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太福音 16:18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
最近在网上流传一个《我为什么再也不想去教堂啦?》的视频,谈到一些去教会的纠结,也谈到个人在没有去教会的情况下,照样可以通过读经、祷告和灵修,通过观看网络讲道来造就自己,引起不少人的认同。环顾我们周围,的确有不少人过去都去教会,有些还是非常积极参与教会侍奉的弟兄姊妹,现在也离开教会,有的甚至离开了神。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引言:问题具有探讨性
我们仔细观看《我为什么再也不想去教堂啦?》的视频,的确发现不能简单将“再也不想去教会”看作是“不属灵”、“没追求”,而一概否认作为“反面教材”来批判,这的确反映出现代信徒的真实心态和行为,具有一定共性。
我们要是一概指责,在“属灵制高点”来戴高帽子,没有用!只会加深矛盾,很可能有些人产生逆反心态:开始只是不去教会,后来也不读圣经、也不祷告、也没有信仰追求。走着走着与耶稣渐行渐远,与恩典失之交臂,最终离开了神。我们甚至也看到一些“属灵守望者”,偏激地指责离开本教会的会友是“离开神”,“分裂教会”,“应该下地狱”,这是我们要非常警惕的。
传道人都会参加过一些信徒的“临终关爱”和“葬礼”事工,以前就有牧师的证道中,都谈到一些他们遇到的真实经历:
不少病人以前是基督徒,甚至还受洗过。但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突然想起他们生命中的某一刻开始没有去教会了。直到临终那一刻,因为感到没有珍惜而后悔莫及。于是迫切地寻求牧师的祷告,深刻地忏悔,追悔莫及为的是能“进入天堂”,希望能将没去教会的损失,“急功近利”地补回来。将“去教会”看作是“进天堂的护照”,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但这里又给我们带来另一个问题:要是我一直在教会,甚至一直在教会参与事工,一直参与奉献,难道我就能拿到“进天堂的护照”?就一定蒙神喜悦,一定能在见主面时,坦然面对审判吗?要是我身在教会几十年,但忙忙碌碌,在信仰上其实举步不前,这几十年尽管是某个教会的“常驻会友”,从不间断来教堂做礼拜,做各种事工,但信仰上的认知和刚来几天教会的“慕道友”没有什么两样,行为上和不信的人没什么两样:信心还是那么小,圣经知识还是那么一点点,也从来没带人信主,在教会外甚至没人知道我是“基督徒”。
这是我们每一个所谓“经常去教会”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和没去教会的人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一个“基督教社团组织”里混混而已。在神的国度里,这两种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是否去教会?”,并不是实质性的问题。因此“要不要去教会?”,在于内在本质,形式并不重要。我也认同你要是在一个教会非常挣扎,在和传道人,教会领袖和弟兄姊妹沟通后还是没有改观,认真祷告确定神也不阻拦,那就换一个教会,甚至暂时停止一种形式的聚会也未尝不可。
但一定要明白一点:这是你和神的关系。我们也不能口是心非找一些借口,比如有人不去教会,借口我在家看讲道视频,在家读经祷告,自认为和神的关系很好。这很好,但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你持守得住吗?先要搞清楚,你面对的是谁?做不到,可以努力,这不要紧,但不要乱发誓。
我们在确定“去不去教会?”,“去什么样的教会?”等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自己和神的关系,其次我们还要明白我们“去教会”有些什么要素?目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不去教会”能不能被替代?
今天我们从以下方面来探讨这五个“去教会”要素:
- 敬拜赞美神;
- 聆听牧者的教导;
- 关爱肢体;
- 参与侍奉和奉献;
- 监督和影响使命。
一、敬拜赞美神:
我们去教会,第一个要素是去“敬拜赞美”,因为我们的神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神,是万王之王,是世界的主宰,是配得我们敬拜赞美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承蒙主耶稣基督的救赎,能享受永生的福分,我们以心灵诚实来敬拜赞美这位独一真神。
基督徒的“敬拜赞美”是发自内心的行为,通过颂歌、祈祷、读经、感恩和见证等方式表达对上帝的敬爱和崇拜。“敬拜赞美”的核心是与上帝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认同上帝的伟大和慈爱,并愿意遵循上帝的教导和意志。一堂“主日礼拜”通常从“敬拜赞美”开始,也是整堂礼拜的前奏和回应。
那我们不禁会产生这个问题:我们不去教会,甚至我一个人照样可以“敬拜赞美”神啊?!
