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与家人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些心怀信念虔诚善良的人,似乎并没有被命运格外垂青,反而常常陷入苦难当中。有人说不太理解,为什么我很努力生活了,越是想成为一个好人,却越经历一些艰难的环境。很想跟他们分享一位智者讲述的小故事,为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视角。
故事里,一位虔诚的大臣陪同主人打猎。主人向大臣抛出疑问:“你们信上帝,可为何你总是历经患难,上帝为何不保护你,你真的是被他所爱的人吗?”?大臣没有慌乱,而是巧妙反问:“我们打猎时,猎物有的被打死,有的受伤挣扎,您先去拿哪个?”?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死的不会跑,受伤的得赶紧拿下,不然就跑了。”?大臣顺势回应:“这不就是答案吗?我们之所以历经患难,是因为我们还有生命可以挣扎。”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蕴含着关于信仰、苦难和生命的深刻哲理。对于拥有信仰的人而言,苦难并非毫无意义的折磨,而是生命活力与潜力的一种体现。当外界的艰难试图将人淹没,信仰让人们在内心深处保持一种坚韧,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海伦?凯勒在一岁多时,因一场重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陷入了无声、无光的黑暗世界。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巨大苦难。但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凯勒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生活的坚定信念,不仅学会了阅读、写作和说话,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一生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成为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楷模。海伦?凯勒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即使身处绝境,只要心怀信仰,就能够在苦难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苦难降临时,许多人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他们不禁问:“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会让我遭受如此痛苦?”?这种质疑并非毫无道理,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本能反应。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质疑恰恰揭示了人们对信仰的理解存在偏差。信仰并非是逃避苦难的盾牌,而是帮助人们在苦难中成长的阶梯。它让人们学会在困境中反思,在挫折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人对痛苦的逃避已达病态程度,各种止痛药、娱乐消遣和精神麻醉品构成了庞大的"苦难消除产业"。人们误以为没有痛苦就是幸福,殊不知这恰如猎人只收集死物——安全却丧失了生命力。信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苦难的豁免权,而在于赋予人们面对苦难时的解释框架和承受勇气。这位大臣的智慧回答揭示了一个被现代人遗忘的真理:被神圣目光注视的生命必然经历成长的阵痛,而能够感受这种痛苦,本身就是一种恩典。回到开头的故事,大臣的回答不仅解答了主人的疑问,也为我们揭示了信仰与苦难之间的微妙关系。苦难不是信仰的对立面,而是信仰的一部分。正是在与苦难的不断抗争中,信仰得以彰显其力量,生命得以展现其价值。存在的价值不在于舒适安逸,而在于保持敏感、反应和成长的能力。那些质问"上帝为何允许苦难"的人,或许应该先问自己:如果生命毫无挑战,我们与那些无需追逐的死物又有何区别?大臣的答案之所以深刻,正因为它将苦难重新定义为神圣关注的印记,将挣扎提升为生命尊严的证明。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仍在痛苦中寻求意义的灵魂,都值得被郑重对待——因为他们证明了生命尚未完结,故事仍在继续。
TAG:被爱 苦难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