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基督教历史的人可能会发现,同出一门的天主教和东正教为什么会比基督教新教的圣经多了几卷呢?
那些广为流传的“次经,次正典,第二正典”,“伪经”又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次经和伪经。
次经(Apocrypha)和伪经(Pseudepigrapha)是基督教圣经正典之外的两类重要文献,它们在宗教历史、文化背景和神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以下将深入探讨它们的定义、内容、创作背景,以及为何未被纳入基督教圣经正典的原因。
一、次经与伪经的定义
1.次经(Apocrypha)“次经”一词源于希腊语“apokryphos”,意为“隐藏的”或“秘密的”。
在基督教语境中,次经通常指旧约圣经正典之外的一组文献,这些文献在某些教会(如天主教、东正教)中被视为“次正典”(Deuterocanonical),即“第二正典”,但在大多数新教传统中不被视为神圣启示的组成部分。
次经主要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初,主要以希腊文写成,反映了第二圣殿时期(约公元前515年至公元70年)的犹太思想和文化。
2.伪经(Pseudepigrapha)“伪经”一词也来自希腊语,意为“假冒署名”,指那些以圣经人物(如亚当、挪亚、以诺、摩西等)名义撰写,但实际作者并非其署名者的文献。
这些作品通常不被任何主要教会视为正典,且内容更为多样,包括启示文学、历史叙述、智慧书和祷告等。伪经的创作时间跨度更广,从公元前数世纪到公元后早期不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次经在某些教会传统中具有一定权威性,而伪经则普遍被视为非正典,且其署名真实性受到广泛质疑。
二、次经与伪经的内容
(一)、次经的内容次经包括以下主要书籍(以天主教正典为例,共有12-15部,具体数量因教会传统而异):
1.历史类:如《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记载了马加比家族反抗塞琉古帝国、复兴犹太信仰的历史。
2.叙事类:如《多比传》(Tobit)、《犹滴传》(Judith),讲述个人信仰与神迹的故事。
3.智慧文学:如《所罗门智训》(WisdomofSolomon)、《德训篇》(Ecclesiasticus或Sirach),提供道德教导和人生智慧。
4.补充材料:如《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的增补内容(包括《三童歌》《苏撒拿》等)。5.祷告与书信:如《玛拿西祷文》(PrayerofManasseh)、《巴录书》(Baruch)。这些作品多以叙事、教导或补充旧约内容为主,反映了希腊化时期犹太人对信仰、律法和民族身份的思考。
(二)、伪经的内容
伪经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内容也更为多样,主要包括:1.启示文学:如《以诺一书》(1Enoch),描述天使堕落、末世审判等超自然主题;《摩西升天记》(AssumptionofMoses),涉及末世预言。
2.历史与传说:如《禧年书》(Jubilees),重述《创世记》并加入详细年表;《亚当与夏娃生平》(LifeofAdamandEve),扩展创世故事。
3.智慧与诗歌:如《所罗门诗篇》(PsalmsofSolomon),表达对弥赛亚的盼望。
4.伪托书信或遗嘱:如《十二族长遗训》(TestamentsoftheTwelvePatriarchs),以雅各十二子之名留下道德教诲。伪经常以神秘主义、末世论和超自然事件为特色,反映了当时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多元思想。但又有别于中国人或者希腊的荒诞神话故事,有着一定的可信度、神学和道德意义。
三、次经与伪经的创作背景
(一)、次经的创作次经多诞生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当时犹太人生活在亚历山大大帝及其后继者(托勒密和塞琉古王朝)的统治下。许多次经最初以希腊文写成,部分可能有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原型(如《德训篇》)。这些作品的作者通常是匿名的犹太学者或宗教领袖,旨在回应希腊文化对犹太信仰的冲击,维护民族身份,或补充旧约叙事。1.历史背景:如《马加比书》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马加比起义,反抗塞琉古帝国的宗教压迫。2.文化影响:希腊哲学(如斯多葛主义)影响了《所罗门智训》等作品,使其带有理性与道德思辨色彩。
(二)、伪经的创作伪经的创作时间更分散,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后2世纪不等,作者多为犹太教派(如艾赛尼派)或早期基督徒。这些作品常采用“伪托”手法,即借用古代圣贤之名,以增强文本的权威性。这种做法在古代近东和希腊-罗马文化中并不罕见。
1.宗教背景:如《以诺一书》可能出自艾赛尼派,与死海古卷有密切关联,反映了对天使和末世的高度关注。
2.目的:伪经常用于填补旧约叙事的空白(如亚当的晚年生活),或表达特定宗派的神学观点(如诺斯替主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次经还是伪经,都不全是编造的故事,有些是源自希伯来民族历代口传的故事,虽然不具有启示性的权威,但有着历史、道德、神学等等的价值。
四、为何未纳入基督教圣经正典?
