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罗的经历,看如何为基督而活

作者:tianyoucn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16-06-16 07:12:53

 1.jpg

  保罗怎样去经历并享用基督呢?

  从保罗的三封监狱书信里,可以看到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经历基督:

  《以弗所书》启示神荣耀计划里的基督;

  《歌罗西书》启示在神的丰盛里的基督;

  《腓立比书》启示让人可以享用的基督。

  他高举基督,不是保罗自己。被关在监狱里不是他的痛苦,捆锁不是他的羞辱;

  在恶劣环境中他看见主的手扶持着他,让他破碎自己,只为基督。

  “我所遭遇的事,更叫福音兴旺。”一句话见证了上帝是怎样使用神所重用的器皿。

  保罗自由时,上帝用他;他受捆锁时,神更用他。

  为什么神会这样看重保罗呢?原来保罗认为个人荣辱与得失都不要紧,只要基督被高举。他见证了活着是只为基督。

  看看保罗,反省我们自己:

  我也能随时让神在自己这器皿上作工吗?

  一个想被上帝使用的人,不在于遭遇的环境如何,而在于自己肯不肯让上帝使用自己这个器皿吗?

  我们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活呢?

  我们又是为了什么去事奉神呢?

  看看你心里有没有良心的控告吧?若为自己目的,若为地上的好处才去事奉神,必定是有控告!

  保罗为基督而活,有许多见证人,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他是为基督的缘故。(1:13)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保罗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1:14)

  保罗在苦难中遇见过主,“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徒23:11)

  他不但自己经历过主,也让弟兄看见主的真实:

  主是怎样管理环境,是怎样拯救扶持他,是怎样让冰冷的心火热后,怎样放胆讲道……

  保罗超越环境的辖制,超越人制造的难处(1:15-18)。

  因他知道(1:19),凡事在主手中,圣徒的祷告主必垂听,圣灵的代求和帮助主必答应。他终必得救的,只是时间由主决定的!

  保罗顺服主的安排,他知道,主看为好的,才是真正的好。

  我们要怎样学习保罗,为基督而活呢?

  1、在教会的事奉中,不要求自己的好处,只求神的荣耀;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就没有一事叫我们羞愧的,但我能作到吗!?

  2、生命的目标总要叫基督显大!

  人的方法人的因素不减少至零,基督就不能在我们身上显大的。施洗约翰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

  3、里面有基督的生命,外面才有生命成长。

  只有除掉旧人的“老我”,让圣灵充满,才会一天一天更像基督。

  4、活着是基督,死了得益处。

  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记住:现今是什么,永恒就得什么!

  活着,要让人看见基督之美,否则我们就白白占用上帝给的时间生命,浪费主恩!

  保罗坦然地说出他的两难(1:21-26):

  死了,是离世与基督同在;

  活着,是为别人效法基督得益处。√

  这时,他选择了活在世间“为与众人同住”。(1:25)

  “为与众人同住”这是一门功课,不活在众肢体中,以为自己很完美;一进入众肢体中,“老我”的肉体私欲就暴露出来!

  为基督而活,就要活在教会的身体中,活在见证里,上帝拆毁“老我”,生命才会长进,才有喜乐在其中。这是与众人一同享受基督。

  5、行事为人,要与福音相称。

  若没有看见基督的身体,只看见自己的工作,只要个人成就,必造成教会不和谐!

  所以保罗多次提醒要“同心合意”(1:5),要“同有一个心志”(1:27)

  我们的行事为人到底与福音相称吗?

  不是看人的意思满足吗;也不是要讨牧者的欢喜;乃是要看是否满足主的心意!

  6、已经蒙神大恩的人,不但要信服基督,就是接受基督作主(1:29),也要有为主受苦的心志,这是分享基督荣耀。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 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7)

  让保罗的经历,也成为我们的经历。

  让我们的人生也学会为基督而活吧!

 

  TAG:保罗 经历 基督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大卫--合神心意的人  上一篇:耶和华的伟大 打印文章   录入:雪鸽   责任编辑:雪鸽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