个人敬拜当然重要,我们很多弟兄姊妹在做见证时谈到,我们平时在家,或是工作间隙,甚至外出旅游,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我们情不自禁唱起赞美诗,不住祷告赞美,我们要学习培养自己这种“敬拜赞美”的习惯。
但圣经鼓励我们还要有集体的敬拜。当信徒们一同敬拜时,我们能彼此激励,感受到圣灵在众人中间的同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同感一灵”。敬拜不只是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群体对神的见证,教会的敬拜赞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第一次来教会(或是第一次参加布道会),都深深为热烈的场面而感动,会为一首赞美诗触摸内心,撞击灵魂,眼泪哗哗地流,后来成为慕道友,这样成为基督徒的人不是少数。假如我们一个人在家“敬拜赞美”,自己唱给自己听,那就很难出现给他人带来的这种机会。
二、聆听牧者的教导
“听道”是我们属灵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你可以在家听讲道、读属灵书籍,但牧者的教导不仅仅是传讲信息,更包括与会众互动,解答疑问,甚至针对个别信徒提供属灵辅导。我们经常看到牧师讲道结束,就有会友拉着牧师谈心得,这就是一种互动,是一种帮助“生命成长”的辅助功能。
我们要建立起这个观念:牧者和教会领袖也是神设立的,他们有资格和责任牧养群羊。我个人一直认为:任何一个神所呼召,经过系统神学进修和按立的传道人,都是神所特别拣选的仆人,我们都要尊敬和关爱。至于传道人偏离神,做不讨神喜悦的事情,甚至带领上的偏差和对肢体的伤害,我们除了认真为他们祷告,还要私下诚恳地沟通。我也相信,必要的管教会出于神自己,用不着来我对牧师“指点江山”。更不能一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一场讲道,或是一句话,扭头就离开教会。
所谓的“聆听牧者教导”,在我看来,关键在一篇讲道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1、信仰基准: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讲台上要讲圣经”的原则。现在很多讲道很动听,但没有圣经核心,或是讲的圣经章节无法让听众明白现实有什么意义?那就失去一场讲道的意义。
2、讲道技巧:
光有圣经的主题,但没有好好准备,翻来覆去读读圣经而已。对老信徒只是在炒冷饭,心想要读圣经的话,我可以在家自己读,何必来教会读啊?
有的讲员资格很老,只不过将过去的讲章随便选一篇,甚至文不对题,错误百出。也失去讲道的意义。
对新朋友味同嚼蜡,更不明白在说什么,下次就不来了。
我曾经在同工会谈到我对“讲道”的看法:
1、我认为任何一场讲道,无论讲道的技巧有多糟糕,只要我们谦卑认真聆听,总可以找到一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你将这一两点加以消化,这就是本次讲道的收获,这是听道者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讲员有讲道的恩赐,一场讲道认真准备,旁证博引,语言精炼,谈吐诙谐风趣,还配合一目了然的投影、照片和视频,大家听道明白,很受益。我们为此感谢神!但一场很“精彩的讲道”,你回家后(其实只有开一趟车的时间)就全忘记了,那再“精彩的讲道”起什么作用?
2、但是我在同工会还同时提到另一个观点:
即便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名牧”,甚至对任何一堂讲道,总可以找到一两点瑕疵,或是失误。我们不应该将此放大,不可以将一点点失误就成为否定一个传道人的所有。不幸的是我们看到教会的很多纷争就是从此而来,有的最后甚至造成教会的严重分裂,我们要非常注意。
3、但有些传道人有一种观点:认为“信徒听道,不可以评道”,“我的讲道最纯正,外面的都偏离圣经”(意思是牧师有绝对的权威,不能责疑),我并不认同。我们需要持守圣经原则,也需要思索。要是讲道有严重的信仰偏差,怎么就不可以“评道”?再说有哪位传道人敢断定自己完全正确,别的都是“异端邪教”?
