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围困中率弟子们祷告
石衡潭按:《儒家邮报》194期刊登侯小兵、刘伟等人反对我们演出与活动的文章,但没有刊出我们的剧本和我的文章,以至于不少人得出比较片面的结论。为公平起见,我再次刊出我的回应文章,也希望大家阅读本博客中的《孔子与道》剧本,再下结论也不迟。希望大家能够破除陈见,开放思想,迎接未来。谢谢!
《孔子与道》是我们北京圣经论语对读班内部演出的一个短剧,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为方便学员交流与排演,我们发到了博客上,不料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号称儒生和儒家者在网上对我们展开了批评,其中个别人言辞十分激烈,远远超出了正常批评范畴。
关于剧中展现的孔子与耶稣基督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依据论语和圣经经文所作的一种形象化的诠释,提供了一种经典诠释的新思路。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似乎不应该将之一棍子打死。在21世纪的新时代,至少应允许对经典的新解释。
至于侯文将之上升为东西文化之争,我们认为这完全是对信仰与文化关系的一种误解。信仰从来超越于文化,当然,信仰也可以进入文化,但从来不等同于文化。基督教信仰更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基督教信仰进入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亚洲文化、非洲文化,成功地更新之,使之愈加璀璨辉煌,而不是让其枯萎凋落。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亦如此。自利玛窦等人将基督教信仰引人中国以来,中国文化之中开出了《天主实义》、《二十五言》、《畸人十篇》、《三山论学》、《万物真原》、《铎书》、《自西徂东》、《张远两友相论》、《中国文化精神》、《学仁》等奇葩,出现了除利氏外的艾儒略、庞迪我、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韩霖、林乐知、花之安、米怜、吴雷川、赵紫宸、吴经熊、方豪等群星。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它说明信仰与文化并非必然冲突,而是可以和谐相融的。
中国文化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从其滥觞到今天汇成巨川大河,可以说是因其不捐细流而又千回百转,一直在奔腾变化。佛教东汉年间来自印度,进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也刺激儒家产生了宋明理学,到如今佛教甚至都被中国人视为本土文化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既然能够接受与容纳佛教,那么,今天又何必拒斥基督教呢?安知佛教在中国的今天不是基督教在中国的未来呢?我们既然安于佛教在今天中国的表现,又何必害怕基督教在中国的未来呢?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后,它所产生的文化难道不是中国基督教文化而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不成?
希望各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国文化要发展,儒家也要发展,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发展任务。一千多年前,中国文化所要面对的是佛教;一千多年后,它所要迎接的就是基督教了。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我们都应该相信,智慧的中国人能够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创造出新的更加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只有运用多种资源和多钟方式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没有,从来没有;以后也没有。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