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葡萄园里的故事

作者:刘长川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 时间:2025-02-10 08:05:52

截屏2025-01-14 18.41.36.png

       太20:1-16

   “多劳多得”是一个表达分配原则或劳动原则的短语,其基本定义是“多劳动多受益,不劳动不得食”。这一原则强调个人所得的报酬与其付出的劳动量成正比,即付出更多劳动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回报。旨在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公平分配的追求。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怪异的雇主,他的做法叫人匪夷所思,叫人跌破眼镜。

 

  1、神慷慨的赏赐非基于人所做的工
 
  “到了黄昏,园主对管工说:‘把工人叫来,给他们工钱,从最后的开始,到最先来的。’那些下午五点钟才开始作工的人来了,每个人都领到一个银币。最先作工的人也来了,以为会多得一点,但每个人也是领到一个银币。”(太20:8-10.新译本)
 
  葡萄园做工的比喻是一个耳熟能详,关于工人得工价的故事。经文一开始就说:“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出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太20:1)现在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主耶稣为什么将天国比作葡萄园做工呢?原来这个比喻是与上文彼得对耶稣说,他已撇下所有的跟随夫子,那么他能得到什么奖赏呢?彼得以为他为主付出的代价要比别人多,理应获取更多的奖赏。因此耶稣以葡萄园做工的比喻来纠正彼得的错误观念,就是人不能将自己所行的,作为换取奖赏的条件。葡萄园做工的比喻也回应了那个青年财主,人在亚当里已全然败坏,人不能靠着行善事进天国,得救是唯独出于神的恩典。因为人的行为无法满足神的要求,讨神喜悦。
 
  失业在每个时代都是一个很糟糕的事,它意味着家庭收入减,无法满足日常开销。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而产生不满和失望情绪,尤其是当家庭成员需要依靠失业者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时,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在葡萄园做工的故事里,提到一个园主雇佣人进葡萄园做工。园主一清早就去到市场,约在早上6点,用了一批工人,讲好一天的工价是一钱银子。约在上午9点钟,园主又来到市场,看见还有许多的人在那里寻找工作,这次园主没有和他们谈工价,只是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这些人听后就跟着园主进葡萄园去了。(太20:4)在接下来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园主陆续两次找了些人进葡萄园做工,也没有协议工价。约在下午5点中,园主最后一次去了市场,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站在这里无所事事呢?听见的人就对园主说,我们不是不想做事,只是没有机会,因为没有人雇我们。园主说,那我就给你们机会,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做工吧。
 
  一天的时间过的很快,到了晚上,园主吩咐管家把工人都叫来,要给他们发工资。工资由5点钟招聘过来的工人先发,他们各人得到的是一钱银子。见此情景,那最早晨先雇来的那批人,心想,最迟雇来的那些人都能得到一钱的银子,那我们这些付出更多时间的人,必定会得到加倍的工资。但谁能想到最后分到他们手上的也是一钱银子。于是他们就愤愤不平的埋冤园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作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太20:12)意思是说,园主这个人太不公平了,怎能将出力多的和出力少的,付同样的工资。
 
  然而园主接下来的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太20:13)可见园主对最先进葡萄园的工人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因为有协议在先,讲好了给他一天的工资是一钱银子。
 
  弟兄姊妹,有人称比喻中的园主是一个怪异的人,他对工人慷慨到一个地步叫人匪夷所思。觉得大致上一个会算账的人,都会给早来的工人多些工价,付出时间少的工人会少给些,这是天经地义的,他怎么会开一样的工价呢?这是不应该的啊。今天有这样想法的基督徒有很多,和那早进葡萄园的工人一样,认为自己信主时间长,或是以为自己在服事上比别的人付出的多,应该得到神更多的赏赐。
 
  嫉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埋冤神的事上,有相当多的时候是因为别的弟兄姊妹,得到神慷慨的恩赐。如有些基督徒觉得自己为教会的事工费时费力,却得不到教会的重视,而一个在事工上付出时间精力少的肢体,却被教会重用,因此就心生嫉妒。
 
  我们说这是一种利己主义,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丁道尔说:“人们的抱怨,这就证明我们与神没有一致的价值观。“意识到我们与第一批工人一样,因而也就与耶稣的反对者一致,是多么可怕啊。它暴露出我们基本上是多么没有爱心及怜悯心的人。”
 
  葡萄园做工的比喻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就是神的奖赏从不违背祂的公义。对于神慷慨的给予,是基于祂的怜悯和恩典,而不是由人的行为功劳获取。一个得到机会服事神的人,若有正确的动机和忠心,他们将会得到相同的赏赐。‌
 
  2、恩典基于神的主权并非祂不公义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太20:14-15)
 
  我们现在再次回到耶稣讲的这个比喻,来比较最早和后来进葡萄园的几批工人。我们可以想像最早来的一批工人,很有可能和园主讨价还价,最终讲定了一天的工钱,这是几批雇佣的工人中唯一提到的一批人。
 
