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之下”的牧者

作者:聂先生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25-10-19 04:53:45

 牧羊.jpeg

 编者按: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主日被定为牧师节,2025年的牧师节就是10月12日,编辑特别给肢体 推荐了这篇讲章。

 我认识很多牧者。和他们吃过饭、聊过心事、看过他们讲台下的样子。以前我也以为,牧者的工作就是周日讲一篇道、平时探访几个人。但和他们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他们的一周,远比外界想象的忙碌,也复杂得多。那些讲台下的时间,像一座隐形的工厂,日夜运转,却鲜少被人看见。

  周一:所谓“休假日”的空洞感大多数教会规定,周一是牧者的“休息日”。但这个休息日,常常是最空虚的。前一天的讲台,他们把心力全部燃烧。有牧者和我说过,讲道那一刻,就像肾上腺素把他推到一个极高的山顶。可等一切结束,灯光暗下,情绪立刻掉入谷底。心理学里,这种现象叫“讲台后低潮”。就像演员谢幕后,一个人面对空荡的后台。有人选择关掉手机,一个人待着;也有人逼自己运动、看书,甚至打扫卫生,只为对抗那种坠落感。

  讲道不是一次演讲,而是一场透支。所以牧者的周一,更多时候是在修复自己,而不是“休假”。

  周二:进入“隐形工厂”上午,牧者正式回到工作状态。书桌上摊着几本圣经,不同的译本交错摆放;旁边是解经书、原文工具书、旧讲义。看上去更像一个杂乱的研究室。他反复推敲:哪些词该保留原意,哪些要翻译成现代人能听懂的话。讲章不是“资料拼盘”,而是需要思想与生命的消化。很多牧者告诉我,他们常常写了一页,又整页删掉。像一个工匠,不断敲打,直到能听出清脆的声响。下午,电脑响个不停。有人微信咨询信仰问题;有人要证明文件;有人希望预约谈心。牧者得一一回复,语气既要温柔,又不能轻佻,得兼顾准确和体贴。

  这是典型的情绪劳动——字面上是打字,实际上是把心掰开,贴近别人的处境。晚上,多半是各种会议:财务要汇报,事工要分工,场地要协调。会议结束时,常常已是夜里十一二点。台下的牧者,不是灵性的代言人,而是无数琐事的背锅人。

  周三:牧者也是学生人们总觉得牧者是“答案之人”。但实际上,他也在不断学习。为了避免思想僵化,他会报名线上课程,或者跟进最新的学术讨论。有时是一门心理学课,有时是一本刚出版的书。学习的目的很现实:

  如果他不进步,讲台就会停滞。但学习之外,还有大量文字工作。例如写年终总结、提交事工计划、填预算表。甚至要签安全责任书,保证场地符合法规。这些冰冷的文件,外人几乎从未想到牧者要写。可正是这些东西,决定了教会能否平稳运行。对牧者而言,这些工作是一种角色冲突:他既要是“属灵导师”,又要是“行政管理者”。这让很多人内心深处常常挣扎:“我到底是在服侍人,还是在填表格?”

  周四:面对真实的人这一整天,牧者的时间被一个个预约切得零零碎碎。上午,有人带着婚姻的裂痕来倾诉;下午,有人因失业陷入焦虑;晚上,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哭着说自己在教育上的无力感。牧者坐在他们面前,听他们倾倒心里的苦水。他说得不多,更多时候是倾听和陪伴。可对牧者本人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心理学称之为共情性疲劳——当一个人长期吸收别人的痛苦,他自己也会慢慢被掏空。很多牧者回到家,整个人瘫在沙发上,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可家人同样需要他。孩子要写作业,妻子希望交流,家务等待分担。牧者在外面是“解答者”,在家里却常常是“力不从心者”。

  周五:讲章的拉锯战周五,讲章进入拉锯战。白天,他不断删改,反复推敲一个词、一句话的顺序。很多时候,他像个编剧。讲章的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要有逻辑,最后要留下余味。但不同的是,这个剧本不是虚构,而是要直面听众最真实的生命。讲章不是知识展示,而是一次心灵搏斗。要让人听懂,又要保持忠实;要温柔,又要锋利。这种拉扯,让牧者常常熬到凌晨。他们不是在“准备一场演讲”,而是在准备一次灵魂的交锋。

  周六:最后的冲刺周六,是“危机日”。讲章要定稿,幻灯片要完成,敬拜流程要敲定。如果有婚礼或葬礼,那就是全天的奔波。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安排流程,牧者往往连口饭都顾不上吃。到了夜里,他会再把讲章读一遍。脑子里模拟第二天的场景:从开场白,到关键的过渡,再到结束的停顿。这是一种近乎强迫的排练。

  讲道的背后,是无数遍的自我质问:这样说能不能触动人?这样表达会不会伤人?牧者常常在这个夜晚睡不好。身体已疲惫,心却绷得极紧。

  周日:表面高光,背后孤独终于到了周日。牧者站在讲台上,灯光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是清晰有力的声音,条理分明的信息。可没有人看见他讲台下的颤抖。那三十分钟的讲道,背后是六天的焦虑、挣扎、修订、陪伴、祷告。讲完,他仍要微笑,和人握手,回答问题。而心里很清楚:新的循环,明天又将开始。

  心理学视角:为什么牧者常常被误解?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

  “可见劳动”与“不可见劳动”差异。我们往往只会对看得见的成果给出价值,比如一场讲道、一次探访。但牧者更多的劳动是不可见的:无数次的书桌挣扎、无数条细致的回复、无数场无形的陪伴。这些都像是“情绪黑工”,没有台前的光环,却日夜在消耗他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牧者会陷入职业倦怠:他们被期待永远温柔、永远有答案、永远坚强。可实际上,他们也是普通人,会软弱、会疑惑、会焦虑。

  写在最后:牧者并不是“轻松的灵职人员”。他们更像一群幕后的工人,日日与文字、文件、人心和自己的软弱搏斗。

  他们不是在享受权力,而是在承担重量。如果你身边有牧者,请别只看见他的讲台。也给他一点理解、一点空间。因为在“讲台之下”,他依旧是一个普通人。

  为此,我特意采访了河北邢台的闫牧师,他的回答是“我平时的工作是 收集浏览整理网络资料 开会、填表,整理教会历史,准备讲章讲义,安排同工会 银行业务 发工资。给同工开会 日常事务指导。网上解决大家疑难问题。发录音视频 包括整理。浏览一些最新资讯、杂志、书籍、报刊。应对有关部门检查 对外事工 联络 父母看病 孩子上学 主日讲道分圣餐 网络平台维护 查看 对外讲课 朋友圈空间分享 公众号发表 签专职传道聘用协议 探访 提供诗歌、启应经文、做教会各种决策、研究教会管理、安排同工、信徒工作、教会每个房间都要常常想一遍、教会发展思考。”

      我想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让我们问候一声“辛苦了,牧者!”

  TAG:讲台 之下 牧者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牛述光牧师生平 打印文章   录入:耶米玛   责任编辑:耶米玛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