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眼的人岂能领瞎眼的人呢?二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路6:39
如果引导者本身缺乏洞察力或方向,那么他不仅不能帮助他人,还可能将跟随者一同带入困境。以下,我将围绕这一比喻,探讨其内涵,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一、比喻的意义
“瞎眼的人”在这里并非字面上的视力丧失,而是指一种内在的无知、迷失或缺乏判断力。同样,“领路”意味着指引或影响他人,而“掉进坑里”则暗喻失败、困境甚至灾难。这个比喻在于:一个不能看清前路的人,天然不具备带领他人的资格。若盲目跟随这样的引导者,结果往往是双方的一起覆灭。
在生活中,这一道理随处可见。例如,一个缺乏经验的老师如果强行教授学生,不仅自己无法传授真知,还可能误导学生走上错误的路。又如,一个对市场一无所知的人若贸然指导他人,结果很可能导致双方的损失。这种因无知而引发的连锁效应,正是比喻想要警示的。
二、从个人层面看“瞎眼领路”
在个人层面,这比喻提醒我们要内视自身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点和能力的边界,若不自知,便可能在试图帮助他人时,反而造成伤害。想象一位朋友向你倾诉情感困惑,而你并未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却急于给出建议。你的“瞎眼领路”或许会让对方更加迷茫,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
因此,自我反思成为避免“掉进坑里”的关键。我们需要诚实地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见识和能力,去承担指引他人的责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更明智的帮助,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种谦逊的态度,能让我们避免盲目自信的陷阱。
三、团契层面的领悟
放大到团契层面,“瞎眼岂能给瞎眼领路”的比喻更加发人深省。在团契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跟随那些看似权威或自信的声音。然而,如果这些“带领人”本身缺乏远见或责任感,后果可能影响深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斥着各种“意见”者。他们或许口才出众,或许善于制造话题,但若缺乏真才实学或理性判断,便可能成为“瞎眼的领路人”。跟随者如果不加辨别地盲从,最终难免“掉进坑里”——可能是错误的观念,也可能是现实的困境。我们在选择相信、跟随时,必须保持理性、审视的能力。
四、避免“掉进坑里”的路径
既然“瞎眼领路”如此危险,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比喻中的主角呢?首先,提升自身的属灵洞察力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积累知识,更包括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有当我们能看清前路时,才有资格为他人指点方向。
其次,学会倾听和同工也是个法子。我们并非全知全能,却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借鉴不同的视角,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一个懂得求助的人,往往比固执己见的人更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种团契协作精神,正是对“瞎眼领路”困境的破解之道。
最后,对于需要指引的人来说,谨慎选择“带领者”同样重要。不是每一个伸出手的人都值得信任,我们需要通过观察、验证和时间来判断对方是否真正具备带领我们的能力。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听其言,观其行。”
“瞎眼的岂能给瞎眼的领路?二人岂不都要掉进坑里吗?”这句简短的话语,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都要警惕无知与盲从的危险。成为一个明眼人,不仅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他人负责。而当我们都能以清醒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世界时,那些“坑”或许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归宿。
TAG:“瞎眼 领路 坑
【作者简介】
杨普凡牧师:雅博网作者,毕业于宏道神学院,神学学士。
持守改革宗神学立场,秉承家庭教会传统。
2007年起在北京、温州等地牧会20余年,现居温州。
著有《基督教异端史》《以此喻彼》等。
2017年开始公众号创作,以灵修辅导类文章为主要创作方向。
公众号名称:普凡见言;普凡的麦克风
本人坚信:在当下语境需要正信、原创的属灵文学激励、安慰、更新同路人,这样的文字必定可以持久造就众人。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