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聚会结束后,新加入查经团契的晓芸姊妹眼含泪水,倾诉近期的痛苦经历。这位职场女强人苦心经营的“完美教育蓝图”正面临崩塌:青春期儿子的叛逆、夫妻教育理念的分歧、不断升级的家庭矛盾??令她身心俱疲。仔细聆听后,在几位姊妹建议她适当调整教育方式时,她反复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理念,列举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从升学政策的变化到就业前景的“内卷”,每个假设都如荆棘缠绕她试图改变的双脚。我不禁思考,基督徒如何在远虑与安息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困境,更是信仰与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一、“远虑”与“忧虑”的分野
主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而智者所罗门提醒:“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
当主耶稣吩咐“不要为明天忧虑”时,并未否定蚂蚁积蓄的智慧。古时以色列君王出征前必先求问先知,这不是出于焦虑,而是出于对神的敬畏。约瑟为埃及七个荒年积蓄五谷时,他的粮仓是信心的纪念碑——相信神的启示必然成就,人的责任在于顺服启示而行动。而财主为更大的仓房拆毁旧库时,他的贪婪是焦虑的墓志铭——企图用囤积对抗无常、用物质填补永恒。
远虑与忧虑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为未来筹划的智慧,后者是向恐惧屈服的愚妄。主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却从未说“不要为明天尽责”。尼希米重建城墙时让仆人一手持剑、一手砌墙,这是信徒远虑的典范——既计算敌人的威胁,更计算神的大能;既预备防御工事,更预备禁食祈祷。真正的远虑永远与当下的行动交织,如同葡萄枝在修剪时已预见秋收,不能因担忧虫害而拒绝开花。
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否像晓芸姊妹那样,把所谓的“远虑”异化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无限放大,每个“万一”的假设都在透支当下的平安?这种思维模式是用人的筹算替代神的看顾,用风险评估架空信心的操练。
二、被异化的远虑——从管家职分到巴别塔建造
那位扩建仓房的无知财主至死没能明白:囤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将安全感寄托于堆积的麦穗而非赐穗的主。当规划成为规避信心的护城河时,我们便落入“依靠战马车辆”的网罗。
巴别塔的建造者正是将远虑异化为掌控欲的终极隐喻。他们集普世之名建造通天塔,试图用人的谋略对抗神的命定。今天的我们也同样面临试探:当我们用制定规划替代寻求神的启示、用战略眼光取代寻求圣灵的引导时,那个“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的古老誓言,正披着“未雨绸缪”的华丽外衣重返舞台。
异化的远虑之狡猾,在于它潜藏在“负责任”的伪装下,戴着“管家职分”的面具,窃取神的主权。主耶稣称赞忠心仆人的重点不在赚取多少银子,而在对主人心意的敏锐领会。真正的管家智慧是像大卫在亚杜兰洞收纳窘迫人——在危机中看见神国契机,而非只顾修筑属世堡垒。
三、被误解的安息——从属灵“躺平”到信靠行动
预防将“远虑”异化是一个重要的功课,而认识真正的“安息”也同样不易。有人将“不忧虑”曲解为懒散、懈怠,用“交托”粉饰不作为,把“安息”降级为属灵“躺平”。
圣经中的安息从来不是无作为的借口,而是交托后的行动:挪亚在方舟里安息在神的应许中时,仍在记录水位变化;保罗在狱中写下“应当一无挂虑”时,正在筹划西班牙布道之旅。
安息是内心的平安与信靠。当门徒在暴风中惊恐尖叫,耶稣却在船尾安睡,安息是惊涛骇浪中藏身万古磐石而来的踏实,而非环境带来的稳妥;保罗戴着镣铐写“应当一无挂虑”,显明安息是在困厄中“通入幔内”的动态信靠。
真正的安息包含未知中的前行,是亚伯拉罕出吾珥时不知前路却欢然行动,是农夫殷勤撒种却把收成交托给叫万物生长的神。这种安息允许眼泪与欢笑共存,能在十字架阴影中看见复活晨光。
四、“远虑”与“安息”的协奏
使徒保罗的布道旅程完美演绎了“远虑”与“安息”的神圣协奏。他既有“定意”往罗马去的计划,又顺服马其顿异象的召唤;既利用罗马大道的战略优势,又在狱中写下“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保罗充分彰显了圣灵充满之人的自由:规划时不带掌控的焦虑,交托时不含懒散的借口。既不把“远虑”扭曲为建造巴别塔的蓝图,也不将“不忧虑”曲解成罗腾树下的“躺平”;拒绝在焦虑与懒散间摇摆,选择在信靠与尽责中起舞。
我们也应当效法保罗:规划却不掌控,努力却不焦虑,等候却不懈怠。让“远虑”成为敬拜的祭坛,让“安息”成为信心的凯歌。以仰望星空的姿态经营帐棚生活,以撒种的热忱等候秋天收成,因为“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
我们的“远虑”是在喂养信心,还是在豢养焦虑?我们的“安息”是逃避责任的港湾,还是降服主权的祭坛?当我们学会在规划中保持手掌向上,在行动中存留心灵安息,我们终将发现——神赐的平安超越人所能测度,在他的恩典中,远虑与安息终将谱写成赞美诗篇。
(作者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材》副主编)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