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急需的三种意识

作者:耶米玛     来源:雅博网作者 时间:2016-08-09 07:10:24

青少年急需的三种意识.jpg

(图片来自网络)

  经文:箴22:6;路17:11-19;提前6:7-10

  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个邪恶淫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黑暗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问题多多,因为他们眼所看的、心所想的、手所做的,尽都是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在这个扭曲的时代扭曲了。他们既没有正确的信仰,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成为世界的俘虏,罪恶的奴仆。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人说,改革开放后,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其中不无道理。有才无德,随时都会危害我们这个社会。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青少年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当然也是教会的希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成当务之急。我认为,我国青少年急需培养三种起码的意识,即敬畏意识、感恩意识与忏悔意识。

  一.敬畏意识

  1.没有敬畏的可怕:俗话说:“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当代社会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多的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人缺少敬畏之心,以致“行无所止”,什么事都敢干。

  虽然文g e期间阶级斗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毫无畏惧的心理依在,具体体现在漠视自然、漠视生命、漠视法律上。在缺乏敬畏意识的年代,于是有了暴力、欺诈、色琴泛滥;婚前、婚外、同性恋等神眼中看为大恶的性行为等种种肮脏的行为。有一段描述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的文字,可谓入木三分:“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味到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zh i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敬畏意识的结果,必然是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拥有敬畏意识的人,会时时想着事情的后果,这样就不会肆无忌惮了。著名作家周国平说得好:“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

  2.敬畏的必要:古代中国,大多数人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以致会考虑“百年后如何见神,十年后如何见人。”其实这就是一种敬畏意识,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面对恶事,即使有心去干,也会因敬畏之心而停止行动,让许多罪行止于心。这就是有贼心却没有贼胆了。

  太5:27-28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28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看见妇女动淫念的大有人在,在耶稣看来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从本质上说,他已经犯了奸淫的罪了。然而,如果只是止于心,不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带来伤害,也只是隐而未现的罪。今天的人却心动带来了行动,以致多人陷在奸淫罪中,坠落到与禽兽无异的地步,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

  二.感恩意识

  1.受恩者多报恩者少:路17:11-15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12进入一个村子,有十个长大麻风的迎面而来,远远的站着,13高声说:“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14耶稣看见,就对他们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他们去的时候就洁净了。15内中有一个见自己已经好了,就回来大声归荣耀与神,16又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他。这人是撒玛利亚人。耶稣治好十个麻风病人,这是何等大的恩典,是耶稣让他们得着了新生,延长了生命的长度,让他们活着像人。但回来感恩的只有一个人,且是个被犹太人所不齿的撒玛利亚人,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得神的恩典,却意外地得到了神如此大的恩典,一颗感恩的心使他能不顾一切,首先来到耶稣脚前感恩。而其他犹太人,觉得神的恩典就该临到他们,他们是配得的,所以耶稣治好他们后,就各奔自己的地方去了。

  “受恩容易报恩难,”我国是一个缺少感恩意识的国家,我们觉得我们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当然的,总是无休止地在与周围人攀比,看见别人有的,看见自己没有的,在攀比中产生了不足,而对社会生出不满,对他人生出嫉妒。

  2.感恩者知恩、多得恩:路17:17-19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18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吗?”19就对那人说:“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这个回来感恩的撒玛利亚人是个知恩的人,他知道自己蒙了神的深恩厚爱,因此才能不危艰难前来感恩。同时,我们也看到因着他的感恩得了更大的恩典:得到了身心灵全面的医治,圣灵感动门徒把这事记载在圣经上,影响着无数人的生命。

  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生活在丰衣足食的物质条件极度丰富的年代,他们不再为衣领所虑,是蜜罐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太多的理由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父母、亲友、同学、朋友、领导、同事……。然而,他们发出的声音却不是感恩,而是抱怨。

  3.感恩让人知足:提前6:7-10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8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9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10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的人,大多不缺衣食。感恩让人知足,生活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良好心态中,而贪婪让人不知足,他要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带给社会的是灾难。

