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典足够你用的

作者:范学德     来源:作者空间 时间:2013-08-16 07:51:09

  经文是《哥林多后书》第11章21节至12章第10节。

  上帝的应许,将要来临的那一位救世主:“他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赛53:4);《马太福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验”,当亲眼看到耶稣医治了彼得岳母的疾病后,马太写到:“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太8:17)马太改了一个字,“软弱”。解经家认为,这两句话没有赎罪的意思。而是医治。代替和担当就是耶稣基督以爱心怜悯来帮助我们。

  屈梭多模说,以赛亚不只是说他除去我们的软弱,而是说他自己承担我们的软弱。以赛亚这么说,似乎是他承担了我们的罪。。。。我们的疾病大都来自我们灵魂里的罪。死亡正是所有疾病的总和。既然死亡的根源和基础是罪,那么我们身体上的疾病不更加是来自罪吗?

  一:保罗的自夸(11章16——29)

  他不是自夸,而是想说那些自夸的人,并没有比他有更多可以自夸的东西。所以,教父认为,保罗这不是奉主的命令说的,他说这是愚妄的。

  但是,保罗说的情况的确是真实的。

  1.敌人的迫害:被棍子打,被石头打

  2.外在环境的险恶,走危险的路,海;

  3.人群中的麻烦

  4.受饥寒,极度的劳累(生理的需求与极限)

  5.为教会操心,为跌倒(道德)的人心如火焚

  保罗以及新约中,并没有对“软弱”下一个明晰的定义,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圣经中最复杂的一个观念之一。从保罗的实例中可以分析软弱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终生无法完全摆脱罪(原罪是根)。来到上帝面前,我们就要承认自己有罪,即使觉察不到,也要承认那些隐而未现的罪。特别要警惕的是在我们行善的行为背后掺杂的恶的动机。注意,动机大多并非单一的,而是合成的,其中有善亦有恶。

  2)我们终生无法摆脱自己的软弱(能力不足局限性)。

  能力与愿望的冲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的经典论述,我愿意(我想)作的,我没有能力做出来;反之,我不愿意做的,我也没有能力完全不做。

  还有,灵魂与肉体的矛盾:肉体被拴在大地上,灵魂却可以在天空上飞翔,也就是说,限制与自由,有限雨无限;

  生与死的矛盾:明知有一死,却渴望永生;

  群体性与个体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同时又具有个体性,因而不断地陷入孤独之中。

  3)身体上的疾病;

  4)没有牢牢地守住信心;小信的人;

  5)外在环境的压迫。政zh i环境的压迫直接造成了人的软弱;经济环境也是如此。但最应当注意的,是当代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内在逼 -/迫,而广告,就是最可怕的压迫者,它不断制造人为的需要以及所谓的“成功”和“幸福”的标准。

  有谁软弱,我不软弱?我们太软弱了

  林后11:30——33

  基督徒要夸口,就应该以谦卑夸口,因为在上帝看来,那带来成长。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就是意识到自己在上帝面前是一个穷人,每一天都需要仰仗他的恩典才能活下去。因此,以自己的软弱夸口就是以耶稣基督夸口,夸口他是我的主,我的生命,我随时的帮助。

  二:我的恩典够你用的

  12章1——6保罗的神秘经验。

  “第三层天”,加尔文解释,在这里,保罗使用三字,是一个完全数,表示最高最完全。

  这些经验是不可说的(“我也不知道”),那就让我们保持沉默。如保罗所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林前13:9)”

  12章7——10保罗身上的刺

  刺:大都认为是身体上的疾病。头疼,眼疾,癫痫病,语言障碍;这些都是猜测,真实情况,没有人知道。保罗截然没有明说,也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我们知道他身上有刺,这就足够了。

  这是撒旦的差役来攻击保罗。(林后12:7)

  特士良:如果不是为了使圣徒的抵抗能力在软弱时变得刚强,上帝就不会容许借肉体的磨难来羞辱他们这种事情发生。

  奥古斯丁:他们问:“因为魔鬼有用,所以它就是好的吗?”不,相反地,因为它是魔鬼,所以它就是恶的,但善良全能的上帝却在魔鬼的恶意中,引出许多公义良善的事来,因为魔鬼能够凭借的,只是它作恶的意志,而不是那从其中引出良善来的上帝的照管。“(反驳摩尼教徒:论创世纪2.28)

  三次的意思是不停地重复。屈梭多模:不管我们的恳求是否得到应允,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祈求和感谢——不但在我们得到所求的时候,也在我们得不到的时候。你要知道,当上帝不愿意你得到时,你得不到并不比得到更糟,因为在这方面我们不知道什么对我们有益,但他全然知道。所以,不管得到还是没有得到,我们都应该献上感恩。

  奥古斯丁:愈容易征服的,就越不需要争战。但是如果没有来自自我中的敌手,谁又会同自身争战呢?如果我们里面没有什么需要治疗和洁净的,为什么会有来自自我的敌人呢。因此,我们征战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自身的软弱。

