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作者:泊然     来源:作者原创 时间:2016-06-12 06:45:42

 1.jpg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在信仰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因此想看看这一位著名的学者是如何经历他的信仰历程的,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而当读完这本书后,可能没有很好地解答我所思考的问题,但和林语堂一起走过他的信仰思考之路,也颇有一些得着。

  一、成长背景的影响

  虽然看起来林语堂是很理智地去对待他的信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从,且在异教之地流连忘返,最后才又透过自身的信仰思考,回到基督教里面。但为何民国时期的诸多学者并没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信仰历程呢?在看到结论那一段,并没有很清楚地讲到他的思维是如何跳跃到进入基督教的信仰中。

  在我看来,这其中,他心中从小种下的基督福音的种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小就接触了基督福音,父亲是牧师,因此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说基督的道已在他的心中的某一个角落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虽然中间会有反抗甚至退出,但这种认知背景是无法完全抛弃的。在进行了诸多的文化比较后,或许回归基督信仰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温馨的。

  每个人之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活出了不同的人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及潜在的思想背景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每个人在读一本书,学一种理论时,都是带着自己特有的前理解去面对的。就像看圣经,从小在教会长大的人会带着敬虔的态度去读;而教外的人则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其他的小说也是如此,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人哈姆雷特一样。

  这种思想背景所带来的对基督教的前理解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人有时候自身都没有发觉自己所受的影响。记得在看一本心理学书时,有这样的描述:耶稣会士说,随便给他一个小孩,他就可以把教培养成一个耶稣会士。

  林语堂最后的回归,看似是文化比较后的理性结果,但其实与之从小的思想经历是分不开的。

  二、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神学的抵触

  作为一个牧师的儿子,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神学和英文,最后为何又从神学院中逃脱呢?因为林语堂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文化人,发现了基督教神学僵化及无意义的那一面。一个自由的思想者,是无法轻易地接受教条的,特别是这些教条是如此的繁多和带着高高在上不容辩解的权威。神学无法带给人真正的信仰,无法让人真正地去认识上帝。而林语堂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毅然选择了离开。

  在学习神学的旅途中,其实自己也很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种无奈和彷徨。教条的权威像一座座大山一样矗立在你的面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从小就教导着要如何如何,不要怀疑,只要信。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东西许多时候根本讲不清楚,许多时候又是历史的产物。诸如三位一体、神人二性、因信称义等我们今天所不容置疑的教义,其实真的无法思考清楚,而只能诉诸于信。想不清楚就只能要求去信,这就是教条,这也是无奈。有时候只能不去过多地想它,而只是做一个真实的、活在当下的人。

  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神学,其实非常的重要。

  三、儒释道的一些看法

  本书的主体部分其实就是宗教文化或者说文化比较。其实三章分别讲到儒、道、佛,看得也是云里雾里的。由于本书是从英文翻过来的,有些表达翻译得不是很清楚。还有就是书中有大段大段直接引用古文而不加注释和解释的,也让人看得有些吃力,有时候只能含糊着跳过。不过这么读下来也是让读者可以或多或少地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本书毕竟不是论述儒释道的专业著作,而只是作者从自身的理解角度去谈这些内容。因此,从内容上说相对比较松散和随性。

  简单地说,儒家注重现世,强调道德的效用,强调社会关系。

  道家和儒家则在方向上是相反的。上善若水,清净无为,道法自然。其中对庄子的描述让人的印象较为深刻。庄子强调了语言的有限性,无法去谈论无限;谈到了事物的变化与变化之间的统一;还谈到了生与死的关系。可以说庄子的哲学与其他一些思想有很深的关系。与古典希腊哲学,与现代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与佛教的禅宗,都关系密切。庄子的思想对于现实的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教导人更真实、自然地活着。

  而对佛教的谈论,主要有几点。首先佛教有一套完善的信仰系统。有神,有敬拜,有罪,有忏悔,有救赎,有来生。似乎宗教有这些,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普通平民的信仰需要。但其实佛教和佛学是有相当大的不同。佛教是现实的,而佛学是深刻的。佛学是形而上学,是哲学,并且是很典型的东方式的哲学。强调直觉的认知,否定逻辑。