  找工作对失业者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很多的人为了找一个工作,奔波了十天半月,未必能有着落。也许这个园主不一定是紧缺工人,非要一天中分几个时间段出去找工人,而是基于他的良善,怜悯那些因失业没有生活着落的人,提供就业的机会。对那些在饥饿中苦苦等到工作的人来说,对雇主没有什么要求。不要说工资多少,只要主人能给他们提供工作,能够活下去就心满意足了。不是这样吗?从上午9点,中午12点,以及下午3点和5点几批工人,他们听见主人要他们进葡萄园做工的消息时,就不提任何条件,跟着主人就去了。可以说这几批的人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做工的。
 
  那么,当园主听到第一批工人,因嫉妒埋冤他在给工价上不公正时,就回答是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太20:13-15)
 
  在这段经文里,园主提到的有三点,首先声明他这样做并不是他不公义,他是按着协议执行,发放工钱的。第二,钱款是属他的,他有权分配工价,乐意多给些其他的工人,这是他给人的恩典。最后一点就是他的主权,他愿怎样做就怎样做,没有人可以干预他的决定。
 
  什么叫恩典呢?使徒保罗做出了解释,他说:“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 神,他的信就算为义。”(罗4:4-5)
 
  换言之,一个罪人虽然他没有做工,也没有能力过敬虔的生活。但他认识到自己的败坏,灵里贫穷无有,无法自救。然而他凭着信心,信靠神,并且相信他差来的耶稣基督,神就看他的信心,称他为义,这就是福音,这就是恩典。由此可见,恩典是在人的行为之外。
 
  在比喻的结尾,耶稣做了总结,他说:“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20:16)这个比喻的重点是,在救恩和得奖赏的事上,都是出于神主权的恩典,而不是由人的行为和所做的功德决定的。那些自认为在前,不靠恩典的人,必定会以失望告终,成为在后。然而,唯有那些承认自己灵里一无所有,贫穷可怜,单单仰赖恩典,将主权交托于神的人,将要成为在前。
 
  亲爱的弟兄姊妹,对照清晨进葡萄园做工的那批工人,多少的时候我们岂不也是这样吗?不知道神让我们服事祂是出于祂的恩典,我们不单不知感恩,甚至在服事上和神讨价还价。自以为信主很久,或是做的工比别人多,理应得到神更多的赏赐,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曾经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面包师将城里最穷的十多个孩子聚集在一起,然后拿出一个装满面包的篮子,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可以从篮子里拿一个面包。”这些孩子听后就蜂拥上来,围在篮子边,谁也不让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孩子们拿到面包后,竟没有一个人向面包师说声谢谢。
 
  但有一个叫伊娃的小女孩很例外,她既没有和其他孩子吵闹,也没有争抢,只是谦让的站在一步之外,等待其他孩子都拿到以后,她才把剩在篮子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没有急于离开,弯下腰在面包师面前鞠了一个躬,说了一声谢谢后才向家走去。在女孩看来,他没有资格要面包师的面包,就是眼前得到的这个最小面包,也是她不配得的。因此,她很满足,认为得到的都是恩典。
 
  第二天,面包师又拿了一篮子的面包,不用说看到的情形和昨天的一样。可怜的伊娃最后得到的是一个比昨天还小了一半的面包,而小女孩仍然和昨日一样,向面包师鞠躬感谢后回家。
 
  回到了家,她妈妈用刀切开面包,就看到有许多银币从里面掉了出来。惊讶之余,妈妈叫伊娃立刻把银币送还给面包师,一定是面包师揉面时不小心把银币揉进去的。当伊娃把妈妈对她说的话告诉面包师时,面包师慈祥的说:“不,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面包作为给你的奖励,愿你永远保持一个知足感恩的心,拿着银币回家吧。”
 
  弟兄姊妹,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像比喻中其余的那些员工,和故事中那个小女孩伊娃那样,心怀感恩。认识到我们所信的是一位有主权赐恩典的神。学会感恩,把我们的主权交托给神,让祂来在我们的生命中做主。
 
  结语
 
  弟兄姊妹,看,我们的神是一位多么慷慨的神,祂将普遍的恩典赐给世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对于祂的儿女,基于祂的怜悯和主权,将美善的特殊恩典赐给了我们。在救恩上我们没有做任何工,然而祂慷慨到一个地步,赐下祂独生的爱子,为担当我们的罪,做了我们的赎罪祭。这样,天父如此的大爱,怎能叫我们不向祂感谢呢?
 
  今天我们如此不配的人,竟能服事这样一位伟大的真神,为基督做工,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因此,我们做工不是为赏赐作为我们服事神的动机,而是我们所做的工是对神恩典的回应,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
 

  TAG:葡萄园 故事

【作者简介】 刘长川,雅博网编辑:16岁受洗归主,25岁被神恩召服事至今。现全职于广东利河伯归正教会,负责教牧工作;广东传道人。

赞助商链接

下一篇:《回家》——沉淀生命,开启新篇  上一篇:腓立比书:靠主喜乐 打印文章   录入:刘长川   责任编辑:刘长川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footer logo
Copyright © 雅博网 2025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雅博网手机版 | 联系邮箱:godyabo@163.com
版权声明:凡来源处注明为“本站原创、雅博网作者、原创投稿雅博网”的文章需经本站同意才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来自雅博网),否则即被视为侵权行为。
对于非本站原创的文章可以允许转载,但是原作者与来源不可更改。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及读者投稿,如果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