  三.忏悔意识

  1.人人都会犯罪:罗3:23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撒下11:2-5一日,太阳平西,大卫从床上起来,在王宫的平顶上游行,看见一个妇人沐浴,容貌甚美。3大卫就差人打听那妇人是谁。有人说:“她是以连的女儿,赫人乌利亚的妻拔示巴。”4大卫差人去,将妇人接来。那时她的月经才得洁净。她来了,大卫与她同房,她就回家去了。5于是她怀了孕,打发人去告诉大卫说:“我怀了孕。”……14-17次日早晨,大卫写信与约押,交乌利亚随手带去。15信内写着说:“要派乌利亚前进,到阵势极险之处,你们便退后,使他被杀。”16约押围城的时候,知道敌人那里有勇士,便将乌利亚派在那里。17城里的人出来和约押打仗。大卫的仆人中有几个被杀的,赫人乌利亚也死了。

  无论多么刚强的人,也会有软弱的时候,因此是人就有犯罪的可能性。在意志薄弱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可能做一些不太合理的事情。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他在平安稳妥的时候开始放松自己,看见美少妇拔示巴,就动了淫念,心动带来了行动,行动的结果致使拔示巴怀孕了。为了堵住赫人乌利亚的口,叫他永远不能说话,大卫又来了个借刀杀人。

  2.人人需要忏悔:撒下11:13-14大卫对拿单说:“我得罪耶和华了!”拿单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于死。14只是你行这事,叫耶和华的仇敌大得亵渎的机会,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

  人犯罪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忏悔意识。忏悔意识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过去的错误,并敦促人今后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大卫犯罪而不自知,神就差遣先知拿单去指责他的罪,听到拿单的指责,大卫知道自己犯罪了,立即忏悔:“我得罪耶和华了!”我是个罪人。大卫在神面前认罪悔改,且写下了悔罪诗51篇,从此不再犯同样的罪,王上1:4这童女极其美貌,她奉养王,伺候王,王却没有与她亲近。

  3.青少年缺少忏悔意识:我发现,人有两大本能,一是犯罪;二是为罪辩护,且是无师自通。

  有人说,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忏悔意识,此话不无道理。我们可以从中西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可以证实这一点。西方世界,我们能看到很多名为《忏悔录》的书籍,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等,而中国文学史上的此类作品却少之又少。没有忏悔意识,人们便缺失了负罪感和内疚感,缺少了认错和道歉之类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即便干了伤天害理、草菅人命的勾当,也能保持面不改色心不跳的镇定,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无辜模样,甚至能骗过测谎仪。许多人即便落到臭名昭著、遭人唾骂的地步,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哪怕其罪行被人识破,甚至抓上法庭,也会百般抵赖,企图瞒天过海。实在可悲!

  4.青少年需要忏悔意识:孔子云:“知耻而后勇。”康有为说:“(社会)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强调的就是一种忏悔意识,看到自己的“耻”,就会有羞愧难当之感、无地自容之感,就会从根源上改过自新。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忏悔意识之时,一定有助于减弱恶性事件的不断滋生。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有目共睹的,当人人都在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之时,可以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更可以说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担忧。当前,青少年道德重建的呼声早已不绝于耳,只可惜这条道路任重道远,但就当前的道德现状而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敬畏意识、感恩意识和忏悔意识,实在是当务之急。

  箴22:6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如何培养这三种意识?当然离不开教育,而最重要的当通过宗教,应该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基督教在敬畏、感恩、忏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导,可以成为培养此三种意识及整个道德重建中可供参考的重要资源。

  我祈祷:让《圣经》进入校园,让牧师进入课堂,在学校成立基督教默契,让孩子们从小认识神,一生走正路,到老都不偏离。

  ——参考:李世峥牧师《中国人急需的三种意识》一文
 

  TAG:青少年 急需 三种 意识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作者,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母亲教训的心声  上一篇:思考人才的培育 打印文章   录入:华美   责任编辑:华美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赞助商链接
  • 热门文章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3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