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福建行》

作者:天堂鸟     来源:原创 时间:2012-10-12 14:11:51

                                《一路有爱》

       十一长假,和儿子相约去福建。 这趟行程虽然不长,却走了三个地方,而每一个地方所溢出的那份浓浓的爱和周到的关怀让我一路感动,甚至到了最后,我竟然发现自己笨到一个地步,因为感动溢满于心,感谢的话也语无伦次不知说什么好了。能说的只能是感谢神,让我们这些不曾谋面的神家儿女在祂的爱里相融。
    这样被爱包围的日子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我也开始埋头于现实,而那些难以忘怀的情景却总依然历历在目。

    9月30号上午,我和学校的同工们从温州出发,一路虽然经过了高速路上首次免费的拥堵,(平时15分钟的路竟走了一个多小时)甚至长途路上的颠簸也让人有些难耐,然而到达第一站德化的时候,无论多少的疲惫和不舒服都被接待我们的弟兄姊妹的热情所荡涤。
    在教堂里稍事休息,就跟他们一起继续上路,向山上进发了。因为正好是中秋节,所以在路上的时候就被告知要在山上过一个不一样的中秋。山上的夜有点寒冷,但陌生的我们很快就被来自神的那份炽热的爱所温暖,品尝了山野的美味以后,大家一起从屋里移到外面团坐,一起交通赏月,一起唱诗赞美、听着他们用感恩的心诉说着对事奉的负担,也表达着对学习的渴望,心里一直默默为他们祈祷,保守看顾这里即将要开始的诗班指挥课的培训学习。
    生平第一次在中秋之夜坐在山上赏月,让我好新奇,大家一边说话一边分享着和面盆一样大小的美味月饼,尽管是在异乡,却觉得好温馨。
   
    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年近七旬、为这次培训班的举办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的老人,大家都叫他王老师,来的路上就已经耳闻了他的认真负责,及至见了面,他的不辞辛劳,他的忍耐和敬业、他的谦卑和温和以及不遗余力为全省唱诗班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东奔西走的那份热情、坚韧和执着,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他说,自从开始负责这块事工,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每年扶植起来一个县级的教会诗班学会用四部合唱来服事神、赞美神,从而也带动会众整体赞美水平的提高。哇!不做这样事情的人不知道也很难想象,虽然合唱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带领一群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连简谱都不大认识的人,达到这样的目标要经过怎样的跋涉,要付上什么样的代价,这样的坚持又要付上多少时间和精力,有谁能知道呢?而且他这样做完全是义务的。

    我不禁肃然起敬,好一个既忠心又有见识的神家仆人,如今的时代这样的人何其难寻,这样的精神何其难得,他真的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若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既有看见又有勇气坚持下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我不能想象。天父一定会欢喜快乐、欣慰悦纳,中国教会音乐的影响也会让世人刮目,最重要的是借助于诗歌,福音的传播岂不是越发快了呢。

    第二天晚上,我们听了所在教会唱诗班的排练,很惊讶他们的演唱水平不一般呢,甚至我们学校从德国回来、这次专门来给他们讲课的老师也说,这种水平也是不亚于北京上海的唱诗班的。是的,非常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看着王老师指挥他们演唱的样子,真是为这一方土地上的教会和唱诗班满心的感恩。

    第三天上午,从德化出发三个小时以后,在厦门的东渡路公交车站,我和儿子汇合的同时也看见了特意从华安赶来接我们的颂赞姊妹,同她一起来的还有她的二妹、妹夫,一家人站在这里等待我们的到来,哦真是感谢神,她是我在网络上认识的第一个姊妹,那时我还不认识神呢。认识了八年第一次见面,那份激动难于言说。

    民以食为天,走到那里都是吃,跟他们一起去吃饭时,品尝到了内地不曾有过的美味鱼呢。饭后又驱车带我们去看海,因为海滨大道太长担心我们走累,先是开车绕行,边走边欣赏厦门美丽的风光,又专门在最美的地方停下来,让我们去体会海风海韵,这份细心让我很受感动。