次经和伪经未被普遍纳入基督教圣经正典,原因涉及历史、神学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一)、次经未完全纳入正典的原因1.犹太正典的排斥公元1世纪末,犹太拉比在雅麦尼亚会议(CouncilofJamnia,约公元90年)确立了希伯来圣经正典(Tanakh),包含24卷(相当于新教旧约39卷)。这些书卷都有基本的特征,比如:叙事准确,作者是被验证的先知。次经因多以希腊文写成,且创作较晚,其写作的目的也并未以无误性陈述,总之不符合正典的要求,故未被纳入正典。这对早期基督教正典形成有深远影响,因新教继承了希伯来正典的标准。2.新约的无明确引用虽然新约偶尔提及次经思想(如《希伯来书》11:35可能暗指《马加比二书》7章的殉道故事),但未明确引用次经为“经上所说”,这削弱了其权威性。相比之下,旧约正典书籍被新约频繁引用。
3.神学争议与内容问题次经中某些教导与旧约正典存在差异。例如,《多比传》提及天使拉斐尔的超自然干预,《马加比二书》12:43-45提到为死者祈祷,引发新教对“炼狱”等教义的质疑。这些内容被认为与启示真理不完全一致。
4.教会传统的分歧天主教与东正教:次经在《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中出现,早期教会(如奥古斯丁)接受其权威性。天主教在1546年特伦特会议正式确认12卷次经为正典。新教: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质疑次经的灵感来源,将其置于“有益阅读但非正典”的地位,最终在19世纪新教圣经中移除。
(二)、伪经未纳入正典的原因伪经因其署名真实性存疑而未被纳入正典,且其内容和神学立场常常与正典圣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详细分析:
1.作者真实性存疑伪经多以“伪托”形式出现,例如《以诺一书》署名以诺(创世记中的人物),但其内容明显晚于以诺时代,包含公元前2世纪的末世思想。这种伪托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虽常见,但在正典形成过程中被视为缺乏神圣启示的证据。早期教会领袖(如耶柔米)对这类作品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2.神学内容的不一致性伪经常包含与正典圣经冲突或过于奇异的神学观点。例如:《以诺一书》详细描述天使堕落和宇宙秩序,过于强调超自然细节,与旧约简洁的叙述风格不符。《十二族长遗训》加入了大量道德劝勉和末世预言,有些内容与新约的救赎观不完全一致。这些差异使伪经难以被视为神启示的统一部分。
3.缺乏广泛接受与使正典的形成依赖于文献在犹太会堂或早期教会中的普遍使用和认可。伪经虽在某些宗派(如艾赛尼派)或地区流传,但未获得广泛的权威性。例如,《禧年书》在死海古卷中出现,但在主流犹太教和基督教团体中未被视为圣典。
4.晚期创作与正典封闭许多伪经创作于旧约正典封闭(约公元前4世纪)之后,或新约正典形成(公元1-2世纪)期间。教会逐渐认为,神的启示已在旧约和新约中完备,后期作品难以具备同等权威性。
五、正典形成的背景与标准
基督教圣经正典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标准和阶段:
(一)、正典标准
1.使徒性或权威性:新约强调与使徒直接相关的著作;旧约则基于摩西律法和先知传统。次经和伪经多缺乏这种直接关联。
2.一致性:内容需与已有启示一致,避免矛盾或异端倾向。
3.普遍性:在教会或犹太团体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4.灵感性:被视为神所默示,具有属灵权威。
(二)、历史过程
1.旧约正典:公元前4世纪,希伯来圣经大致成型,次经未被纳入。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虽包含次经,但未被所有犹太人接受。
2.新约正典:公元2-4世纪,教会通过会议(如397年迦太基会议)确认27卷新约正典,排除伪经如《多马福音》。
3.次经的分歧:天主教在特伦特会议(1546年)确认次经地位,而新教回归希伯来正典,排除次经。次经因在早期教会中有一定使用(如《德训篇》被引用),地位介于正典与伪经之间;而伪经因其边缘性和争议性,始终未获正典认可。
六、次经与伪经的价值与影响
尽管未纳入正典,次经和伪经仍有重要意义:
1.历史与文化价值次经(如《马加比书》)记录了第二圣殿时期的重大事件;伪经(如《以诺一书》)揭示了犹太教派的思想多样性,为研究死海古卷提供了背景。
2.神学影响次经中的智慧文学影响了早期基督教伦理教导;伪经的末世论(如《以诺一书》)在新约(如《犹大书》14-15引用以诺)中留下痕迹。
3.文学与灵性启发次经如《犹滴传》以其叙事魅力广受欢迎;伪经如《所罗门诗篇》表达了对弥赛亚的深切盼望,至今具有灵修价值。
七、为何区分正典与非正典
正典的设立旨在确保信仰的纯正性和教义的统一。次经和伪经虽有价值,但因其来源、内容或使用上的局限,未被视为神启示的核心部分。这种区分反映了早期教会和犹太教对“神的话语”权威性的谨慎态度。
-次经:在某些传统中被接纳(如天主教),但因犹太正典的排斥和新教的质疑,未获普世正典地位。
-伪经:因其伪托性、异质性和晚期创作,几乎未被任何主流传统视为正典。结论圣经的权威是基于启示的真确性,以先知和使徒受默示记录成书而有权威。次经和伪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历史中的宝贵遗产,记录了信仰群体的思想演变与文化回应。次经以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献为主,内容较为温和,部分被天主教和东正教接受;伪经则更具神秘色彩,创作背景多样,未获正典地位。它们未纳入正典的原因包括历史传承、神学一致性、使徒权威和教会使用的考量。然而,这些文献作为“旁证”,仍为理解圣经背景、历史和神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
TAG:圣经 次经 伪经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