  8——10

  恩典足够用,(“够用”是指足够你一切的需用)“恩典”不是指着得救的恩典,是指最基本的含义,神因着自己对人的爱而对人发出的活动。(等同于过基督徒生活的能力和奉主的名工作的能力)“够用”,指丰富,能够抵挡任何外来的危险的事物,不但够用,而且也是长存的,永不离开。(《普及本》翻译为,“最见功效”)

  上帝是“诸般恩典的上帝”(彼前5:10);“恩典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1:17);圣灵是“施恩的圣灵”(徒15:11);福音是“上帝恩惠的福音”(徒20:24)。

  “恩典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恩惠和慈爱,本来是我们不配受的”(巴刻《字里藏珍》100)翻译成恩典的希腊文cjaris希伯来文chen,DrNormanSnaith施耐夫说:“它是指一般性的善意和恩慈——换言之,有关的双方根本没有特别的关联或关系。”(100)

  “对保罗来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爱——一份白白的礼物,是人不配受的,完全出于上帝自己的旨意。”(101)

  它指“拣选的爱”;怜悯——不变的慈爱(上帝永远坚守他对自己的子民许下的诺言——立约的爱。这立约之爱最集中地表现在十字架上,耶稣爱我,为我舍己。他从不毁约,从不食言,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即使我们背信弃义,他还是不改变,既然爱我们就爱到底。(约13:1)(保罗对恩典的论述:罗马书3—11;加拉太2—5;歌1—3:弗1—3)

  保罗特别强调“丰盛的恩典”,这有4个重点:1)救赎;2)重生;3)拣选;4)保守。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守。《约翰福音》第17章,耶稣一再重复的主题,就是祈祷天父保守我们,就像一首圣诗唱的那样,“天父必看顾你,时时看顾,处处看顾。”牟敦的诗说:约拿我儿,恩典的恩典,无尽的恩典。芬乃伦说:若能善用己有的恩典,就有更多的恩典夹在我们身上,清晨的曙光,不久就要变成正午的太阳了。

  “丰盛的恩典”,从时间来说,就是任何时间,每一天,它是我们随时的帮助;从空间来说,局势任何地方,每一处,恩典从各个方面帮助我们,引导我们,扶住我们。

  腓立比书4:11——13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各种环境都可以应对)

  更喜欢指最喜欢!

  梅顿(ThomasMerton)的祷告"耶稣,除了十字架上的你,我毫无盼望;我的盼望是那眼睛未曾看见过的,我的盼望是人心无法感受到的。所以,不要让我相信/依靠自己的感觉,我的盼望是人手从未触摸过的,所以,不要让我相信我手里拥有的,因为,死亡会让我放开手,我手里紧握的希望将成为虚空."

  三:软弱,生命成长之路

  1。接纳我们的软弱。承认我不是一个完全的人,而是一个软弱的人。软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一个绝对没有任何软弱的我,与能去掉我的一切软弱,这两个都是梦想,绝对不存在,也不可能实现。承认软弱,就是承认我需要主,我要依靠主。

  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接受全部,一切都是恩典。

  2。耶稣进入我们的软弱之中,成为软弱,经历了我们的软弱。

  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他出生卑微(由无所不能变成一无所能,由无所不知变成一无所知),他甘于平凡;存心顺服。(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7))

  3。让软弱成为成长的机会

  1)正视我们的软弱,知道我们的软弱是什么,投入到我们的软弱之中,让软弱称为“新生命的起点。”就是说,你需要主哪一方面的恩典。

  这个世界的原则是强者。我们往往喜欢没有困难的胜利,不受挫折的成长,毫无痛苦的治疗和没有十字架的拯救。芬乃伦:我们在主里的刚强是与自己的感到的软弱成正比。

  2).敢于放手。向主求恩典

  不要抓住自己的幻想(圣人)和愿望(爱的渴望)不放。

  没有人能够掌握住自己的生命。

  向上帝敞开自己新生命的可能性。

  只有祈祷,才能放手,交托:伸开你的双手向上。祷告是冒险,交托。当我们祷告时,我们便是承认自己不晓得上帝会做什么。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3)让兄弟姐妹一同承担自己的软弱。居普良:我们应当把弟兄受困看作是自己受困。身处险境者的忧伤是我们的忧伤。因此,你可以确信我们是一体的。不论是爱心还是信心,都应当激发我们鼓励我们去拯救我们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与每一个人同受苦难,他分担他们的痛苦,为的是医治受伤者。
 

  TAG: 恩典 足够  

【作者简介】 范学德,50年代出生在中国大陆。19岁入党,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85年考入**中央党校,获硕士学位。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哲学多年后,于1991年秋来到美国。在教会中与基督徒激烈辩论信仰三年半后,于1995年年初信耶稣,成为基督徒,一年后到慕迪圣经学院读研究院。毕业后他经常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布道,其它时间从事写作,出版了《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心的呼唤》、《梦中山河——红小兵忏悔录》、《活在美国》和《细节中的文明——寻找美国的灵魂》等十多本书。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轮椅上的恩典与泪水  上一篇:恩典相伴 打印文章   录入:离箭红尘   责任编辑:离箭红尘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