    当我们按着姊妹的指引,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的时候,金门岛就像安睡的巨人,长长地横卧在我们的眼前,心里满了许多的感叹,人真的好可怜,为着一些莫名的理由问题就来了。

    我们走走停停,环绕了大半个海岸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颂赞的妹妹又带我们坐船去鼓浪屿,还没上船就已经感受到了假日的繁荣。当我们在人海中穿行时,不禁在想,若是我们自己来,找不着东西南北真的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呢,我们跟着她一路疾走终于爬上了鼓浪屿上面的日光岩时,天色已经暗下来,华灯初上的厦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种美恐怕是白天无论如何也不能体味的,想起来创世纪里面的描述,很感恩神把这么美丽的大自然赐予人,让我们这些按照祂形象所造的人随时可以赏心悦目。

    因为时间太短,本来计划在厦门停一天就回去的我们,禁不住颂赞姊妹一定要去她家所在的地方看土楼的邀请,于是第二天就跟随她一起又上路了,又一个三小时以后到达这趟旅行的第三个站点-华安。
    华安盛产茶叶,满山都是茶树,还有一种石头叫华安玉,温润深沉的绿透出山里人的朴实醇厚,就像颂赞姊妹给我的印象。这两样东西我早就已经享受了,如今亲眼看见心里倒是觉得有一份亲切,就好像我自己也是山里人。

    一家人因为生计本来就已经很忙了,儿媳妇这几天又快要生产,加上我们的到来,真是忙上加忙。我好愧疚在在这样的时候来打扰她们。而我们在这里受到的热情接待不仅是她一家,颂赞的小妹、小姑子也都加入了行列,白天姊妹和她家弟兄陪我们一起去看土楼,可以说弟兄是土楼身边长大的孩子,这里的人这里的山,甚至每一个家人他都熟悉,所以我们免了很多的麻烦,旅游自然也是免费的了。看着土楼,想起来电视里的另一种名称-围屋,心里一直感叹这里的人很有智慧和勇气,就是这圆圆的土楼把全村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一百多年过去了,土楼依然可以供人生活居住,只是保护文物的原因,这里的大部分房间里面如今都变成土特产的集散地,大家听着围屋的故事,看着他们自己制作的茶叶和当地的食品,喜欢的就顺手买了去。

    第二个处依然坚固且保存得又比较好的围屋叫南阳楼,或许我们也生活在同名的地方,因此看见这楼名的时候,觉得格外的亲切,因为听到了这里的先祖来自河南,我猜想这名字是否南阳来的人建的或者住的,最后才知道它只是指围屋的方向,因为另外也有一个东阳楼呢。

    他们还特意安排我们去了这里在全国都是独屈指可数的竹种园基地,最让我惊喜的是终于看见了凤尾竹,像喜欢《鼓浪屿之歌》那样心仪鼓浪屿的我,也因着喜欢那首《月光下的凤尾竹》而特别惊喜这趟旅行的收获,这些一点也不像竹子的植物,低矮团簇看起来有点像我们那里一种可以做扫帚的草,站在竹种园里,看着这些粗细不一,高矮迥异的竹子,感叹着上帝创造的精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路边普通的那种笔直向上的当年生笋竹(这是我叫的名字),头上像毛笔圆圆尖尖的,主干又粗又壮,就像胖乎乎的一岁大孩子,很惹人喜欢。这竹种园顺着山势一直向上漫延,可惜因为太累爬不上去就在中途打道回府了,如今除了凤尾竹,别的名字都已经忘却了,年龄不饶人,今年的记忆力尤其的差了。但那些可爱的形象却仍在记忆当中清晰着。

