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伯来书看“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作者:张远来     来源:雅博网作者 时间:2018-03-01 07:46:10

微信图片_20180228102151.jpg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是(华人)教会由来已久并造成诸多困扰与纷争的辩题。究其因,有关这一命题的争论,不仅是一种神学信仰上的异见之争,同样也有语文上表述偏差的误解。本文尝试从这一命题的神学内涵、中文表述的歧义与可能的修正做一简单的说明,以期在真诚的探讨中回归信仰在生活的应用。
 
  一、“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神学内涵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从神学来源看,它所要表达的神学思想是“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或者“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 Eternal Security”:“圣徒蒙保守” 或“圣徒的坚忍”。即上帝的救恩足以保守一个重生得救但依旧有罪性诱惑的信徒“做成得救的工夫”(work out your own salvation with fear and trembling,腓2:12),而不致失去永生!即救恩永恒(在),信者永生!或者上帝一次的救赎,即成就了永远的救赎功效,圣徒在上帝和的保守与自我的坚韧中,必能最终得胜。
 
  “Perseverance”(坚忍n. 坚定;坚持。持续蒙受天恩。)这个字有双重含意,若从信徒的角度来讲,即表示信徒抵挡了一切诱惑和患难,必能持守信仰到底,正如圣经所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而从上帝的角度来讲,则是指: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托我的”——上帝自己拣选的圣徒),直到那日(提后1:12)。
 
  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其神学的原意既不是在表达信徒需要努力以争取得救,也不是在强调上帝有不可抗拒的拣选和救恩,即使信徒无论如何用意志故意背离上帝,他都将无法失去永生。它所强调的是:在上帝永恒的救恩中信徒对信仰的坚忍终必成就“信心的果子”,是站在上帝的立场上看上帝的绝对主权——上帝的预定。但当我们把这一概念表述成“一次得救,永远得救”(once saved,always saved!Once and as soon as he believes (being saved), he has the salvation forever!)时,便不能不让人对这一概念提心吊胆!神学界对此争论的焦点也正在此。
 
  溯本追源,Perseverance的观念并非直接源自《圣经》的原句,和三位一体等教义一样,它是后世神学家发展出来的神学理念。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首先出现在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中,用于强调上帝预定的主权。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年)在继承和发扬保罗、奥古斯丁及路德的救恩论后,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救赎论思想,即后人总结的“Five-Points Calvinism”(“五点加尔文主义”):
 
  1、全然的败坏(Total Depravity);即人自始祖犯罪开始,便落在罪恶的诱惑中,人性完全败坏(充满了罪恶的诱惑,人的心思、意志、情感、良心、身体等都受到罪的污染,无法达至完美的善),完全无力自救。
 
  2、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Election);在创世以前,预定了一些人被拣选而得救。上帝的拣选出自上帝的主权与恩典,非靠人的善功。他们被拣选的基础,不在于他们,而在于神自己,故被称为无条件的拣选。
 
  3、有限的救赎(Limited Atonement);又被称为“确定救赎”(definite atonement),“特殊救赎”(particular atonement)或“有效救赎”(efficacious atonement);简单而言,即上帝的救恩只救赎他预定得救的人。这是改革宗最受争议的教义,关于救赎的范围,神学界有三种不同看法:
 
  -效果无限、范围有限的救赎(改革宗的特定救赎论);
 
  -范围无限、效果有限的救赎(假设的普救论);
 
  -效果无限、范围无限的救赎(真正的普救论)。
 
  真正的普救论,认为基督的死保证了所有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会得救;
 
  假设的普救论,认为基督的死使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救恩,但是只有那些以信心回应并肯悔改的人,才会真正得着拯救。救赎的限定性与有效性带来它的「有限性」:即基督就祂死的有效性而言,祂并不是为每一个人死。关于“限定”,加尔文主义者认为上帝预定(设计)的就是一部分人得救;阿米念主义者认为救恩最终成就的目标确实是限定的,只有一部分人得救。
 
  4、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上帝的预定和拣选是坚定不移的,选民尽管可能一次又一次抗拒上帝的恩典,但他无法永远抗拒上帝对他的选召。在上帝预定的时间,上帝会吸引选民,一个接一个,到他身边祛除他们对福音的敌意和对基督的抗拒,使他们决志信靠基督而成为上帝的儿子。
 
  5、圣徒的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对于那些上帝在创世以前就已经预定拣选的选民在基督里是永远稳妥的。基督会坚忍地保守他自己的羊(神主动),使他们在对基督的信心里能坚忍到底(人的坚忍)。那些做过决志祈祷,受过洗礼,加入了教会却离弃信仰的背道者(提前4:1),并非上帝预定得救的人。如同约翰说的,“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2:19)。但对于离家出走的浪子,本质上,他依旧是儿子,而非外人;他即使再次离家,也终会被慈父寻回。
 
  汉语神学界常用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观点便属于加尔文五点之最后一点:“圣徒的保守”,或译为成“信徒的坚忍。”
 
  二、“一次得救”还是 “一旦得救”?
 