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探讨,但没有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借题发挥。这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搞得一团糟。
三、关爱肢体
去教会另一个要素,就是“关爱肢体”,因为我们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个体自我上,去教会可以接触到很多弟兄姊妹,会遇到老乡,会遇到相同祖籍国背景、年龄背景、专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人,联络肢体更有氛围,关爱他人更有亲和力。
特别是教会有很多老年肢体,有弱势群体,有些因为身体有疾病和软弱的病人,也有一些慕道友和灵命处在低潮的弟兄姊妹,这些都要我们去慰问,哪怕去打个招呼,握手、拥抱,问候一声需要什么帮助?这些都会增进在神家中的温暖,尤其在当今社会上对信仰偏离和逼 -/迫,肢体间的“抱团取暖”尤为重要。
我们要牢记:“基督徒”不是单干户,是一群跟随耶稣的“天路客”。
四、参与侍奉和奉献
我们都知道“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每个信徒都是肢体”,我们需要彼此配搭,也就是现代语言中的“团队合作”,强调信徒们在教会中一同侍奉。同时也在金钱上参与奉献,让教会的运作和传福音的事工更有效。
所以侍奉和奉献是基督徒的一种优良特质,我们应该看作是一种荣幸,甘心乐意参与了,并且将事工做到精致,让教会的弟兄姊妹看到基督徒应有的品质,看到福音广传的盛况。这也是耶稣基督所喜悦的,在世上做一件讨神喜悦的事情,比什么都甘甜。
但是我们切记不要带有“功利心态”来对待侍奉和奉献。我们经常在教会听到一些声音“侍奉越多越蒙福”,“奉献越多得到的越多”。甚至断章取义引用一些圣经章节,而忽略圣经章节的真实意义。给人一种“等价交换”的筹码,好像侍奉和奉献是与神在做交易,这是我们要非常警惕的。
我们注意看,教会流失的肢体,基本上都是积极侍奉,努力奉献的弟兄姊妹,也就是“活跃的基督徒”。那些不喜欢出头露面,也不太发表自己意见,凡事随大流,也没什么参与事工和奉献的人,几十年相安无事,不会离开教会。这并不说明“侍奉越多越蒙福”,反而参与事工多的肢体,遇到的挑战更大。
现在有一种现象,教会为了让人来教会,特地安排很多事工位置。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有些人已经离开一个教会了,甚至参加另一个教会,在另一个教会开展侍奉了。老教会还是排侍奉,为了面子,老会友在老教会轮到有侍奉时才会出现在教会。
而另一些人则是另一种心态:平时不来教会,但一旦有侍奉,会非常认真会来教会,并参与事工。
其实都是不可取的做法,无论教会还是个人,“信仰观”要是建立在这个上面,结局可想而知!最重要的还是信徒建立与神的关系,侍奉神不是为了面子,去教会更不是为了轮值表上出现才来。教会也应该教导信徒侍奉的真正意义,信徒也要持有一种“出自内心喜乐”的心态参与侍奉,那才是神所喜悦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当教会会友对一项事工很抵触,贯彻是阻力巨大时:
作为教会领袖和侍奉小组的领导,你首先要想到自己的安排是不是有欠缺?是不是有更优化的方案?甚至设立的事工项目是不是有必要?而不是引用一段“圣经经文”,一味指责他人。否则很可能带来教会成员的流失,走人。不少人心里产生别扭,以为所有的教会都是这样,久而久之连别的教会都不去了。
五、监督和矫正教会的信仰走向
这是更深层面的探讨,对于在教会很多年,信仰根基都很坚定的老信徒,需要有一种“使命感”,在教会出现偏差,传道人和教会领袖出现偏差时,你不能袖手旁观。
如果信徒不参与教会,而是选择远离,当教会、牧者或领袖出现问题时,谁来监督、提醒和纠正呢?圣经在此方面的教导非常多,初期教会也到处是问题,现代教会更是离谱。如果我们完全不去教会,就失去了对教会的影响力,无法在其中发挥提醒和纠正的作用,我们的“使命感”荡然无存。
当然具体的方法是值得探讨的,总的原则我们回归到圣经原则,多多检讨自己,求同存异,多沟通。我们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是要让教会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在信徒面前做一个楷模,同行天路。
林林总总我们谈了很多,可见“我是不是要去教会?”归根结底是自己和神的关系,是对自己和他人属灵帮助相关,在很多方面“不去教会”显然无法取代“去教会”。当然本文谈的是“去不去教会?”,以及信徒个人和教会领袖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该不该转会?”,同样也是离开一个教会,只不过去了另一间教会。但这并不是本文的主题,以后有机会再进一步分析。
但不可否认,这两类问题都和个人的信仰认知有关,同时和教会管理文化也有关。我们能做到的是端正心态,将自己能做一切做好,然后凭信心交托给神,并求神亲自带领我去什么教会?将来能开展什么侍奉和如何智慧地奉献?在传福音和造就他人上面更蒙神的喜悦。
TAG:
【作者简介】
奇妙故事:雅博网作者、蒙恩基督徒。曾经在大陆当过知青,工人,工程师和大学老师。80年代末来澳洲留学,后定居澳洲,当过工人,工程师和GIS应用高管,运行过连锁分店。四代基督徒家庭,从小信主,89年受洗,一直参与教会事奉,对新时代“网络事工”有特别的负担。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