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见证信仰,服务传递爱心

作者:徐信坚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5-10-21 04:48:57

 22219_200805030621221.jpg

  基督教社会服务是基督教信仰的实践形式,是基督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它不但是基督教教义中爱人如己、服务人群的具体实践,而且是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融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式。基督教社会服务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从西方传入到逐步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政策环境的过程。这一进程既保留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又结合了中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督教社会服务需要结合习**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基督教中国化、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和自我管理、落实全面从严治教,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一、基督教社会服务的圣经依据与神学思想

  基督教社会服务有着深厚的圣经依据,体现了上帝对人的关爱和对社会公义的重视。圣经中多次提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例如《申命记》中提到:“他为孤儿寡妇伸冤,又怜爱寄居的,赐给他衣食。所以你们要怜爱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耶稣强调“爱人如己”,并以实际行动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路加福音》10章25节至37节中讲述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教导基督徒要超越宗教和种族的界限,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此外,在《马太福音》25章31节至46节中“绵羊和山羊的比喻”,明确指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上帝。

  基督教早期教会的信徒过着集体生活,实行财物公有制,彼此分享财物以满足有需要者的需求。这种生活方式既体现了基督教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也为后来的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使徒行传》中有早期教会社会服务的记载。当教会的人数日渐增加,使徒已经无力分担安排饭食的工作,于是设立了执事,专门负责照顾有需要的人。这一举措解决了教会内部的管理问题,也体现了基督教对社会服务的重视。此外,早期教会还积极帮助穷人、孤儿和寡妇,通过捐献和分享财物来减轻他们的负担。

  基督教社会服务的神学思想,源于圣经的启示、耶稣的榜样和教会的使命。基督教社会服务的神学基础是信仰与行为的统一。耶稣在世时不光传道,也医治病人、喂养饥饿者、关怀边缘群体。基督徒当效法基督的榜样,视社会服务为信仰的必然表达。基督教强调“对灵魂与身体的双重关怀”,反对只关注“灵魂得救”,而忽视现实需要。《雅各书》2章14节至17节中,雅各明确指出,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表示信仰与行动要紧密结合,引导基督徒在社会中积极行善,关爱他人。教会既是信仰团体,也是社会服务的承担者,如早期教会“凡物公用”的互助模式。

  二、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的历史背景与早期实践

  近代基督教社会服务传入中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不但推动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近代基督教传入与社会服务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延伸。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教育事业方面,创办了大量学校,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医疗救助方面,建立了许多医院和诊所,为中国人民提供医疗服务,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在慈善救济方面,关怀弱势群体,如兴建育婴堂、孤儿院、养老院,以及救助贫困人群,设立赈灾机构;在社会改良方面,传教士参与反对缠足、废除婢女制度、抵制烟毒等,这些活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的早期实践

  基督教社会服务的传入,不但在物质层面上帮助了中国人民,也在精神层面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服务,传教士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学校、医院被收归国有,部分慈善工作转为z /-府主导,基督教社会服务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教会开始恢复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1982年中央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宗教团体可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宗教事务条例》(2004年颁布,2017年修订)鼓励宗教团体依法开展公益慈善活动。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为基督教社会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基督教界秉承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传统,发扬济世利人的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教政策的逐步开放,基督教在中国的社会服务领域展现出了积极且多元化的面貌,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上,中国教会一直在做出积极探索。例如,教会常组织信徒资助困难群众或学生,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顺利完成学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教会迅速响应,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开展教会公共卫生安全培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开展禁毒防艾教育和宣传活动,帮助居民提高对毒品和艾滋病的认识,等等。这些实际行动缓解了受助者的燃眉之急,也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同时,教会还积极参与修路筑桥、打井建窖、对口援助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公益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教会将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四、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自身的传统与信仰的纯粹性,如何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相融合,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外部渗透与异端邪教传播等问题,会给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面对诸多挑战,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也在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将基督教社会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理念共通、行动协同、文化交融,实现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基督教伦理的核心是爱人如己、施比受更为有福、互助互济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和谐、仁爱高度一致。两者均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互助、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在道德建设、社会关怀、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价值共识。中国教会应加强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广大信徒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二是通过神学思想建设,将基督教社会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表达,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例如,系统梳理圣经中的社会关怀思想,结合中华文化的仁爱、民本、大同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阐释体系;将基督教服务社会的使命与儒家思想结合,在社会服务中强调“助人自助”;在养老关怀等服务中,融入孝道文化,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实践,增强文化认同。

  三是加强对基督教社会服务的管理,全面落实从严治教。基督教社会服务组织应实行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增强政zh i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组织上,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作风上,要注重廉洁自律,杜绝腐败现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服务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社会服务理念逐渐与中华文化和社会现实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化进程。基督徒将信仰转化为具体的服侍行动,用行动见证了信仰,也传递了爱心,为社会带来了温暖。与此同时,基督教社会服务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也要注意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社会服务模式。

  基督教社会服务的中国化进程,本质上是信仰真理与中华文明相互滋养的过程。通过将圣经教义转化为具体行动,将宗教关怀融入社会建设,基督教社会服务见证着基督徒的信仰,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独特篇章。未来,这种服务精神必将在坚持中国化方向中,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师)

 

  TAG:行动 见证 信仰 服务 传递 爱心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在受苦中仍然持续的爱 打印文章   录入:耶米玛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