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妇人的心路历程(上)
文:小方舟
经文:太15:21-28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有些事看似简单、容易,但却未必能成功,有些事看起来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却成功了。其实,属灵的事也是这样常常让人意外。从《圣经》看,好像那些看起来可以得到救恩的人,可偏偏失去了,而那些的"边缘人物",反而能得到这宝贵的救恩。
迦南妇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外邦妇人,好像神的救恩几乎跟她没关系,然而,我们却看到她得到了。这着实让人惊讶的一件事,也带给我们思考。她的成功取决于她不懈地努力,尽管面临困难重重却没有退缩,最终得到回应。迦南妇人的信心是被耶稣称赞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今天起,我就用两讲的内容与各位分享讲章--《迦南妇人的心路历程》。
一、 她是迦南地的外邦妇人
马太和马可同时记载迦南妇人求告耶稣的过程,都提到她是从推罗、西顿那地出来的。这是外邦希腊的境内,是希腊边境的港口,耶稣是因为犹太人的反对,避免矛盾升级,所以,才退到这个地方安静,同时,他也要预备门徒来应付末后的事。耶稣就在这个地方遇到了迦南妇人,马可还特地告诉我们,她是希利尼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可7:26)。
为什么这里特别强调"迦南"呢?要知道,从犹太人与迦南人的历史渊源来看,这迦南人可不是普通的敌人,而是犹太人先祖的敌人。这个地方乃是被神咒诅之地(参赛23),神曾指示先知约珥说:"推罗、西顿和非利士四境的人哪,你们与我何干?你们要报复我吗?若报复我,我必使报应速速归到你们的头上。(珥3:4)"。推罗、西顿是被神咒诅的外邦地,包括这些的外邦人,而迦南妇人就是曾被以色列民赶走的迦南七族中其中的一族。所以,当迦南妇人来求耶稣时,门徒想打发她走,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历史原因,使得迦南妇人和犹太人无法亲近。迦南妇人求告主的第一个障碍就很难突破,她寻求主造成困窘的场面,导致门徒气愤,加上犹太人一向蔑视外邦人,认为外邦人不配得耶稣的帮助,使得她无法到耶稣面前来。所以,她只能喊着说:"大卫的子孙……"
有人说,她喊耶稣说"大卫的子孙",是对神有清楚地认识,这说法是不对的。她完全在效仿犹太人的那种错误弥赛亚观,就是把耶稣看作行神迹的人和治病的人,这认识实在是不足的。还有,迦南妇人是希腊人,这是一群傲慢的民族。希腊是多神论的国家,迦南妇人来自异教社会,过去拜过很多的假神,现在有可能还仍然在拜。虽然她喊着"大卫的子孙",但耶稣并不是她唯一寻求的神。所以,耶稣一言不答。这看似在拒绝她,实则是在纠正她的弥赛亚观。耶稣要让她明白,基督是人唯一的希望,无任何宗教,也无别的神能帮助人。迦南妇人最初就像许多人刚信主一样,只把耶稣当作伟人,而非当作神来拜。不过,先知以利亚曾在西顿的撒勒法行过神迹救活寡妇的儿子(王上17:9),耶稣在拿撒勒传道时特别提及这件神迹(路4:26),目的是用来警戒那些硬心的犹太人。由此可见,神的心意是要拆毁人与人之间一切障碍,要亲自引导人认识耶稣是配受万民敬拜的真正救主。
二、 她是有苦难的妇人
迦南妇人不是在为自己求,而是为自己的女儿求耶稣。她对女儿的爱和绝望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女儿使她很痛苦,因为爱女心切,她一定吃过很多苦。直到听说耶稣会医病赶鬼,她必须要求得耶稣的帮助,不然是不会让耶稣离开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为人母的那种痛苦,但我们无法完全明白,迦南妇人心中到底有多苦。她的女儿被鬼附着,这是非常折磨人的一种病,这不单单是生活上的累赘,更说明了这孩子未来是渺茫一片。