    下山的时候姊妹带我们去了住在山半腰的弟兄姐妹家去喝茶,也浓浓地感受那种肢体之间的连接和爱。坐在她们干净的厅堂里,一边回味着浓郁的茶香,一边品尝着自然成熟的绿皮香蕉,还有一种我们从来没吃过没见过直直的比较粗壮又有很多菱角的香蕉,儿子说很好吃。长老家的姊妹拄着拐杖特意来陪我们说话,虽然没有听懂她们的闽南话,但我已经感受到了她们的热情,心里始终满溢着一份感动。

    晚上,我们见到了颂赞姊妹其他的家人,大家一起吃饭聊天,饭后又特意去市场买了我们不曾见过的水果,而我们竟然拿不出任何可以表达心意的东西来,心里越发的亏欠起来。晚上我们住在颂赞的小妹家。因为女儿上大学,丈夫在外经商,常常一人生活的她,把屋子打理得干净整洁又朴素大方,她说虽然一个人在家,但是安静地读经很是享受呢,我很认可她的观点,灵修很多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安静的去处。站在她家放眼可以看见翠绿的山林,低头可以听到江边的过往,真是一个好去处,我告诉颂赞姊妹说,好羡慕她们住在这样安静舒适又干净整齐的地方,上帝真的很爱祂的儿女,无论我们在哪里,只要用心体味,总是会生出感谢的心。

    我不知道这趟行程是否是上帝特意的安排,因为在离开她家回厦门的车上,她打电话过来说孙女出生了,很漂亮。啊真是为她高兴,又一代人,又一代希望的所在。
    仔细想来,又特别的感恩,我们相约已经好久,今天终于成行,岂不是神特别的美意吗!若是早一天,我没时间过来,若是晚一天,她岂不是没时间陪我。呵呵还是那句话,真是感谢神!


                                   
《厦门的海和岛》

    听着那首鼓浪屿之歌长大的我,一直向往那座被海风吹拂被海浪摇动的岛屿。几十年过去了,痴心依然不改。感谢神的预备,今年终于在人潮涌动中和儿子一起去感受了这座普通却魂牵梦绕的小岛。

    伫立在颂赞妹妹家的阳台上,看着楼下远处的大海以及近处集装箱堆积的码头,虽然只是内海,游船、货轮、快艇编织起来的浓郁海味就已经让我心醉,于是盼望着快点见到海,快点登上去小岛的船。

    厦门的城市绿化做的很到位,满眼都是花、草和树,在驱车去海边的路上,远远地就已经被岸边如画的景色以及海风海韵所吸引。攒动的游人在海边聚集着,大家用各自的方式演绎着和海的亲密,或坐在岸边的沙滩上、堤岸上看海,或三三两两地在海水里嬉戏,或是一边走一边用各式各样的镜头收集着海的美景,岸上各样的小吃、饮料摊点以及五颜六色的各式跟海有关的玩具也夹杂着,人在海的怀抱中各得其所。其实无论做或不做都是享受,闻着海的气息,海的魅力也就在其中了。

    相识了八年却未曾谋面的姊妹及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一起也边走边停地在海的身旁用镜头收集着各样的美景,也让我们自己和海留下一些不能言说的亲密记录,以便将来记忆忘却的时候做提醒用。

    站在海边的时候,若视而不见眼前如织的游人,只极目远眺大海,那就会格外地享受着海的博大、宽广,体味着海的深邃和丰富,这惬意的感受不到海边就真的无法体会。极目的时候。姊妹跟我们说远处清晰可见的就是金门岛,只是因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除了一抹如黛的轮廓线我们无法做任何的想象,更别说岛上的大兵和文字标语之类的东西。

    终于到了鼓浪屿,站在最高的岩石上看海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了,如繁星般的灯火在海的那边闪烁着,眼前的教堂、寺院及很多的古建筑物都亮着灯,每一处的灯光都吸引着人前往,每一处的灯光也都有一个故事。因为天色渐暗,慕名想看的写着《鼓浪屿之歌》的石头没有发现。也因着时间关系,岸上是否能有浪的声响也没有机会听到了。