  就禅宗而言,和庄子哲学有很大的相关性。主张言语的无用,通过直觉的认知达到对世界的真正认识。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做到忘记一切,与自然、宇宙相通。而禅宗之所以流行,在于他的入世性。出世的宗教不是一个好的宗教,只有入世,但在入世中又不被这个世界所辖制,入世且超然的态度,才算是有意义的宗教。禅宗做到了这一点。

  四、宗教与科学的方法区别

  进入理性时代后,似乎理性成了评判一切的标准,理性至上。在科学范畴上如此,在宗教范畴上人们也想要如此。而林语堂要说的是,面对科学和宗教,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科学是理性的,而宗教则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宗教当然需要有理性的引导,不然就会成为狂热分子。但宗教有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这方法绝不应是完全的理性。面对宗教,更需要的是一种天赋的认知,直觉的感受,经验的引导。人生而有一种对上帝的认知,生命中有对上帝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情感上的对上帝的需要。这些不能靠理性来引导。

  基督教神学诉诸于理性,建立起庞大的神学系统。这个系统过分地庞大,以致僵化,且对一般的人没有任何意义。宗教需要理性,更依赖于直觉,情感与经验。

  五、关于唯物主义

  科学的发展似乎引导人们走向唯物主义。但本书中有一点很重要的观点。科学只能告诉人是什么,但不能告诉人为什么。人通过科学可以一定程度上去认识这个世界,但永远弄不清楚这个世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而唯物主义的角度是可悲的,他粉碎了人们寻求这个世界的目的的可能性。一切都是物质的,没有目的可言。这样,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此外,讲到了进化论的局限性。关于进化论,我们都知道是一种假设,也备受推崇。也知道进化论的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表明进化的可能,没有中间物种的化石等。这是科学范畴的事,不应当过多地讨论。书中用很大的篇幅,几个生动的例子来谈及偶然的组合是很难真正形成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的。虽然这种推论不是100%的准确,但起码从人的有限认知来说,是很有道理的。单靠偶然的混乱,无法造出精美的宇宙。但是,具体谁知道呢?这依然是超验的范畴,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能回到天赋的、直觉的、经验的认知,去相信,或是不信。

  六、如何才会信基督?

  旅程的最后一站回到基督的面前。“大光的威严”这一章的名字起得不是太好。基督是大光,但他不只是威严,更应该是荣美的。谈到耶稣时,林语堂认为,耶稣的荣光与他教训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来自于他的态度与声音,来自他自身的典范。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耶稣所传达的教训,其实在其他的宗教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教训。当然,这可以说因为耶稣是真理,他来是为真理做见证。但耶稣的态度和他自身的典范确实更是人们所应当注意的。耶稣不做解释,他真发出从父而来的声音。透过他的教导,和他自身的见证,可以让人去认识到上帝。耶稣关注将来,但他更关注现世,他爱每一个人,也教导人们彼此相爱。

  怎样去信基督和基督的上帝呢?不是透过教条和神学。这些教导不能带给人真正的信仰,这些教导也常常有错误和偏差。只有透过基督的典范。他自身的典范,他的门徒因着效法他而活出的典范,才能让人去相信他。

  林语堂很不喜欢那些只宣扬永生、宣扬信就罪得赦免、宣扬因着恐惧而来信基督的教训。细想想,今天的教会似乎很喜欢讲这些。我们在布道的时候,像一个推销员一样宣扬着福音的美好,让人来拥有。这样的教训到底对吗?

  只是这样的想法似乎是自由主义神学的立场,强调耶稣的伦理教训和道德榜样,而忽略了耶稣的神性。我想,真正的教导应该是两方面都必须坚持的。否则,沦为人的耶稣,也就失去了基督教的独特性了。

  总体说来,宗教有其共通性,但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每个人的思想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文化常识、情感经历、生活经验各有不同,对于世界、人生、信仰的认识都有不同。林语堂的信仰经历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可复制,他对于诸文化和宗教的理解也不可复制。从书中得到的,有对宗教、文化的知识认识,也一定程度认识了一个学者的心路历程。但每个人的信仰,依然要自己去经历、思考、摸索。

 

  TAG:异教徒 基督徒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因信仰而诞生的哲学  上一篇:《属灵领袖》阅读心得 打印文章   录入:雪鸽   责任编辑:雪鸽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