  圣徒的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是否就等同于汉语世界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很显然,这个汉语的表述不够完整和清晰。从“圣徒蒙保守” 或“圣徒的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 Eternal Security)变成汉语世界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不能不说是汉语神学对西方神学思想的又一次误读。前者强调的是上帝拣选的主权和坚忍不移——信徒可以坚信上帝救恩的大能,它在神学上表达了救恩的目标,在信仰上坚定了信徒的信心,即使一时软弱也无需绝望,即使跌倒了,我还能爬起来!而后者则显示了极端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它衍生了一套与原意相悖的堕落思想——我得救了,所以我可以高枕无忧!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就其汉语本身的表述方法上也存在逻辑矛盾。“一次”据《实用汉日词典》等解释,含有“一度,一回,第一,第一次,最初,初试”等意思;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次”为量词:“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一次得救”说明得救还有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既然得救有次数之分,那么得救就不再是永远的;得救既然是永远得救——被上帝拯救了,有了得救的生命而一直活在永生的状态里,那么,得救便不存在“一次得救”还是多次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用汉语“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来表达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Eternal Security(“圣徒蒙保守” 或“圣徒的坚忍”)的神学理念,这实在不是一个准确的翻译。汉语神学界争论多年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问题,客观地说更多地是停留——仅仅停留在了这个汉语表述的本身,而非其背后的神学背景:上帝必能保守那信靠他的人,直到耶稣的再来(提后1:12)!如果我们非要用一句简短有力的汉语来表达上帝能拯救那信靠他的人到底,或者永生的生命是坚定不移的。那么,“一旦得救,永远得救Once saved,always saved!”显然更加适当!
 
  金山词霸2007版引用《高级汉语词典》解释“一旦”为:
 
  1、[in case; now that; once]∶不确定的时间;如:一旦发生!
 
  2、[in a very short time; in a single day]: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如:毁于一旦。
 
  社科院《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补充解释的更加明了:“一旦”用于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one day;
 
  1、用于已然,表示忽然有一天:used for one day in the past;
 
  2、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used for one day in the future!
 
  得救的事实或经历无论是已然还是未然(发生在过去还是未来),用“一旦得救”来形容这一事实,都比“一次得救”更加贴切!更加符合我们的汉语表达习惯,也更能说明得救本来的事实过程,而且也将会比“一次得救”的表述更少引起歧义。
 
  因此,如果非得用一句简洁的汉语来表达上帝的保守、圣徒的坚守与永生的稳固,那么,用“一旦得救,永远得救”显然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更贴切!
 
  三、一旦得救,永远得救的神学应用
 
  “一旦得救,永远得救”的意义在于信仰实践,而非神学思想。
 
  首先,他给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它让我们知道,上帝的拣选是坚定不移的,而信徒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现实信仰生活之历练中,其靠着对上主拣选的坚忍之信,必得上帝的保守,直到基督的再来。上帝救赎的意义并非在于信者得永生,而是在于恢复上帝所预定拣选的人得享上帝儿子的荣耀和尊贵。尽管信徒依旧有罪性的诱惑,且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而可能有失脚跌倒的时候,但我们可以相信,那在信者心里动了善功的上帝,必能保守信靠他的儿女重新得力。对此,圣经给了一切上帝拣选而保守(perseverant)的信徒坚定的应许。罗马书 8:30说:“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马书8:33-34宣告:“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在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罗马书8:38-39)。耶稣也亲自宣告: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8-29)。
 
  得救的事实始于重生,重生始于决志信主的那一刻(约翰福音3:3;提多书3:5)。重生得救的生命不是一个一会有一会无,一会死一会活的生命。圣经从未说过新生命会死去!大卫犯罪,历尽罪恶报应的痛苦,但他并未失去救恩。新约时代,哥林多教会有信徒娶了自己的继母,保罗说把他的身体交给撒旦败坏,灵魂在主来的时候依旧可以得救。耶稣比喻中的浪子可能再一次离开家园,但他还是父亲的儿子——灵性处境变了,但他的儿子的身份从未变化。如果十字架的救恩不能救赎一个在罪恶后忏悔呻吟的灵魂,那我们就误会了救恩的能力。上帝保守的信仰让我们对自己和任何上帝拣选的儿女充满上帝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Eternal Security)的信心。
 
  其次,它赋予人追求圣洁的勇气,而非自我放纵的堕落。一个有罪性的人,在一个充满罪恶诱惑的时代去寻求圣洁的生活,难免有犯罪与堕落的时候,但纵使信徒一失足堕落如犯罪的大卫王,我们知道上帝依旧可以保守他悔改自新。正如耶稣对将会否认基督的彼得的应许: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犯罪后的大卫在忏悔中也深信,蒙上帝赦罪之后必能重新侍奉: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罪人必归顺你(诗51:12-13)。
 
  基督的救恩、上帝的保守不是鼓励人犯罪,或保障人的放纵,而是给有罪性的信徒追求圣洁的保障。这一信念告诉我们,纵使我(他)曾经跌倒了,我(他)仍有希望;虽然追求成圣之路——那寻求向天父一样完全的道路何其漫漫,但靠着那能保守我的上帝,我必能成功。或许有人会想:既然基督可以保守我得救到底,我就可以放纵无度。这只能说明,持这一观念者,其人生的导向不是在追求“向天父一样完全”,而是寻找伺机犯罪的机会——他的思想和目标都错了。正如人的本性是喜欢阳光、真理和美,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也绝不会喜欢犯罪堕落。相反,面对罪恶,他会想大卫一样感慨: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诗32:3)。
 
  最后,“一旦得救,永远得救”的思想让我们知道,信仰生活不是孤军奋战,它让我们确信上帝是一位有位格,全能而全爱的父亲,而非高高在上冷峻无情的秘密警察。他能、他也愿意保守我们的信心不致失落,并与信靠他的儿女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一同面对信仰者在不信的时代,有罪性的人在充满罪恶诱惑的处境中的软弱,并将帮助我们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自己得胜到底!
 
  “圣徒蒙保守” 或“圣徒的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 Eternal Security),无论表述成“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还是“一旦得救,永远得救”都难以适切地表达其神学的原意。但就其语言学而言,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准确。其意义不在于其神学思想,而在于这一信念在信徒生活中的实践。
 
 

  TAG:永远得救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女人做牧师的神学解释  上一篇:关于主日崇拜的意义 打印文章   录入:刘长川   责任编辑:刘长川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