    下山以后我们又一起去了教会办的疗养院,这是一处古旧的建筑,全部是用山上的石头建起来,据说当年是一个牧师的住宅,后来捐给教会做小学教育用,如今又在新的理念下变成了一处疗养的好去处。在赞美神的诗歌声中我们跟随年轻的疗养院长从一楼到四楼的平台,一路感受着这处古建筑的整洁和回归自然生活的奇妙作用。心里感恩着竟然有这样的预备,供弟兄姊妹来做这样的使用。

    其实也正是因着牧师在岛上的做工,才使得这座小岛上归回在神面前的儿女挺多,也有好几处的教堂供聚会用,只是因着夜色,它们都悄悄地隐藏在岛上的某个地方使我们只能想象不能看见。而我们只在来的路上猫见了路边的一座教堂,当时还惊喜说看见了高耸的十字架呢。因为不是聚会的时间,所以门关着, 只看见有个老人坐在里面,大概是看门或者是管理的人员吧。

    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大半天的时间只是走马观花,我和儿子都想起来一件事,那就是从北边的海到南边的海,我们整整是十年一个去处的和海有着不一样缘分的相聚,也数这次最匆忙,所以儿子说,下次要让我和他爸一起来疗养,然后他和朋友一起来住在岛上,做一个稍长一点稍近一点的亲密接触,嗯这主意不错,我也期待着,能再次来这里的岛上,听海,看海,享受海。
   

 

                                  《十年海缘》

    人在世上行走,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泯泯之中会看见你所走的路是在一条预定的迹线上前行。人说是一种机缘,我也是默认的,所以写了这个题目来诠释生命和海的缘分。而这种缘分,让我惊奇,于是默然在造物主的面前安静,只用心来体会,于是既感恩又享受。
    我喜欢海,无论是看海或是听海,喜欢在读关于海的文字时去想象,虽然生活的地方
远离海,但生命之中总好像是或近或远地跟海有过约定,远离海的时候向往,走近海的时
候亲切,看不见的时候想念,看见的时候欣喜,默然回味的时候又觉得惬意。
    奇妙的是,时间也让我跟海有一种相守的约定,是生命当中的必须,还是跟海有种的若即若离的连系,仔细想来,却也真的不知道不能知道,于是干脆不要知道好了,因为唯有生命的主宰知道并且掌管着,被造的我们只安心等候神的预备、神的带领并且享受其中就是。
    二十年前,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我和丈夫去北戴河和秦皇岛疗养度假,带着他去看北方的海,在渤海湾灰黑色的海水面前,总担心生命会随时在它的怀抱里消失,因此对海有一种畏惧,但却喜欢它的深邃;十年前儿子上高中,那时丈夫在南方的工地不能回家,于是我俩一起春节去看他,又从他那里去了海南岛,好喜欢三亚碧水蓝天的浩瀚,在海的臂弯里,心也禁不住格外地欣慰和快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儿子和我相约从不同的地方一起去厦门度假,在不一样的海水面前,心却一样的宽广起来,我不想关注政zh i,但远眺海峡那边的金门岛,想象着海这边和海那边的不同,诧异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分割,上帝的创造多么的美妙,为什么不知道享受呢?
    生命中有多少个十年,每一个十年当中好像有很多的日月,但却一瞬间就成为过往,圣经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转眼成空···便如飞而去。 ”生命如此的短暂,我不知道下一个十年是什么样子,但我却知道一定要珍惜上帝在每一个十年当中赐予我的一切,在祂的计划中安度余生的岁月,支取祂够用的恩典,这是上帝儿女何等大的幸事。
    我期待着下一个十年的到来,也顺服着上帝在生命当中的安排。
    
   

  TAG:《长假福建行》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长假福建行:山的诱惑  上一篇:相逢在耶路撒冷 打印文章   录入:天堂鸟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 本作者更多文章
  • 赞助商链接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