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朴的《中秋》诗,可谓家喻户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诗歌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在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还有宋朝词人苏轼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描写了月圆时的心境。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这一生的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遇见像今天这样的景致,真是难得。可明年的中秋,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诗人的诗歌总是有一些伤感的情怀呈现,多少让人有些感伤,虽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但诗人的落寞和无奈还是存在,今天读来伤感依旧.....古时候,大多的文人墨客,对月吟诗作画,抒发一腔的寄托之心,看见满月的秋天,处景生情。苏轼的诗歌让我们看见:中秋月明,诚然可爱,更值兄弟团聚,共度良宵,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时。但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分别的。兄弟分别在即,又不能不令他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今夕,我们又迎来了一轮明月,此刻,我们的心境如何?是否如李朴诗中所描写的那般情景?想和心上的人儿过着这种神仙眷侣的生活,直到海枯石烂。这可能是每个人美好的愿望,你能达成么?而苏轼在月圆之时,想到即将和弟弟分别,不能不令他感叹此生此夜的短暂。人们常说:人生苦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即使在美丽的中秋月夜,李朴也希望与心爱的人儿相知相守,直到永远。苏轼看见这轮明月,也是感叹美好的短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中秋佳节,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月圆时分,你是否也会如同他们一样,触景生情,想与心爱的人儿海枯石烂,永不分离。或是感叹人生美好的短暂呢?若是人生紧紧只能感叹和无奈,而无盼望和希望,那人活着又有何意?但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给了我们美好的应许:信他的人就有永生。《约翰福音》3:15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注: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在这美丽的月光中,你愿意相信这位生命的主么?惟有他能带给你新的生命,活着的价值,永生的盼望,这福乐你愿意得到么?来吧!在这个月圆时分,信靠天地之间的这位救主,他能够带你走出这虚幻的人生,走进他丰满的生命里。因为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我们会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
《雅各书》4:14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赐人生命的主,正站在你的心门外,用钉痕的手在叩响你的心门,你听见了没有?快快打开你的心门,让耶稣进入你的生命,在这中秋佳节团圆的时刻,享受神人同在的甘甜与美好。
豆蔻梢头斑驳的叶片,恰如歌儿,微风轻轻飘.....美丽的月夜,总是让人感恩深深。今夜愿你踏月而来,透过如水的月光,静静牵引着你的心。此刻,愿你与主一同入夜,点亮心灵的光,良宵岁月,融于主的怀抱。倒影的灯火,载一帆银色,驶向生命的彼岸。
《约翰福音》3: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