就曾“禁食祷告:”(使徒行传13:2-3)他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可见,初期教会何等的看重“禁食祷告。”
二、保罗再次来到路司得
1.保罗和巴拿巴分开:(使徒行传15:36-41)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二使徒结束了第一次旅行布道后,回到叙利亚的安提阿。巴拿巴和保罗在安提阿停留的时间可能是冬天。冬末春初,海陆交通再度开放,外邦人是否要行割礼的争论也得到了妥善解决,此时非常适合回访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经过的塞浦路斯和小亚细亚各教会。保罗就向巴拿巴提出了自已的意见,要去看望弟兄们,好知道他们的景况如何。“看望”眷顾,临到,探访。“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指保罗第一次出外传道旅程所经过的城市(徒13:4-14:26)。巴拿巴带上表弟马可(西4:10),可能是想再给这位青年人一次机会。但保罗可能担心马可再次在崇山峻岭面前退缩(13:13),所以不愿带一个不可靠的同工。在优先考虑造就同工,还是首先保证完成使命的事上,二使徒意见不同,连两位使徒也被惹动了血气,“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争论”尖锐的对立,激动的争执,剧烈的,这在当时的教会一定会引起很大的影响。结果,巴拿巴带上马可,进行了短宣,把马可造就成了合格的工人。保罗挑选的同工“西拉”是罗马公民(16:21),又是来自耶路撒冷教会,这两个身份对他向外邦人宣教都大有裨益。“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表明安提阿教会没有在保罗和巴拿巴的争论中选边站,而是为他们祷告,把他们的工作都交在主的带领中。保罗他们“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叙利亚和基利家两个省分,乃是保罗第二次出外传道开头的旅程。
2.保罗又来到了路司得:(使徒行传16:1-2)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保罗从特庇到路司得的顺序,与第一次宣教旅程(14:6)正好相反,因为这次保罗是沿着陆路从东面来的。“提摩太”名字的意思是“荣耀神”,他的母亲友尼基是个信主的犹太妇人,“他父亲是希腊人”原文是过去式,表明提摩太的父亲已经去世,而母亲友尼基和祖母罗以都是信主的(提后1:5)。当时犹太妇女与外族通婚所生的儿子究竟算不算犹太人,并无定论。当时严谨的犹太人可能不会承认异族通婚(尼10:30;13:23-25),但是若按第二世纪以后犹太拉比的规条,若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算是犹太人。保罗把混血的提摩太当作自己“亲爱的儿子”(提后1:2),表明他确实打破了一切种族的壁垒。年轻的提摩太不但受到本地路司得教会弟兄的称赞,也受到63公里之外的语言不同的“以哥念”教会弟兄的称赞。这样的好见证,是传道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后来他成为保罗最亲密的同工(17:14;18:5;19:22;20:4;罗16:21;林前4:17;林后1:19;帖前3:2,6;提摩太前后书)。
3.保罗给提摩太行了割礼:(使徒行传16: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保罗一眼看出提摩太是个好苗子,就想带他同去,把提摩太培养成接班人。但那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提摩太的父亲是希腊人,为了方便工作,保罗就给他行了割礼。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是不要求外邦门徒行割礼(15:28),但为了“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4节),保罗却给提摩太“行了割礼”。保罗反对“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15:1)的谬误,所以没有勉强希腊人提多受割礼(加2:3),但却给有犹太血统的提摩太行割礼,目的是让他能更方便地与犹太人来往、向犹太人传福音。从此提摩太就一直与保罗同工,情同父子,代表保罗去看望教会,教导信徒。
4.保罗称赞提摩太的信心:(提摩太后书1:3-5)我感谢 神,就是我接续祖先用清洁的良心所侍奉的 神。祈祷的时候,不住的想念你,记念你的眼泪,昼夜切切地想要见你,好叫我满心快乐。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妮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
保罗第二次在罗马坐监,不久就要为主殉道时,记挂年轻的同工提摩太,因此写下《提摩太后书》,这也是保罗的最后一封书信。
这三节经文的主题是“保罗切切想见提摩太”,与(4:9-21)“保罗要提摩太赶紧来”前后呼应。3-5节原文是一个整句。“我接续祖先用清洁的良心所事奉的神”,表明保罗在基督里的信心,不但没有与犹太人的祖先决裂,反而是延续了亚伯拉罕的信心。基督徒与犹太人的祖先所服侍的都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徒7:32),而那些不信耶稣就是基督的犹太人“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保罗强调“祖先”和“清洁的良心”,是为了与以弗所教会那些“丢弃良心”(提前1:19;4:2)的假师傅作对比。“记念你的眼泪”指提摩太最后一次与保罗分离时所流的眼泪。主耶稣亲自呼召的使徒保罗虽然过着在地如在天的生活(腓1:20-24),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孤独中照样需要属灵伙伴的支持,“昼夜切切地想要见你,好叫我满心快乐”。“无伪之信”就是神所赐的得救信心,得救的信心只有真假之分,并无程度的区别。保罗强调“无伪之信”,是为了与以弗所教会那些偏离“无伪的信心”(提前1:5)的假师傅作对比。提摩太的父亲虽然是希腊人,母亲“友妮基”却是信主的犹太人(徒16:1),他的外祖母“罗以”很可能与他母亲一起归信基督,所以提摩太信仰的根也是来自“祖先”。
5.保罗与提摩太联名写信:(哥林多后书1:1)奉 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在哥林多 神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
(歌罗西书1:1-2)奉 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歌罗西的圣徒,在基督里有忠心的弟兄。愿恩惠、平安从 神我们的父归与你们!
在《哥林多后书》与《歌罗西书》,保罗都与提摩太联名写信,称呼提摩太是兄弟。
三、保罗回忆路司得的经历
1.保罗回忆在路司得所受的苦难:(提摩太后书3:10-11)但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 -/迫、苦难。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 -/迫;但从这一切苦难中,主都把我救出来了。
10节可译为“但你已经追随了我的教导、行为、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保罗和提摩太亲密的师徒关系建立在言传身教上(林前4:17),我们也应当效法保罗,无论是传福音、教导人、还是教养儿女,首先要活出自己所教导的,让自己的“行为、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成为福音的见证。传道人若不敢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与那些“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5节)的假师傅有什么两样呢?
此时保罗再次提起自己“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 -/迫、苦难”,包括保罗在提摩太老家路司得差点被石头打死的经历(徒14:19-20),是为了唤起提摩太少年的回忆(徒16:1)。保罗所忍受的逼 -/迫是何等的大,但“从这一切苦难中,主都把我救出来了”,不但证明主的慈爱和大能,也证明保罗是主的仆人(诗34:17、19)。主是信实的,既然祂允许保罗在祂的旨意中经历难处,就会在“这一切苦难中”一路陪伴他、搭救他。
2.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 -/迫:(提摩太后书3: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 -/迫。
这节保罗以现身说法事先提醒提摩太要为信仰的缘故受逼 -/迫,因为“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只有一条十字架的道路可走,没有例外。每一个真信徒都要预备和保罗一样面对逼 -/迫,“为义受逼 -/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0),“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8:17)。提摩太最后也为主殉道。
路司得虽然有花圈、牛,也有石头,但那里也有神给保罗预备的好同工提摩太。
TAG:保罗 路司得 奇遇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编辑,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