我曾见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母亲诉说她的痛苦,她说自己不能离开儿子半步,有时还会被儿子打得遍体鳞伤。甚至说:"我恨不得得这病的人是我。"记得多少年前看过的一则新闻,一个母亲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照顾儿子多年,但有一天自己生病了,得了绝症。她知道自己在世时间不多了,怕自己死后儿子活着更痛苦,于是就干脆把自己儿子给毒死了。虽然这位母亲做法是不对的,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个生病的孩子,作为母亲得有多无奈。在古时,家庭中若有人被鬼附着,其他家人可能会避之,甚至会惧怕并排挤他们。我们从格拉森被鬼附着的那个人身上就可以看到,他要远离人群,独自住到坟茔地去。通常被鬼附着的人有三个特点:理智模糊、感情沸腾、意志被动。这就说明,被鬼附着的人会有很多反常的举动,甚至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意外。耶稣完全能体会到这位母亲的痛苦,别人拦阻让她来,耶稣却没有阻止她。耶稣聆听了这位被排挤妇人的呼求,因为他知道,这位母亲心里所有意念,晓得她需要什么。
迦南妇人的呼喊是求主的呼喊,她向主呼求怜悯。我们的主何等仁慈,人无论向他呼求什么,他永不拒绝。有很多人为自己的儿女祷告,结果没有果效就灰心了。试问:有多少人像迦南妇人一样为自己的儿女向主呼求?《圣经》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赛55:6)"我们应当学习迦南妇人,不要放弃求告主的机会。
三、 她是不怕被拒绝的妇人
我们从耶稣和迦南妇人的对话中看出,她是不怕被拒绝的人。23节说:"耶稣却一言不答",25和26节说:"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他却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看!她立刻遭到了拒绝。在心理学中,若一个人总是怕被拒绝,这属于"拒绝敏感者",这种人会容易进入一种叫"战斗或逃跑反应"(心理学术语),其实就是因为体贴自己的感受而害怕失败。若能克服就能抓住机会,主动前行。一般人可能会受伤而离开,或者绝望放弃算了,但迦南妇人没有离开,她不怕拒绝,希望能找到得耶稣帮助的条件。
很多人认为,耶稣说活太过于刻薄,有污蔑迦南妇人的意思,甚至有传道人都这样认为。其实不然!我们可能误会耶稣的本意了。耶稣说的话固然语气严厉,但我们要谨记,凡带着迫切的需要来到耶稣那里的人,耶稣从不拒绝他们。耶稣用一个比喻在讲一个关于救恩的次序问题,这不仅仅是对迦南妇人而言,也是对在场的门徒们所讲,更关乎今天我们的每一个人。主人会喂养自己家的狗,但是,得是儿女先吃饱后,狗才可以吃。注意!这不是指外面街上的狗,而是家里的宠物。当然,我们不否定,这世界上有人把狗看得比人更高级,我们是在讲常理。主耶稣是借此表明,他救恩以及作工的次序。这个救恩原本是先临到犹太人,然后才临到外邦人。事实上,那些离弃神的人,在世上就如同没有灵的畜类一般。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而耶稣就是救恩。耶稣是救恩饼,是福音饼,这饼是不能丢给"狗"(异教徒)吃的。
我老师说过一句话:"不要歧视任何一个民族,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都有它独特存在的理由,这理由就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优越感。"事实上,犹太人当然有他们自以为傲的优越感,那么,希腊人没有吗?他们也有自己丰富的悠良传统。犹太人蔑视希腊人(外邦人),希腊人照样鄙视犹太人,他们互相看不上。耶稣来了,就是要打破这民族之间的仇恨,任何人在神面前都要谦卑才能得到救恩。这位母亲的信念是多么的强烈,她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待,哪怕是遭遇缄默、愤怒、反对、冷落、拒绝等,她都没有放弃,因为这救恩实在高于这些。
结语:
今天,我们从迦南妇人身上不仅看到她为母的心肠,更让我们看到属灵道路上很多需要学习的功课。迦南妇人在自己及其困难、痛苦、无助时遇到了耶稣,在寻求时也遇到极大的拦阻,但她始终不放弃,最终得到耶稣的回报。她不怕失败,不怕被拒绝,这心路历程着实让人动容,更得到耶稣的垂怜。我们是否向《圣经》所启示的真正向主呼求?或是向自己想象出来的神呼求?希望我们都能和迦南妇人一样,学习到这宝贵的功课。阿们!(本讲章来自《小方舟文集》第二辑内容,需要合集可联系作者微信:17206036065)
好!今天分享的讲章就暂告一段落了,我们还有一讲内容留下次分享。在下一次的分享中,我们继续分享迦南妇人的心路历程,仍然是三个方面。下次见!以马内利!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