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布真(CharlesHaddonSpurgeon,1834-1892),这位19世纪英国著名的布道家,以其深刻的灵性洞见和直白的语言风格闻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牧师,也是一位对人生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者。在金钱与财富这一永恒话题上,司布真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名言和教导。他的观点并非简单地否定财富,而是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将其置于信仰的框架之下。
“金钱是好仆人,却是坏主人”
司布真曾说:“金钱是好仆人,却是坏主人。”这句话简洁却充满智慧,点明了金钱在生活中应有的位置。他认为,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其价值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将金钱当作工具,用来行善、帮助他人、支持有意义的事业,那么它就是有益的仆人。然而,当人们被金钱支配,陷入贪婪或拜金的泥潭时,它就变成了残酷的主人,奴役人的灵魂。
在司布真的年代,迎来了巨大的变革,财富的积累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目标。然而,他敏锐地观察到,物质的丰裕往往伴随着精神的贫乏。他提醒信众,真正的富足不在于银行账户的数字,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更高价值的追求。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适用:无论如何,财富的诱惑始终存在,而如何驾驭它,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
“不要把你的心放在钱袋里”
另一句名言是:“不要把你的心放在钱袋里,因为钱袋可能会破,而你的心会随之破碎。”司布真用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不要将幸福和安全感寄托于财富。他认为,金钱是短暂的,经济起伏、意外损失都可能让财富化为乌有。如果一个人把生命的重心放在积累财富上,一旦失去,便会陷入绝望。
他常引经据典,引用(太6章19-21节):“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司布真相信,真正的财富是那些永恒的事——信仰、爱心、行善。这些“天上的财宝”不会因时间或环境而贬值。他鼓励人们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追逐物质的堆积。
财富的试炼与慷慨的呼召
司布真并不完全反对拥有财富。他承认,有些人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强调财富是一场试炼。拥有财富的人需要面对诱惑:是自私地囤积,还是慷慨地分享?他曾说:“上帝赐给你财富,不是让你锁在箱子里,而是让你用它来祝福别人。”
在伦敦担任牧师期间,司布真亲眼见证了贫富差距的现实。他的教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穷人、孤儿和病患。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尽管收入不菲,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将大部分钱财用于奉献。他的慷慨源于他相信,财富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使用它来服事他人,而不是满足个人的虚荣。
“贪婪是偶像崇拜”
司布真对贪婪的态度尤为严厉。他引用(西3章5节),将贪婪视为“偶像崇拜”。在他看来,过度追求金钱的人实际上是将财富当作了神,取代了对上帝的敬拜。这种“偶像崇拜”不仅损害个人的灵命,也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警告说,贪婪会让人变得冷漠、自私,甚至不择手段,最终失去人最宝贵的东西——爱与怜悯。
他曾在一篇讲道中提到一个故事:一个人拼命攒钱,却在临终前发现,钱买不到健康、时间和救赎。这个故事虽简单,却深刻地揭示了财富的有限性。司布真希望人们明白,金钱可以买到房子,却买不到家;可以买到药物,却买不到生命。真正的满足感来源于内心的宁安,而非外在的拥有。
反思
如果司布真生活在今天,他可能会对现代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观提出类似的看法。如今,科技进步带来了更多的财富机会,同时也放大了对金钱的渴望。广告、网络、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人们的欲望,让人觉得幸福与物质挂钩。然而,司布真的教导提醒我们,金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在处理财富时,他提倡的态度乃是:既不鄙视金钱,也不迷恋它。他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获得财富,同时保持慷慨和感恩的心。这在今天尤为可贵。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和诱惑时,司布真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找到真正的方向。
司布真论金钱与财富的名言,穿越时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告诉我们,财富本身无罪,但对财富的态度决定了它的价值。是让金钱成为服务他人的工具,还是让它成为枷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他的教导适用于每一个思考人生意义的人。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重新审视司布真的教导,或许能帮助我们摆脱对金钱的盲目追逐,找到更深层次的满足。正如他说的:“真正的财富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能给予多少。”这句话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因为它不仅关乎金钱,更关乎生命的真谛。
TAG:司布真 论金钱
【作者简介】
杨普凡牧师:雅博网作者,毕业于宏道神学院,神学学士。
持守改革宗神学立场,秉承家庭教会传统。
2007年起在北京、温州等地牧会20余年,现居温州。
著有《基督教异端史》《以此喻彼》等。
2017年开始公众号创作,以灵修辅导类文章为主要创作方向。
公众号名称:普凡见言;普凡的麦克风
本人坚信:在当下语境需要正信、原创的属灵文学激励、安慰、更新同路人,这样的文字必定可以持久造就众人。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